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繼續尋找仙道,但未能遇到有緣的高人。
他在南贍部洲遊曆了多年,途經長城和小縣,漸漸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八九年。
某日,他走到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定有神仙存在,於是再次獨自製作筏子,順風而行,越過西海,直抵西牛賀洲的境地。
登岸後,他漫遊了很久,忽然看到一座山,山勢雄偉、秀麗,林木蒼翠,幽深如畫。猴王不怕危險,繼續攀爬,登上山頂四處觀望,果然是塊好風水寶地:
山巒千峰如戟,萬丈懸崖如屏障。陽光照耀下,山嵐輕輕鎖住了翠綠的山巒,雨後的山色冷清而青翠。
枯藤纏繞著老樹,古老的渡口顯得幽深寧靜。
山中奇花異草,修長的竹林和挺拔的鬆樹,常年翠綠,給人一種福地之感。
四季之花常開不敗,幽鳥的啼鳴聲近在耳旁,山泉的水聲清脆而流暢。
山穀和石崖處處長滿了蘭草苔蘚,起伏的山脈像龍脈一般,似乎隱藏著某位高人。
正當猴王沉醉於這美麗景色時,忽然聽到從林深處傳來歌聲。
猴王急忙循聲而去,進入林中,側耳傾聽。
歌聲唱道: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穀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蒼逕秋高,對月枕鬆根,一覺天明。
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衍生。
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美猴王聽到歌聲,心中喜悅,覺得神仙就在此地。
於是他急忙跑過去,細心一看,原來是一位樵夫正在砍柴。
他的打扮非常樸素:
頭上戴著箬笠,身穿粗布衣,腰間係著一條繩子,腳穿草鞋,手持一把鋼斧,正努力砍著枯樹。
猴王走近前去叫道:
“老神仙!弟子前來請教。”
那樵夫慌忙放下斧頭,轉身禮貌地迴答:
“不敢,不敢!我隻是個普通樵夫,怎麽敢當‘神仙’二字?”
猴王問道:
“你不是神仙,怎麽能說出神仙的話?”
樵夫迴答:
“我說了什麽神仙的話?”
猴王說道:
“我剛才到這兒,隻聽見你唱道:‘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是道德的真言,若非神仙,怎能說出這種話?”
樵夫笑了笑,說:
“實不相瞞,這詞叫做《滿庭芳》,是我鄰居的神仙教給我的。”
“那位神仙看我家事繁忙,常為生活煩惱,就教我在心煩時念這幾句詞,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緩解困境。”
“我有些心頭的煩惱時,就常常念念這些話,沒想到被你聽見了。”
猴王問:
“既然你家與神仙相鄰,為什麽不向他學習修行,獲得不老之術呢?”
樵夫歎了口氣,說:
“我一生艱難,自幼父母撫養我到八九歲,便知人事,不幸父親早逝,母親守寡。”
“我沒有兄弟姐妹,隻剩下我一個人,不得已每天侍奉母親。”
“現在母親年老,我更不能離開她。”
“我們的田地荒蕪,衣食不足,隻得砍些柴薪,挑到市場上賣,換些錢買米自炊,安排好母親的生活,供她度過晚年,所以我沒法修行。”
猴王聽樵夫講完後,讚道:
“你既是孝順之人,未來必定會有好的迴報。”
“不過,還是希望你能告訴我神仙的住處,好讓我前去拜訪。”
樵夫迴答:
“不遠不遠。”
“此山名為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
“洞裏住著一位神仙,名叫須菩提祖師。”
“祖師的徒弟數不勝數,現在仍有三四十人在那裏修行。”
“你沿著那條小路向南走七八裏,就能到達他家。”
猴王聽後,立刻抓住樵夫的手說:
“老兄,你如果願意陪我去,我必定不會忘記你的指引之恩,定會有好處。”
樵夫笑道:
“你這人真是不懂變通。”
“我剛才告訴你了,如果我陪你去,豈不耽誤了我的生意?”
“誰來照顧我年邁的母親?”
“我得去砍柴,你自己去吧。”
猴王聽後,雖然有些失望,但隻得向樵夫道別。
他離開樹林,繼續沿著小路走。
走了七八裏,果然看見一座洞府。
猴王仔細觀察,心中大喜,這裏果然是個好地方!
他看到:
煙霞散開,彩光四射,日月的光輝交替照耀。
山中有千株古柏,萬節修竹。
古柏在雨後半空中漸漸變得青翠,修竹似乎在霧氣中顯得蒼茫。
洞府門前奇花異草,芳香撲鼻,橋旁的瑤草生機勃勃。
石崖突起,青苔潤濕,懸崖上覆蓋著翠綠的苔蘚。
時不時可以聽到仙鶴的叫聲,看到鳳凰在空中翱翔。
仙鶴的叫聲如同雷霆般響徹雲霄,而鳳凰飛翔時,五彩斑斕的羽毛在空中閃爍光芒。
玄猿和白鹿若隱若現,金獅和玉象自由出沒。
仔細一看,這個地方真如人間仙境,宛如天堂一般!
然而,洞門緊閉,周圍靜悄悄的,仿佛無人居住。
猴王轉過頭,看到崖頂上立著一塊石牌,石牌高約三丈,寬約八尺,上麵寫著十個大字: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猴王大喜,心中暗自感歎:
“這裏的人果真淳樸,山和洞果然存在。”
他看了一會兒,決定不打擾,便跳到鬆樹枝頭,采摘鬆子,悠閑地玩耍起來。
他在南贍部洲遊曆了多年,途經長城和小縣,漸漸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八九年。
某日,他走到西洋大海,他想著海外定有神仙存在,於是再次獨自製作筏子,順風而行,越過西海,直抵西牛賀洲的境地。
登岸後,他漫遊了很久,忽然看到一座山,山勢雄偉、秀麗,林木蒼翠,幽深如畫。猴王不怕危險,繼續攀爬,登上山頂四處觀望,果然是塊好風水寶地:
山巒千峰如戟,萬丈懸崖如屏障。陽光照耀下,山嵐輕輕鎖住了翠綠的山巒,雨後的山色冷清而青翠。
枯藤纏繞著老樹,古老的渡口顯得幽深寧靜。
山中奇花異草,修長的竹林和挺拔的鬆樹,常年翠綠,給人一種福地之感。
四季之花常開不敗,幽鳥的啼鳴聲近在耳旁,山泉的水聲清脆而流暢。
山穀和石崖處處長滿了蘭草苔蘚,起伏的山脈像龍脈一般,似乎隱藏著某位高人。
正當猴王沉醉於這美麗景色時,忽然聽到從林深處傳來歌聲。
猴王急忙循聲而去,進入林中,側耳傾聽。
歌聲唱道: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穀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蒼逕秋高,對月枕鬆根,一覺天明。
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
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
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衍生。
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美猴王聽到歌聲,心中喜悅,覺得神仙就在此地。
於是他急忙跑過去,細心一看,原來是一位樵夫正在砍柴。
他的打扮非常樸素:
頭上戴著箬笠,身穿粗布衣,腰間係著一條繩子,腳穿草鞋,手持一把鋼斧,正努力砍著枯樹。
猴王走近前去叫道:
“老神仙!弟子前來請教。”
那樵夫慌忙放下斧頭,轉身禮貌地迴答:
“不敢,不敢!我隻是個普通樵夫,怎麽敢當‘神仙’二字?”
猴王問道:
“你不是神仙,怎麽能說出神仙的話?”
樵夫迴答:
“我說了什麽神仙的話?”
猴王說道:
“我剛才到這兒,隻聽見你唱道:‘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是道德的真言,若非神仙,怎能說出這種話?”
樵夫笑了笑,說:
“實不相瞞,這詞叫做《滿庭芳》,是我鄰居的神仙教給我的。”
“那位神仙看我家事繁忙,常為生活煩惱,就教我在心煩時念這幾句詞,一是為了散心,二是為了緩解困境。”
“我有些心頭的煩惱時,就常常念念這些話,沒想到被你聽見了。”
猴王問:
“既然你家與神仙相鄰,為什麽不向他學習修行,獲得不老之術呢?”
樵夫歎了口氣,說:
“我一生艱難,自幼父母撫養我到八九歲,便知人事,不幸父親早逝,母親守寡。”
“我沒有兄弟姐妹,隻剩下我一個人,不得已每天侍奉母親。”
“現在母親年老,我更不能離開她。”
“我們的田地荒蕪,衣食不足,隻得砍些柴薪,挑到市場上賣,換些錢買米自炊,安排好母親的生活,供她度過晚年,所以我沒法修行。”
猴王聽樵夫講完後,讚道:
“你既是孝順之人,未來必定會有好的迴報。”
“不過,還是希望你能告訴我神仙的住處,好讓我前去拜訪。”
樵夫迴答:
“不遠不遠。”
“此山名為靈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
“洞裏住著一位神仙,名叫須菩提祖師。”
“祖師的徒弟數不勝數,現在仍有三四十人在那裏修行。”
“你沿著那條小路向南走七八裏,就能到達他家。”
猴王聽後,立刻抓住樵夫的手說:
“老兄,你如果願意陪我去,我必定不會忘記你的指引之恩,定會有好處。”
樵夫笑道:
“你這人真是不懂變通。”
“我剛才告訴你了,如果我陪你去,豈不耽誤了我的生意?”
“誰來照顧我年邁的母親?”
“我得去砍柴,你自己去吧。”
猴王聽後,雖然有些失望,但隻得向樵夫道別。
他離開樹林,繼續沿著小路走。
走了七八裏,果然看見一座洞府。
猴王仔細觀察,心中大喜,這裏果然是個好地方!
他看到:
煙霞散開,彩光四射,日月的光輝交替照耀。
山中有千株古柏,萬節修竹。
古柏在雨後半空中漸漸變得青翠,修竹似乎在霧氣中顯得蒼茫。
洞府門前奇花異草,芳香撲鼻,橋旁的瑤草生機勃勃。
石崖突起,青苔潤濕,懸崖上覆蓋著翠綠的苔蘚。
時不時可以聽到仙鶴的叫聲,看到鳳凰在空中翱翔。
仙鶴的叫聲如同雷霆般響徹雲霄,而鳳凰飛翔時,五彩斑斕的羽毛在空中閃爍光芒。
玄猿和白鹿若隱若現,金獅和玉象自由出沒。
仔細一看,這個地方真如人間仙境,宛如天堂一般!
然而,洞門緊閉,周圍靜悄悄的,仿佛無人居住。
猴王轉過頭,看到崖頂上立著一塊石牌,石牌高約三丈,寬約八尺,上麵寫著十個大字: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猴王大喜,心中暗自感歎:
“這裏的人果真淳樸,山和洞果然存在。”
他看了一會兒,決定不打擾,便跳到鬆樹枝頭,采摘鬆子,悠閑地玩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