昨晚上眾人都喝多了,到日上三竿,大家才陸續起床。看來,去簫韶峰得下午去了。
由於遊簫韶峰不需背行李了,二個民夫就沒有去了。
這樣,吃過午飯後,懷素、懷仁、黃益、劉宇生、劉創文、周書福,再加上李周延和雷古兩人。
一共八人,向城東南方向約一裏地的簫韶峰而去。
來到簫韶峰,但見其峰巒平地拔起,獨立於田野之中。峰上古木參天,溶洞奇特。
傳說舜帝南巡至九疑,在此作韶樂,簫奏八音,聲播四方,百獸率舞,萬民歡欣。故將此峰喚作簫韶峰。
據說,延唐縣城,選址就是因為簫韶峰和泠水河(延唐縣也稱泠道城,古代建城選址比較注重風水)。
懷素等八人開始登山,也許是靠近縣城,簫韶峰有山間小路,比爬其它山峰要輕鬆些。
李周延家住下灌,離縣城和簫韶峰比較近,所以對簫韶峰很是了解,各處溶洞的特點和傳說,講起來頭頭是道。
這時,來到一處大的岩洞,李周延給眾人介紹道:“此洞名叫降龍洞,當時舜帝南巡至簫韶峰時,在此作韶樂,簫奏八音,聲播四方。當時此洞居有一條惡龍,聽舜帝韶樂後感化,從此不再惡害鄉鄰,反而在洪水來臨時及時吸水斷流,幹旱時又吐水以灌農田。我們村的下灌之名,就由此而來。”
懷素,劉宇生等人聽後,就隨李周延的步伐,往降龍洞深處走去。
但見溶洞寬闊高大,往裏走還有陰河,水流較大,並伴有水流拍打岩石之聲。
李周延止步,並叫住了眾人。說陰河水流大而急,不可深入。經常有膽大而進入者溺水而亡的事故發生。
眾人遊玩後,感歎一番。聽著“嘩嘩”的陰河水聲,仿佛依稀間有聲樂自心間升起,心情平靜而祥和。
走出“降龍洞”,懷素等人又登上了簫韶峰峰頂,看著山腳下的延唐縣城,和周邊的山峰,仿佛所有的山峰無一例外都朝著主峰畚箕窩和次高峰三分石方向傾斜,就像是一群行人,急匆匆要奔往同一個目的地。
李周延告訴眾人。當地人把這種自然現象和舜帝死葬九嶷山三分石聯係起來,認為萬山朝九嶷,實際上就是萬山朝舜帝。
據說,舜帝崩於蒼梧之野,長眠九疑。相傳常有仙鶴從海濱銜來珠砂,置於舜帝陵上。日積月累,年年增益,遂成小丘,人稱珠丘。珠細如塵,又有珠塵之名。
所以,舜帝陵又稱珠丘或珠塵。
懷素等人聽後,不禁對舜帝更為欽佩,沒想到舜帝在九嶷山一帶,如此受當地人的敬仰。
即使是身為自然界的仙鶴,也敬仰舜帝的偉跡,甘願為帝陵添香增色!
懷素看著簫韶峰周邊的美景,仿佛心隨著舜帝在九嶷山間,“解吾民之慍,阜吾民之財”。心係萬民,德服三苗,除惡龍,重教化,勤民事而野死……
……
此時,李周延又說道:“有一天,舜帝在簫韶峰頂,看到天空一片彩雲,風和日麗,於是,舜帝與眾百官和唱起《卿雲》歌。”
歌曰:“卿雲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此時,屬下百官,八州牧長同時和唱:“明明上天,爛然星辰;日月光華,宏於一人。”舜帝和百官眾賢還邊唱邊舞,鼓樂齊鳴,笙簫和合,沉浸在歡樂和諧、與民同樂的氛圍之中。
據當地村民迴憶,當時,百鳥來朝,鳳凰、仙鶴來者不計其數,擠滿了簫韶峰的山間、樹枝、岩石等……!
後來,見百鳥遲遲不願散去,舜帝又唱起了《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當時,盤居在此的惡龍,正是聽完舜帝的《南風歌》後,受其感化,而轉邪歸正…。
眾人沉思,仿佛也感受到了舜帝韶樂的魅力。就連一向大大咧咧的黃益,此刻也平靜得很。
……
良久,在李周延的催促下,眾人才開始醒悟過來,下山迴城。
迴到住的客棧,已是黃昏時分,大家梳洗過後,又聚在一起,喝酒述話。
經過兩天的結交,李周延也與懷素、黃益、劉宇生等人熟絡了起來。
飲酒,談天,扯地,打成一片。
懷素、黃益、劉宇生等,也邀請李周延方便的時侯,去零陵城玩,李周延也爽快的應了。
李周延知道,懷素等人的九嶷山之行已經完成,也許明天就要啟程返迴零陵了。雖然相識才兩天,卻有一種不舍的情結彌漫心間。
於是,你來我往的酒,甜在心裏,醉在心間……!
酒至酣處,李周延念起了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
關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
醉意朦朧的懷素,一聽好詩,便大喊:“拿筆來!"
待店家將筆墨備齊,懷仁將墨磨好。
但見懷素把筆濡墨,吟唱起來,筆隨聲至,龍飛鳳舞,倏忽之間,一首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一氣嗬成。
李周延捧在手中,心中激動萬分,也忘了喝酒。懷素大手一揮,喊道:“送你了,周延兄!”
李周延欣喜若狂,放好書法,繼續陪眾人飲酒。
劉宇生也看了看懷素送給李周延的書法作品,轉不過眼。
懷素見狀,喊道:“劉兄不必眼熱,待我再寫一幅送你便是。”
劉宇生喜上心頭,當即就陪懷素喝了一杯:“感謝素弟賜字,為兄敬你一杯!”
黃益起哄道:“一杯那行啊,必須雙杯才可以喲!”
劉宇生也不扭捏,心中暗喜。他知道,懷素酒喝的越多,字也越灑脫。當即,又陪懷素喝了一杯。
懷素來者不拒,飲完,放下酒杯,就拿起筆,如法炮製,又是一幅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
頓時,酒宴進入了高潮!
都是酒量不凡之輩,自然是高下難分,注定是一場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較量。
醉,隻是一種狀態,而開心,才是興之所歸!
由於遊簫韶峰不需背行李了,二個民夫就沒有去了。
這樣,吃過午飯後,懷素、懷仁、黃益、劉宇生、劉創文、周書福,再加上李周延和雷古兩人。
一共八人,向城東南方向約一裏地的簫韶峰而去。
來到簫韶峰,但見其峰巒平地拔起,獨立於田野之中。峰上古木參天,溶洞奇特。
傳說舜帝南巡至九疑,在此作韶樂,簫奏八音,聲播四方,百獸率舞,萬民歡欣。故將此峰喚作簫韶峰。
據說,延唐縣城,選址就是因為簫韶峰和泠水河(延唐縣也稱泠道城,古代建城選址比較注重風水)。
懷素等八人開始登山,也許是靠近縣城,簫韶峰有山間小路,比爬其它山峰要輕鬆些。
李周延家住下灌,離縣城和簫韶峰比較近,所以對簫韶峰很是了解,各處溶洞的特點和傳說,講起來頭頭是道。
這時,來到一處大的岩洞,李周延給眾人介紹道:“此洞名叫降龍洞,當時舜帝南巡至簫韶峰時,在此作韶樂,簫奏八音,聲播四方。當時此洞居有一條惡龍,聽舜帝韶樂後感化,從此不再惡害鄉鄰,反而在洪水來臨時及時吸水斷流,幹旱時又吐水以灌農田。我們村的下灌之名,就由此而來。”
懷素,劉宇生等人聽後,就隨李周延的步伐,往降龍洞深處走去。
但見溶洞寬闊高大,往裏走還有陰河,水流較大,並伴有水流拍打岩石之聲。
李周延止步,並叫住了眾人。說陰河水流大而急,不可深入。經常有膽大而進入者溺水而亡的事故發生。
眾人遊玩後,感歎一番。聽著“嘩嘩”的陰河水聲,仿佛依稀間有聲樂自心間升起,心情平靜而祥和。
走出“降龍洞”,懷素等人又登上了簫韶峰峰頂,看著山腳下的延唐縣城,和周邊的山峰,仿佛所有的山峰無一例外都朝著主峰畚箕窩和次高峰三分石方向傾斜,就像是一群行人,急匆匆要奔往同一個目的地。
李周延告訴眾人。當地人把這種自然現象和舜帝死葬九嶷山三分石聯係起來,認為萬山朝九嶷,實際上就是萬山朝舜帝。
據說,舜帝崩於蒼梧之野,長眠九疑。相傳常有仙鶴從海濱銜來珠砂,置於舜帝陵上。日積月累,年年增益,遂成小丘,人稱珠丘。珠細如塵,又有珠塵之名。
所以,舜帝陵又稱珠丘或珠塵。
懷素等人聽後,不禁對舜帝更為欽佩,沒想到舜帝在九嶷山一帶,如此受當地人的敬仰。
即使是身為自然界的仙鶴,也敬仰舜帝的偉跡,甘願為帝陵添香增色!
懷素看著簫韶峰周邊的美景,仿佛心隨著舜帝在九嶷山間,“解吾民之慍,阜吾民之財”。心係萬民,德服三苗,除惡龍,重教化,勤民事而野死……
……
此時,李周延又說道:“有一天,舜帝在簫韶峰頂,看到天空一片彩雲,風和日麗,於是,舜帝與眾百官和唱起《卿雲》歌。”
歌曰:“卿雲爛兮,縵縵兮;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此時,屬下百官,八州牧長同時和唱:“明明上天,爛然星辰;日月光華,宏於一人。”舜帝和百官眾賢還邊唱邊舞,鼓樂齊鳴,笙簫和合,沉浸在歡樂和諧、與民同樂的氛圍之中。
據當地村民迴憶,當時,百鳥來朝,鳳凰、仙鶴來者不計其數,擠滿了簫韶峰的山間、樹枝、岩石等……!
後來,見百鳥遲遲不願散去,舜帝又唱起了《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當時,盤居在此的惡龍,正是聽完舜帝的《南風歌》後,受其感化,而轉邪歸正…。
眾人沉思,仿佛也感受到了舜帝韶樂的魅力。就連一向大大咧咧的黃益,此刻也平靜得很。
……
良久,在李周延的催促下,眾人才開始醒悟過來,下山迴城。
迴到住的客棧,已是黃昏時分,大家梳洗過後,又聚在一起,喝酒述話。
經過兩天的結交,李周延也與懷素、黃益、劉宇生等人熟絡了起來。
飲酒,談天,扯地,打成一片。
懷素、黃益、劉宇生等,也邀請李周延方便的時侯,去零陵城玩,李周延也爽快的應了。
李周延知道,懷素等人的九嶷山之行已經完成,也許明天就要啟程返迴零陵了。雖然相識才兩天,卻有一種不舍的情結彌漫心間。
於是,你來我往的酒,甜在心裏,醉在心間……!
酒至酣處,李周延念起了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
關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此中一分手,相顧憐無聲。
醉意朦朧的懷素,一聽好詩,便大喊:“拿筆來!"
待店家將筆墨備齊,懷仁將墨磨好。
但見懷素把筆濡墨,吟唱起來,筆隨聲至,龍飛鳳舞,倏忽之間,一首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一氣嗬成。
李周延捧在手中,心中激動萬分,也忘了喝酒。懷素大手一揮,喊道:“送你了,周延兄!”
李周延欣喜若狂,放好書法,繼續陪眾人飲酒。
劉宇生也看了看懷素送給李周延的書法作品,轉不過眼。
懷素見狀,喊道:“劉兄不必眼熱,待我再寫一幅送你便是。”
劉宇生喜上心頭,當即就陪懷素喝了一杯:“感謝素弟賜字,為兄敬你一杯!”
黃益起哄道:“一杯那行啊,必須雙杯才可以喲!”
劉宇生也不扭捏,心中暗喜。他知道,懷素酒喝的越多,字也越灑脫。當即,又陪懷素喝了一杯。
懷素來者不拒,飲完,放下酒杯,就拿起筆,如法炮製,又是一幅盧照鄰的《送二兄入蜀》。
頓時,酒宴進入了高潮!
都是酒量不凡之輩,自然是高下難分,注定是一場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較量。
醉,隻是一種狀態,而開心,才是興之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