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三藏歎息時,走進了第二道山門,見到了四大天王的雕像,分別是持國、護法、增長、廣目,象征著四方的風調雨順。
再進入第二道門,看到四棵巨大的鬆樹,枝葉繁茂,宛如傘狀。
抬頭一看,便是大雄寶殿。
長老合掌,恭敬地拜了下去,拜完後,轉到佛台旁,來到後門,看到雕塑的觀音菩薩普度南海的形象。
牆上雕刻著各種海中生物,如蝦、魚、蟹、鱉等,它們跳躍在波濤中,栩栩如生。長老又點了點頭,三五次地感歎道:
“可惜啊!連這些鱗甲之類的眾生都能拜佛,為何人類卻不肯修行呢?”
就在他讚歎之時,看到三道門中走出一位道人。
這位道人看到三藏的相貌非凡,急忙上前施禮問道:
“師父,您是從哪裏來的?”
三藏迴答:
“弟子是從東土大唐來的,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天色將晚,特此來此借宿一晚。”
道人說道:
“師父別怪我,我並不是寺中的主管。”
“我隻是這裏負責掃地、撞鍾、做些雜務的道人,寺內還有位管事的老師父,我得進去稟報一下。”
“如果他同意留您住下,我就出來請您;若他不答應,我就不能強留。”
三藏感謝道:
“麻煩你了。”
那道人急忙跑到方丈那裏稟報:
“老院主,外麵有個人來了。”
僧官立刻起身,換了衣服,調整了毗盧帽,披上袈裟,急忙開門迎接,並問道人:
“那人在哪裏?”
道人指著門外說道:
“您看正殿後麵不是有個人嗎?”
隻見三藏光著頭,穿著一件二十五條達摩衣,腳下穿著一雙帶著泥水的舊鞋,斜倚在後門旁。
僧官見狀大怒,說道:
“道人討打!”
“你難道不知道我是僧官嗎?”
“隻有從城裏來的官員士大夫前來上香,我才出來迎接。”
“像這種和尚,你怎麽謊報情況,報告我來接他?”
“看他那副模樣,不像個老實的,大多是雲遊四方的和尚。”
“天色已晚,他一定是來借宿的。”
“我們方丈室可不能讓這種人打擾!”
“讓他去前廊下蹲著就行了,不必我親自接待。”
說完,他便轉身走開了。
三藏聽了這些話,眼裏滿是淚水,感歎道:
“可憐啊!可憐!這才是人離開家鄉的悲涼!”
“我從小出家,做了和尚,一直遵守戒律,不曾食肉、不生歹意,心懷經文,不違佛教。”
“不曾做過不敬佛祖的事,為何會遭受如此冷遇?”
“唉!可惜!不知道我在前世到底做錯了什麽,才會常遇到這些不善的人!”
“這和尚你不讓我們借宿也罷了,怎麽還要說這些懶話,讓我們在前廊下蹲著?”
“這些話不與行者說還好,若說了,那猴子進來,拿鐵棒打得你七竅流血,骨斷筋折!”
三藏歎息道:
“罷了罷了,常言道,人以禮樂為先。”
“我還是進去問問,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於是,長老踏步跟隨那道人進了方丈室,隻見那僧官脫掉了衣服,氣唿唿地坐在那裏,似乎在念經或為人寫法事,桌案上堆積著一些紙張。
唐僧不敢貿然進去,便站在天井裏,躬身高聲道:
“老院主,弟子前來問安。”
那和尚顯然有些不耐煩,半答不答地迴了個禮,說道:
“你是哪位?”
三藏迴答:
“弟子是東土大唐派遣的,來西天拜佛求經,途中經過此地,天色已晚,求借宿一夜,明日黎明就離開。”
“懇請老院主幫忙。”
那僧官這才起身,說道:
“你是唐三藏嗎?”
三藏道:
“不敢,弟子正是。”
僧官又問道:
“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經,怎麽連路都不認識?”
三藏迴答道:
“弟子從未走過貴地的路。”
僧官接著說道:
“正西方向,四五裏遠,有座三十裏店,店裏有賣飯的人家,可以在那裏住一宿。”
“這裏不方便,不適合留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和尚。”
三藏合掌道:
“院主,古人有雲,庵觀寺院,都是我們方上人的驛站,見到山門就該有三升米的接待。”
“你為何不留我,是何緣故?”
僧官怒聲說道:
“你這遊方的和尚,嘴巴倒是挺油滑的!”
三藏問:
“什麽是油嘴油舌?”
僧官答道:
“古人說,老虎進了城,家家都關門,雖然它不咬人,但名聲已經壞了。”
三藏問:
“怎麽會壞了名?”
僧官道:
“幾年前,有一群行腳僧來到山門口坐下,我看他們寒酸,一個個衣破鞋爛,光頭赤腳的樣子,我心生憐憫,便請他們進方丈,給他們安排了座位,款待了飯菜,又給他們換上了舊衣,留他們住了幾日。”
“沒想到,他們貪圖安逸,竟然不打算離開,就住了七八年。”
“住也就住了,但他們做了許多不光彩的事。”
三藏問:
“做了什麽不光彩的事?”
僧官迴答:
“你聽我說:平時沿牆扔瓦片,悶了就往牆上釘釘子;寒冬裏拿火折子在窗子上烤,夏天則把門拖到走道上;把廟裏的幡布拿去做鞋帶,用香火的錢去換菜;常常把琉璃香爐裏的油倒走,搶碗搶鍋,賭勝負。”
三藏聽了心裏暗想:
“可憐啊!我弟子怎麽可能是那種沒有骨氣的和尚?”
他想要哭泣,卻又怕寺裏的和尚笑話自己,便偷偷擦眼淚,忍住氣憤,急忙跑出去了,見到三個徒弟。”
孫行者看到師父臉上帶怒,便問:
“師父,寺裏的和尚打你了?”
唐僧道:
“不曾打。”
八戒說道:
“一定是打了,不然怎麽能聽到哭泣聲呢?”
行者問:
“是罵你了?”
唐僧道:
“也沒有罵。”
行者問:
“既然不打也不罵,你怎麽這般煩惱?”
“難道是思鄉了?”
唐僧道:
“徒弟,這裏不方便。”
行者笑道:
“這裏是道觀吧?
”唐僧生氣地說道:
“觀裏有道士,寺裏隻是和尚。”
行者道:
“你不明事理,既然是和尚,也和我們差不多。”
“常言道,既然在佛門下修行,都是有緣人。”
“你坐下,等我進去看看。”
再進入第二道門,看到四棵巨大的鬆樹,枝葉繁茂,宛如傘狀。
抬頭一看,便是大雄寶殿。
長老合掌,恭敬地拜了下去,拜完後,轉到佛台旁,來到後門,看到雕塑的觀音菩薩普度南海的形象。
牆上雕刻著各種海中生物,如蝦、魚、蟹、鱉等,它們跳躍在波濤中,栩栩如生。長老又點了點頭,三五次地感歎道:
“可惜啊!連這些鱗甲之類的眾生都能拜佛,為何人類卻不肯修行呢?”
就在他讚歎之時,看到三道門中走出一位道人。
這位道人看到三藏的相貌非凡,急忙上前施禮問道:
“師父,您是從哪裏來的?”
三藏迴答:
“弟子是從東土大唐來的,前往西天拜佛求經,天色將晚,特此來此借宿一晚。”
道人說道:
“師父別怪我,我並不是寺中的主管。”
“我隻是這裏負責掃地、撞鍾、做些雜務的道人,寺內還有位管事的老師父,我得進去稟報一下。”
“如果他同意留您住下,我就出來請您;若他不答應,我就不能強留。”
三藏感謝道:
“麻煩你了。”
那道人急忙跑到方丈那裏稟報:
“老院主,外麵有個人來了。”
僧官立刻起身,換了衣服,調整了毗盧帽,披上袈裟,急忙開門迎接,並問道人:
“那人在哪裏?”
道人指著門外說道:
“您看正殿後麵不是有個人嗎?”
隻見三藏光著頭,穿著一件二十五條達摩衣,腳下穿著一雙帶著泥水的舊鞋,斜倚在後門旁。
僧官見狀大怒,說道:
“道人討打!”
“你難道不知道我是僧官嗎?”
“隻有從城裏來的官員士大夫前來上香,我才出來迎接。”
“像這種和尚,你怎麽謊報情況,報告我來接他?”
“看他那副模樣,不像個老實的,大多是雲遊四方的和尚。”
“天色已晚,他一定是來借宿的。”
“我們方丈室可不能讓這種人打擾!”
“讓他去前廊下蹲著就行了,不必我親自接待。”
說完,他便轉身走開了。
三藏聽了這些話,眼裏滿是淚水,感歎道:
“可憐啊!可憐!這才是人離開家鄉的悲涼!”
“我從小出家,做了和尚,一直遵守戒律,不曾食肉、不生歹意,心懷經文,不違佛教。”
“不曾做過不敬佛祖的事,為何會遭受如此冷遇?”
“唉!可惜!不知道我在前世到底做錯了什麽,才會常遇到這些不善的人!”
“這和尚你不讓我們借宿也罷了,怎麽還要說這些懶話,讓我們在前廊下蹲著?”
“這些話不與行者說還好,若說了,那猴子進來,拿鐵棒打得你七竅流血,骨斷筋折!”
三藏歎息道:
“罷了罷了,常言道,人以禮樂為先。”
“我還是進去問問,看看他的意思如何。”
於是,長老踏步跟隨那道人進了方丈室,隻見那僧官脫掉了衣服,氣唿唿地坐在那裏,似乎在念經或為人寫法事,桌案上堆積著一些紙張。
唐僧不敢貿然進去,便站在天井裏,躬身高聲道:
“老院主,弟子前來問安。”
那和尚顯然有些不耐煩,半答不答地迴了個禮,說道:
“你是哪位?”
三藏迴答:
“弟子是東土大唐派遣的,來西天拜佛求經,途中經過此地,天色已晚,求借宿一夜,明日黎明就離開。”
“懇請老院主幫忙。”
那僧官這才起身,說道:
“你是唐三藏嗎?”
三藏道:
“不敢,弟子正是。”
僧官又問道:
“你既然要去西天取經,怎麽連路都不認識?”
三藏迴答道:
“弟子從未走過貴地的路。”
僧官接著說道:
“正西方向,四五裏遠,有座三十裏店,店裏有賣飯的人家,可以在那裏住一宿。”
“這裏不方便,不適合留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和尚。”
三藏合掌道:
“院主,古人有雲,庵觀寺院,都是我們方上人的驛站,見到山門就該有三升米的接待。”
“你為何不留我,是何緣故?”
僧官怒聲說道:
“你這遊方的和尚,嘴巴倒是挺油滑的!”
三藏問:
“什麽是油嘴油舌?”
僧官答道:
“古人說,老虎進了城,家家都關門,雖然它不咬人,但名聲已經壞了。”
三藏問:
“怎麽會壞了名?”
僧官道:
“幾年前,有一群行腳僧來到山門口坐下,我看他們寒酸,一個個衣破鞋爛,光頭赤腳的樣子,我心生憐憫,便請他們進方丈,給他們安排了座位,款待了飯菜,又給他們換上了舊衣,留他們住了幾日。”
“沒想到,他們貪圖安逸,竟然不打算離開,就住了七八年。”
“住也就住了,但他們做了許多不光彩的事。”
三藏問:
“做了什麽不光彩的事?”
僧官迴答:
“你聽我說:平時沿牆扔瓦片,悶了就往牆上釘釘子;寒冬裏拿火折子在窗子上烤,夏天則把門拖到走道上;把廟裏的幡布拿去做鞋帶,用香火的錢去換菜;常常把琉璃香爐裏的油倒走,搶碗搶鍋,賭勝負。”
三藏聽了心裏暗想:
“可憐啊!我弟子怎麽可能是那種沒有骨氣的和尚?”
他想要哭泣,卻又怕寺裏的和尚笑話自己,便偷偷擦眼淚,忍住氣憤,急忙跑出去了,見到三個徒弟。”
孫行者看到師父臉上帶怒,便問:
“師父,寺裏的和尚打你了?”
唐僧道:
“不曾打。”
八戒說道:
“一定是打了,不然怎麽能聽到哭泣聲呢?”
行者問:
“是罵你了?”
唐僧道:
“也沒有罵。”
行者問:
“既然不打也不罵,你怎麽這般煩惱?”
“難道是思鄉了?”
唐僧道:
“徒弟,這裏不方便。”
行者笑道:
“這裏是道觀吧?
”唐僧生氣地說道:
“觀裏有道士,寺裏隻是和尚。”
行者道:
“你不明事理,既然是和尚,也和我們差不多。”
“常言道,既然在佛門下修行,都是有緣人。”
“你坐下,等我進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