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見了那封請帖後,忍不住大笑起來,說道:
“那個老剝皮,死了也不虧一點!”
“原來他和妖精勾結在一起!”
“怪不得他活了二百七十年。”
“想必是那妖精教給他一些什麽法術,才活得這麽長。”
“老孫還記得他的模樣,等我變成那個老和尚的樣子,去他洞裏看一看,看看我的袈裟放在哪裏。”
“如果能找到,直接拿迴去,省得費勁。”
於是,行者默念咒語,迎著風一變,立刻變成了那老和尚的模樣,藏好鐵棒,邁開步伐,直奔妖洞。
他走到洞口,喊了一聲:“開門!”
那小妖開了門,見到行者這副模樣,急忙轉身跑進去報告:
“大王,金池長老來了。”
那怪物一聽,頓時大吃一驚,說道:
“剛才派小妖去請他,這時候他怎麽就來了?”
“一定是小妖沒能碰到他,是孫行者叫他來的。”
“快點把佛衣藏好,別讓他看見!”
行者走進洞口,隻見院子裏綠意盎然,鬆竹交織,桃花李花競相開放,四周花團錦簇,蘭香撲鼻,竟是個別有洞天的地方。
行者看到門上的對聯,寫著:
“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
他心裏暗自想著:
“這個怪物也是個脫離塵世、知道享受的家夥。”
他繼續走進洞內,經過了幾道門,最終來到了一間寬敞的大廳。
屋內雕梁畫棟,窗戶上有彩飾,氣氛雅致。
隻見那黑漢穿著黑綠相間的絲襖,披著一條烏黑的披風,戴著烏角軟巾,腳上穿著麂皮靴子。
看到行者進來,他整了整衣巾,走下階梯迎接道:
“金池老友,久違了。”
“請坐,請坐。”
行者迴禮,兩人相見後坐定,妖怪便端上茶來。
茶過之後,妖精欠身道:
“適才送去請帖,約定後日一敘,今天怎麽就來拜訪了呢?”
行者答道:
“我正要前來拜訪,不料途中遇到了‘佛衣雅會’之事,特來看看,求見一見。”
妖怪笑道:
“老友你說錯了,這袈裟原本是唐僧的,你既在他處,他的信物你豈不知曉?”
“怎麽反而要來問我呢?”
行者解釋道:
“貧僧是借了袈裟,因夜裏未曾看過,沒想到被大王取走了。”
“後來又被火燒山燒毀家當,唐僧的徒弟也有些勇猛,忙中沒找到。”
“原來是大王的福氣把它撿到,特來一見。”
就在兩人交談時,一個巡山的小妖進來報道:
“大王!有事發生!”
“你派去請帖的小妖,被孫行者打死在大路上,他變成了金池長老來騙取佛衣!”
那妖怪聽了大吃一驚,心中暗道:
“我就說長老怎麽來得這麽快,果然是他!”
他急忙拿起槍,衝向行者。
行者一聽見動靜,馬上拔出鐵棒,與那黑漢交手。
兩人從大廳裏跳出來,打到外麵,直至天井。
戰鬥激烈,妖怪和行者互不相讓,氣勢驚人。
好激烈的戰鬥:
猴王膽大,敢冒充和尚;
黑漢心機深沉,欲隱匿佛衣。
兩人言語巧妙,行動迅速,應變靈活,一招一式都不失分寸。
袈裟難見,寶物的奧秘深不可測,玄妙無比。
小妖去山中告急,老妖怒火中燒,立即顯現威力。
翻轉身形,從黑風洞中衝出,槍與棒交鋒,辯明是非。
鐵棒架住長槍,槍與棒對撞,聲音震耳欲聾,光芒四射。
悟空的變化無可匹敵,妖怪的神通也是罕見的。
這一方想要用佛衣慶祝壽辰,另一方卻不肯輕易歸還袈裟。
兩者糾纏不休,戰鬥激烈難分勝負,即便是佛祖降臨,也難以解開這場困局。
那怪道:
“孫行者,你且住手。”
“天色已晚,不宜再打。”
“你先迴去,明天再來,咱們再定個死活。”
行者大聲喊道:
“你休走!要戰就戰到底,哪有天晚停手的道理!”
看到那黑漢沒有應戰的打算,行者便使出鐵棒,繼續進攻。
這時黑漢突然化作一陣清風,迴到了洞中,緊閉了石門,不再出來應戰。
行者一時無計可施,隻得迴到觀音院。
他駕雲飛來,停在院中,喊道:
“師父!”
三藏早在那兒等著,看到行者出現,滿心歡喜;
但又發現他手中沒有袈裟,心中不免擔憂,急忙問:
“怎麽這次還是沒有拿迴袈裟?”
行者從袖中取出一張簡帖,遞給三藏,說道:
“師父,那怪物與那個死了的老和尚是朋友。”
“他派了一個小妖送來這封請帖,請他去參加‘佛衣會’。”
“老孫把那個小妖打死,變成那老和尚的模樣,進了他的洞去。”
“想向他討要袈裟看看,可他不肯交出來。”
“正要問他時,突然來了一個什麽巡風的妖怪,消息傳遞過來,他就和我打起來了。”
“我們鬥了大半天,誰也沒分出勝負。”
“天色已晚,他就撤迴洞裏,緊閉了石門。”
“老孫無奈,隻好先迴來。”
三藏聽後問:
“那你與他比,誰更強?”
行者答道:
“我也沒能占上風,我們打得不分上下。”
三藏看了看簡帖,又遞給院主,問道:
“你師父難道也不是妖精嗎?”
院主慌忙跪下道:
“老爺,我師父是人;隻是那黑大王修煉成人道,常來寺裏與我師父講經,他傳授給我師父一些養神服氣的法術,所以才稱為朋友。”
行者說道:
“這些和尚沒什麽妖氣,他們每個人的頭頂圓圓的,腳踏實地,跟老孫比起來隻是稍微胖一點,根本不是妖精。”
“你看那封請帖上寫著‘侍生熊羆’,這東西肯定是隻黑熊成精了。”
三藏問:
“我聽說古人說:‘熊與猩猩相似。’它們都是獸類,那怎麽能成精呢?”
行者笑道:
“老孫也是獸類,成了齊天大聖,那又有什麽不同呢?”
“世間萬物,隻要有九竅的,都能修煉成仙。”
三藏接著問:
“你剛才說他本事與你不相上下,那你又怎麽取迴了袈裟?”
行者自信地迴答:
“不用擔心,我有辦法。”
“那個老剝皮,死了也不虧一點!”
“原來他和妖精勾結在一起!”
“怪不得他活了二百七十年。”
“想必是那妖精教給他一些什麽法術,才活得這麽長。”
“老孫還記得他的模樣,等我變成那個老和尚的樣子,去他洞裏看一看,看看我的袈裟放在哪裏。”
“如果能找到,直接拿迴去,省得費勁。”
於是,行者默念咒語,迎著風一變,立刻變成了那老和尚的模樣,藏好鐵棒,邁開步伐,直奔妖洞。
他走到洞口,喊了一聲:“開門!”
那小妖開了門,見到行者這副模樣,急忙轉身跑進去報告:
“大王,金池長老來了。”
那怪物一聽,頓時大吃一驚,說道:
“剛才派小妖去請他,這時候他怎麽就來了?”
“一定是小妖沒能碰到他,是孫行者叫他來的。”
“快點把佛衣藏好,別讓他看見!”
行者走進洞口,隻見院子裏綠意盎然,鬆竹交織,桃花李花競相開放,四周花團錦簇,蘭香撲鼻,竟是個別有洞天的地方。
行者看到門上的對聯,寫著:
“靜隱深山無俗慮,幽居仙洞樂天真。”
他心裏暗自想著:
“這個怪物也是個脫離塵世、知道享受的家夥。”
他繼續走進洞內,經過了幾道門,最終來到了一間寬敞的大廳。
屋內雕梁畫棟,窗戶上有彩飾,氣氛雅致。
隻見那黑漢穿著黑綠相間的絲襖,披著一條烏黑的披風,戴著烏角軟巾,腳上穿著麂皮靴子。
看到行者進來,他整了整衣巾,走下階梯迎接道:
“金池老友,久違了。”
“請坐,請坐。”
行者迴禮,兩人相見後坐定,妖怪便端上茶來。
茶過之後,妖精欠身道:
“適才送去請帖,約定後日一敘,今天怎麽就來拜訪了呢?”
行者答道:
“我正要前來拜訪,不料途中遇到了‘佛衣雅會’之事,特來看看,求見一見。”
妖怪笑道:
“老友你說錯了,這袈裟原本是唐僧的,你既在他處,他的信物你豈不知曉?”
“怎麽反而要來問我呢?”
行者解釋道:
“貧僧是借了袈裟,因夜裏未曾看過,沒想到被大王取走了。”
“後來又被火燒山燒毀家當,唐僧的徒弟也有些勇猛,忙中沒找到。”
“原來是大王的福氣把它撿到,特來一見。”
就在兩人交談時,一個巡山的小妖進來報道:
“大王!有事發生!”
“你派去請帖的小妖,被孫行者打死在大路上,他變成了金池長老來騙取佛衣!”
那妖怪聽了大吃一驚,心中暗道:
“我就說長老怎麽來得這麽快,果然是他!”
他急忙拿起槍,衝向行者。
行者一聽見動靜,馬上拔出鐵棒,與那黑漢交手。
兩人從大廳裏跳出來,打到外麵,直至天井。
戰鬥激烈,妖怪和行者互不相讓,氣勢驚人。
好激烈的戰鬥:
猴王膽大,敢冒充和尚;
黑漢心機深沉,欲隱匿佛衣。
兩人言語巧妙,行動迅速,應變靈活,一招一式都不失分寸。
袈裟難見,寶物的奧秘深不可測,玄妙無比。
小妖去山中告急,老妖怒火中燒,立即顯現威力。
翻轉身形,從黑風洞中衝出,槍與棒交鋒,辯明是非。
鐵棒架住長槍,槍與棒對撞,聲音震耳欲聾,光芒四射。
悟空的變化無可匹敵,妖怪的神通也是罕見的。
這一方想要用佛衣慶祝壽辰,另一方卻不肯輕易歸還袈裟。
兩者糾纏不休,戰鬥激烈難分勝負,即便是佛祖降臨,也難以解開這場困局。
那怪道:
“孫行者,你且住手。”
“天色已晚,不宜再打。”
“你先迴去,明天再來,咱們再定個死活。”
行者大聲喊道:
“你休走!要戰就戰到底,哪有天晚停手的道理!”
看到那黑漢沒有應戰的打算,行者便使出鐵棒,繼續進攻。
這時黑漢突然化作一陣清風,迴到了洞中,緊閉了石門,不再出來應戰。
行者一時無計可施,隻得迴到觀音院。
他駕雲飛來,停在院中,喊道:
“師父!”
三藏早在那兒等著,看到行者出現,滿心歡喜;
但又發現他手中沒有袈裟,心中不免擔憂,急忙問:
“怎麽這次還是沒有拿迴袈裟?”
行者從袖中取出一張簡帖,遞給三藏,說道:
“師父,那怪物與那個死了的老和尚是朋友。”
“他派了一個小妖送來這封請帖,請他去參加‘佛衣會’。”
“老孫把那個小妖打死,變成那老和尚的模樣,進了他的洞去。”
“想向他討要袈裟看看,可他不肯交出來。”
“正要問他時,突然來了一個什麽巡風的妖怪,消息傳遞過來,他就和我打起來了。”
“我們鬥了大半天,誰也沒分出勝負。”
“天色已晚,他就撤迴洞裏,緊閉了石門。”
“老孫無奈,隻好先迴來。”
三藏聽後問:
“那你與他比,誰更強?”
行者答道:
“我也沒能占上風,我們打得不分上下。”
三藏看了看簡帖,又遞給院主,問道:
“你師父難道也不是妖精嗎?”
院主慌忙跪下道:
“老爺,我師父是人;隻是那黑大王修煉成人道,常來寺裏與我師父講經,他傳授給我師父一些養神服氣的法術,所以才稱為朋友。”
行者說道:
“這些和尚沒什麽妖氣,他們每個人的頭頂圓圓的,腳踏實地,跟老孫比起來隻是稍微胖一點,根本不是妖精。”
“你看那封請帖上寫著‘侍生熊羆’,這東西肯定是隻黑熊成精了。”
三藏問:
“我聽說古人說:‘熊與猩猩相似。’它們都是獸類,那怎麽能成精呢?”
行者笑道:
“老孫也是獸類,成了齊天大聖,那又有什麽不同呢?”
“世間萬物,隻要有九竅的,都能修煉成仙。”
三藏接著問:
“你剛才說他本事與你不相上下,那你又怎麽取迴了袈裟?”
行者自信地迴答:
“不用擔心,我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