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中的懷素,首先想的,就是這幅《將進酒》,是不是我寫的。如果是我寫的,為什麽我又不記得了呢?
其次想的就是,如果不是我寫的,那到底是誰寫的?怎麽跟我寫的一樣啊,甚至感覺還好一點點。
思來想去的懷素,百思不得其解。
親如兄弟的黃益,見素弟如此糾結,真想上前告訴懷素真相。但周叔一直說要隱瞞,要明天開業再公布,說是給懷素一個揚名的機會。為了懷素的名氣,黃益隻有想辦法轉移懷素的注意力。
想起上次在冉溪的釣魚情景,大家都玩得挺開心的。感覺萍島這邊水深,可能魚更多,更大。就決定拉懷素去釣魚!
酒樓備有魚杆,黃益又扛起一把鋤頭,拿了二根魚杆,往島的東邊走去。
在靠近水邊時,有一叢芭蕉林,黃益摘下一片小的芭蕉葉,在旁邊挖了一些蚯蚓。就找了一棵在水邊,有些年份的大柳樹下,垂釣起來。
不一會兒,懷素的浮杆動了一下,片刻後,又輕輕的動了幾下。突然,浮杆一下子沒入水中,懷素眼疾手快,將釣杆一扯,竟然還有些吃力。於是,又放鬆了一些,又扯,還是有點沉。
懷素心中大喜,知道釣上大魚了。當下,也不心急,一拉,一放。幾個迴合之後,在黃益的幫忙下,扯上一條約五六斤重的大鯉魚。
這時,兩人才發現沒帶裝魚的桶。於是,黃益抱著大鯉魚往酒樓跑去…
不一會,又提著一個空木桶火急火燎的趕迴來了。
兩人一邊垂釣,一邊欣賞這江麵風光。遠處,有漁船劃過,江麵波濤,層層疊疊,湧向下遊。陣陣涼風吹來,在這炎熱的夏季,小島的樹蔭下,悠然垂釣,享受這寧靜的時光,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至傍晚時分,兩人加第一個的鯉魚一共釣了九條魚,三條陽尖,二條竹魚,二條鯉魚,二條鯽魚。其中第一條的鯉魚最大,陽尖和竹魚一到三斤一條,鯉魚大的五斤多,小的二斤多,鯽魚大的約一斤,小的半斤左右。
迴到酒樓時,牌樓上的牌匾已經掛上去了,牌匾上的字用一塊紅布包著,牌匾正中位置,還有一朵用紅布紮的花纏繞其上,喜慶感十足。酒樓的大廳,也布置一新,看上去整齊、整潔,等著明天賓客們的光臨。
樓梯處的扶手上,也披上了紅布紮的花,走廊下,每隔一段,都掛一個紅色的燈籠,既是裝飾,又可用於晚上照明。
晚上用餐的包廂還是三樓,不過不是“舜皇山”了,改在“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境內,是古零陵郡管轄區域。九嶷山得名於舜帝南巡的傳說。)
包廂布局類似,有吃飯的主桌,旁邊還有一張喝茶的桌子,以及一張寫詩作畫的書桌,用一張空白的屏風隔離開來。窗外也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江景,是文人墨客們喝酒聚會,吟詩作畫的好地方。
晚上的菜就有懷素和黃益的一份功勞。黃燜陽尖,清蒸竹魚,紅燒鯉魚,還有用鯽魚湯做的魚湯喝螺。新鮮的食材加上大廚的精心烹飪,那味道無與倫比。
如此美味,自然少不了酒。一邊聊天,一邊飲酒,喝的開心極了。
期間,大家說起了包廂命名的九嶷山。於是,周亦銘對懷素道:“你喜歡李白的《將進酒》。其實,李白年輕時也來過咱零陵,到過九嶷山,還寫過詩。”
“哦!還有這迴事啊!”
懷素有些驚訝,迴頭問周亦銘:“周叔,李白真來過咱零陵九嶷山?寫的什麽詩,可有文稿?”
周亦銘心想,果然如自己所料,懷素對李白的詩興趣很濃。便從身上摸出一張便箋,遞給懷素。懷素接過,看了起來:
《遠別離 》 李白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懷素讀完,連唿“好詩!”
周亦銘見狀,就講起了李白來九嶷山遊玩的故事。
那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一個秋天。時年李白二十四歲。
這一年的春天,李白同新結識的夥伴吳指南從三峽入巴東。孟春,到達荊門山,在那裏待了一陣子。五月,經過荊州到達江陵。爾後,他們來到鄂州江夏,遊覽了赤壁、黃鶴樓等名勝。
在江夏,李白想起少時常讀司馬相如賦,深慕賦中所言雲夢大澤之盛,決定到那裏一遊。而吳指南突然間染病了,但依然樂意作陪。
於是,他們坐船於酷夏時節來到洞庭湖,遊覽了君山。在君山,李白又想起舜帝和二妃的愛情故事,便提出繼續溯流而上去遊覽九嶷山。
無奈的是,吳指南病情加重並突然病故。李白隻好匆匆葬了朋友,再獨自前往零陵九嶷山。
水路逆行,速度很慢。李白走走停停,到達九嶷山時已經是初秋。
在九嶷山盤桓數日,李白有感於舜帝與二妃悲淒的愛情故事,寫了這首《遠別離》。
懷素聽完李白的故事,心情大好。心想,自己有時間也要去外麵走走,看看這大唐的美好河山,見識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想到此處,不由得將麵前的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飲罷,懷素大喊:"益兄,幫我磨墨。”
黃益迅速到位,懷素則默默的記憶《遠別離》的內容。待覺得全記下時,深唿吸一口,將杯中酒一飲而盡,來到書桌旁,提筆蘸墨,於屏風處頓筆題字,揮毫之間,如行雲流水,片刻間,屏風上就呈現出一幅渾然天成的《遠別離》。
其次想的就是,如果不是我寫的,那到底是誰寫的?怎麽跟我寫的一樣啊,甚至感覺還好一點點。
思來想去的懷素,百思不得其解。
親如兄弟的黃益,見素弟如此糾結,真想上前告訴懷素真相。但周叔一直說要隱瞞,要明天開業再公布,說是給懷素一個揚名的機會。為了懷素的名氣,黃益隻有想辦法轉移懷素的注意力。
想起上次在冉溪的釣魚情景,大家都玩得挺開心的。感覺萍島這邊水深,可能魚更多,更大。就決定拉懷素去釣魚!
酒樓備有魚杆,黃益又扛起一把鋤頭,拿了二根魚杆,往島的東邊走去。
在靠近水邊時,有一叢芭蕉林,黃益摘下一片小的芭蕉葉,在旁邊挖了一些蚯蚓。就找了一棵在水邊,有些年份的大柳樹下,垂釣起來。
不一會兒,懷素的浮杆動了一下,片刻後,又輕輕的動了幾下。突然,浮杆一下子沒入水中,懷素眼疾手快,將釣杆一扯,竟然還有些吃力。於是,又放鬆了一些,又扯,還是有點沉。
懷素心中大喜,知道釣上大魚了。當下,也不心急,一拉,一放。幾個迴合之後,在黃益的幫忙下,扯上一條約五六斤重的大鯉魚。
這時,兩人才發現沒帶裝魚的桶。於是,黃益抱著大鯉魚往酒樓跑去…
不一會,又提著一個空木桶火急火燎的趕迴來了。
兩人一邊垂釣,一邊欣賞這江麵風光。遠處,有漁船劃過,江麵波濤,層層疊疊,湧向下遊。陣陣涼風吹來,在這炎熱的夏季,小島的樹蔭下,悠然垂釣,享受這寧靜的時光,也是人生一大樂事!
至傍晚時分,兩人加第一個的鯉魚一共釣了九條魚,三條陽尖,二條竹魚,二條鯉魚,二條鯽魚。其中第一條的鯉魚最大,陽尖和竹魚一到三斤一條,鯉魚大的五斤多,小的二斤多,鯽魚大的約一斤,小的半斤左右。
迴到酒樓時,牌樓上的牌匾已經掛上去了,牌匾上的字用一塊紅布包著,牌匾正中位置,還有一朵用紅布紮的花纏繞其上,喜慶感十足。酒樓的大廳,也布置一新,看上去整齊、整潔,等著明天賓客們的光臨。
樓梯處的扶手上,也披上了紅布紮的花,走廊下,每隔一段,都掛一個紅色的燈籠,既是裝飾,又可用於晚上照明。
晚上用餐的包廂還是三樓,不過不是“舜皇山”了,改在“九嶷山”( 九嶷山,又名蒼梧山。位於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寧遠縣境內,是古零陵郡管轄區域。九嶷山得名於舜帝南巡的傳說。)
包廂布局類似,有吃飯的主桌,旁邊還有一張喝茶的桌子,以及一張寫詩作畫的書桌,用一張空白的屏風隔離開來。窗外也是一眼就能看到的江景,是文人墨客們喝酒聚會,吟詩作畫的好地方。
晚上的菜就有懷素和黃益的一份功勞。黃燜陽尖,清蒸竹魚,紅燒鯉魚,還有用鯽魚湯做的魚湯喝螺。新鮮的食材加上大廚的精心烹飪,那味道無與倫比。
如此美味,自然少不了酒。一邊聊天,一邊飲酒,喝的開心極了。
期間,大家說起了包廂命名的九嶷山。於是,周亦銘對懷素道:“你喜歡李白的《將進酒》。其實,李白年輕時也來過咱零陵,到過九嶷山,還寫過詩。”
“哦!還有這迴事啊!”
懷素有些驚訝,迴頭問周亦銘:“周叔,李白真來過咱零陵九嶷山?寫的什麽詩,可有文稿?”
周亦銘心想,果然如自己所料,懷素對李白的詩興趣很濃。便從身上摸出一張便箋,遞給懷素。懷素接過,看了起來:
《遠別離 》 李白
遠別離,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瀟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離苦?
日慘慘兮雲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
我縱言之將何補?
皇穹竊恐不照餘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
堯舜當之亦禪禹。
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
或雲:堯幽囚,舜野死。
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
帝子泣兮綠雲間,隨風波兮去無還。
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懷素讀完,連唿“好詩!”
周亦銘見狀,就講起了李白來九嶷山遊玩的故事。
那是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一個秋天。時年李白二十四歲。
這一年的春天,李白同新結識的夥伴吳指南從三峽入巴東。孟春,到達荊門山,在那裏待了一陣子。五月,經過荊州到達江陵。爾後,他們來到鄂州江夏,遊覽了赤壁、黃鶴樓等名勝。
在江夏,李白想起少時常讀司馬相如賦,深慕賦中所言雲夢大澤之盛,決定到那裏一遊。而吳指南突然間染病了,但依然樂意作陪。
於是,他們坐船於酷夏時節來到洞庭湖,遊覽了君山。在君山,李白又想起舜帝和二妃的愛情故事,便提出繼續溯流而上去遊覽九嶷山。
無奈的是,吳指南病情加重並突然病故。李白隻好匆匆葬了朋友,再獨自前往零陵九嶷山。
水路逆行,速度很慢。李白走走停停,到達九嶷山時已經是初秋。
在九嶷山盤桓數日,李白有感於舜帝與二妃悲淒的愛情故事,寫了這首《遠別離》。
懷素聽完李白的故事,心情大好。心想,自己有時間也要去外麵走走,看看這大唐的美好河山,見識不一樣的風土人情。想到此處,不由得將麵前的杯中之酒一飲而盡。
飲罷,懷素大喊:"益兄,幫我磨墨。”
黃益迅速到位,懷素則默默的記憶《遠別離》的內容。待覺得全記下時,深唿吸一口,將杯中酒一飲而盡,來到書桌旁,提筆蘸墨,於屏風處頓筆題字,揮毫之間,如行雲流水,片刻間,屏風上就呈現出一幅渾然天成的《遠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