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師徒二人策馬而行,直至山門前觀看,果然是一座宏偉的寺院。
隻見那:
殿閣層層相疊,廊房重重相連。
三山門外,萬道彩雲縈繞,如巍巍仙境;
五福堂前,千條紅霧繚繞,光彩奪目。
兩側青鬆翠竹成行,一片檜柏林立而生。
那鬆竹曆經歲月,依舊清幽靜謐;
那檜柏蒼翠挺拔,盡顯高貴雅麗。
再往裏看,還有鍾鼓樓巍峨高聳,浮屠塔險峻挺拔。
禪堂內僧人靜坐修行,樹間鳥兒自在啼鳴。
這裏寂靜無塵,真是清心寡欲之地;
這處清虛幽遠,果然是修道聖地。
詩雲:
上刹隻園隱翠窩,招提勝景賽娑婆。
果然淨土人間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長老下了馬,行者也放下行李歇息,正準備進門,卻見門內走出一群僧人。你看他們是這般模樣:
頭戴左笄帽,身穿無垢衣。
銅環雙墜耳,絹帶束腰圍。
草履行來穩,木魚手內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總皈依。
頭戴左笄僧帽,身穿幹淨素衣。
銅環垂墜雙耳,絹帶束緊腰際。
腳踏草履行路穩當,手提木魚輕聲敲擊。
口中時時念誦經文,所皈依的盡是般若真理。
三藏見了僧眾,恭敬地站在門旁,行了問訊禮。
那和尚連忙迴禮,微笑著說道:
“失禮了。”
接著問道:
“您是從哪裏來的?”
“請到方丈坐坐,奉茶款待。”
三藏迴答道:
“貧僧是東土欽差,奉旨前往雷音寺拜佛求經。”
“今天途經貴地,天色已晚,想借貴寺一夜休息。”
和尚聽了說道:
“請進,請進,裏麵坐。”
三藏於是叫行者牽馬一同入內。
那和尚忽然看到行者的相貌,心中有些害怕,問道:
“牽馬的這是什麽東西?”
三藏趕緊勸道:
“莫要胡說!莫要胡說!”
“他性子直,如果聽到你這麽說,會生氣的。”
“他是我的徒弟。”
和尚聞言打了個寒戰,咬著手指頭說:
“這樣一個醜頭怪腦的,怎麽收他做徒弟?”
三藏笑道:
“你看不出來罷了,他雖然醜,卻十分有用。”
和尚無奈,隻得帶著三藏和行者進了山門。
門內正殿上掛著一塊匾額,寫著“觀音禪院”四個大字。
三藏見了非常高興,說道:
“貧僧屢受菩薩聖恩,還未及拜謝,如今能遇禪院,仿佛見到菩薩一樣,正好拜謝。”
和尚聽後,立刻叫道人打開殿門,邀請三藏上前朝拜。
行者拴好馬,放下行李,也跟隨三藏一同上殿。
三藏身躬匍匐,麵向金像虔誠叩拜,並傾心禱告。
三藏祝禱完畢,那和尚停了鼓聲,可行者卻還在撞鍾,或緊或慢,敲個不停。
道人忍不住問道:
“拜都拜完了,怎麽還撞鍾?”
行者這才停手,笑著說道:
“你們不懂,這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這鍾聲驚動了寺裏的大小僧人,他們紛紛從各處房舍湧出來,叫道:
“哪個野人在這裏亂敲鍾鼓?”
行者跳了出來,厲聲道:
“是你孫外公在玩耍呢!”
僧人們見到行者的模樣,嚇得跌倒滾爬,跪伏在地,喊道:
“雷公爺爺!”
行者大笑道:
“雷公是我重孫兒!”
“別怕別怕,我們是東土大唐來的老爺。”
眾僧聞言,這才安心起來。
眾僧見三藏後,都上前禮拜。一位本寺院主上前邀請道:
“幾位老爺,請移步後方丈奉茶。”
說罷,僧眾解下韁繩,抬起行李,領著三藏師徒繞過正殿,進入後院。
院主奉上香茶,又安排素齋天色尚早,三藏起身道謝。
這時,後院裏兩個小沙彌攙扶著一位老僧走了出來。
這老僧的裝束十分特別:
頭戴毗盧方帽,帽頂鑲嵌貓眼寶石,光輝奪目;
身穿錦絨褊衫,金邊閃亮,輝映翡翠;
腳穿八寶僧鞋,手持嵌星拐杖;
麵容滿是皺紋,如驪山老母;
雙眼昏花黯淡,似東海老龍;
牙齒脫落,口中漏風;
腰駝背屈,筋骨枯老。
眾僧紛紛行禮,口稱:
“師祖來了!”
三藏連忙上前施禮道:
“弟子拜見老院主。”
老僧還禮後,與三藏落座敘話。
老僧說道:
“剛聽小徒稟報,說是東土唐朝來的貴客,這才趕來奉見。”
三藏謙遜道:
“輕率打擾寶地,實在不懂規矩,請多包涵!”
老僧迴道:
“哪裏哪裏,不敢當。”
接著問:
“老弟,從東土至此,有多遠路程?”
三藏答道:
“從長安邊界出發,行過五千多裏地,途中越過兩界山,收了一個徒弟,又經過西番哈咇國,兩個月後,再行五六千裏,才到貴寺。”
老僧歎道:“已是萬裏之遙了!”
“我這一輩子虛度年華,連山門都未曾出去,真是‘坐井觀天’,愧為樗朽之人。”
三藏接著問:
“老院主高壽幾何?”
老僧答道:
“愚僧年已二百七十歲了。”
行者聞言插嘴道:
“這還算是我的萬代孫呢!”
三藏連忙瞪了行者一眼,嗬斥道:
“慎言!莫要胡說,冒犯尊長。”
和尚不以為意,隻當是瘋話,也不再追問,命人獻上香茶。
一個小沙彌端著羊脂玉盤,盤中放著三隻鑲金法藍茶盞;另一個沙彌提著白銅壺,斟滿了三盞香茶。
隻見茶湯色澤豔如榴花,香氣勝過桂花,三藏見了連連讚歎:
“好茶!好茶!真是美味美器!”
老僧笑道:
“汙眼之物罷了,老爺乃天朝上國之人,見多識廣,這點器物怎值得您過獎呢?”
隻見那:
殿閣層層相疊,廊房重重相連。
三山門外,萬道彩雲縈繞,如巍巍仙境;
五福堂前,千條紅霧繚繞,光彩奪目。
兩側青鬆翠竹成行,一片檜柏林立而生。
那鬆竹曆經歲月,依舊清幽靜謐;
那檜柏蒼翠挺拔,盡顯高貴雅麗。
再往裏看,還有鍾鼓樓巍峨高聳,浮屠塔險峻挺拔。
禪堂內僧人靜坐修行,樹間鳥兒自在啼鳴。
這裏寂靜無塵,真是清心寡欲之地;
這處清虛幽遠,果然是修道聖地。
詩雲:
上刹隻園隱翠窩,招提勝景賽娑婆。
果然淨土人間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長老下了馬,行者也放下行李歇息,正準備進門,卻見門內走出一群僧人。你看他們是這般模樣:
頭戴左笄帽,身穿無垢衣。
銅環雙墜耳,絹帶束腰圍。
草履行來穩,木魚手內提。
口中常作念,般若總皈依。
頭戴左笄僧帽,身穿幹淨素衣。
銅環垂墜雙耳,絹帶束緊腰際。
腳踏草履行路穩當,手提木魚輕聲敲擊。
口中時時念誦經文,所皈依的盡是般若真理。
三藏見了僧眾,恭敬地站在門旁,行了問訊禮。
那和尚連忙迴禮,微笑著說道:
“失禮了。”
接著問道:
“您是從哪裏來的?”
“請到方丈坐坐,奉茶款待。”
三藏迴答道:
“貧僧是東土欽差,奉旨前往雷音寺拜佛求經。”
“今天途經貴地,天色已晚,想借貴寺一夜休息。”
和尚聽了說道:
“請進,請進,裏麵坐。”
三藏於是叫行者牽馬一同入內。
那和尚忽然看到行者的相貌,心中有些害怕,問道:
“牽馬的這是什麽東西?”
三藏趕緊勸道:
“莫要胡說!莫要胡說!”
“他性子直,如果聽到你這麽說,會生氣的。”
“他是我的徒弟。”
和尚聞言打了個寒戰,咬著手指頭說:
“這樣一個醜頭怪腦的,怎麽收他做徒弟?”
三藏笑道:
“你看不出來罷了,他雖然醜,卻十分有用。”
和尚無奈,隻得帶著三藏和行者進了山門。
門內正殿上掛著一塊匾額,寫著“觀音禪院”四個大字。
三藏見了非常高興,說道:
“貧僧屢受菩薩聖恩,還未及拜謝,如今能遇禪院,仿佛見到菩薩一樣,正好拜謝。”
和尚聽後,立刻叫道人打開殿門,邀請三藏上前朝拜。
行者拴好馬,放下行李,也跟隨三藏一同上殿。
三藏身躬匍匐,麵向金像虔誠叩拜,並傾心禱告。
三藏祝禱完畢,那和尚停了鼓聲,可行者卻還在撞鍾,或緊或慢,敲個不停。
道人忍不住問道:
“拜都拜完了,怎麽還撞鍾?”
行者這才停手,笑著說道:
“你們不懂,這叫‘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
這鍾聲驚動了寺裏的大小僧人,他們紛紛從各處房舍湧出來,叫道:
“哪個野人在這裏亂敲鍾鼓?”
行者跳了出來,厲聲道:
“是你孫外公在玩耍呢!”
僧人們見到行者的模樣,嚇得跌倒滾爬,跪伏在地,喊道:
“雷公爺爺!”
行者大笑道:
“雷公是我重孫兒!”
“別怕別怕,我們是東土大唐來的老爺。”
眾僧聞言,這才安心起來。
眾僧見三藏後,都上前禮拜。一位本寺院主上前邀請道:
“幾位老爺,請移步後方丈奉茶。”
說罷,僧眾解下韁繩,抬起行李,領著三藏師徒繞過正殿,進入後院。
院主奉上香茶,又安排素齋天色尚早,三藏起身道謝。
這時,後院裏兩個小沙彌攙扶著一位老僧走了出來。
這老僧的裝束十分特別:
頭戴毗盧方帽,帽頂鑲嵌貓眼寶石,光輝奪目;
身穿錦絨褊衫,金邊閃亮,輝映翡翠;
腳穿八寶僧鞋,手持嵌星拐杖;
麵容滿是皺紋,如驪山老母;
雙眼昏花黯淡,似東海老龍;
牙齒脫落,口中漏風;
腰駝背屈,筋骨枯老。
眾僧紛紛行禮,口稱:
“師祖來了!”
三藏連忙上前施禮道:
“弟子拜見老院主。”
老僧還禮後,與三藏落座敘話。
老僧說道:
“剛聽小徒稟報,說是東土唐朝來的貴客,這才趕來奉見。”
三藏謙遜道:
“輕率打擾寶地,實在不懂規矩,請多包涵!”
老僧迴道:
“哪裏哪裏,不敢當。”
接著問:
“老弟,從東土至此,有多遠路程?”
三藏答道:
“從長安邊界出發,行過五千多裏地,途中越過兩界山,收了一個徒弟,又經過西番哈咇國,兩個月後,再行五六千裏,才到貴寺。”
老僧歎道:“已是萬裏之遙了!”
“我這一輩子虛度年華,連山門都未曾出去,真是‘坐井觀天’,愧為樗朽之人。”
三藏接著問:
“老院主高壽幾何?”
老僧答道:
“愚僧年已二百七十歲了。”
行者聞言插嘴道:
“這還算是我的萬代孫呢!”
三藏連忙瞪了行者一眼,嗬斥道:
“慎言!莫要胡說,冒犯尊長。”
和尚不以為意,隻當是瘋話,也不再追問,命人獻上香茶。
一個小沙彌端著羊脂玉盤,盤中放著三隻鑲金法藍茶盞;另一個沙彌提著白銅壺,斟滿了三盞香茶。
隻見茶湯色澤豔如榴花,香氣勝過桂花,三藏見了連連讚歎:
“好茶!好茶!真是美味美器!”
老僧笑道:
“汙眼之物罷了,老爺乃天朝上國之人,見多識廣,這點器物怎值得您過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