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在唐玄宗開元十四年的一個吉利日子,十月十三,也就是公元726年的11月11日,咱們的主角李俶,哦不對,那時候他還叫這個名兒,後來改成了李豫,在東都洛陽的上陽宮裏呱呱墜地了。他老爹可是了不起,是玄宗皇帝的太子李亨,後來成了唐肅宗。他老媽是個宮裏的普通宮女,姓吳,可惜啊,生下李俶沒多久,就在開元十八年,也就是730年,撒手人寰了。不過後來,她被追封為章敬皇後,這也算是另一種榮耀吧。


    小李俶啊,從小就愛學習,特別是對《周禮》和《易經》這兩本書情有獨鍾,儒家經典也是手不釋卷。這孩子,性格又好,仁義孝順,對人溫和恭敬,說話做事都講究禮儀,心胸開闊,肚量也大,做起事來果斷不拖遝,最重要的是,喜怒哀樂都不輕易表現在臉上,真是個城府深的小家夥。玄宗老爺子有上百個孫子,但唯獨對李俶這個嫡親的皇孫特別疼愛,為啥?因為李俶長得跟其他孫子就是不一樣,特別有氣質。


    說到李俶的英勇事跡,那就不得不提唐收複兩京的大戰了。那時候,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這個家夥,找了個借口說奉了密詔要討伐宰相楊國忠,就在範陽起兵造反了,這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亂。到了至德元年六月,安祿山的叛軍一路打到了潼關,嚇得玄宗老爺子帶著一家老小逃到了成都。路上還發生了馬嵬驛兵變,亂得一團糟。這時候,李俶和他弟弟建寧王李倓就勸他們老爹李亨,說咱們得往北走,去靈武。結果,七月裏,李亨就在靈武即位了,成了唐肅宗。


    肅宗一上台,立馬就組建了新朝廷,還讓李俶當上了天下兵馬元帥,所有將領都得聽他的。還在宮裏設了個元帥府,找了跟肅宗有老交情的李泌來當元帥行軍長史。那時候啊,朝廷剛建立,兵員少得可憐,還都是臨時招募的,戰鬥力弱得跟小雞崽似的。但李俶有辦法啊,他待人真誠,廣招流散的士兵,等到他們跟肅宗到彭原的時候,手裏已經有了好幾萬兵馬了。


    到了至德二年正月,宮裏有個叫李輔國的太監,跟肅宗寵愛的張良娣勾結在一起,想動搖李俶儲君的位置。李倓這個弟弟看不下去了,多次向肅宗告發。結果,李輔國和張良娣反咬一口,說李倓嫉妒李俶當元帥,想害他。肅宗一聽,火大了,直接賜死了李倓。李俶心裏那個痛啊,但也不敢說出來。


    還有宰相房琯,帶兵去打叛軍,結果打輸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迴軍鳳翔的路上也吃了大敗仗。叛軍那時候囂張得很,老來騷擾鳳翔,威脅朝廷。但咱們李俶不慌不忙,他精挑細選了一批勇士,一次次挫敗叛軍的銳氣,讓朝廷上下都安心了不少。 那個夏天熱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可肅宗皇上心裏更急,他一門心思想著怎麽快點把安史那些叛軍給收拾了。到了閏八月,皇上大手一揮,給三軍將士們發了好多好多的賞賜,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大家都知道,這是要動真格的了,準備一舉奪迴京師長安。


    轉眼間到了九月,李俶和郭子儀大將軍帶著中軍,還有李嗣業、王思禮這些大將,分別領著前軍、後軍,再加上迴紇的兵馬,浩浩蕩蕩地從鳳翔出發了,那場麵,簡直比過年還壯觀。特別是那個迴紇的葉護太子,和李俶廣平王一見如故,倆人還結拜成了兄弟,葉護太子高興得跟個孩子似的。


    大軍一路往東,來到了長安西邊,在香積寺北邊擺開了陣勢,那地方現在就在陝西長安南邊,當時雙方軍隊加起來有十五六萬人呢,跟叛軍十萬人幹了一仗,從中午一直打到太陽快下山,最後唐軍贏了,那叫一個痛快!


    天一黑,叛軍就嚇得四處逃竄,唐軍追殺過去,一下子幹掉了六萬人。叛軍的大將張通儒嚇得連長安都不要了,連夜就跑了。李俶一聽這消息,馬上下令進城,長安就這麽輕輕鬆鬆地迴到了大唐的懷抱。


    不過啊,之前肅宗皇上跟迴紇有過約定,說打下長安後,金銀財寶、女人孩子都給迴紇。這時候葉護太子就想按約定來,可李俶聰明啊,他跑到葉護太子馬前,跟他說:“咱現在剛打下長安,要是這時候搶掠百姓,那東京的人還怎麽攻得下來?不如等到東京再打下來,再按約定來。”葉護太子一聽,嚇得從馬上跳下來,跪在李俶麵前,抱著他的腳就說:“殿下您真是太英明了,我立馬帶兵去東京!”


    就這樣,葉護太子和仆固懷恩大將軍帶著迴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南邊繞過去,在河邊紮了營。老百姓、軍士們還有那些胡人,都感激得不行,哭著給李俶下拜,說:“廣平王您真是我們的好君主啊!”肅宗皇上聽了這事兒,也是樂開了花,說:“我這當爹的都不如我兒子!”


    李俶帶著大軍進城的時候,老百姓們都出來夾道歡迎,男女老少都哭得稀裏嘩啦的,跟過年似的。李俶在長安安撫了三天,然後又帶著大軍去追叛軍了。


    他們一路追到曲沃,就是現在的河南三門峽西南那邊,叛軍頭子安慶緒把洛陽的守兵都調來了,十五萬人呢,在新店跟唐軍幹了一仗。這迴有迴紇軍幫忙,叛軍又被打了個落花流水,屍體都堆成山了。嚴莊、張通儒這些叛將嚇得連陝州都不要了,直接逃跑了。


    這一仗打下來,唐軍的士氣啊,那簡直是“士心大振”,大家都覺得跟著廣平王李俶,就沒有打不勝的仗! 話說李俶和郭子儀一路殺到了陝州,仆固懷恩則帶著大軍像撒網一樣分開去追那些叛軍。這時候,嚴莊這個叛徒,腳底抹油似的先溜到洛陽,跟安慶緒哭訴說他們被打得有多慘。安慶緒一聽,嚇得屁滾尿流,連洛陽都不要了,撒丫子就跑。


    迴紇的軍隊可不含糊,一進洛陽,直奔府庫,跟撿金子似的收財帛,還在城裏頭橫衝直撞地搶了三天三夜。李俶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覺得這可不是個事兒。洛陽的老百姓們也是沒辦法,隻好忍痛割愛,捐了一萬匹羅錦給迴紇,這才算把他們給打發走了。李俶呢,也挺大方,給迴紇的頭頭葉護太子送了好多珍貴的寶貝,讓他心滿意足地帶著隊伍走了。


    進了東都洛陽,那些之前投降了安祿山父子的官員們,比如陳希烈啥的,加起來有三百多人,都穿著白衣服,跟哭喪似的來請罪。李俶呢,也挺大度,按照肅宗的吩咐,把他們都給放了,讓他們去西京等著發落。


    長安和洛陽這兩座大城市都被收複了,李俶的名聲那叫一個響亮。肅宗一迴京,立馬大赦天下,還封李俶做了楚王。後來,又改成成王,再後來,直接立為皇太子了。說起來也巧,李俶出生的時候,豫州那邊還獻上了嘉禾,說是大吉大利。所以,肅宗就把他的名字給改了,叫李豫。


    時間過得飛快,上元二年年底,肅宗病得挺重,連朝政都不理了,幹脆讓李豫來監國。那時候,太上皇玄宗和肅宗都病了,李豫忙得跟陀螺似的,兩邊跑,親自給他們嚐藥,連衣服都不脫,真是個大孝子。


    說到登基除奸這段,那可真是驚心動魄。寶應元年四月,玄宗老爺子先走一步,肅宗也病得不行。張皇後呢,自己沒孩子,又怕李豫太厲害,管不住,就偷偷地把越王李係叫到宮裏,想廢掉李豫。結果十六號那天,張皇後假傳聖旨叫李豫來。還好宦官李輔國和程元振機靈,知道皇後的陰謀,直接派兵到淩霄門等著。李豫一到,他們就把李豫護送到禁軍那裏。當天晚上,他們倆又帶著兵把李係和張皇後他們都給軟禁了,肅宗也被這一出嚇得不行,沒多久就歸西了。


    然後,程元振他們就把李豫接到九仙門,見見群臣,行了監國的禮。到了二十號,李豫就正式登基了。


    李豫當了皇帝以後,李輔國這家夥覺得自己功勞大,尾巴都翹到天上去了,居然跟李豫說:“陛下啊,您就好好在宮裏待著,外麵的事兒有我呢。”李豫心裏頭那個不爽啊,可是沒辦法,這家夥手裏有兵權,隻好先忍氣吞聲,尊他為尚父,啥事兒都得跟他商量才行。不過,這事兒後來也被李豫給解決了,畢竟,皇帝可不是好惹的。 話說李豫,他可真是個有心計的主兒。趁著李輔國那家夥沒防備,他悄悄派人扮成黑燈瞎火的盜賊,一把鋒利的刀子就解決了李輔國的性命。然後呢,他還裝模作樣地下令全城搜捕這些“盜賊”,又派了個使者,提著禮盒,一臉悲戚地去李輔國家裏慰問,那演技,簡直可以拿奧斯卡小金人了。


    咱們再聊聊那個唐滅史朝義的大戰。李豫剛坐上皇位,洛陽那邊叛軍就又鬧騰起來了,真是讓人頭疼。所以他一登基,立馬就下了道詔書,把長子李適封為天下兵馬元帥,那架勢,明擺著就是要跟叛軍死磕到底。


    不光如此,他還動手整頓了朝廷上下那一堆亂麻似的人事關係。五月的時候,他在丹鳳樓上搞了個大赦儀式,給那些平叛有功的大臣們,像郭子儀、李光弼他們,都加了官封了爵。還有那些被玄宗老爺子冤枉的皇室成員,像王皇後啊、太子李瑛啊,也都給恢複了名分。這一波操作,真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但不得不說,李豫這手玩得漂亮,一下子就把玄宗、肅宗那會兒留下的政治爛攤子給梳理得差不多了。


    再說說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李光弼。那時候,李豫派了李適當主帥,仆固懷恩當副帥,帶著河東、朔方還有迴紇的騎兵,浩浩蕩蕩十幾萬人,直接衝著史朝義那幫叛軍就去了。河南那邊的副元帥李光弼也帶著大軍加入了戰鬥。兩軍在橫水那地方幹了一仗,叛軍被打得屁滾尿流,六萬人成了俘虜,史朝義嚇得往北就逃。唐軍趁機收複了一大片地方,連那些原本跟著史朝義的將領,像薛嵩啊、張忠誌啊,也都投降了。


    到了寶應二年,史朝義這家夥徹底沒轍了,往北跑到奚、契丹那邊,結果半路上被李懷仙給追上,逼得自殺了。李懷仙提著史朝義的人頭來投降,這安史之亂,總算是鬧騰了八年之後,被平息了。


    那時候,群臣們一看李豫這皇帝當得挺有模有樣的,就給他上了個尊號,叫“寶應元聖文武孝皇帝”。這尊號,聽著就讓人覺得威風凜凜。


    不過呢,這天下也不總是太平的。寶應元年那會兒,江淮地區的農民們因為被朝廷追債追得喘不過氣來,紛紛起義反抗。那些當官的,一個個跟狼似的,搜刮民脂民膏,真是讓人看了心寒。 話說在唐朝那會兒,台州臨海,就是現在的浙江臨海那地界,有個叫袁晁的哥們兒,他一不做二不休,在翁山,咱們現在說的舟山島上,扯起了起義的大旗。這家夥挺能耐,帶著一幫人打下了台州,還自封了個年號叫寶勝,有的說法還叫升國呢。他這一路勢如破竹,信州、溫州、明州,州州都被他給攻下來了,手下的小弟們加起來都快二十萬人了。


    就在袁晁鬧得歡的時候,江南那邊也不消停,歙州,就是今天的安徽歙縣,有個叫方清的人,帶著一群餓肚子的老百姓也起義了。這一下子,浙東那邊就亂套了,起義一個接一個。


    朝廷一看這架勢,急了眼了,趕緊讓鎮守臨淮,就是現在的江蘇盱眙那兒的河南副元帥李光弼帶兵去鎮壓。你別說,這李光弼還真有兩把刷子,到了廣德元年夏天,浙東的那些起義軍就被他打得節節敗退,袁晁本人也被逮住殺了,浙東這才算是消停了。


    可這邊剛按下葫蘆,那邊又起了瓢。吐蕃那邊瞅準機會,開始往咱們大唐的地盤上竄。為了打安史叛軍,朝廷把安西、北庭那些地方的軍隊都召迴來了,結果呢,吐蕃就像餓狼一樣,一點點往北蠶食,還趁機往內地鑽,陝西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的十幾個州都被他們給占了。


    廣德元年九月,吐蕃大軍壓境,邊關的將領們急得跟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一遍遍告急,可有個叫程元振的宦官,愣是把這些消息都給壓下來了,不報給皇上。到了十月,還有個投降吐蕃的涇州刺史高暉,帶著吐蕃軍過了鄰州,一路燒殺搶掠,奉天、武功(就是現在的陝西武功西北那地兒)都遭了殃,眼瞅著就要打到京城了。


    這時候,咱們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出場了。皇上李豫一聽這事兒,嚇得趕緊讓雍王李適當關內元帥,又把郭子儀請出來當副元帥,鎮守鹹陽擋敵人。可惜啊,這時候已經晚了,李豫隻好跑到陝州去避難,官員百姓們也是跑的跑,藏的藏。


    吐蕃人占了長安,還立了個廣武王李承宏當皇帝,把府庫、集市搶了個精光,房子也給燒了,整個長安城跟被洗劫了一樣。還好郭子儀夠機智,跟吐蕃人周旋來周旋去,終於把他們給逼走了。李豫這才趕在十二月迴到長安,好好獎賞了郭子儀一番。


    百官們一看這事兒,都氣壞了,說程元振“專權自恣”,耽誤了軍機大事。李豫一聽,立馬就把程元振給革職了,打發他迴老家,後來還把他流放到江陵去了。


    再說說朔方節度使、大寧郡王仆固懷恩,這家夥在安史之亂裏可是立了大功的,跟叛軍打了上百仗,家裏死了四十六口人。結果呢,平亂之後卻被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和宦官駱奉先給欺負了,有苦說不出。他一生氣,就在廣德元年派他兒子仆固瑒去打辛雲京。李豫一看這架勢,想招撫仆固懷恩,結果沒成。後來聽了刑部尚書顏真卿的建議,派了在朔方待了很久的郭子儀去招撫朔方軍將。仆固瑒雖然打敗了辛雲京,但在榆次那兒被擋住了,這事兒才算是告一段落。 話說在公元765年的那個秋天,永泰元年九月的時候,有個叫仆固懷恩的家夥,他突然放出風聲,說皇帝李豫已經歸西了。然後,他就糾集了吐蕃、迴紇、吐穀渾、黨項、奴剌這些部落,總共三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朝著長安殺來,說是要從華陰一路衝到藍田,直接拿下長安。這消息一傳開,整個京城都慌了神。李豫一看這架勢,趕緊把郭子儀這位老將給召了迴來,讓他駐守在長安北麵的涇陽,準備迎戰。


    可巧不巧,仆固懷恩這家夥還沒等到跟郭子儀正麵交鋒呢,就在軍中暴病身亡了。這下,郭子儀可不含糊,他三言兩語就說服了迴紇部落,跟唐軍聯手,一起在靈武台西原跟吐蕃大軍幹了一仗。結果,吐蕃大軍被打得落花流水,五萬顆人頭落地,還有上萬人被活捉。郭子儀還從吐蕃手裏搶迴了四千多被搶走的百姓,繳獲的牛羊駝馬多得數不清,綿延三百裏都不斷頭。


    再說說李豫這個人吧,他對宦官那是真的寵,簡直寵上了天。宦官們要是奉命出使,李豫從不限製他們撈點外快,就是恩賜給妃嬪家族的東西,迴來還得問問宦官們撈了多少。要是宦官們撈得少了,李豫還不高興,覺得這是看不起天子的使者。這樣一來,宦官們膽子就更大了,公然索賄,毫無顧忌。宰相都得在閣子裏存錢,每次宦官來賜個東西,宣個旨,都得給點兒好處,不然宦官們可不會空手迴去。要是宦官出使州縣,那更是不得了,傳送文書的同時還得撈點貨,跟收稅似的,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像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這些人,那更是受寵得不得了,權勢比宰相還大。


    不過,李豫也不是個糊塗蛋,對那些飛揚跋扈的宦官,他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李輔國、程元振先後被他給收拾了。到了大曆五年三月,魚朝恩這家夥更是不得了,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左監門衛大將軍兼神策軍使、內侍監這些頭銜都戴在頭上,勢力大得嚇人,連宰相都敢欺負。朝廷大事小事,要是沒有他參與,他就火冒三丈,說什麽“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李豫一看群臣都恨他入骨,就跟宰相元載商量了個計策。有一次宮中宴會,皇後把魚朝恩留下,讓侍衛把他給勒死了。對外呢,就說魚朝恩是奉旨自縊的。


    李豫這人還有個毛病,那就是信佛。在他的影響下,朝廷裏養了一大批僧人,還大修佛寺。這可苦了老百姓,勞民傷財不說,還給國家財政添了不少負擔。


    到了大曆十四年五月,李豫這身子骨是一天不如一天了,不到十天就上不了朝了。五月二十一日那天,他讓太子李適監國。到了晚上,李豫就在長安大明宮紫宸內殿咽了氣,享年五十四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宮仕女圖異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夢胡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夢胡胡並收藏唐宮仕女圖異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