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


    如來佛告誡道:“這次的旅程非常重要,你必須特別留意路程,不可隨便行走,不要在天上飄行,要走在半雲半霧中。經過山水時,要記住路程的遠近,時刻提醒取經人。因為這次的旅程艱難,我將贈與你五件寶貝,助你一臂之力。”


    即命阿儺、迦葉,取出“錦襴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對菩薩言曰:“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迴;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


    如來命令阿儺和迦葉取出“錦襴袈裟”一件,“九環錫杖”一根,交給觀音菩薩,並說道:“這些袈裟和錫杖可以交給取經人使用。如果他能堅定信心,穿上這袈裟,就能避免輪迴的痛苦;持著這錫杖,就不會受到毒害。”


    這菩薩皈依拜領。如來又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隻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疼,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菩薩皈依並拜領了這些法寶。隨後如來又取出三個“緊箍兒”,遞給菩薩,並說道:“這些寶物叫做‘緊箍兒’;雖然它們都是一樣的,但用途不同。我有三篇‘金緊禁’的咒語。如果在途中遇到妖魔,神通廣大的魔障,你要勸他說好話,教他跟取經人一起修行。如果他不願意聽從,就可以將這些箍兒戴在他的頭上,自然會見到肉生根。根據不同的咒語念誦,他會感覺到眼脹頭疼,腦門裂開,最終會被製服,進入我的門下。”


    那菩薩聞言,踴躍作禮而退。


    即喚惠岸行者隨行。那惠岸使一條渾鐵棍,重有千斤,隻在菩薩左右,作一個降魔的大力士。


    菩薩遂將錦襴袈裟,作一個包裹,令他背了。


    菩薩將金箍藏了,執了錫杖,徑下靈山。


    菩薩聽完如來的話後,滿心歡喜,急忙作禮後離開,喚來惠岸行者隨行。


    惠岸行者攜帶一根重千斤的鐵棍,保護菩薩左右,充當大力士。


    菩薩將錦襴袈裟打包背上,將金箍藏好,拿起錫杖,便向靈山走去。


    這一去,有分教:佛子還來歸本願,金蟬長老裹栴檀。


    此行之後,佛子最終迴歸本願,而金蟬長老也依舊堅守栴檀木的信仰。


    那菩薩到山腳下,有玉真觀金頂大仙在觀門首接住,請菩薩獻茶。


    菩薩不敢久停,曰:“今領如來法旨,上東土尋取經人去。”


    大仙道:“取經人幾時方到?”


    菩薩道:“未定,約摸二三年間,或可至此。”


    遂辭了大仙,半雲半霧,約記程途。


    有詩為證。


    菩薩來到山腳下,玉真觀的金頂大仙在觀門口迎接他,邀請菩薩喝茶。


    菩薩不敢停留太久,告訴大仙:“我是奉如來法旨,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人。”


    大仙問:“取經人什麽時候能到?”


    菩薩迴答:“具體時間未定,大約二三年內,或許能到這裏。”


    說完,菩薩告別了大仙,繼續行程,行走在半雲半霧之中,並且記下了路程的距離。


    菩薩還作了一首詩來表達這段旅程的情感。


    詩曰:


    萬裏相尋自不言,卻雲誰得意難全?


    求人忽若渾如此,是我平生豈偶然?


    傳道有方成妄語,說明無信也虛傳。


    願傾肝膽尋相識,料想前頭必有緣。


    師徒二人正走間,忽然見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


    菩薩道:“徒弟呀,此處卻是難行。取經人濁骨凡胎,如何得渡?”


    惠岸道:“師父,你看河有多遠?”


    那菩薩停立雲步看時,隻見:


    師徒二人正走著,忽然遇到弱水三千,原來這是流沙河的界限。


    菩薩說道:“徒弟啊,這裏不好通過。取經人是凡人,體質渾濁,怎麽能夠渡過這條河?”


    惠岸答道:“師父,您看這河有多遠?”


    菩薩停下來,步入雲間,仔細一看,隻見:


    東連沙磧,西抵諸番;


    南達烏戈,北通韃靼。


    徑過有八百裏遙,上下有千萬裏遠。


    水流一似地翻身,浪滾卻如山聳背。


    洋洋浩浩,漠漠茫茫,十裏遙聞萬丈洪。


    仙槎難到此,蓮葉莫能浮。


    衰草斜陽流曲浦,黃雲影日暗長堤。


    那裏得客商來往?


    何曾有漁叟依棲?


    平沙無雁落,遠岸有猿啼。


    隻是紅蓼花蘩知景色,白蘋香細任依依。


    菩薩看到的河麵:


    東邊連著沙漠,西邊通往其他國家;


    南到烏戈,北至韃靼。


    河麵延伸幾百裏,縱深數千裏。


    水流如同大地翻轉,波浪滾動如山嶽的背脊。


    浩瀚遼闊,空曠茫茫,十裏之外就能聽到巨大的水聲。


    仙舟很難靠近這裏,蓮葉無法浮在水麵上。


    荒草在斜陽下流淌的曲岸邊,黃雲遮蔽了陽光,長堤黯淡無光。


    這裏沒有商賈往來,漁翁也不曾棲息。


    平沙上沒有雁群,遠岸上傳來猿啼。


    唯一能感受到景色的是紅蓼花,白蘋香四溢,細膩而依依。


    菩薩正然點看,隻見那河中,潑剌一聲響亮,水波裏跳出一個妖魔來,十分醜惡。


    他生得:


    菩薩正仔細觀察,忽然聽見水中發出一聲巨響,隻見波濤中跳出一個妖魔,長得十分醜陋。


    他的外貌是:


    青不青,黑不黑,晦氣色臉;


    長不長,短不短,赤腳筋軀。


    眼光閃爍,好似灶底雙燈;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缽。


    獠牙撐劍刃,紅發亂蓬鬆。一聲叱吒如雷吼,兩腳奔波似滾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間獨舞之幽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間獨舞之幽蘭並收藏西遊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