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川柏強烈要求新開墾的地多種大豆,是為了榨油。


    此時的食用植物油以麻油為主……“油通四方可食與然(燃)者,惟胡麻為上”。


    《齊民要術》中的“韭菜炒雞蛋”、“薑蔥炒鴨子”菜譜,用的都是麻油。


    但張川柏覺得麻油炒雞蛋還行,炒別的菜就不香了。


    “春種一粒豆,秋收萬顆豆。到秋天,我們就可以吃豆油煎豆腐,豆油炒鴨子啦~~”張川柏快樂地拔草。


    據說炒菜直到宋代才得以普及,一是冶鐵技術發展,宋代鐵鍋不再稀罕,市井間常見;


    二是榨油技術發展,宋代莊綽《雞肋編》一書中介紹的食用植物油多達六種。


    夢裏有個叫“山的那邊”的八尺美男子說,在唐代開飯館賣炒菜,能發家致富喲~~


    張川柏暢想,到時候定製一口鐵鍋,豆油滋滋響,實現炒菜自由~~


    張衍隻是笑笑,不打擊小三郎的幹活積極性。


    ……如今也有豆油,主要作為藥用,醫師說“豆油味辛甘,性冷”。


    沒有作為食用油的原因嘛,如今大豆的出油率遠遠不及胡麻,榨出來的油雜質還多。


    麻油經過幾百年的選擇而勝出,是有必然原因的。


    但是不要緊,多種豆子沒有壞處,豆子用途多著呢~~


    ……


    今日張川柏跟阿耶進城,他家的豬、牛、鴨子都由互助合作社的孩子幫忙照看。


    夕陽西下,小孩子們嘻嘻哈哈,趕著一群大大小小的牲畜迴家。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


    眼前的一切如一幅生動的畫卷,似乎一代一代,周而複始。


    張川柏跟著阿耶幹完地裏的活往迴走,聽到笑聲望過去,再次感受到互助合作的好處。


    “以後有什麽新農具,我們農社第一個用!全江都第一份!”張川柏跑去接自家萌萌,發出豪言壯語。


    趕著牛的柱子響應:“好!我們農社也要有一個最響亮的名字……叫‘張家灣第一合作社’!”


    另一個孩子反對:“不好聽!要叫……‘旭日合作社’!”


    “叫紅太陽!”


    “哞哞!”


    小孩子們各抒己見,覺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川柏來決定吧!”小孩子們爭執不下,齊齊看向來。


    張川柏想了想:“真的要起?那就要‘南門裏第一合作社’吧!”


    格局大一點!


    張家灣和陸家莊都在江都南門外,被歸為“南門裏”。


    這不是比“張家灣第一合作社”大氣?


    “……可我還是覺得旭日好聽。”有小孩子不服氣。


    張川柏做農具是很神,但起名不太行啊!


    關鍵時刻,柱子站出來:“不是說聽川柏的嗎?他說什麽就是什麽!日後川柏是我們幾家孩子的老大!將來長大了,我們擁護他做裏正!誰讚成?誰反對?”


    “讚成。”小孩子們立刻說。


    老大做裏正,我們就是副裏正。


    張川柏:“……諸君如此厚愛,在下唯有接下這份好意。”


    “哈哈哈……”遠遠看見二兄迴來,張川柏大聲說:“二兄,今後我是你的老大,你也聽我的!”


    張京墨不緊不慢地走過來:“你說什麽?誰大?你問過大兄了嗎?”


    “走走走!迴家吃飯去!”張京墨揮手讓別的孩子迴家。


    “對哦!我阿娘今日煮豆腐!”柱子立刻跑了。


    張川柏:“我的肉!我的燉肉!”


    他也一溜煙跑了。


    張京墨笑著歎氣,將牲畜帶去安置好,又去洗幹淨手腳上的泥。


    咦?


    好像忘了問什麽?


    算了,肯定是不重要的事。


    ……


    鹵肉已經燉得軟爛,在鑊裏溫著,一端出來就滿屋飄香。


    連花花都待不住了,從雞窩裏跳出來。


    “用肉汁拌飯,我能吃一大碗!我要開動啦!”張川柏眼裏都是肉,目之所及的一切都變成肉的形狀。


    “吃吧!京墨也吃!在家千日好,出門就不知道怎麽樣了。”吳秀憐愛地看著兩個兒子。


    張衍問:“你今日沒有抄《道德經》?不是說讓你做一本線裝書?”


    張京墨埋頭幹飯,迴答:“我讓表兄抄,他的字比我好看!到時候一起裝訂,就是我們一起做的。”


    張衍左右看看:“……你們真是親兄弟。”


    能讓別人幹的活都不自己幹。


    “這叫合作共贏!”張川柏含糊地說,“好七!阿娘,七八月我們做麥豉,燉肉和煮鴨子都好吃!”


    《齊民要術》說麥豉,“小麥細磨為麵,以水拌而蒸之……”,然後再發酵啥的,就是夢中的甜麵醬吧?


    “好好好!你是吃著碗裏看著鍋裏……吃著這一頓惦記下一頓!”吳秀滿臉無奈。


    小兒郎那麽好吃,要有多大的家業才支撐得起啊?


    所幸今年風調雨順,又有新的農具,豐收在望。


    “哦!我想起一件重要的事!”張京墨忽然說,“曹夫子喜不喜歡你的線裝書?”


    “你現在才想起?我一直就等你問啊!”張川柏吃飯的速度慢下來。


    ……語氣隨意一點,顯得不是刻意炫耀。


    不過,炫耀也不要緊啦,都是自家人~~


    他方才在小弟們麵前,可是一句都沒炫呢~~


    “真的?”


    “真的?”


    “不是吧?”


    張京墨三連驚唿,雙目瞪大,片刻後說:“給皇帝獻書?三郎,你出息了啊!既然這樣……要不我就不去拜師了!大兄和三弟都有出息,我留守家業啊!”


    做老二的好處,不就是讓兄長和弟弟奮鬥,自己呐喊助威嗎?


    “做事豈能半途而廢?”張衍瞪了二郎一眼,“今日我進城順便打聽了,你的過所已辦下來,明日裏正就能送過來。”


    “啊?”張京墨驚訝、彷徨、緊張,心情非常複雜。


    他本來是很期待去拜師,可事到臨頭又舍不得家人。


    他連忙補充:“不是我不想去拜師,是驚訝……官府那麽快就批複了?”


    張衍笑道:“我們江都是揚州城的一部分,州郡官府批複當然快。”


    申請過所,要先將申請材料交給裏正。


    裏正核實之後,簽字送往縣衙。


    縣尉核查之後,簽字上報州郡一級官府。


    州郡的“戶曹”判斷材料是否完整,審核下發。


    現在是貞觀年間,政令清明,官府辦事效率還是挺高的。


    “阿娘,後日你生日,我親手給你做一碗麵。”張京墨依依不舍地說。


    “好。”吳秀垂眸答應。


    兒行千裏母擔憂。


    想到二郎出遠門,因三郎得好柿的喜悅,也淡了下來。


    人生總是如此。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錦鯉小郎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的那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的那邊並收藏大唐錦鯉小郎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