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柏和陸徐之年齡相仿,從小就聊得來,他們湊在一起嘰嘰喳喳個不停,比小鳥兒還吵。
大人笑盈盈地看著,有小孩子的笑鬧聲,才是興旺之家!
不一會兒,張衍也迴來了。
吳秀安排廚娘做了一桌的飯菜招待客人。
好些菜都是張清淺沒有見過的……一問才知道是好吃的三郎從外麵學迴來的,長安貴人的名菜。
從吃的就知道張家今非昔比。
張清淺更加高興。
她現在遇到半熟不熟的人,都會來一段長長的自我介紹,主要是介紹娘家的人。
從弟弟的官職、弟媳的誥命,到三個侄子,尤其是三郎那一串官職,一個都不能少。
連她丈夫都非常佩服……三郎的官職時不時變,虧張清淺及時更新,還記得清清楚楚。
張清淺:倒也不是為了炫耀,就是怕有人不知道。
第一籠是“金銀夾花平截”,蟹肉與蟹黃平鋪於餅上,卷起後橫切成片,黃色的蟹黃是“金”,白色的蟹肉是“銀”,名字就很喜慶。
第二籠是“水晶龍鳳糕”,糯米做的糕,用棗子鑲嵌出龍鳳的形狀。
還有一份烤餅,叫作“曼陀樣夾餅”。
這些都是米麵做的,可算主食。
菜呢?
有一道“暖寒花釀驢蒸”,是用黃酒蒸驢肉,秋冬吃可祛寒。
幸而小黑不在江都,否則三郎真不忍心吃驢肉。
看著琳琅滿目的菜,聽著好聽喜慶的名字,張清淺感歎:“還是貴人講究,什麽菜都得起個好聽的名字。我們尋常人家,燒餅就是燒餅,燉鴨子就叫燉鴨。”
張川柏笑道:“主要是宴客的時候,報菜名的時候好聽。貴人可以吃‘五香大頭菜’,但絕不能叫這個名字。比如一道‘巨勝奴’,聽名字,你們猜猜是什麽?”
陸徐之歪著頭想了一會兒:“是什麽奴?”
“是油炸的胡麻饊子。”張川柏揭秘。
議論了一會兒,就開始享用美食啦!
張家人都特別享受吃飯這件事……沒錢的時候,一碗粥加鹹菜,也會吃得仔仔細細。
享受食物本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姑母一家離開時,張川柏還朝陸徐之揮手:“你記得去張園,跟赤兔一起巡視啊!”
“好!”陸徐之響亮地答應。
吳秀看著漸漸長大的三郎和陸徐之,又暗暗可惜沒生一個女兒。
三郎喜歡妹妹啊!
張衍問:“你的棉花可以摘了?”
“可以了……過幾天就安排采收,我現在不是跟人訂做分離棉籽的工具嘛!”張川柏講今日的事。
除了軋棉機,還訂做幾樣簡易的工具,多管齊下,用實踐來證明哪一種最實用。
張衍聽完點點頭:“你安排得很妥當。到收獲的時候,我帶人去看。將來推廣種植,各地民屯軍屯可以先種。”
“阿耶,你這個屯田監,當得真是兢兢業業的。”張川柏在阿耶身邊坐下。
張衍笑道:“既然做這個官,就得做好份內的事。”
“阿耶,你真是天選司農卿!”
“你也說這樣的話!他們還說,你才是天選司農卿。”張衍迴道。
張川柏仰著頭說:“我現在的理想已經不是司農卿,是宰相!頭銜前麵,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好好好!”張衍高興地說,“那我就是宰相之父!”
吳秀聽到這句,走過來說:“我就是宰相之母!”
瞧他們那神色,仿佛三郎真的當上宰相,一點都沒有說大話的害臊。
做人還是要有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
時間一晃而過。
到了張園棉花收獲的時候,一排強壯的昆侖奴站在雪白的棉花之間,格外顯眼。
“三郎,莊園有那麽多莊戶,又有你的學生,你怎麽還要安排昆侖奴收棉花?”過來幫忙的陸慎之不解地問。
他聽聞,長安貴人養昆侖奴,通常是鞍前馬後跟著出門,或者是給客人表演……主要功能是炫耀和取樂。
到了三郎這裏,卻是一年到頭幹活。
張川柏一本正經地說:“昆侖奴手粗,適合摘棉花。脫棉籽的事,也可以讓他們幹。”
陸慎之搖搖頭,“說不定,他們覺得來你這裏,還不如在從前的主人那裏。”
“那可由不得他們選,他們是太子送給我的。”張川柏怔了怔,“對哦!還要給太子寫信!”
好久沒給太子寫信了。
以前,那是知名不具李九郎,洋洋灑灑寫三千字都可以。
現在,那是日漸威嚴,猜不透心思的太子殿下。
反而不知道該怎麽寫。
“對了……你家是不是要在嵩山買宅院?要是有合適的,也幫我物色一處。”張川柏轉過心思。
陸慎之問:“你給京墨買?”
“不完全是。”張川柏眨眨眼,“我隻是猜到,日後嵩山的別院會漲價。”
將來,下一任皇帝敕建東都洛陽,許多官員得在長安、洛陽分別安家。
有條件的,又會在離洛陽近的嵩山置辦別院,作為度假的居所。
陸慎之擼起袖子:“你說的肯定對!等過了年,我就去嵩山!”
說完,他走進棉花田,和其他人一起收棉花。
第一排是昆侖奴,後麵才是一群莊戶、學生和親友,全都掛著粗麻布做的布袋,一行行往前采摘。
一朵朵棉花,像雲朵一樣,被裝進布袋中。
聰明的人意識到,這是跟養蠶繅絲、種麻漚麻一樣的大事。
衣食,都是頭等大事!
張衍也帶著屯田監的人來了,看著一筐筐的棉花被運迴張園的院落。
……
收獲棉花,就到了重要的步驟——脫籽。
最先派上用場的,是張春生帶著學徒做的細齒木梳。
“江都侯,這個梳子要怎麽用?”莊戶恭敬地問。
張川柏說:“將棉花放在兩塊木梳之間,來迴用力摩擦,棉花就會跟棉籽分離。”
巧手的莊戶聽聞,立刻上手嚐試……嘿!還真神奇!
摩擦摩擦,棉花就被梳出來了!
第二種工具是棉林。
有人說,用棉林分離棉籽像擠痘痘和黑頭,“biubiu”把棉籽擠出來。
“棉林好用!可惜要用鐵,我們尋常人家,還是木梳實在。”圍觀的莊戶議論。
“江都侯,咱們從前都沒種過棉花,你怎麽卻像是經驗豐富的老棉農,什麽都知道?”有人問出眾人的心聲。
這和種甘蔗還不一樣!
揚州種甘蔗,已經有許多年!
張川柏淡定地說:“神仙教的。”
一切都是神仙教的。
感謝妙應真人給他的靈感,一切推給神仙,不用再想出處。
梳棉花的柱子大聲說:“猴子推倒丹爐,讓你從老君的燒火童子,去給神仙種人參果。莫非猴子推倒人參果樹,又讓你去種棉花?”
“一定是這樣!”其他人恍然大悟。
張川柏:“……”
猴哥對不起,又是你背鍋。
好在,軋棉機出場之後,全場安靜,各種議論聲都消失。
大人笑盈盈地看著,有小孩子的笑鬧聲,才是興旺之家!
不一會兒,張衍也迴來了。
吳秀安排廚娘做了一桌的飯菜招待客人。
好些菜都是張清淺沒有見過的……一問才知道是好吃的三郎從外麵學迴來的,長安貴人的名菜。
從吃的就知道張家今非昔比。
張清淺更加高興。
她現在遇到半熟不熟的人,都會來一段長長的自我介紹,主要是介紹娘家的人。
從弟弟的官職、弟媳的誥命,到三個侄子,尤其是三郎那一串官職,一個都不能少。
連她丈夫都非常佩服……三郎的官職時不時變,虧張清淺及時更新,還記得清清楚楚。
張清淺:倒也不是為了炫耀,就是怕有人不知道。
第一籠是“金銀夾花平截”,蟹肉與蟹黃平鋪於餅上,卷起後橫切成片,黃色的蟹黃是“金”,白色的蟹肉是“銀”,名字就很喜慶。
第二籠是“水晶龍鳳糕”,糯米做的糕,用棗子鑲嵌出龍鳳的形狀。
還有一份烤餅,叫作“曼陀樣夾餅”。
這些都是米麵做的,可算主食。
菜呢?
有一道“暖寒花釀驢蒸”,是用黃酒蒸驢肉,秋冬吃可祛寒。
幸而小黑不在江都,否則三郎真不忍心吃驢肉。
看著琳琅滿目的菜,聽著好聽喜慶的名字,張清淺感歎:“還是貴人講究,什麽菜都得起個好聽的名字。我們尋常人家,燒餅就是燒餅,燉鴨子就叫燉鴨。”
張川柏笑道:“主要是宴客的時候,報菜名的時候好聽。貴人可以吃‘五香大頭菜’,但絕不能叫這個名字。比如一道‘巨勝奴’,聽名字,你們猜猜是什麽?”
陸徐之歪著頭想了一會兒:“是什麽奴?”
“是油炸的胡麻饊子。”張川柏揭秘。
議論了一會兒,就開始享用美食啦!
張家人都特別享受吃飯這件事……沒錢的時候,一碗粥加鹹菜,也會吃得仔仔細細。
享受食物本身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姑母一家離開時,張川柏還朝陸徐之揮手:“你記得去張園,跟赤兔一起巡視啊!”
“好!”陸徐之響亮地答應。
吳秀看著漸漸長大的三郎和陸徐之,又暗暗可惜沒生一個女兒。
三郎喜歡妹妹啊!
張衍問:“你的棉花可以摘了?”
“可以了……過幾天就安排采收,我現在不是跟人訂做分離棉籽的工具嘛!”張川柏講今日的事。
除了軋棉機,還訂做幾樣簡易的工具,多管齊下,用實踐來證明哪一種最實用。
張衍聽完點點頭:“你安排得很妥當。到收獲的時候,我帶人去看。將來推廣種植,各地民屯軍屯可以先種。”
“阿耶,你這個屯田監,當得真是兢兢業業的。”張川柏在阿耶身邊坐下。
張衍笑道:“既然做這個官,就得做好份內的事。”
“阿耶,你真是天選司農卿!”
“你也說這樣的話!他們還說,你才是天選司農卿。”張衍迴道。
張川柏仰著頭說:“我現在的理想已經不是司農卿,是宰相!頭銜前麵,要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好好好!”張衍高興地說,“那我就是宰相之父!”
吳秀聽到這句,走過來說:“我就是宰相之母!”
瞧他們那神色,仿佛三郎真的當上宰相,一點都沒有說大話的害臊。
做人還是要有理想,萬一實現了呢?
……
時間一晃而過。
到了張園棉花收獲的時候,一排強壯的昆侖奴站在雪白的棉花之間,格外顯眼。
“三郎,莊園有那麽多莊戶,又有你的學生,你怎麽還要安排昆侖奴收棉花?”過來幫忙的陸慎之不解地問。
他聽聞,長安貴人養昆侖奴,通常是鞍前馬後跟著出門,或者是給客人表演……主要功能是炫耀和取樂。
到了三郎這裏,卻是一年到頭幹活。
張川柏一本正經地說:“昆侖奴手粗,適合摘棉花。脫棉籽的事,也可以讓他們幹。”
陸慎之搖搖頭,“說不定,他們覺得來你這裏,還不如在從前的主人那裏。”
“那可由不得他們選,他們是太子送給我的。”張川柏怔了怔,“對哦!還要給太子寫信!”
好久沒給太子寫信了。
以前,那是知名不具李九郎,洋洋灑灑寫三千字都可以。
現在,那是日漸威嚴,猜不透心思的太子殿下。
反而不知道該怎麽寫。
“對了……你家是不是要在嵩山買宅院?要是有合適的,也幫我物色一處。”張川柏轉過心思。
陸慎之問:“你給京墨買?”
“不完全是。”張川柏眨眨眼,“我隻是猜到,日後嵩山的別院會漲價。”
將來,下一任皇帝敕建東都洛陽,許多官員得在長安、洛陽分別安家。
有條件的,又會在離洛陽近的嵩山置辦別院,作為度假的居所。
陸慎之擼起袖子:“你說的肯定對!等過了年,我就去嵩山!”
說完,他走進棉花田,和其他人一起收棉花。
第一排是昆侖奴,後麵才是一群莊戶、學生和親友,全都掛著粗麻布做的布袋,一行行往前采摘。
一朵朵棉花,像雲朵一樣,被裝進布袋中。
聰明的人意識到,這是跟養蠶繅絲、種麻漚麻一樣的大事。
衣食,都是頭等大事!
張衍也帶著屯田監的人來了,看著一筐筐的棉花被運迴張園的院落。
……
收獲棉花,就到了重要的步驟——脫籽。
最先派上用場的,是張春生帶著學徒做的細齒木梳。
“江都侯,這個梳子要怎麽用?”莊戶恭敬地問。
張川柏說:“將棉花放在兩塊木梳之間,來迴用力摩擦,棉花就會跟棉籽分離。”
巧手的莊戶聽聞,立刻上手嚐試……嘿!還真神奇!
摩擦摩擦,棉花就被梳出來了!
第二種工具是棉林。
有人說,用棉林分離棉籽像擠痘痘和黑頭,“biubiu”把棉籽擠出來。
“棉林好用!可惜要用鐵,我們尋常人家,還是木梳實在。”圍觀的莊戶議論。
“江都侯,咱們從前都沒種過棉花,你怎麽卻像是經驗豐富的老棉農,什麽都知道?”有人問出眾人的心聲。
這和種甘蔗還不一樣!
揚州種甘蔗,已經有許多年!
張川柏淡定地說:“神仙教的。”
一切都是神仙教的。
感謝妙應真人給他的靈感,一切推給神仙,不用再想出處。
梳棉花的柱子大聲說:“猴子推倒丹爐,讓你從老君的燒火童子,去給神仙種人參果。莫非猴子推倒人參果樹,又讓你去種棉花?”
“一定是這樣!”其他人恍然大悟。
張川柏:“……”
猴哥對不起,又是你背鍋。
好在,軋棉機出場之後,全場安靜,各種議論聲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