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唐中宗李旦、太平公主之期,宮廷之中,仕女雲集。或坐或臥,手持團扇,輕搖慢扇,享片刻之寧靜清涼。然此寧靜背後,隱有無名之緊張與不安。畫中一仕女,雖麵含微笑,然目透警惕戒備之色。


    一日,夜闌人靜,月黯星稀。宮中一偏殿,燭火搖曳,忽聞隱隱哭聲。一侍女聞聲而往,心內驚惶。至殿門,見一黑影飄忽而過,其速甚疾,未及看清。侍女駭極,欲唿而聲不出。


    少頃,膽稍壯,入殿內,唯見空寂,冷風嗖嗖。忽覺後頸有涼氣拂過,迴首,無人。正疑惑間,耳畔又聞低語之聲,似泣似訴,“吾冤甚矣,不得超生。”侍女雙腿發軟,幾欲癱倒。


    急奔出殿,逢一宦官,具言所見所聞。宦官初不信,然侍女涕淚交加,形容可怖,遂同往察之。入殿,寂靜如初,未聞異聲。宦官笑曰:“汝乃驚弓之鳥,胡言亂語。”言未畢,忽有一物墜地,乒乓作響。視之,乃一玉簪,晶瑩剔透,非尋常之物。


    宦官亦懼,與侍女匆匆離去。


    此事傳至中宗耳中,中宗心憂,召群臣議之。張柬之進言曰:“此或為前朝怨靈作祟,不可不察。”中宗曰:“卿當細查,以安宮闈。”


    張柬之受命,率數人夜探偏殿。至夜半,仍無所獲。忽一陣狂風起,吹滅燭火。眾人驚,黑暗中似有無數雙眼睛窺視。


    有膽大者唿曰:“何方妖孽,敢擾宮廷!”但聞陰森冷笑,令人毛骨悚然。


    張柬之強自鎮定,曰:“吾等奉天子之命,查究此事,若有冤屈,當訴之,勿作此鬼魅之態。”


    良久,風止,有女聲幽幽曰:“吾乃武氏之婢,昔為則天所殺,冤魂不散,今欲討個公道。”


    張柬之曰:“武後已逝,往事已矣,汝何必糾纏不休?”


    女鬼泣曰:“吾死之慘,無人知曉,豈能罷休!”


    張柬之無奈,曰:“吾當奏明聖上,為汝超度。”女鬼方稍稍息怒。


    然未幾,宮中又生異事。太平公主寢宮,每至子時,必有怪異聲響,似有人踱步,又似重物拖拽。公主驚懼,不敢安寢。


    公主召能臣謀士,共商對策。有謀士曰:“或為巫蠱之術,當嚴查之。”遂四處搜尋,果於一角落發現一木偶,身插銀針,麵目猙獰。


    公主怒曰:“何人如此大膽,竟敢行此惡事!”


    眾人皆不敢言。


    此時,中宗亦聞此事,龍顏大怒,下令徹查。


    宮中人心惶惶,皆恐禍及自身。


    一日,一宮女忽瘋癲,胡言亂語,曰:“有鬼,有鬼,索吾命來!”眾人圍之,欲問其詳。宮女忽瞪目,直指一人,曰:“乃汝害吾!”所指之人,乃一內官,平素為人陰險。


    內官大唿冤枉,然眾人皆疑之。


    張柬之再審,內官終吐實情,乃受太平公主之敵指使,行此巫蠱之事,欲加害公主。


    公主聞之,怒不可遏。


    然此事未平,又有新禍。


    宮中花園,一夜之間,百花凋零,殘枝敗葉,狼藉滿地。有侍女言,曾見一白衣女子,立於花叢中,哭泣不止。及近,女子消失不見。


    中宗憂甚,召道士入宮驅邪。道士設壇作法,然未見成效。


    太平公主曰:“莫非此邪祟法力高強,難以降服?”


    道士曰:“非也,恐另有隱情。”


    正此時,一宦官匆匆來報,曰:“冷宮之中,有一女子,自稱知曉其中緣由。”


    眾人忙至冷宮,見一麵容憔悴之女子。女子曰:“吾乃先皇嬪妃,遭人陷害,打入冷宮。今宮中之亂,乃武氏餘黨所為,欲亂李唐江山。”


    張柬之曰:“可有證據?”


    女子曰:“吾曾聞其密謀,然吾勢單力薄,無法阻止。”


    中宗曰:“若屬實,當嚴懲不貸。”


    遂命張柬之詳查。


    張柬之曆經周折,終查得真相。原是武氏餘黨,不甘失勢,欲借鬼魅之事,製造混亂,伺機奪權。


    張柬之將其黨羽一網打盡,宮中方得安寧。


    然月黑風高之夜,仍有傳言,狄仁傑墓前光影閃爍,似英靈未散,守護李唐。太平公主亦常夢武後責其不忠,驚悸而醒。


    歲月悠悠,宮中之事,或真或假,難以分辨。但李唐王朝,在風雨中,依舊前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宮仕女圖異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胡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胡胡並收藏唐宮仕女圖異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