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思考片刻,想清楚事情的性質。
這不叫敲詐勒索。
眾所周知,百濟一直欺負新羅,阻撓新羅向大唐進貢。
現在大唐滅百濟,是幫助新羅啊!體諒新羅兵力不足,沒有讓新羅出兵協助,隻是出糧草而已!
這都不配合,還有臉告狀,實在是太不懂事了。
至於契苾何力事情辦得不漂亮……告到皇帝跟前都沒用。
皇帝對契苾何力,那是比女兒還親。之前契苾何力被薛延陀綁架,皇帝當即同意讓親女兒交換。
新羅心裏沒點數,告這種沒用的狀。
既然已經進入新羅,不可能輕易離開……現在要考慮的,要不要將新羅也收為大唐的一個州!
高昌變成了西州,新羅也可以成為“羅州”?
李治眼中閃現出雄心壯誌,隨即又冷靜下來,暗暗沉吟:“若要收為大唐的一個州,要有說得過去的理由,師出有名……”
契苾何力,能不能把事情辦得更漂亮呢?
對於新羅的情況,皇帝的態度和李治一樣。
朝會時,皇帝意味深長地說:“新羅此前寫信求助,說受到百濟和高句麗的欺壓。現在大唐為新羅主持公道,新羅設宴勞軍,都是應當的。”
是你把我們請過去的。
現在我們要進你家門了!
你想借刀殺人?
大唐是區區新羅可以利用的?
眾臣恍然,對對對!
現在就讓新羅知道,什麽叫“請神容易送神難”!
契苾何力帶著軍隊過去,是先禮後兵,還是先兵後禮?
不知道新羅能不能做出正確選擇。
……
長安城張府。
英國公府的小郎君李敬業帶著弟弟們來找張京墨算卦。
李敬業咬著最甜的黃皮甘蔗,一手擼黃鼠狼,渾然不把自己當外人。
張京墨問:“百濟滅亡,令祖凱旋,你們還要算什麽?”
李敬業正色說:“我要問,張大郎什麽時候迴來。”
張京墨:“……啊?!”
問我大兄啊!
李敬業說:“你該不會一直沒給你大兄算卦吧?”
“我最近忙……忙……”張京墨解釋,“再說,事關自身和血親,卦象會有偏差,不那麽準。因為卜卦的人內心深處,就會往好的方向去祈禱。”
“是這樣?”李敬業一愣,“你是真的卜卦?我以為你隻是隨口糊弄,說我想聽的。”
難道,你是真的?
張京墨雙目圓瞪,“你不能懷疑我的專業!”
豈有此理!
我是專業道士!
李敬業三兄弟頭碰頭,嘀咕:“他成日跟三車法師混在一起,有花和尚就有假道士……懷疑是很正常的嘛。”
李敬業、李敬猷、李敬真,英國公府三大反骨仔。
曆史上,他們三個跟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起兵反武,虎頭蛇尾、很快失敗,連累李積的一生功績、一世英名。
“你們!在說什麽?”張京墨拿著一根甘蔗,敲了敲桌子,“不算我兄長,可以算其他人啊!”
李敬業抬起頭:“那算契苾何力吧!他迴來,張大郎肯定迴來了。”
“你那麽關心我大兄?”張京墨狐疑地問。
李敬業笑道:“我想去揚州啊!你兄長曾說,他迴揚州成親,會邀請我去喝喜酒!我有理由可以去揚州啦!”
他現在還是個小孩子,沒有充分理由,家人不會讓他去那麽遠的地方。
“這樣啊……你喜歡揚州?”張京墨問。
李敬業三兄弟點頭:“揚州一定是個很好很好的地方!”
總覺得,我們兄弟跟揚州很有緣分呢!
張京墨覺得……小孩子的想法不要猜,猜也猜不明白。就像自家三郎,比這三個加起來想法還多。
他當然關心大兄,當下靜氣凝神,開始卜算。
職業道士的修養,神色一變就像換了一個人,黃鼠狼悚然一驚,夾緊尾巴溜走。
仿佛張京墨身上有一種看不見的氣場。
李敬業擼黃鼠狼的手一空,驚訝地看著張京墨。
有點東西啊?
……
送溫暖哪家強?
唐軍在半島給新羅送溫暖的時候,張川柏的信和棉花被,緊趕慢趕在臘月送到長安。
李治看到厚厚的信,嘴角不自覺地掛起笑容。
這些天發生了很多事,國事家事層層堆積,讓他這個太子壓力很大。
他終於理解了長兄。
做太子,不是那麽容易的。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
張川柏種棉花的事,李治已經知道。
他還是認認真真地看信,仿佛看見張川柏在眼前,絮絮叨叨地說種棉花的整個過程、分離棉籽的種種技術,以及最後紡織成布。
張川柏還是曾經的模樣,那一段不愉快的事情,終於被時間衝淡。
“黃道婆織機?怎麽會起這樣的名字?真的有黃道婆這個神仙?”李治疑惑片刻,又笑道:“他說有,一定有。”
誰能比張川柏更懂神仙的事呢?
畢竟,他是真的能拿出神器。
“《神器圖譜》又要添兩樣神器,軋棉機和棉紡織機!再加上之前的繅絲機、甘蔗榨汁凳,可以編成厚厚的一本了。”
李治笑著感慨。
身邊的人聽了,都附和:“恭喜殿下,賀喜殿下。”
“哦?怎麽恭喜我?”李治故意問。
內侍說:“張川柏是東宮屬官,他的功勞就是殿下的功勞。他讓天下更多的人吃飽穿暖,是陛下和殿下的功德。”
“嗯。”李治微笑著點點頭。
實不相瞞,他看張川柏,就像看自己的手足。
手足做的事,就是自己做的事。
看見張川柏成長,他甚至有種“吾兒初長成”的欣慰。
“咦?張川柏的字也有進步啊!他的老師走了,他還在練字。”李治越看越滿意。
不驕不躁,腳踏實地。
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不喜歡呢?
埋頭做事,不求獎賞。
這樣的臣子,哪個君主不喜歡呢?
李治看了一會兒,忽然有一個主意。
……
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癸未日,是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陛下的生日。
親近的大臣和皇子們給皇帝慶賀。
皇帝李世民說:“今天是朕的生日,世間都認為是喜慶的日子。朕卻認為是傷感的事情……《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為什麽要在父母辛苦的日子,大肆飲宴作樂呢?”
說完,李世民已經淚流滿麵。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人開始懷舊。
他想到已逝的父母。
想到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想到經曆的種種事。
也想到一個個離開自己的親人。
那些人原本有種種不好的地方,也都被歲月模糊,在記憶中變好。
身邊的人都非常悲傷,長孫無忌的眼淚也落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準備的賀禮,都不好拿出來。
隻有一個人例外。
這不叫敲詐勒索。
眾所周知,百濟一直欺負新羅,阻撓新羅向大唐進貢。
現在大唐滅百濟,是幫助新羅啊!體諒新羅兵力不足,沒有讓新羅出兵協助,隻是出糧草而已!
這都不配合,還有臉告狀,實在是太不懂事了。
至於契苾何力事情辦得不漂亮……告到皇帝跟前都沒用。
皇帝對契苾何力,那是比女兒還親。之前契苾何力被薛延陀綁架,皇帝當即同意讓親女兒交換。
新羅心裏沒點數,告這種沒用的狀。
既然已經進入新羅,不可能輕易離開……現在要考慮的,要不要將新羅也收為大唐的一個州!
高昌變成了西州,新羅也可以成為“羅州”?
李治眼中閃現出雄心壯誌,隨即又冷靜下來,暗暗沉吟:“若要收為大唐的一個州,要有說得過去的理由,師出有名……”
契苾何力,能不能把事情辦得更漂亮呢?
對於新羅的情況,皇帝的態度和李治一樣。
朝會時,皇帝意味深長地說:“新羅此前寫信求助,說受到百濟和高句麗的欺壓。現在大唐為新羅主持公道,新羅設宴勞軍,都是應當的。”
是你把我們請過去的。
現在我們要進你家門了!
你想借刀殺人?
大唐是區區新羅可以利用的?
眾臣恍然,對對對!
現在就讓新羅知道,什麽叫“請神容易送神難”!
契苾何力帶著軍隊過去,是先禮後兵,還是先兵後禮?
不知道新羅能不能做出正確選擇。
……
長安城張府。
英國公府的小郎君李敬業帶著弟弟們來找張京墨算卦。
李敬業咬著最甜的黃皮甘蔗,一手擼黃鼠狼,渾然不把自己當外人。
張京墨問:“百濟滅亡,令祖凱旋,你們還要算什麽?”
李敬業正色說:“我要問,張大郎什麽時候迴來。”
張京墨:“……啊?!”
問我大兄啊!
李敬業說:“你該不會一直沒給你大兄算卦吧?”
“我最近忙……忙……”張京墨解釋,“再說,事關自身和血親,卦象會有偏差,不那麽準。因為卜卦的人內心深處,就會往好的方向去祈禱。”
“是這樣?”李敬業一愣,“你是真的卜卦?我以為你隻是隨口糊弄,說我想聽的。”
難道,你是真的?
張京墨雙目圓瞪,“你不能懷疑我的專業!”
豈有此理!
我是專業道士!
李敬業三兄弟頭碰頭,嘀咕:“他成日跟三車法師混在一起,有花和尚就有假道士……懷疑是很正常的嘛。”
李敬業、李敬猷、李敬真,英國公府三大反骨仔。
曆史上,他們三個跟駱賓王等人,在揚州起兵反武,虎頭蛇尾、很快失敗,連累李積的一生功績、一世英名。
“你們!在說什麽?”張京墨拿著一根甘蔗,敲了敲桌子,“不算我兄長,可以算其他人啊!”
李敬業抬起頭:“那算契苾何力吧!他迴來,張大郎肯定迴來了。”
“你那麽關心我大兄?”張京墨狐疑地問。
李敬業笑道:“我想去揚州啊!你兄長曾說,他迴揚州成親,會邀請我去喝喜酒!我有理由可以去揚州啦!”
他現在還是個小孩子,沒有充分理由,家人不會讓他去那麽遠的地方。
“這樣啊……你喜歡揚州?”張京墨問。
李敬業三兄弟點頭:“揚州一定是個很好很好的地方!”
總覺得,我們兄弟跟揚州很有緣分呢!
張京墨覺得……小孩子的想法不要猜,猜也猜不明白。就像自家三郎,比這三個加起來想法還多。
他當然關心大兄,當下靜氣凝神,開始卜算。
職業道士的修養,神色一變就像換了一個人,黃鼠狼悚然一驚,夾緊尾巴溜走。
仿佛張京墨身上有一種看不見的氣場。
李敬業擼黃鼠狼的手一空,驚訝地看著張京墨。
有點東西啊?
……
送溫暖哪家強?
唐軍在半島給新羅送溫暖的時候,張川柏的信和棉花被,緊趕慢趕在臘月送到長安。
李治看到厚厚的信,嘴角不自覺地掛起笑容。
這些天發生了很多事,國事家事層層堆積,讓他這個太子壓力很大。
他終於理解了長兄。
做太子,不是那麽容易的。
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無數雙眼睛盯著。
張川柏種棉花的事,李治已經知道。
他還是認認真真地看信,仿佛看見張川柏在眼前,絮絮叨叨地說種棉花的整個過程、分離棉籽的種種技術,以及最後紡織成布。
張川柏還是曾經的模樣,那一段不愉快的事情,終於被時間衝淡。
“黃道婆織機?怎麽會起這樣的名字?真的有黃道婆這個神仙?”李治疑惑片刻,又笑道:“他說有,一定有。”
誰能比張川柏更懂神仙的事呢?
畢竟,他是真的能拿出神器。
“《神器圖譜》又要添兩樣神器,軋棉機和棉紡織機!再加上之前的繅絲機、甘蔗榨汁凳,可以編成厚厚的一本了。”
李治笑著感慨。
身邊的人聽了,都附和:“恭喜殿下,賀喜殿下。”
“哦?怎麽恭喜我?”李治故意問。
內侍說:“張川柏是東宮屬官,他的功勞就是殿下的功勞。他讓天下更多的人吃飽穿暖,是陛下和殿下的功德。”
“嗯。”李治微笑著點點頭。
實不相瞞,他看張川柏,就像看自己的手足。
手足做的事,就是自己做的事。
看見張川柏成長,他甚至有種“吾兒初長成”的欣慰。
“咦?張川柏的字也有進步啊!他的老師走了,他還在練字。”李治越看越滿意。
不驕不躁,腳踏實地。
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不喜歡呢?
埋頭做事,不求獎賞。
這樣的臣子,哪個君主不喜歡呢?
李治看了一會兒,忽然有一個主意。
……
貞觀二十年十二月癸未日,是英明神武的大唐皇帝陛下的生日。
親近的大臣和皇子們給皇帝慶賀。
皇帝李世民說:“今天是朕的生日,世間都認為是喜慶的日子。朕卻認為是傷感的事情……《詩經》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為什麽要在父母辛苦的日子,大肆飲宴作樂呢?”
說完,李世民已經淚流滿麵。
不知道是不是年紀大了,人開始懷舊。
他想到已逝的父母。
想到那些烽火連天的歲月,想到經曆的種種事。
也想到一個個離開自己的親人。
那些人原本有種種不好的地方,也都被歲月模糊,在記憶中變好。
身邊的人都非常悲傷,長孫無忌的眼淚也落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準備的賀禮,都不好拿出來。
隻有一個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