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算術
從擺攤賣盒飯開始暴富 作者:拾麥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沈青和在上麵講課,孟昭在下麵聽的也是津津有味,在古代大家更重視文學方麵的造詣,對於數學不太重視,甚至很長一段時間算學都不在科舉考校的範圍。
但人總歸是要生活的,數學它存在於你生活的方方麵麵,若是不識數,就沒法分辨時間,沒法去買賣貨物,就連種地,都不知道自己種的田有多大,能產出多少糧食。
不識字可能會對你的生活有一定影響,但要是不識數,基本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告別了。
所以從前朝起,便把算學列入了科舉學科,在古代也存在著很大一批優秀著作,早在千百年前,老祖宗們就已經接觸到了很深層次的數學知識。
並且這些數學知識並沒有高居雲端,遠離大眾。相反,老祖宗們運用了一些簡單的例子,巧妙地將這些高深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給大家解決了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就像沈青和現在在講的就是古代的丈田術,學會了這個,就能知道自己的田地有多大,對自己每年需要交多少稅心裏也有個數,不至於被一些稅官坑騙。
古書本就晦澀難懂,尤其算學又是急需要天分的學科,雖說孟昭覺得沈青和已經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去講解了,底下幾人還是有點聽不太明白。
沈青和估計也察覺了,於是在說完前兩個算學問題後,便轉換科目,教大家識字。
因著都是些常用字,教起來倒更為簡單些,等今日課程結束,沈青和便布置了課業。
“下次授課前,希望大家可以把這節課上教的字都能默寫下來。”
沈青澤沈青瑜有點功底,自是不怕的,其餘三人都頗為緊張。
沈芸輕輕拉扯了一下沈青瑜的袖子,壓低聲音問道“我怎麽立馬就忘記了,剛才說的‘水’還有‘火’有什麽不同來著。”
沈青瑜拿了根樹杈與沈芸頭對頭地蹲在地上,給她示範怎麽寫。
與此同時,鳳娥嬸子也趕忙拉著沈青澤開起了小灶。
顧氏看倆孩子都在忙,隻有沈青和正在收拾書本,上前扯了扯他,開口問道:“沈夫子,那個‘火’字怎麽寫,我給忘記了。”
沈青和以手撫額,悶笑了兩聲,說道:“娘,下了課,你喊我青和就好。”
顧氏這才反應過來剛才過於緊張,“哦哦,青和,這個‘火’字怎麽寫,你再給我說一遍吧。”
沈青和拿起筆,給顧氏示範要怎麽寫。
孟昭看眾人都在忙,便獨自迴房默寫了一份東西,她其實看明白了,顧氏他們對鋪子裏食材的價格記的都挺清楚的,隻是一到需要計算乘除的時候,就犯了難。
例如她們記得一斤鹵牛肉的價格是八十文,但顧客要了三兩就算不出來了,並且在計算的時候容易緊張,說到底還是不夠熟練的原因。
那什麽東西的傳播性最廣,記憶力最深,自然就是一些說得多了的順口溜俏皮話。
那就不得不提在現代上到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稚童都能背的下來的九九乘法表了。
孟昭默寫下來後並沒有急著拿出去,而是先放了起來,這東西絕對不是以她的文化水平能寫出來的,為了避免引起懷疑,還是挑個合適的機會,再拿出來吧。
待孟昭走出去時,幾人已然補完了課,“嬸子,小芸,你們今個要不要住下來,屋子裏有現成的被褥能用。”
鳳娥嬸子迴應道,“不用了,昭昭。這會兒天還沒黑,我們還是迴家住吧。反正離得也不算遠,我和小芸一邊走路一邊聊天,很快就能到。”
孟昭微微點頭,“成,那你們以後可以帶些常用東西過來放著,下迴住著也方便。”
二人點了點頭,迎著夕陽一起迴了沈家村。
等到孟記鹵煮三天的開業活動結束,不出孟昭所料,單價果然降低了許多,購買超過50文以上的顧客少了將近一半,普遍都是購買20到30文的居多。
不過孟昭也沒有著急,雖說單價降低了,但折扣結束,利潤卻提高了不少,人流量也沒有減少太多,門口照樣時不時的排著隊伍,每日準備的鹵肉,也基本都能賣完。
她也在隨時調整,看哪樣東西賣得好,她第二日就多準備些,要是哪樣東西連著兩日都是最晚賣完的,往後她就少準備些。
現在碼頭那邊的盒飯攤子也繼續開了起來,她們四個人,加上三個幫工,勉強也忙的過來,孟昭現在每日最少也有2-3兩銀子的入賬,錢袋子終於慢慢鼓了起來。
“昭昭。”
聽見有人喚她,孟昭抬頭一看,原來是澱粉作坊的李杏兒,於是笑著迴道:
“杏兒,今日怎麽過來了,是有什麽事麽?”平日裏他們來縣裏推銷澱粉,遇到什麽難題了,也會過來求助她。
李杏兒有些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沒別的事,就是我今日簽下了一個單子,想買點鹵肉迴去給大力吃。”
“哇,那可真是大好事,確實該獎勵一下自己,想吃什麽,我給你裝。”
看著孟昭這麽說,李杏兒也十分開心,雖說她們都是一個村子的,自己年齡還比她大,可孟昭怎麽說也是澱粉作坊的老板,之前跟她說話她都有些緊張。
後來接觸了才知道原來她是這麽和善的人,慢慢也開始敢直接喊她名字了。
孟昭將李杏兒要的鹵肉仔細裝好,隨後轉頭問向旁邊的沈青澤:“一整隻豬蹄,一根肥腸,還有兩隻兔腿,青澤,這些一共多少錢?”
站在櫃台旁的沈青澤聽到嫂子的提問,立刻念念有詞地開始計算起來。過了一小會兒,他說出了答案:“一共是四十二文。”
說罷還有些不自信,抬眼瞅著孟昭的表情。
孟昭笑著說,“沒錯,就是四十二文。”沈青澤這才開心的笑了起來。
李杏兒掏出銅板遞給沈青澤,看著他數錢的樣子,覺得他十分乖巧,明明跟她家大力差不多大,但看著就是機靈了許多。
拿著鹵肉迴家的時候李杏兒還是一直在想她家大力跟沈青澤的區別,二人都是村子裏長大的,若論條件,沈家也沒比她家好上多少,真正讓兩個人不一樣的,還是沈青澤有個哥哥,會教他念書。
但人總歸是要生活的,數學它存在於你生活的方方麵麵,若是不識數,就沒法分辨時間,沒法去買賣貨物,就連種地,都不知道自己種的田有多大,能產出多少糧食。
不識字可能會對你的生活有一定影響,但要是不識數,基本與正常的社會生活告別了。
所以從前朝起,便把算學列入了科舉學科,在古代也存在著很大一批優秀著作,早在千百年前,老祖宗們就已經接觸到了很深層次的數學知識。
並且這些數學知識並沒有高居雲端,遠離大眾。相反,老祖宗們運用了一些簡單的例子,巧妙地將這些高深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關聯起來,給大家解決了許多生活中的問題。
就像沈青和現在在講的就是古代的丈田術,學會了這個,就能知道自己的田地有多大,對自己每年需要交多少稅心裏也有個數,不至於被一些稅官坑騙。
古書本就晦澀難懂,尤其算學又是急需要天分的學科,雖說孟昭覺得沈青和已經盡量用通俗的語言去講解了,底下幾人還是有點聽不太明白。
沈青和估計也察覺了,於是在說完前兩個算學問題後,便轉換科目,教大家識字。
因著都是些常用字,教起來倒更為簡單些,等今日課程結束,沈青和便布置了課業。
“下次授課前,希望大家可以把這節課上教的字都能默寫下來。”
沈青澤沈青瑜有點功底,自是不怕的,其餘三人都頗為緊張。
沈芸輕輕拉扯了一下沈青瑜的袖子,壓低聲音問道“我怎麽立馬就忘記了,剛才說的‘水’還有‘火’有什麽不同來著。”
沈青瑜拿了根樹杈與沈芸頭對頭地蹲在地上,給她示範怎麽寫。
與此同時,鳳娥嬸子也趕忙拉著沈青澤開起了小灶。
顧氏看倆孩子都在忙,隻有沈青和正在收拾書本,上前扯了扯他,開口問道:“沈夫子,那個‘火’字怎麽寫,我給忘記了。”
沈青和以手撫額,悶笑了兩聲,說道:“娘,下了課,你喊我青和就好。”
顧氏這才反應過來剛才過於緊張,“哦哦,青和,這個‘火’字怎麽寫,你再給我說一遍吧。”
沈青和拿起筆,給顧氏示範要怎麽寫。
孟昭看眾人都在忙,便獨自迴房默寫了一份東西,她其實看明白了,顧氏他們對鋪子裏食材的價格記的都挺清楚的,隻是一到需要計算乘除的時候,就犯了難。
例如她們記得一斤鹵牛肉的價格是八十文,但顧客要了三兩就算不出來了,並且在計算的時候容易緊張,說到底還是不夠熟練的原因。
那什麽東西的傳播性最廣,記憶力最深,自然就是一些說得多了的順口溜俏皮話。
那就不得不提在現代上到八十歲老人,下到幾歲稚童都能背的下來的九九乘法表了。
孟昭默寫下來後並沒有急著拿出去,而是先放了起來,這東西絕對不是以她的文化水平能寫出來的,為了避免引起懷疑,還是挑個合適的機會,再拿出來吧。
待孟昭走出去時,幾人已然補完了課,“嬸子,小芸,你們今個要不要住下來,屋子裏有現成的被褥能用。”
鳳娥嬸子迴應道,“不用了,昭昭。這會兒天還沒黑,我們還是迴家住吧。反正離得也不算遠,我和小芸一邊走路一邊聊天,很快就能到。”
孟昭微微點頭,“成,那你們以後可以帶些常用東西過來放著,下迴住著也方便。”
二人點了點頭,迎著夕陽一起迴了沈家村。
等到孟記鹵煮三天的開業活動結束,不出孟昭所料,單價果然降低了許多,購買超過50文以上的顧客少了將近一半,普遍都是購買20到30文的居多。
不過孟昭也沒有著急,雖說單價降低了,但折扣結束,利潤卻提高了不少,人流量也沒有減少太多,門口照樣時不時的排著隊伍,每日準備的鹵肉,也基本都能賣完。
她也在隨時調整,看哪樣東西賣得好,她第二日就多準備些,要是哪樣東西連著兩日都是最晚賣完的,往後她就少準備些。
現在碼頭那邊的盒飯攤子也繼續開了起來,她們四個人,加上三個幫工,勉強也忙的過來,孟昭現在每日最少也有2-3兩銀子的入賬,錢袋子終於慢慢鼓了起來。
“昭昭。”
聽見有人喚她,孟昭抬頭一看,原來是澱粉作坊的李杏兒,於是笑著迴道:
“杏兒,今日怎麽過來了,是有什麽事麽?”平日裏他們來縣裏推銷澱粉,遇到什麽難題了,也會過來求助她。
李杏兒有些不好意思地搖了搖頭,“沒別的事,就是我今日簽下了一個單子,想買點鹵肉迴去給大力吃。”
“哇,那可真是大好事,確實該獎勵一下自己,想吃什麽,我給你裝。”
看著孟昭這麽說,李杏兒也十分開心,雖說她們都是一個村子的,自己年齡還比她大,可孟昭怎麽說也是澱粉作坊的老板,之前跟她說話她都有些緊張。
後來接觸了才知道原來她是這麽和善的人,慢慢也開始敢直接喊她名字了。
孟昭將李杏兒要的鹵肉仔細裝好,隨後轉頭問向旁邊的沈青澤:“一整隻豬蹄,一根肥腸,還有兩隻兔腿,青澤,這些一共多少錢?”
站在櫃台旁的沈青澤聽到嫂子的提問,立刻念念有詞地開始計算起來。過了一小會兒,他說出了答案:“一共是四十二文。”
說罷還有些不自信,抬眼瞅著孟昭的表情。
孟昭笑著說,“沒錯,就是四十二文。”沈青澤這才開心的笑了起來。
李杏兒掏出銅板遞給沈青澤,看著他數錢的樣子,覺得他十分乖巧,明明跟她家大力差不多大,但看著就是機靈了許多。
拿著鹵肉迴家的時候李杏兒還是一直在想她家大力跟沈青澤的區別,二人都是村子裏長大的,若論條件,沈家也沒比她家好上多少,真正讓兩個人不一樣的,還是沈青澤有個哥哥,會教他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