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不耕,天下必有受其饑者;一婦不織,天下必有受其寒者。
前方打仗不知道打多久,定州的麥田裏,農人忙碌地勞作。
《齊民要術》說,冬小麥大體在八月中旬前後下種,次年四五月即可成熟。
而粟大體在二月耕種,豆在四月下種,到七月皆可成熟,正好與小麥種植時間相接。
唐代關中及北方已經形成粟、麥為主的冬夏作物輪種,冬小麥在輪作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此時,張川柏和李治在看定州的麥田。
連綿的麥田,看著令人心曠神怡,張川柏卻在走神。
“你在想什麽?”李治問。
張川柏眺望遠方:“我想到一句話‘春耕人不見,鐵牛地頭竄’。”
“什麽意思?”李治歪著頭。
又是什麽暗語?
張川柏笑道:“夢中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一千幾百年後的定州,春耕不用人,鐵機器滿地勞作。”
“你是說木牛流馬?真的有這樣的神器?”
同行的人都看向張川柏。
白日說夢話?
張川柏說:“千年之後有嘛!不僅僅有鐵牛,還有一種天上飛的機器,可以從空中噴藥,整片整片的地,噴灑農藥。”
昨天夜裏夢見《新聞聯播》了,小小三郎大漲見識。
遺憾的是,拖拉機、無人機……在此時都是天方夜譚,神童也別想做出來。
眾人想象了一下那個場麵,都不禁向往……同一片土地,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
可惜不能生活在一千幾百年後!
“你們江都也種小麥吧?”一個本地的官員問。
“也有人種……主要看地的情況。如果種兩季稻的水田,就不種冬小麥。我家種水稻、豆類為主,沒怎麽種小麥。”張川柏迴答。
揚州是個好地方,既適宜種植小麥也適宜種植水稻。
視察了一會兒,李治走到一處開闊的地方,讓地頭勞作的農人上前,耐心詢問這片麥田的情況。
大約什麽時候收割、產出能有多少,家裏的勞動力情況等。
張川柏留意到,被請上前的農人是真的老農,手腳和臉都很粗糙。
隻是衣服都比較新、且不怎麽合身,像是偷穿他人的衣服。
農人說:“種麥子,最忙的就是每年收割的季節,老人說‘收麥如救火’。陰雨天延誤了麥子收割,就會爛麥場。那個時候全家老小,連三歲小兒都要勞作。”
“今年的勞動力?我家大兒征高句麗服役,負責運送軍需的。其他人家也都差不多,我們互相幫一幫。”
很貴的貴人詢問,農人迴答得很謹慎。
都是提前叮囑過的,不許亂說話。
過了一會兒,見貴人不再詢問,其中一個年輕憨厚的忽然說:“這身衣裳,能送給我嗎?不用還了?”
“什麽意思?”李治問。
年輕人說:“裏正連夜送來的衣裳,說是上邊給的,今日有貴人來,讓我們穿著好看。我好久沒穿新衣裳了,可以給我嗎?”
李治:“……”
我說隨便走走,看看農事,結果你們提早安排……?
當地官員捂臉,裏正怎麽辦事的?
哪裏找的憨憨?
李治沉默一瞬,笑著說:“衣裳發了下來,就是給你們的。穿著吧,不用還了!等收割的時候,我再來看收麥如救火。”
他看向身邊的人:“收麥的時候,能幹活的人都一起幹活,你們不能連三歲小兒都不如!”
眾人齊聲應“是”。
太監們對了對眼神,我們是可以一起幹活,就不知殿下……
哦,殿下也可以一起幹活。
皇室有一個傳統,親自動手種植莊稼。
某年五月,一個和煦的日子的晨光中,皇家花圃裏,皇帝親自率領著皇子們,收割著去年播種的冬小麥。
皇帝深情地對兒子們說:“這些麥粒,將用以祭拜祖先的聖廟,因此我們必須親手收割,也讓你們體會耕作的艱辛。”
“派人探查民間莊稼實情難獲真相,唯有親自動手,方能深知收成的豐欠。”
所以收割莊稼,李治也是幹過的。
……
張川柏忽然之間忙碌起來,接連幾天沒有去給李治講故事。
李治忍無可忍,找到張川柏住的小院子。
定州這裏,是臨時的行營,連太子在內住的都不講究,百官更不必說。
像高士廉之類,當然是住本地豪強大族提供的深宅大院;張川柏就和其他屬官,擠在一個小院子。
唐人熱衷養雞,小院子裏一群雞飛過,留下一片雞糞。
張川柏頭上粘著雞毛,和隨從奴仆一起,用竹子在編織著什麽。
“張侍讀,你幾天沒有去輪值了!”李治大聲說。
張川柏連忙放下手裏的活,上前行禮:“我跟殿下說了,我有一些事,要忙一忙。”
“你在忙什麽?編這個……要去捕魚嗎?”李治好奇地問。
放在地上的竹編器具,看著就像一個捕魚的魚簍。
張川柏樂了:“殿下居然還知道魚簍!我這個若是用來捕魚,孔就太大了……這是麥釤!”
說到麥釤,張川柏簡直想拍腦袋。
因為他自己家這幾年沒種麥子,他竟然一直沒想到麥釤。
麥釤的發明時間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並在明清時期達到興盛??。
也有傳說,麥釤是諸葛亮發明的。
反正張川柏這些天在定州轉了一圈,沒看見,因此決定自己做出來。
“一套完整的收麥器由麥釤、麥綽、麥籠三部分組合而成,配以木柄、滑框、拉繩等附件。”張川柏講解新農具,“在鐵機器收麥之前,麥釤就是手動收割機!”
“把原本用的鐮刀上麵的刀片取下來,裝到這個麥釤上麵就可以了。農人本來有鐮刀的,不用再去找鐵匠打新刀片。”
鐵器是很貴。
但唐代也是有鐮刀、鋤頭這些鐵製農具的。
並不是還處於新石器時代。
李治看完張川柏的新發明,還是沒怎麽看懂。
“你的意思是說,這個像簸箕或魚簍一樣的器具,能夠用來割小麥?”
張川柏連連點頭:“這個做起來容易,使用起來會需要一些技巧。到收麥子的時候,我親自去示範!”
“好!”李治高興得昂首挺胸。
父親在前方攻城掠地,他在後方發明新農具,掠麥子!
張川柏是太子侍讀,張川柏發明的,四舍五入就是太子發明的!
他有一種,跟父親並肩作戰的驕傲!
張川柏也很高興,搞發明這種事,比寫文章還要有意思呢!
前方打仗不知道打多久,定州的麥田裏,農人忙碌地勞作。
《齊民要術》說,冬小麥大體在八月中旬前後下種,次年四五月即可成熟。
而粟大體在二月耕種,豆在四月下種,到七月皆可成熟,正好與小麥種植時間相接。
唐代關中及北方已經形成粟、麥為主的冬夏作物輪種,冬小麥在輪作中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
此時,張川柏和李治在看定州的麥田。
連綿的麥田,看著令人心曠神怡,張川柏卻在走神。
“你在想什麽?”李治問。
張川柏眺望遠方:“我想到一句話‘春耕人不見,鐵牛地頭竄’。”
“什麽意思?”李治歪著頭。
又是什麽暗語?
張川柏笑道:“夢中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一千幾百年後的定州,春耕不用人,鐵機器滿地勞作。”
“你是說木牛流馬?真的有這樣的神器?”
同行的人都看向張川柏。
白日說夢話?
張川柏說:“千年之後有嘛!不僅僅有鐵牛,還有一種天上飛的機器,可以從空中噴藥,整片整片的地,噴灑農藥。”
昨天夜裏夢見《新聞聯播》了,小小三郎大漲見識。
遺憾的是,拖拉機、無人機……在此時都是天方夜譚,神童也別想做出來。
眾人想象了一下那個場麵,都不禁向往……同一片土地,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
可惜不能生活在一千幾百年後!
“你們江都也種小麥吧?”一個本地的官員問。
“也有人種……主要看地的情況。如果種兩季稻的水田,就不種冬小麥。我家種水稻、豆類為主,沒怎麽種小麥。”張川柏迴答。
揚州是個好地方,既適宜種植小麥也適宜種植水稻。
視察了一會兒,李治走到一處開闊的地方,讓地頭勞作的農人上前,耐心詢問這片麥田的情況。
大約什麽時候收割、產出能有多少,家裏的勞動力情況等。
張川柏留意到,被請上前的農人是真的老農,手腳和臉都很粗糙。
隻是衣服都比較新、且不怎麽合身,像是偷穿他人的衣服。
農人說:“種麥子,最忙的就是每年收割的季節,老人說‘收麥如救火’。陰雨天延誤了麥子收割,就會爛麥場。那個時候全家老小,連三歲小兒都要勞作。”
“今年的勞動力?我家大兒征高句麗服役,負責運送軍需的。其他人家也都差不多,我們互相幫一幫。”
很貴的貴人詢問,農人迴答得很謹慎。
都是提前叮囑過的,不許亂說話。
過了一會兒,見貴人不再詢問,其中一個年輕憨厚的忽然說:“這身衣裳,能送給我嗎?不用還了?”
“什麽意思?”李治問。
年輕人說:“裏正連夜送來的衣裳,說是上邊給的,今日有貴人來,讓我們穿著好看。我好久沒穿新衣裳了,可以給我嗎?”
李治:“……”
我說隨便走走,看看農事,結果你們提早安排……?
當地官員捂臉,裏正怎麽辦事的?
哪裏找的憨憨?
李治沉默一瞬,笑著說:“衣裳發了下來,就是給你們的。穿著吧,不用還了!等收割的時候,我再來看收麥如救火。”
他看向身邊的人:“收麥的時候,能幹活的人都一起幹活,你們不能連三歲小兒都不如!”
眾人齊聲應“是”。
太監們對了對眼神,我們是可以一起幹活,就不知殿下……
哦,殿下也可以一起幹活。
皇室有一個傳統,親自動手種植莊稼。
某年五月,一個和煦的日子的晨光中,皇家花圃裏,皇帝親自率領著皇子們,收割著去年播種的冬小麥。
皇帝深情地對兒子們說:“這些麥粒,將用以祭拜祖先的聖廟,因此我們必須親手收割,也讓你們體會耕作的艱辛。”
“派人探查民間莊稼實情難獲真相,唯有親自動手,方能深知收成的豐欠。”
所以收割莊稼,李治也是幹過的。
……
張川柏忽然之間忙碌起來,接連幾天沒有去給李治講故事。
李治忍無可忍,找到張川柏住的小院子。
定州這裏,是臨時的行營,連太子在內住的都不講究,百官更不必說。
像高士廉之類,當然是住本地豪強大族提供的深宅大院;張川柏就和其他屬官,擠在一個小院子。
唐人熱衷養雞,小院子裏一群雞飛過,留下一片雞糞。
張川柏頭上粘著雞毛,和隨從奴仆一起,用竹子在編織著什麽。
“張侍讀,你幾天沒有去輪值了!”李治大聲說。
張川柏連忙放下手裏的活,上前行禮:“我跟殿下說了,我有一些事,要忙一忙。”
“你在忙什麽?編這個……要去捕魚嗎?”李治好奇地問。
放在地上的竹編器具,看著就像一個捕魚的魚簍。
張川柏樂了:“殿下居然還知道魚簍!我這個若是用來捕魚,孔就太大了……這是麥釤!”
說到麥釤,張川柏簡直想拍腦袋。
因為他自己家這幾年沒種麥子,他竟然一直沒想到麥釤。
麥釤的發明時間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並在明清時期達到興盛??。
也有傳說,麥釤是諸葛亮發明的。
反正張川柏這些天在定州轉了一圈,沒看見,因此決定自己做出來。
“一套完整的收麥器由麥釤、麥綽、麥籠三部分組合而成,配以木柄、滑框、拉繩等附件。”張川柏講解新農具,“在鐵機器收麥之前,麥釤就是手動收割機!”
“把原本用的鐮刀上麵的刀片取下來,裝到這個麥釤上麵就可以了。農人本來有鐮刀的,不用再去找鐵匠打新刀片。”
鐵器是很貴。
但唐代也是有鐮刀、鋤頭這些鐵製農具的。
並不是還處於新石器時代。
李治看完張川柏的新發明,還是沒怎麽看懂。
“你的意思是說,這個像簸箕或魚簍一樣的器具,能夠用來割小麥?”
張川柏連連點頭:“這個做起來容易,使用起來會需要一些技巧。到收麥子的時候,我親自去示範!”
“好!”李治高興得昂首挺胸。
父親在前方攻城掠地,他在後方發明新農具,掠麥子!
張川柏是太子侍讀,張川柏發明的,四舍五入就是太子發明的!
他有一種,跟父親並肩作戰的驕傲!
張川柏也很高興,搞發明這種事,比寫文章還要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