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東流入滄海……


    出了宮門,趁著夜風,一身白衣白袍白靴的卞喜,便騎著一匹形如烈火的棗紅馬,一路向東而去?


    煙塵滾滾,日升月落,鬥轉星移,不覺已是三月有餘……


    這一日,他終於來到一處高聳入雲的大山缺口處,隻要穿過缺口,眼前就會豁然開朗,因為他已經來到東海之濱,碣石之畔?


    《山海經》記載……


    當年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不敵失敗後,騎上坐騎兩條飛龍,飛到西邊不周山所在,奮力撞上了不周山。


    水神共工,人首蛇身,赤發長須,騎著兩條蜿蜒巨龍,霎時之間,轟天巨響,宛若雷霆萬鈞……


    隻見高聳入雲的不周山,被水神共工這麽猛地一撞,立刻攔腰而斷,巨大的山體轟隆隆地崩塌開來。


    天地之間,風雲變幻,無垠深空,九天蒼穹,日月星辰移形換位;浩瀚神州廣闊大地,山崩地裂,河川變流。


    原來這不周山本是天地之間的一根支柱……


    如今這支撐天地的天柱都已經斷裂,穩固的大地不得不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便相對的向西北方向而傾倒。


    這也間接導致了……


    周而複始的日月星辰,每天都從東邊升起,西邊降落;而大地向東南塌陷,於是陸地上的河流,就都向東流淌,最終奔流不息地湧入東邊蔚藍的大海裏去了。


    其中故事錯綜曲折……複雜而又影響深遠?


    加上可能記錄條件過於苛刻,在幾萬字的《山海經》中,也隻是僅僅留下不多的筆墨……在《大荒西經》記載有“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另有奇文……《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歸墟亦作歸虛,一切歸於虛無……傳說中是海中無底之穀,天下眾水匯聚之處?


    《山海經大荒東經》所記載,茫茫東海以外有一個深不見底的溝壑,天下所有的水都流到這裏,但是卻不會增減。


    《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穀,其下無底,名曰“歸墟”,這可能是對海水恆定最富有想象力的猜測了……


    關於流入歸墟的水,成為滄海後,最終都去向哪裏了?


    還有這樣一個猜測……


    當年後羿射日,射落下九個太陽。


    這九隻金烏墜落進大海,化為沃燋……


    因為太陽是火之精靈,擁有極高的溫度,所以周圍的海水不斷地汽化。後來又做為降雨,再次迴流到大海,於是海水雖然波濤洶湧,卻始終不會增減……


    恆定不變……這個猜測也算是解決了海水蒸發的問題,可以說十分接近答案了,果然偉大的真理都來源於想象?


    嗬嗬……


    此刻,一人一馬,一白一紅,衣袂飄飄,須發皆舞,正迎風而立,站在東海之濱,碣石之上。


    化身卞喜的謝風,想著《山海經》裏所記載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不由得發出陣陣讚歎,他感歎古人之想象力,絕非他們這些後世現代人所能企及,必須仰望……


    旭日東升,一縷晨曦,劃破天際!


    海風掠過,如沐春風,心情大好的卞喜,騎在棗紅馬上,隨即鬆開韁繩,單手遮眼,眺望遠方……


    隻見,滄海茫茫,水天一色,一輪紅日若出其中……好一幅壯麗的景色,他不由得再次想起後世之梟雄曹孟德的《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此詩,磅礴大氣,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不愧為三國時期的群雄翹楚!


    可惜,千古江山,英雄無覓,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唉!


    謝風正在感歎,後世梟雄曹孟德大作的時候……忽然一陣海風掠過,海鳥聲四起,棗紅馬見狀,立刻有了警覺?


    隻見它先是後退兩步,然後再用前蹄,原地刨圈……稍許片刻後,便昂頭向上,前身瞬間騰空站立,朝著遠方,發出陣陣嘶鳴……


    卞喜見狀,左手緊握韁繩,右手搭起涼棚,雙腿連忙夾緊馬肚子……隨後便立身而起,再次望向遠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封鏡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秦閣佬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秦閣佬龍並收藏封鏡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