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小名迢郎,祖籍隴西成紀,唐朝第十位皇帝也,承繼大統,光啟唐氏之基業。其先世積德累仁,至於德宗,更顯皇恩浩蕩,澤被四海。初,李適以奉節郡王之位,受封於朝,年少而英姿勃發,有龍鳳之姿,朝野皆望其成大器。


    寶應元年,天下紛擾,安史之亂未平,李適臨危受命,擔任天下兵馬元帥,改封魯王、雍王,統軍討逆,誓複河山。彼時的他,雖年少卻心懷天下,以國家之安危為己任,日夜操勞,不辭辛勞。其麾下將士,皆願為其效死命,奮勇殺敵,誓斬賊首。曆時數載,終平叛亂,李適之名,威震四海,朝野上下,無不稱頌其英勇。


    次年,李適拜尚書令,權傾朝野,然其並未因此而驕奢淫逸,反而更加勤勉於政,日夜憂思國家之事。廣德二年,李適被立為皇太子,儲君之位,已定天下之心。其為人寬厚,待人以誠,朝臣皆敬愛之。


    大曆十四年,李適即位,是為德宗皇帝。即位之初,李適以強明自任,立誌中興大唐。其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幹政,朝綱為之一振。彼時,朝中人才濟濟,各展所長,共謀國事。楊炎為相,才華橫溢,其提出的“兩稅法”,改革稅製,減輕百姓負擔,深得民心。國家財政漸趨寬裕,百姓安居樂業,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然世事難料,人心易變。李適在位日久,漸生怠惰之心,任用幸臣盧杞等輩,朝政日非。盧杞為人奸詐,善於逢迎,其主張增收間架、茶葉等雜稅,致使民怨沸騰。百姓苦不堪言,紛紛揭竿而起,天下大亂之兆已現。


    建中二年,李適發動削藩戰爭,意在平定四方之亂,一統天下。然彼時社會和政治條件尚未成熟,加之用人不當,致使四鎮之亂與涇原兵變接連爆發。叛軍勢如破竹,直逼長安。李適驚慌失措,被迫出逃,輾轉奉天、梁州等地,曆經千辛萬苦,方得保全性命。幸得宰相李泌及大將李晟、渾瑊等人忠心耿耿,協力平亂,方使國家免於傾覆之危。


    自此之後,李適心灰意冷,轉而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多事姑息。朝政日益腐敗,宦官專權,朝臣敢怒不敢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危在旦夕。


    然李適在位時期,亦非全無建樹。其內部興起了古文運動,韓愈、柳宗元等輩,才華橫溢,文章千古流傳。彼等以複古為旗號,倡導文以載道,反對駢文浮華之風,為後世文學之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對外關係上,李適亦有所作為。其聯合迴紇、南詔、大食等國,共同打擊吐蕃,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環境。彼時,吐蕃勢大,侵擾邊境,百姓深受其害。李適審時度勢,與鄰國結盟,共謀破敵之策。曆經數載征戰,終使吐蕃退卻,邊境得以安寧。


    一度重開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切斷的東西陸路交通,亦是李適在位時期之重要功績。彼時,絲綢之路被吐蕃阻斷,東西方貿易受阻,國家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李適派遣使者,曆盡艱辛,終使絲綢之路重新開通。東西方文化、商品得以交流互鑒,國家經濟漸趨繁榮。


    李適善屬文,尤工於詩。其詩作清新自然,意境深遠,深受後人喜愛。《全唐詩》等錄有其詩,流傳千古。其詩中多有抒發憂國憂民之情,亦有描繪山水田園之美。讀其詩,如見其人,其憂國憂民之心,躍然紙上。


    史載李適在位時,曾下令修建崇陵,以為身後之所。彼時的他,或許已預感到國家之危難,自己之無力迴天。故修建陵墓,以求身後之安寧。然世事難料,陵墓雖成,國家之危難卻並未因此而消除。李適駕崩之後,國家依舊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困苦。


    李適在位二十七年,其間曆經風雨滄桑,國家之興衰起伏,皆係於一身。其初以英明自任,力圖中興大唐;然後期卻漸生怠惰之心,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日非。然其畢竟為一代帝王,曾有過輝煌之業績。其一生之功過是非,自有後人評說。


    昔人已逝,往事如煙。今人讀史,當以史為鑒,汲取前人之經驗教訓。李適在位時期之興衰起伏,亦可為今日之借鑒。國家之興衰,非一人之力所能左右;然一人之行為,卻可影響國家之命運。故為君者當勤政愛民,為臣者當忠君報國,為民者當遵紀守法。如此則國家可安,百姓可樂也。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朝中有一臣子名曰陸贄,為人耿直,敢於直言進諫。彼時李適任用盧杞等奸臣,朝政日非。陸贄屢次上書勸諫,言辭懇切,然李適卻置若罔聞。陸贄心憂國家之安危,百姓之疾苦,然卻無力迴天。其悲憤交加之下,曾作詩以抒懷:“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其詩中之意,盡顯其憂國憂民之心。


    後陸贄因直言進諫而得罪權貴,被貶為忠州別駕。其雖遭貶謫,然心係國家之安危,百姓之疾苦。在忠州任上,其勤政愛民,深得民心。百姓皆稱其為“陸青天”,以表其清廉正直之品德。


    彼時天下大亂,百姓流離失所。陸贄在忠州任上,曾作詩以記其事:“州小經亂亡,遺人實困疲。大鄉多逃亡,小鄉無居民。”其詩中之意,盡顯其憂民之心。陸贄在忠州任上數年,政績卓著,然卻因朝中權貴之阻撓,未能得以升遷。


    後李適駕崩,其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皇帝。順宗即位之初,即召陸贄迴朝,欲委以重任。然陸贄因多年奔波勞碌,加之心中憂憤交加,已身患重病,無法迴朝。順宗聞訊,深為惋惜,曾遣使者前往忠州探望陸贄,並贈以金銀財寶、藥品衣物等物。然陸贄卻婉言謝絕使者之饋贈,隻願國家安寧、百姓安居樂業。


    陸贄在忠州任上病逝之時,百姓皆悲痛欲絕,紛紛前來吊唁。其一生清廉正直、憂國憂民之品德,深受後人敬仰。後人讀其詩文、事跡,無不為之動容。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曾有一將領名曰李晟,英勇善戰,屢立戰功。其曾在平定四鎮之亂與涇原兵變中立下赫赫戰功,深得李適之賞識。李晟為人忠誠正直,對國家忠心耿耿。其雖功高震主,然卻從未有過非分之想。


    李晟一生征戰沙場,曆經風雨滄桑。其晚年之時,曾作詩以記其事:“憶昨戎馬地,今朝歌舞鄉。烽火昔年淚,歌舞今日歡。”其詩中之意,盡顯其曆經戰亂之滄桑與對國家安寧之期盼。


    李晟之子李愬,亦為一代名將。其曾在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為唐朝之統一立下汗馬功勞。李愬為人機智勇敢、善於用兵。其平定淮西之亂之時,曾以奇兵突襲敵營,大破敵軍,使敵軍聞風喪膽。


    李晟、李愬父子二人皆為唐朝之忠臣良將,其一生之功績,永載史冊。後人讀其事跡,無不為之動容。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曾有一才女名曰薛濤,才情出眾,名噪一時。其善詩詞、工書畫、精音律,被譽為“女中豪傑”。


    薛濤,字洪度,長安人氏,姿容秀麗,才情橫溢,自幼便展露非凡之文學天賦。其父薛鄖,亦為飽學之士,見女兒才情出眾,便悉心教導,使其文學造詣日臻化境。薛濤年方十六,便已名動京師,其詩文清新脫俗,深受時人讚譽。


    彼時長安,乃天下文人士子匯聚之地,薛濤之名,自然引起眾人關注。朝中官員、文壇名士,皆以結識薛濤為榮。其常於宴會上即興賦詩,出口成章,令人歎為觀止。更有文人墨客,競相以求其墨寶為榮。薛濤之詩文,一時之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文壇之佳話。


    李適聞薛濤之名,亦心生好奇,欲一睹其風采。遂命人召薛濤入宮,以試其才。薛濤接旨後,從容入宮,麵對天子,毫無懼色。李適問其詩文,薛濤對答如流,文采飛揚,令李適大為讚賞。李適遂命其為宮中女官,專司撰寫詔書、詩文等事。薛濤自此成為宮中紅人,備受恩寵。


    薛濤在宮中,雖身處繁華之地,然其心性高潔,不慕榮華富貴。常以詩文寄情,抒發心中之感慨。其詩文之中,既有對國家大事之關注,亦有對人生百態之感悟。李適讀其詩文,深感其才情非凡,更加器重之。


    然宮中生活,畢竟非薛濤所願。其雖受天子寵愛,然終覺束縛於宮廷之中,不得自由。加之朝中權貴之爭,勾心鬥角,令薛濤心生厭倦。遂上書請辭,願迴歸民間,繼續其文學創作之路。李適雖萬般不舍,然亦知薛濤心性高潔,不便強求,遂準其請辭。


    薛濤離開宮廷後,隱居成都浣花溪畔,築茅屋數間,以詩書為伴,過著淡泊名利、恬靜自然的生活。其常於溪邊漫步,觀山水之美景,感天地之靈氣,詩文創作更加得心應手。彼時成都,乃西南之重鎮,文人墨客匯聚之地。薛濤之名,自然引起眾人關注。其詩文之作,迅速傳遍巴蜀之地,成為當時文壇之翹楚。


    薛濤在成都期間,與眾多文人墨客交往密切,彼此切磋詩文,共賞山水之美景。其常於宴會上即興賦詩,出口成章,令眾人歎為觀止。更有文人墨客,以得薛濤墨寶為榮。薛濤之詩文,一時之間,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文壇之佳話。


    且說薛濤之才華,不僅限於詩文。其亦精通音律,善彈古箏。每至月夜,常於溪邊彈奏古箏,琴聲悠揚,如泣如訴,令人陶醉其中。一時之間,成都之地,無人不知薛濤之名,無人不曉其才華。


    薛濤晚年之時,曾將自己一生之所作詩文,整理成集,名曰《錦江集》。此集一出,轟動文壇,成為當時文人墨客爭相搶購之佳作。後人讀其詩文,無不為其才情所折服,稱其為“女中豪傑”、“文壇奇才”。


    薛濤一生,雖曆經風雨滄桑,然其才情非凡,始終未改。其以詩文寄情,抒發心中之感慨,成為當時文壇之佳話。後人讀其詩文,無不為其才情所折服,亦為其淡泊名利、恬靜自然之生活態度所敬仰。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唐朝之疆域遼闊,然邊疆之地,時有戰亂。彼時吐蕃勢大,侵擾邊境,百姓深受其害。李適為保國家安寧,曾數次派兵出征,然皆因用人不當、戰略失誤而未能取勝。後李適審時度勢,決定聯合迴紇、南詔、大食等國,共同打擊吐蕃。


    彼時迴紇、南詔、大食等國,亦受吐蕃侵擾之苦,聞李適之意,皆欣然應允。遂於大唐邊境之地,集結重兵,準備共同出擊。李適亦派大將率軍出征,與各國聯軍共謀破敵之策。


    曆經數載征戰,唐軍與各國聯軍,終於在一次大戰中,大敗吐蕃軍隊。吐蕃軍隊損失慘重,無力再犯邊境。李適聞訊大喜,遂命人在邊境之地,立碑以紀其功。此碑名曰“平蕃碑”,成為當時邊疆之地之重要曆史遺跡。


    平蕃之戰後,唐朝之邊疆得以安寧,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李適亦因此戰之功,威望大增,成為當時天下之士民所敬仰之帝王。然李適晚年之時,卻漸生怠惰之心,任用奸臣,致使朝政日非。其雖曾有過輝煌之業績,然晚年之過失,亦不可忽視。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朝中有一奸臣名曰裴延齡,此人善於逢迎,狡猾奸詐。其初為李適所寵信,後漸掌大權,成為朝中之一霸。裴延齡掌權之後,大肆貪汙受賄,結黨營私,致使朝政腐敗不堪。


    彼時朝中官員,皆畏裴延齡之權勢,不敢直言進諫。唯有陸贄等少數忠臣,敢於挺身而出,揭露裴延齡之罪行。然裴延齡卻勾結權貴,誣陷陸贄等人,使其遭受貶謫之禍。


    陸贄被貶為忠州別駕後,雖身處逆境,然其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其常於詩文中抒發心中之感慨,表達對國家大事之關注。其詩文之作,迅速傳遍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文壇之佳話。


    裴延齡聞陸贄之名,心生恐懼,恐其再迴朝廷,揭露自己之罪行。遂派人前往忠州,欲加害於陸贄。然陸贄卻以清廉正直之品德,深得民心。百姓聞裴延齡欲加害於陸贄,皆憤憤不平,紛紛前來保護。裴延齡之計,終未能得逞。


    李適晚年之時,終於意識到裴延齡之罪行,欲將其治罪。然裴延齡卻勾結權貴,逃脫法網。李適因此事,更加心灰意冷,對朝政之事,漸感無力迴天。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唐朝之經濟文化,亦有所發展。彼時絲綢之路,雖被吐蕃阻斷,然李適卻派遣使者,曆盡艱辛,終使絲綢之路重新開通。東西方文化、商品得以交流互鑒,國家經濟漸趨繁榮。


    彼時長安,乃天下之重鎮,經濟文化之中心。其城中之繁華景象,令人歎為觀止。街市之上,商鋪林立,貨物琳琅滿目;酒樓茶館之中,文人墨客聚集,詩詞歌賦之聲,不絕於耳。長安之繁榮景象,成為當時天下之士民所向往之地。


    且說李適在位之時,唐朝之科舉製度,亦有所完善。彼時科舉考試,已成為選拔人才之重要途徑。眾多寒門子弟,皆通過科舉考試,得以步入仕途,實現人生之理想。科舉製度之完善,為唐朝之繁榮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然李適晚年之時,卻因任用奸臣、朝政腐敗等原因,致使國家陷入動蕩不安之境。其雖曾有過輝煌之業績,然晚年之過失,亦不可忽視。李適駕崩之後,其子李誦即位,是為順宗皇帝。順宗即位之初,即著手整頓朝政,打擊奸臣勢力,為唐朝之複興奠定了基礎。


    順宗在位之時,重用賢臣能吏,整頓朝政腐敗之風。其下令罷免裴延齡等奸臣之官職,將其治罪;同時提拔陸贄等忠臣迴朝任職,以圖國家之複興。順宗之舉措,深得民心,國家之局勢漸趨穩定。


    且說順宗在位之時,唐朝之邊疆之地,亦時有戰亂。彼時迴紇、南詔等國,因利益之爭,常起紛爭。順宗為保國家安寧,遂派大將率軍出征,與各國共謀和平之策。曆經數載努力,唐朝終於與各國達成和平協議,邊疆之地得以安寧。


    順宗在位之時,亦注重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其下令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生產;同時興辦學校、提倡文學藝術創作。一時之間,唐朝之經濟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國家之局勢漸趨繁榮穩定。


    然順宗在位之時,亦麵臨諸多挑戰與困難。彼時朝中權貴之爭、地方割據勢力之崛起等問題,皆需加以解決。順宗雖有心改革朝政、振興國家,然終因身體原因而未能如願。其駕崩之後,唐朝之局勢再次陷入動蕩不安之境。


    且說唐朝之興衰起伏,皆係於帝王之行為。李適在位之時,雖曾有過輝煌之業績,然晚年之過失亦不可忽視;順宗在位之時,雖有心改革朝政、振興國家,然終因身體原因而未能如願。唐朝之興衰起伏,成為後世之鑒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宮仕女圖異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胡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胡胡並收藏唐宮仕女圖異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