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時,東方天色微明。行者又囑咐八戒和沙僧,叮囑道:


    “不可擾亂寺中僧人,也不要隨意外出走動。”


    “等我事情辦妥,再一同上路。”


    隨後,他與唐僧告別,吹了一聲口哨,翻筋鬥躍上空中,運起火眼金睛朝西望去,果然看到一座城池。


    你說為什麽能看到?


    原來那城池距離寺廟隻有四十裏,站得高自然望得遠。


    行者靠近城池細細查看,隻見怪霧愁雲漠漠,妖風怨氣紛紛。


    城中霧氣繚繞,愁雲密布,妖風怨氣彌漫。


    行者在空中感歎道:


    若是真王登寶座,自有祥光五色雲;


    隻因妖怪侵龍位,騰騰黑氣鎖金門。


    如果是真正的君王登上寶座,自然會有吉祥的光芒和五彩的雲彩;


    隻因為妖怪侵犯了君王的位置,所以滾滾的黑色妖氣封鎖了皇宮大門。


    行者正在感歎時,忽然聽到一聲炮響,接著隻見城東門大開,一隊人馬湧了出來,原來是一支獵軍。


    這支軍隊氣勢威猛,但見:


    曉出禁城東,分圍淺草中。


    彩旗開映日,白馬驟迎風。


    鼉鼓冬冬擂,標槍對對衝。


    架鷹軍猛烈,牽犬將驍雄。


    火炮連天振,粘竿映日紅。


    人人支弩箭,個個挎雕弓。


    張網山坡下,鋪繩小徑中。


    一聲驚霹靂,千騎擁貔熊。


    狡兔身難保,乖獐智亦窮。


    狐狸該命盡,麋鹿喪當終。


    山雉難飛脫,野雞怎避兇?


    他都要撿占山場擒猛獸,摧殘林木射飛蟲。


    清晨從京城的東門出去,在淺草之中分兵圍獵。


    五彩的旗幟展開映照著太陽,白色的駿馬急速地迎著風奔馳。


    鼉鼓冬冬地敲響,標槍一對對衝鋒。


    架鷹的軍兵勇猛,牽狗的將領英勇。


    火炮的聲音接連不斷地震動,粘竿在太陽下映出紅色。


    每個人都手持弩箭,個個都肩挎雕弓。


    在山坡下張開網,在小路上鋪設繩索。


    一聲驚雷般的聲響,上千騎兵簇擁著勇猛的將士。


    狡猾的兔子難以保住性命,機靈的獐子智謀也已窮盡。


    狐狸注定性命終結,麋鹿也應當死亡。


    山雞難以飛脫,野雞怎能躲避兇險?


    他們大肆圍獵,占據山場捕捉猛獸,摧毀林木射擊飛禽。


    那些人出了城,在東郊漫步,沒多久,來到約二十裏處地勢較高的田地,又看到在中軍營裏,有一位個頭小小的將軍:


    頭戴頭盔,身穿鎧甲,係著繡花的裹肚,身上有十八層劄甲,手裏拿著青鋒寶劍,騎著一匹黃驃馬,腰帶上掛滿了弓弦。


    隻見他:


    隱隱君王像,昂昂帝主容。


    規模非小輩,行動顯真龍。


    隱隱約約呈現出君王的模樣,氣宇軒昂有著帝王的儀容。


    其格局規模絕非一般小輩所能擁有,一舉一動都彰顯出真龍天子的風範。


    行者在空中看見,心中暗喜:


    “不用說,那必定就是太子了!讓我戲弄他一番。”


    隻見大聖按落雲頭,徑直衝進軍中,來到太子的馬前,搖身一變,變成了一隻白兔,在太子馬前亂跑。


    太子見狀,正中歡心,連忙抽出箭,拉滿弓,一箭射去,正中白兔。


    其實是大聖故意讓他射中,卻趁機身手敏捷地接住箭頭,又將箭尾的翎羽丟在前麵,撒開腳步跑了。


    太子見自己的箭射中了兔子,便兜轉馬頭,獨自策馬追趕。


    他的馬雖快,卻始終追不上變作兔子的行者,而行者則故意控製速度,不緊不慢,始終與他保持一段距離。


    就這樣,一路引著太子追到了寶林寺的山門下。


    此時,行者現出本相,白兔不見了,隻有一枝箭插在山門門檻上。


    他大步走進寺廟,對唐僧說道:


    “師父,來了!來了!”


    隨後又搖身一變,變成一個二寸長的小和尚,鑽進了紅漆匣中躲好。


    卻說那太子追到山門前,不見了白兔,隻有門檻上插著一枝雕翎箭。


    他大驚失色道:


    “怪哉!怪哉!分明我射中的玉兔,怎麽不見了?”


    “隻留下這支箭!”


    “莫非年深日久,它修煉成了精怪?”


    他拔下箭,抬頭一看,隻見山門上題著五個大字:


    “敕建寶林寺”。


    太子恍然道:


    “我明白了!”


    “記得當年父王曾在金鑾殿上派人攜金帛來這寺廟修葺佛殿與佛像。”


    “沒想到今日偶然來到此地,正所謂‘因過道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


    “不如進去看看。”


    太子於是翻身下馬,正要入寺,這時護駕的官員和三千人馬追了上來,簇擁著他一同進入山門。


    寺中僧人見狀,大驚失色,連忙出門叩頭迎接,將太子一行人引入正殿參拜佛像。


    太子抬頭觀瞻了一番,又興致勃勃地想遊覽寺中廊院景致。


    忽然,他看到正殿中央坐著一個和尚。


    那和尚穿著錦襴袈裟,神態自若。


    太子見狀,大怒道:


    “這個和尚太無禮了!


    唐僧從容答道:


    “這袈裟雖非凡俗之物,但貧僧還有其他兩件寶貝,不知太子是否願意一觀?”


    太子聞言,輕蔑一笑,道:


    “這件衣物,看似破舊不堪,半遮身形,何以稱之為寶貝?”


    “倒是說來讓我聽聽有何奇處。”


    唐僧微微一笑,雙手合十,緩緩念道:


    佛衣偏袒不須論,內隱真如脫世塵。


    萬線千針成正果,九珠八寶合元神。


    仙娥聖女恭修製,遺賜禪僧靜垢身。


    ——見駕不迎猶自可,你的父冤未報枉為人!”


    佛衣偏袒不必多論,內裏蘊含的是超脫塵世的真理。


    以萬線千針織就正果,九顆珠寶與八般珍玉凝聚靈神。


    這袈裟乃仙娥聖女恭敬製作,賜予禪僧以淨化身心。


    ——然而你今日駕臨不迎接尚可理解,可你父王的冤屈未報,卻枉為人子!


    太子聽後,心中大怒,說道:


    “這潑和尚胡言亂語!你那半片衣服,憑著一張巧嘴誇好誇強。”


    “至於我父王的冤屈未報,從何說起?”


    “說清楚讓我聽聽。”


    三藏向前邁進一步,雙手合十,問道:


    “殿下,人生在天地之間,可知道我們受有幾種恩德?”


    太子答道:


    “有四種恩德。”


    三藏又問:


    “是哪四種恩德?”


    太子道:


    “一是天地覆載之恩,二是日月照臨之恩,三是國王水土之恩,四是父母養育之恩。”


    三藏聞言笑道:


    “殿下所言卻有些偏差。人隻有天地覆載、日月照臨、國王水土三種恩德,怎會有父母養育之恩呢?”


    太子大怒,斥責道:


    “和尚!你不過是個靠遊走討飯、剃發逆君的僧人!”


    “若沒有父母養育,人從何而來?”


    三藏答道:


    “貧僧自是不知。但此紅匣內有一件寶貝,名為‘立帝貨’,它上知五百年,平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共知過去未來一千五百年的事。”


    “若殿下想要了解這世上父母養育之恩的真相,不妨試試它的神通。”


    “這也是貧僧在此久等的緣由。”


    太子聽罷,命令道:


    “快將這寶貝取來給我一看。”


    三藏遂揭開紅匣,頓時那行者從匣中跳了出來,四處亂跑。


    太子見狀,驚訝地說:


    “這星星點點的小東西,能知什麽事?”


    行者聽了,覺得自己被小看了,便使了神通,猛地將身子一挺,長到三尺四五寸高。


    圍觀的軍士見狀,紛紛驚唿道:


    “這般快長,再這樣下去,幾日之內豈不是要撐破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白話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花間獨舞之幽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花間獨舞之幽蘭並收藏西遊白話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