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唐僧重新收服了孫行者,師徒們同心協力,一起前往西天取經。
從寶象國救出公主後,承蒙國王與文武群臣送別到城西。
一路上,說不盡饑時覓食,渴時求水,夜裏找地方歇息,天亮繼續趕路。
正值春暖花開的三春時節,這時候:
微風拂動柳枝,碧綠如絲;
大好春光最適合題詩。鳥鳴催人,暖意中百花齊放,遍地芬芳。
海棠花下的庭院,雙燕穿梭,正是賞春的好時光。
車馬熙攘的紅塵大道上,綺麗的服飾與樂聲交織,人們鬥草傳杯,其樂融融。
師徒們正一路行走、觀賞美景,忽然見前方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
唐僧說道:
“徒弟們要小心,前麵山高路險,恐怕會有老虎狼群出沒擋路。”
行者笑道:
“師父,出家人不要說這些俗話。”
“你可記得烏巢禪師傳授的《心經》中講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
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隻要掃除內心的汙垢,洗淨耳邊的雜念,不受世間的艱難困苦,就能成為超凡入聖之人。”
“你不必擔心,有我老孫在,就算天塌下來,也能保你平安。”
“還怕什麽虎狼!”
唐僧聽了,拉住馬韁繩,說道:
當年奉旨出長安,隻憶西來拜佛顏。
舍利國中金象彩,浮屠塔裏玉毫斑。
尋窮天下無名水,曆遍人間不到山。
“我當年奉旨離開長安,隻想著一路西行朝拜佛祖,心懷虔誠:
舍利國中,金象璀璨;
浮屠塔裏,玉毫光閃。
尋遍天下不知名的水源,曆盡人間從未踏足的高山。”
一路上煙波重重、山水疊疊,唐僧不禁感歎道:
“行走於這重山疊水之間,何時才能真正得到身心清閑呢?”
孫行者聽後,笑著說道:
“師父若想身心清閑,又有何難?”
“待我們功成之後,萬緣都斷,諸法皆空,那時自然清閑自在,不正是您所期望的嗎?”
唐僧聽了,心情稍稍放鬆,釋懷一笑。
他勒住馬韁,催動坐騎繼續前行。
師徒們一路攀爬到山中,這山真是險峻無比,呈現出一種嶙峋奇絕的美景:
山勢巍峨高聳,峰巒陡峭削尖。山間深澗環繞,陡峭的懸崖直插雲霄。
深澗中隱隱傳來水聲陣陣,好似巨蟒翻身嬉戲;
孤崖旁偶見猛虎踞立,尾巴擺動,顯得威風凜凜。
抬頭仰望,隻見山巒巍峨直通青天;
低頭俯視,山穀深邃似通碧落。
往上攀爬,路陡得像是梯凳;
往下行走,低窪如坑似塹。
這山真是古怪的巔峰險嶺,連綿的峭壁崖邊,顯得更加詭異。
山上采藥人常常躊躇不前,柴夫也難以寸步行進。
胡羊野馬在山中亂竄,狡兔和山牛散落如布陣一般。
山高遮住了日月星辰,常有妖獸和蒼狼出沒。
小徑雜草叢生,難以通行,似乎這般山路如何才能到達雷音寺,得見佛祖呢?
唐僧勒馬停在一處山坡前,正感慨道路艱難之時,隻見遠處綠草坡上,站著一個砍柴人。
那樵夫的打扮十分獨特:
頭上戴著一頂老舊的藍色氈帽,身上穿著一件補丁連著補丁的黑色粗布衣。
藍氈帽遮擋風吹日曬,顯得獨特稀奇;
黑色粗布衣雖舊卻幹淨,透著一種樸實的從容。
手裏拿著一把剛磨亮的鋼斧,鋒利得閃閃發光,揮刀砍下的幹柴也捆紮得整整齊齊。
他肩挑柴擔,仿佛將春天的生機擔在肩頭,那幽然的氣息似乎將四季的和諧美好融入其中。
“大哥,這有何難?”
“我老孫自有手段降妖伏魔,不論是幾百年的老怪,還是剛出道的妖精,隻要遇上我,都得乖乖伏法。”
“隻消你說出他的底細,我便去收拾他,保得我師父安然無恙地過此山。”
樵子聞言,又是一陣大笑,道:
“果然是個有膽色的好漢。”
“既如此,我便告訴你。”
“這山中的確有一夥厲害的妖怪,常常抓過路的行人吃掉。”
“他們兇惡無比,不是尋常之輩。”
“聽說那為首的妖魔乃是一隻修煉多年的毒龍,手下還有幾名妖怪,個個殘暴狡詐。”
“若非本領高強之人,恐怕難以降伏。”
行者聞言,冷笑道:
“什麽毒龍妖怪,聽著也不過如此!”
“隻管告訴我那妖怪的巢穴在哪,我老孫定叫他們灰飛煙滅,絕不容他們繼續害人!”
樵子見行者一臉自信,心中微驚,暗想:
“莫非這和尚真有通天本領?”
便指著前方說道:
“前麵那座山崖之下有一處黑洞,那就是妖怪的老巢。”
“你們可要小心行事,免得失了性命。”
行者點頭道:
“你這樣長他人誌氣,胡亂攔路報信,難道是跟那些妖怪有什麽親戚關係不成?”
“不親也該是鄰,不鄰也該是友。”
樵子笑道:
“你這個瘋和尚,真是胡攪蠻纏。”
“我好心提醒你們,讓你們路上多加小心,反倒賴我和妖怪有關係。”
“且不說我知不知道那些妖怪的來曆,就算知道,你敢把他們怎麽樣?”
“又能解送到哪兒去?”
行者道:
“若是天上的魔,就解送給玉皇大帝;若是地上的魔,就解送給土地府。”
“西方的交給佛祖,東方的交給聖賢。”
“北方的送給真武大帝,南方的交給火德星君。”
“要是水裏的蛟精,就解給海龍王;要是陰間的鬼祟,就送到閻王那裏。”
“各有各的地方,各有各的去處。”
“我老孫熟門熟路,寫一張批文,立馬就把他解送得飛快。”
樵子忍不住大笑道:
“你這個瘋和尚,大概是雲遊四方,學了一些畫符念咒的小把戲,能驅鬼捉邪罷了。”
“可你還沒碰上這樣狠毒的妖怪呢!”
行者問:
“怎麽個狠毒法?”
樵子道:
“這座山有六百裏之遙,名叫平頂山。”
“山中有個洞,叫蓮花洞。”
“洞裏有兩個妖怪,他們畫影圖形捉和尚,抄名訪姓專門吃唐僧。”
從寶象國救出公主後,承蒙國王與文武群臣送別到城西。
一路上,說不盡饑時覓食,渴時求水,夜裏找地方歇息,天亮繼續趕路。
正值春暖花開的三春時節,這時候:
微風拂動柳枝,碧綠如絲;
大好春光最適合題詩。鳥鳴催人,暖意中百花齊放,遍地芬芳。
海棠花下的庭院,雙燕穿梭,正是賞春的好時光。
車馬熙攘的紅塵大道上,綺麗的服飾與樂聲交織,人們鬥草傳杯,其樂融融。
師徒們正一路行走、觀賞美景,忽然見前方一座大山擋住了去路。
唐僧說道:
“徒弟們要小心,前麵山高路險,恐怕會有老虎狼群出沒擋路。”
行者笑道:
“師父,出家人不要說這些俗話。”
“你可記得烏巢禪師傳授的《心經》中講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掃除心上垢,洗淨耳邊塵。
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
“隻要掃除內心的汙垢,洗淨耳邊的雜念,不受世間的艱難困苦,就能成為超凡入聖之人。”
“你不必擔心,有我老孫在,就算天塌下來,也能保你平安。”
“還怕什麽虎狼!”
唐僧聽了,拉住馬韁繩,說道:
當年奉旨出長安,隻憶西來拜佛顏。
舍利國中金象彩,浮屠塔裏玉毫斑。
尋窮天下無名水,曆遍人間不到山。
“我當年奉旨離開長安,隻想著一路西行朝拜佛祖,心懷虔誠:
舍利國中,金象璀璨;
浮屠塔裏,玉毫光閃。
尋遍天下不知名的水源,曆盡人間從未踏足的高山。”
一路上煙波重重、山水疊疊,唐僧不禁感歎道:
“行走於這重山疊水之間,何時才能真正得到身心清閑呢?”
孫行者聽後,笑著說道:
“師父若想身心清閑,又有何難?”
“待我們功成之後,萬緣都斷,諸法皆空,那時自然清閑自在,不正是您所期望的嗎?”
唐僧聽了,心情稍稍放鬆,釋懷一笑。
他勒住馬韁,催動坐騎繼續前行。
師徒們一路攀爬到山中,這山真是險峻無比,呈現出一種嶙峋奇絕的美景:
山勢巍峨高聳,峰巒陡峭削尖。山間深澗環繞,陡峭的懸崖直插雲霄。
深澗中隱隱傳來水聲陣陣,好似巨蟒翻身嬉戲;
孤崖旁偶見猛虎踞立,尾巴擺動,顯得威風凜凜。
抬頭仰望,隻見山巒巍峨直通青天;
低頭俯視,山穀深邃似通碧落。
往上攀爬,路陡得像是梯凳;
往下行走,低窪如坑似塹。
這山真是古怪的巔峰險嶺,連綿的峭壁崖邊,顯得更加詭異。
山上采藥人常常躊躇不前,柴夫也難以寸步行進。
胡羊野馬在山中亂竄,狡兔和山牛散落如布陣一般。
山高遮住了日月星辰,常有妖獸和蒼狼出沒。
小徑雜草叢生,難以通行,似乎這般山路如何才能到達雷音寺,得見佛祖呢?
唐僧勒馬停在一處山坡前,正感慨道路艱難之時,隻見遠處綠草坡上,站著一個砍柴人。
那樵夫的打扮十分獨特:
頭上戴著一頂老舊的藍色氈帽,身上穿著一件補丁連著補丁的黑色粗布衣。
藍氈帽遮擋風吹日曬,顯得獨特稀奇;
黑色粗布衣雖舊卻幹淨,透著一種樸實的從容。
手裏拿著一把剛磨亮的鋼斧,鋒利得閃閃發光,揮刀砍下的幹柴也捆紮得整整齊齊。
他肩挑柴擔,仿佛將春天的生機擔在肩頭,那幽然的氣息似乎將四季的和諧美好融入其中。
“大哥,這有何難?”
“我老孫自有手段降妖伏魔,不論是幾百年的老怪,還是剛出道的妖精,隻要遇上我,都得乖乖伏法。”
“隻消你說出他的底細,我便去收拾他,保得我師父安然無恙地過此山。”
樵子聞言,又是一陣大笑,道:
“果然是個有膽色的好漢。”
“既如此,我便告訴你。”
“這山中的確有一夥厲害的妖怪,常常抓過路的行人吃掉。”
“他們兇惡無比,不是尋常之輩。”
“聽說那為首的妖魔乃是一隻修煉多年的毒龍,手下還有幾名妖怪,個個殘暴狡詐。”
“若非本領高強之人,恐怕難以降伏。”
行者聞言,冷笑道:
“什麽毒龍妖怪,聽著也不過如此!”
“隻管告訴我那妖怪的巢穴在哪,我老孫定叫他們灰飛煙滅,絕不容他們繼續害人!”
樵子見行者一臉自信,心中微驚,暗想:
“莫非這和尚真有通天本領?”
便指著前方說道:
“前麵那座山崖之下有一處黑洞,那就是妖怪的老巢。”
“你們可要小心行事,免得失了性命。”
行者點頭道:
“你這樣長他人誌氣,胡亂攔路報信,難道是跟那些妖怪有什麽親戚關係不成?”
“不親也該是鄰,不鄰也該是友。”
樵子笑道:
“你這個瘋和尚,真是胡攪蠻纏。”
“我好心提醒你們,讓你們路上多加小心,反倒賴我和妖怪有關係。”
“且不說我知不知道那些妖怪的來曆,就算知道,你敢把他們怎麽樣?”
“又能解送到哪兒去?”
行者道:
“若是天上的魔,就解送給玉皇大帝;若是地上的魔,就解送給土地府。”
“西方的交給佛祖,東方的交給聖賢。”
“北方的送給真武大帝,南方的交給火德星君。”
“要是水裏的蛟精,就解給海龍王;要是陰間的鬼祟,就送到閻王那裏。”
“各有各的地方,各有各的去處。”
“我老孫熟門熟路,寫一張批文,立馬就把他解送得飛快。”
樵子忍不住大笑道:
“你這個瘋和尚,大概是雲遊四方,學了一些畫符念咒的小把戲,能驅鬼捉邪罷了。”
“可你還沒碰上這樣狠毒的妖怪呢!”
行者問:
“怎麽個狠毒法?”
樵子道:
“這座山有六百裏之遙,名叫平頂山。”
“山中有個洞,叫蓮花洞。”
“洞裏有兩個妖怪,他們畫影圖形捉和尚,抄名訪姓專門吃唐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