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驚雷破曉
重生劉協,打造日不落大漢 作者:風簾翠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虎牢關外的凍土被馬蹄踏成泥漿,袁紹的金盔沾滿血汙。他望著遠處冒煙的投石機陣地,手中馬鞭幾乎捏斷:"好個劉協小兒,竟把公孫瓚的鐵甲熔成犁頭!"
“主公,哨探來報。"許攸的狐裘下擺濺滿泥點,"洛陽往各郡運送的新式農具,用的都是玄鐵殘片。"他展開染血的絹布,上麵印著"持甲換犁,免稅三年"的告示,朱砂官印刺得袁紹眼角抽搐。
袁紹突然揮劍劈斷轅門立柱:"明日寅時,全軍壓上!把那些投石機..."話音未落,天際傳來悶雷般的轟鳴。眾人抬頭望去,隻見西北方向升起十道煙柱,在陰雲下連成猙獰的鬼麵——正是鄴城遇襲的烽火信號。
洛陽南宮的晨光中,劉協正用朱砂筆圈點《農政全書》。賈詡捧著冒熱氣的藥盞進來時,看見天子將"代田法"與"龍骨水車"的條目用金線串聯。"陛下,鄴城捷報。"老謀士的咳嗽聲裏帶著笑意,"張郃帶著三百具新式爬犁,把袁紹的屯田燒成了火海。"
"不夠。"劉協突然將筆擲向沙盤,朱砂在"鄴城"方位濺開血花,"讓子龍帶白馬義從降兵去助陣,每人發三把曲轅犁。"他蘸著藥汁在絹布上畫出溝壑,"告訴鄴城百姓,犁夠深才能澆滅地火。"
孫嬬就在這時提著食盒進來,梅香混著硝石氣息:"陛下該用膳了。"掀開盒蓋的瞬間,九宮格裏赫然是微縮的鄴城地貌,米粒拚成的"袁"字正被青麥苗蠶食。劉協突然捏起一粒黍米:"當年陰皇後在鄴城地宮藏了什麽?"
"三百六十尊青銅耬車。"孫嬬的指尖拂過食格,麥苗突然挺直,"大誰何上月重啟了地宮機關。"
益州官倉的露台上,劉循正看著百姓排隊兌換新犁。老農撫摸著犁頭的雲紋,突然跪地高唿萬歲——那紋路與他家傳玉佩上的"景元"銘文一模一樣。"刺史大人,這犁...這犁能借小老兒使三天不?"
"老丈說笑了。"劉循扶起老人,掌心觸到厚繭,“陛下有旨,每家每戶都能領..."他突然頓住,看見人群中有個戴鬥笠的漢子,腰間露出半截蜀錦。那是楊修餘黨聯絡用的暗號。
追至江邊時,鬥笠人突然轉身,竟是失蹤多日的倉曹掾:"少公子真以為換了刺史就能洗淨劉氏罪孽?"他掀開衣襟,胸口烙印的朱雀紋正在滲血,"楊大人讓我帶句話——鄴城地宮裏的青銅耬車,少一把齒輪。"
劉循的劍突然被漁網纏住,十餘個黑衣人從蘆葦蕩躍出。倉曹掾的匕首抵上他咽喉時,江麵突然傳來破空聲。孫嬬的鎏金匕首穿過鬥笠,將人釘在桅杆上:"少公子該學學怎麽識破死士——他們從不用益州特產的苧麻繩。"
鄴城地宮的青銅齒輪突然發出轟鳴,張郃望著自動運轉的耬車陣,掌心全是冷汗。這些兩千年前的機關正在將麥種精準投入溝壑,播種速度竟是人力十倍。"將軍,第三屯田區已播種完畢。"副將的聲音發顫,"但地宮深處還有..."
巨響打斷了匯報。最中央的青銅耬車突然裂開,露出裏麵成捆的弩箭。箭杆上綁著的竹簡泛著青光,赫然是光武帝留下的《屯田令》:"凡耕戰之器,皆為民用。"張郃突然單膝跪地,甲胄與青銅地麵相擊的脆響在地宮久久迴蕩。
南宮暖閣的綠萼梅綻開第十朵時,劉協正在聽趙雲稟報。"白馬義從降卒用新犁開荒,遇袁紹偵騎突襲。"銀甲將軍的披風還帶著冀州塵土,"他們用犁頭組成盾陣,反殺了三百玄甲精銳。"
劉協突然咳嗽著笑起來,血沫濺在案頭《武經總要》上:"好個以農為兵!"他蘸血在"耒耜"條目旁批注:"民之利器,在德不在兵。"窗外突然雷聲大作,雨簾中可見百姓冒雨在皇城外跪拜——他們捧著玄鐵殘片換來的農具,額頭緊貼"景元"銘文。
孫嬬悄無聲息地出現,手中提著的正是鄴城地宮出土的青銅齒輪:"大誰何破解了陰皇後的機關譜,這些齒輪能驅動三十裏外的水車。"她突然轉動樞紐,暖閣地板應聲裂開,露出微縮的天下漕運模型——漢江水道正隨著齒輪轉動改道。
"還不夠。"劉協將齒輪按在沙盤上的冀州方位,"要讓袁本初的糧草順著朕的水道走。"他忽然劇烈咳嗽,指縫間漏出的血珠滴入模型,順著新開的溝渠流進"鄴城"。
虎牢關外的暴雨中,袁紹望著潰散的運糧隊目眥欲裂。裝滿麥種的漕船在改道的漢江上疾馳,船頭"景元"旗幡刺破雨幕。“主公,軍糧...軍糧全被大水衝往洛陽了!”許攸的嘶喊混著雷聲傳來。
袁紹突然拔劍刺向身旁親衛,卻聽"當"的一聲,劍尖被青銅齒輪震開。甘寧從糧車躍下,精鋼指套扣住袁紹腕甲:“陛下有旨,請本初公去洛陽看看新鑄的犁頭。”他甩出鐵索纏住袁紹腰際,索環上刻著的"景元"二字在電光中熠熠生輝。
益州江畔的晨曦裏,劉循正帶人打撈沉船。當最後一具"人牲"棺槨出水時,他忽然發現棺底刻著墨家符文。孫嬬的匕首挑開暗格,成卷的《非攻策》浸泡在藥液中,字跡遇光顯現:"兼愛非攻,器利民豐。"
"原來楊修至死都在找這個。"劉循撫摸著斑駁的竹簡,"他以為墨家秘術能顛覆江山,卻不知陛下早已用在民生。"江風掠過新修的堤壩,對岸傳來孩童的誦書聲:"景元新政,勸課農桑..."
洛陽城外的粥棚前,賈詡看著百姓將玄鐵殘片投入熔爐。新鑄的犁頭在鐵砧上敲出《皇夏》古調,老鐵匠突然高歌:“昔日鐵甲寒,今作萬民暖。”歌聲中,最後一爐鐵水澆入"景元永昌"的陶範,騰起的蒸汽在彩虹中化作龍形。
暖閣窗前的劉協突然鬆了手,染血的帕子隨風飄向漢江方向。孫嬬正要關窗,卻見帕子被綠萼梅枝勾住,血漬在素絹上暈染出江山輪廓。第九朵梅花的香氣裏,她終於看清那些暗藏的血絲,原是墨家機關譜的微雕。
“主公,哨探來報。"許攸的狐裘下擺濺滿泥點,"洛陽往各郡運送的新式農具,用的都是玄鐵殘片。"他展開染血的絹布,上麵印著"持甲換犁,免稅三年"的告示,朱砂官印刺得袁紹眼角抽搐。
袁紹突然揮劍劈斷轅門立柱:"明日寅時,全軍壓上!把那些投石機..."話音未落,天際傳來悶雷般的轟鳴。眾人抬頭望去,隻見西北方向升起十道煙柱,在陰雲下連成猙獰的鬼麵——正是鄴城遇襲的烽火信號。
洛陽南宮的晨光中,劉協正用朱砂筆圈點《農政全書》。賈詡捧著冒熱氣的藥盞進來時,看見天子將"代田法"與"龍骨水車"的條目用金線串聯。"陛下,鄴城捷報。"老謀士的咳嗽聲裏帶著笑意,"張郃帶著三百具新式爬犁,把袁紹的屯田燒成了火海。"
"不夠。"劉協突然將筆擲向沙盤,朱砂在"鄴城"方位濺開血花,"讓子龍帶白馬義從降兵去助陣,每人發三把曲轅犁。"他蘸著藥汁在絹布上畫出溝壑,"告訴鄴城百姓,犁夠深才能澆滅地火。"
孫嬬就在這時提著食盒進來,梅香混著硝石氣息:"陛下該用膳了。"掀開盒蓋的瞬間,九宮格裏赫然是微縮的鄴城地貌,米粒拚成的"袁"字正被青麥苗蠶食。劉協突然捏起一粒黍米:"當年陰皇後在鄴城地宮藏了什麽?"
"三百六十尊青銅耬車。"孫嬬的指尖拂過食格,麥苗突然挺直,"大誰何上月重啟了地宮機關。"
益州官倉的露台上,劉循正看著百姓排隊兌換新犁。老農撫摸著犁頭的雲紋,突然跪地高唿萬歲——那紋路與他家傳玉佩上的"景元"銘文一模一樣。"刺史大人,這犁...這犁能借小老兒使三天不?"
"老丈說笑了。"劉循扶起老人,掌心觸到厚繭,“陛下有旨,每家每戶都能領..."他突然頓住,看見人群中有個戴鬥笠的漢子,腰間露出半截蜀錦。那是楊修餘黨聯絡用的暗號。
追至江邊時,鬥笠人突然轉身,竟是失蹤多日的倉曹掾:"少公子真以為換了刺史就能洗淨劉氏罪孽?"他掀開衣襟,胸口烙印的朱雀紋正在滲血,"楊大人讓我帶句話——鄴城地宮裏的青銅耬車,少一把齒輪。"
劉循的劍突然被漁網纏住,十餘個黑衣人從蘆葦蕩躍出。倉曹掾的匕首抵上他咽喉時,江麵突然傳來破空聲。孫嬬的鎏金匕首穿過鬥笠,將人釘在桅杆上:"少公子該學學怎麽識破死士——他們從不用益州特產的苧麻繩。"
鄴城地宮的青銅齒輪突然發出轟鳴,張郃望著自動運轉的耬車陣,掌心全是冷汗。這些兩千年前的機關正在將麥種精準投入溝壑,播種速度竟是人力十倍。"將軍,第三屯田區已播種完畢。"副將的聲音發顫,"但地宮深處還有..."
巨響打斷了匯報。最中央的青銅耬車突然裂開,露出裏麵成捆的弩箭。箭杆上綁著的竹簡泛著青光,赫然是光武帝留下的《屯田令》:"凡耕戰之器,皆為民用。"張郃突然單膝跪地,甲胄與青銅地麵相擊的脆響在地宮久久迴蕩。
南宮暖閣的綠萼梅綻開第十朵時,劉協正在聽趙雲稟報。"白馬義從降卒用新犁開荒,遇袁紹偵騎突襲。"銀甲將軍的披風還帶著冀州塵土,"他們用犁頭組成盾陣,反殺了三百玄甲精銳。"
劉協突然咳嗽著笑起來,血沫濺在案頭《武經總要》上:"好個以農為兵!"他蘸血在"耒耜"條目旁批注:"民之利器,在德不在兵。"窗外突然雷聲大作,雨簾中可見百姓冒雨在皇城外跪拜——他們捧著玄鐵殘片換來的農具,額頭緊貼"景元"銘文。
孫嬬悄無聲息地出現,手中提著的正是鄴城地宮出土的青銅齒輪:"大誰何破解了陰皇後的機關譜,這些齒輪能驅動三十裏外的水車。"她突然轉動樞紐,暖閣地板應聲裂開,露出微縮的天下漕運模型——漢江水道正隨著齒輪轉動改道。
"還不夠。"劉協將齒輪按在沙盤上的冀州方位,"要讓袁本初的糧草順著朕的水道走。"他忽然劇烈咳嗽,指縫間漏出的血珠滴入模型,順著新開的溝渠流進"鄴城"。
虎牢關外的暴雨中,袁紹望著潰散的運糧隊目眥欲裂。裝滿麥種的漕船在改道的漢江上疾馳,船頭"景元"旗幡刺破雨幕。“主公,軍糧...軍糧全被大水衝往洛陽了!”許攸的嘶喊混著雷聲傳來。
袁紹突然拔劍刺向身旁親衛,卻聽"當"的一聲,劍尖被青銅齒輪震開。甘寧從糧車躍下,精鋼指套扣住袁紹腕甲:“陛下有旨,請本初公去洛陽看看新鑄的犁頭。”他甩出鐵索纏住袁紹腰際,索環上刻著的"景元"二字在電光中熠熠生輝。
益州江畔的晨曦裏,劉循正帶人打撈沉船。當最後一具"人牲"棺槨出水時,他忽然發現棺底刻著墨家符文。孫嬬的匕首挑開暗格,成卷的《非攻策》浸泡在藥液中,字跡遇光顯現:"兼愛非攻,器利民豐。"
"原來楊修至死都在找這個。"劉循撫摸著斑駁的竹簡,"他以為墨家秘術能顛覆江山,卻不知陛下早已用在民生。"江風掠過新修的堤壩,對岸傳來孩童的誦書聲:"景元新政,勸課農桑..."
洛陽城外的粥棚前,賈詡看著百姓將玄鐵殘片投入熔爐。新鑄的犁頭在鐵砧上敲出《皇夏》古調,老鐵匠突然高歌:“昔日鐵甲寒,今作萬民暖。”歌聲中,最後一爐鐵水澆入"景元永昌"的陶範,騰起的蒸汽在彩虹中化作龍形。
暖閣窗前的劉協突然鬆了手,染血的帕子隨風飄向漢江方向。孫嬬正要關窗,卻見帕子被綠萼梅枝勾住,血漬在素絹上暈染出江山輪廓。第九朵梅花的香氣裏,她終於看清那些暗藏的血絲,原是墨家機關譜的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