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內的老者見到三藏,便笑著合掌迎接,掛著數珠,恭敬地說道:
“師父請坐。”
三藏忙不迭地迴禮,隨後上殿參拜聖像。
老者隨即叫童子獻上茶水。
茶過之後,三藏便問老者:
“這座廟為何叫‘裏社’?”
老者迴答道:
“這廟在西番哈咇國的邊界。”
“廟後有一個莊園,裏麵的鄉民心地虔誠,便為保安泰立了這座廟。”
“‘裏’指的是鄉裏的意思,‘社’是指土地神。”
“每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際,鄉民們都會帶著祭品三牲花果來這裏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藏聽後點頭稱讚:
“正如那句‘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
“我們那裏沒有這種善舉。”
老者又問:
“師父仙鄉是何處?”
三藏迴答:
“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國,奉旨上西天拜佛求經。”
“路過寶坊,天色已晚,所以特來聖祠借宿,明早再繼續前行。”
老者聽後,十分高興,便連聲道歉說:
“失迎了,失迎了。”
隨即叫童子準備飯菜。
三藏吃完飯後,向老者道謝告辭。
行者這時眼尖,看見房簷下有一根搭衣的繩子,便走過去一把扯斷,將馬匹的腳係住。
老者見狀,笑道:
“這馬是哪裏偷來的?”
行者火冒三丈,迴道:
“你這老頭子,怎麽說話不知輕重!”
“我們可是拜佛的聖僧,怎麽會偷馬?”
老者笑著說:
“不是偷的,怎麽沒有鞍轡韁繩,卻來扯斷我曬衣的繩子?”
三藏忙陪禮道歉:
“這頑皮的徒弟,脾氣暴躁。”
“您若是要拴馬,應該先向老人家討條繩子,怎麽就去扯斷了曬衣的索子?”
“——老先,您不必生氣,我這馬實不隱瞞,的確不是偷的。”
“昨日我們經過鷹愁澗,原本有匹騎的白馬,鞍轡齊全。不料那澗裏有一條妖龍,竟把我的馬和鞍轡一口吞了。”
“幸得我徒弟有些本事,又遇到觀音菩薩相助,將那龍捉住,把它變成了我原來騎的白馬,形狀完全相同,馱我上西天拜佛。”
“現在過澗時,不曾備齊鞍轡,才到了老先的聖祠,還沒能置辦鞍轡。”
老者聽後笑道:
“師父別怪,我隻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你高徒如此認真。”
“我年輕時也有幾個村莊的錢,騎過幾匹好馬。”
“隻因為幾年來不斷災難喪失,連家也丟了,所以隻得做了廟祝,侍奉香火。”
“幸好後麵的莊戶施主們募化度日,我也還能勉強過活。”
“其實我這裏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珍惜的物件,雖然貧窮,卻一直舍不得賣。”
“聽了師父的故事,菩薩尚且能救護,神龍幫助化馬馱你,我老漢也不能不盡微薄之力。”
“明日我便取來那副鞍轡,送給師父,叩謝您前來的恩情。”
三藏聽了老者的好意,感激不盡,連聲道謝。
此時,童子端來了晚餐,三藏與行者共進晚餐。
飯後,童子點亮了燈火,安置好鋪床,大家便各自歇息,準備明天繼續出發。
第二天早晨,行者起來後對三藏說:
“師父,昨晚那廟祝老兒答應給我們鞍轡,今天一定要向他索要,不可輕饒。”
話音未落,隻見那老者果然端著一副鞍轡,以及配套的韁繩等馬具,全部準備齊全,放在廊下說:
“師父,這副鞍轡奉上。”
三藏見了,喜出望外,便讓行者拿著去檢查,看是否合適。
行者走過去,一件件地檢查,果然都是上好的物件,十分合適。
他心中暗自高興,便有感而發,吟了一首詩來表達心情: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壘,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詩中的描寫細膩入微,正是對鞍轡的精美與用心的真實寫照。
行者心滿意足,拿起鞍轡背在馬背上,似乎一切都剛好合適。
三藏向老者道謝:
“多謝您的厚贈!”
老者慌忙攙扶三藏,道:
“不敢不敢,何須如此多謝?”
然後老者不再多留,恭敬地請三藏上馬,三藏便順利地跨上馬背。
行者則負責擔著行李,準備繼續前行。
就在這時,老者從袖中拿出一條鞭子來,那鞭子是由皮丁兒編紮成的,香藤柄子,虎筋絲結成的鞭梢,十分精致。
老者將這鞭子遞給三藏,恭敬地說:
“聖僧,這條鞭子請收下,也是我微薄的奉獻。”
三藏接過鞭子,感激地道:
“多承布施!多承布施!”
正當三藏師徒在路上繼續行進時,迴頭一看,卻發現那老者早已不見蹤影,原本的“裏社祠”也變得空無一物。
忽然間,空中傳來聲音,正是那位老者的聲音說道:
“聖僧,多簡慢你。”
“我是落伽山的山神、土地,受菩薩差遣,來送鞍轡給你們的。”
“你們應當努力西行,不要有任何怠慢。”
聽到這話,三藏嚇得趕緊從馬背上滾下來,恭恭敬敬地朝空中拜了拜,口中念道:
“弟子眼拙,未曾認得尊神的真容,望請恕罪。”
“煩請轉達菩薩恩賜,弟子感激不盡。”
三藏不停地磕頭,絲毫不敢怠慢,然而,旁邊的行者——孫悟空卻忍不住笑了起來,滿心歡喜。
行者上前扯住唐僧說:
“師父,你起來吧!”
“他已經走得很遠了,聽不到你磕頭的聲音,也看不見你的拜禮。”
“你這麽拜下去有什麽用?”
三藏有些生氣,便說:
“徒弟啊,我這樣磕頭,你不跟著拜一拜,站在旁邊笑什麽呢?這是為什麽?”
行者笑著答道:
“你哪裏知道?”
“像他這種藏頭露尾的,應該打他一頓!”
“隻是看在菩薩麵上,饒了他一次。”
“你看他還能敢受我老孫的拜嗎?”
“我從小就不懂得拜人,像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隻是打個招唿,哪有像你這樣拜人的道理?”
三藏嚴厲地說道:
“不懂禮數!你快起來,別再說這些空話了!趕緊走吧!”
於是師徒們繼續前行。
接下來的兩個月裏,路途平靜無事,他們遇到的都是一些胡人、迴族,偶爾還會碰見一些猛獸。
春天悄然來臨,山林間綠意盎然,草木吐新芽,梅花已經凋零,柳樹的芽點剛剛吐出嫩綠。
師徒們走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時光流逝,轉眼太陽便開始西沉。
三藏勒住馬,看見遠處山穀中的一片樓台,殿閣隱約可見。
三藏好奇地問道:
“悟空,你看那是什麽地方?”
行者抬頭望去,答道:
“那不是宮殿,應該是寺院。”
“我們加快些腳步,過去找個地方借宿。”
三藏聽了,心中歡喜,便放開馬韁,向前趕去。
師徒們繼續前行,但他們並不知道前方的目的地是何處,究竟會遇到什麽樣的情況,且聽下迴分解。
“師父請坐。”
三藏忙不迭地迴禮,隨後上殿參拜聖像。
老者隨即叫童子獻上茶水。
茶過之後,三藏便問老者:
“這座廟為何叫‘裏社’?”
老者迴答道:
“這廟在西番哈咇國的邊界。”
“廟後有一個莊園,裏麵的鄉民心地虔誠,便為保安泰立了這座廟。”
“‘裏’指的是鄉裏的意思,‘社’是指土地神。”
“每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之際,鄉民們都會帶著祭品三牲花果來這裏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三藏聽後點頭稱讚:
“正如那句‘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
“我們那裏沒有這種善舉。”
老者又問:
“師父仙鄉是何處?”
三藏迴答:
“貧僧來自東土大唐國,奉旨上西天拜佛求經。”
“路過寶坊,天色已晚,所以特來聖祠借宿,明早再繼續前行。”
老者聽後,十分高興,便連聲道歉說:
“失迎了,失迎了。”
隨即叫童子準備飯菜。
三藏吃完飯後,向老者道謝告辭。
行者這時眼尖,看見房簷下有一根搭衣的繩子,便走過去一把扯斷,將馬匹的腳係住。
老者見狀,笑道:
“這馬是哪裏偷來的?”
行者火冒三丈,迴道:
“你這老頭子,怎麽說話不知輕重!”
“我們可是拜佛的聖僧,怎麽會偷馬?”
老者笑著說:
“不是偷的,怎麽沒有鞍轡韁繩,卻來扯斷我曬衣的繩子?”
三藏忙陪禮道歉:
“這頑皮的徒弟,脾氣暴躁。”
“您若是要拴馬,應該先向老人家討條繩子,怎麽就去扯斷了曬衣的索子?”
“——老先,您不必生氣,我這馬實不隱瞞,的確不是偷的。”
“昨日我們經過鷹愁澗,原本有匹騎的白馬,鞍轡齊全。不料那澗裏有一條妖龍,竟把我的馬和鞍轡一口吞了。”
“幸得我徒弟有些本事,又遇到觀音菩薩相助,將那龍捉住,把它變成了我原來騎的白馬,形狀完全相同,馱我上西天拜佛。”
“現在過澗時,不曾備齊鞍轡,才到了老先的聖祠,還沒能置辦鞍轡。”
老者聽後笑道:
“師父別怪,我隻是開個玩笑,沒想到你高徒如此認真。”
“我年輕時也有幾個村莊的錢,騎過幾匹好馬。”
“隻因為幾年來不斷災難喪失,連家也丟了,所以隻得做了廟祝,侍奉香火。”
“幸好後麵的莊戶施主們募化度日,我也還能勉強過活。”
“其實我這裏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珍惜的物件,雖然貧窮,卻一直舍不得賣。”
“聽了師父的故事,菩薩尚且能救護,神龍幫助化馬馱你,我老漢也不能不盡微薄之力。”
“明日我便取來那副鞍轡,送給師父,叩謝您前來的恩情。”
三藏聽了老者的好意,感激不盡,連聲道謝。
此時,童子端來了晚餐,三藏與行者共進晚餐。
飯後,童子點亮了燈火,安置好鋪床,大家便各自歇息,準備明天繼續出發。
第二天早晨,行者起來後對三藏說:
“師父,昨晚那廟祝老兒答應給我們鞍轡,今天一定要向他索要,不可輕饒。”
話音未落,隻見那老者果然端著一副鞍轡,以及配套的韁繩等馬具,全部準備齊全,放在廊下說:
“師父,這副鞍轡奉上。”
三藏見了,喜出望外,便讓行者拿著去檢查,看是否合適。
行者走過去,一件件地檢查,果然都是上好的物件,十分合適。
他心中暗自高興,便有感而發,吟了一首詩來表達心情:
雕鞍彩晃柬銀星,寶凳光飛金線明。
襯屜幾層絨苫壘,牽韁三股紫絲繩。
轡頭皮劄團花粲,雲扇描金舞獸形。
環嚼叩成磨煉鐵,兩垂蘸水結毛纓。
詩中的描寫細膩入微,正是對鞍轡的精美與用心的真實寫照。
行者心滿意足,拿起鞍轡背在馬背上,似乎一切都剛好合適。
三藏向老者道謝:
“多謝您的厚贈!”
老者慌忙攙扶三藏,道:
“不敢不敢,何須如此多謝?”
然後老者不再多留,恭敬地請三藏上馬,三藏便順利地跨上馬背。
行者則負責擔著行李,準備繼續前行。
就在這時,老者從袖中拿出一條鞭子來,那鞭子是由皮丁兒編紮成的,香藤柄子,虎筋絲結成的鞭梢,十分精致。
老者將這鞭子遞給三藏,恭敬地說:
“聖僧,這條鞭子請收下,也是我微薄的奉獻。”
三藏接過鞭子,感激地道:
“多承布施!多承布施!”
正當三藏師徒在路上繼續行進時,迴頭一看,卻發現那老者早已不見蹤影,原本的“裏社祠”也變得空無一物。
忽然間,空中傳來聲音,正是那位老者的聲音說道:
“聖僧,多簡慢你。”
“我是落伽山的山神、土地,受菩薩差遣,來送鞍轡給你們的。”
“你們應當努力西行,不要有任何怠慢。”
聽到這話,三藏嚇得趕緊從馬背上滾下來,恭恭敬敬地朝空中拜了拜,口中念道:
“弟子眼拙,未曾認得尊神的真容,望請恕罪。”
“煩請轉達菩薩恩賜,弟子感激不盡。”
三藏不停地磕頭,絲毫不敢怠慢,然而,旁邊的行者——孫悟空卻忍不住笑了起來,滿心歡喜。
行者上前扯住唐僧說:
“師父,你起來吧!”
“他已經走得很遠了,聽不到你磕頭的聲音,也看不見你的拜禮。”
“你這麽拜下去有什麽用?”
三藏有些生氣,便說:
“徒弟啊,我這樣磕頭,你不跟著拜一拜,站在旁邊笑什麽呢?這是為什麽?”
行者笑著答道:
“你哪裏知道?”
“像他這種藏頭露尾的,應該打他一頓!”
“隻是看在菩薩麵上,饒了他一次。”
“你看他還能敢受我老孫的拜嗎?”
“我從小就不懂得拜人,像見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我也隻是打個招唿,哪有像你這樣拜人的道理?”
三藏嚴厲地說道:
“不懂禮數!你快起來,別再說這些空話了!趕緊走吧!”
於是師徒們繼續前行。
接下來的兩個月裏,路途平靜無事,他們遇到的都是一些胡人、迴族,偶爾還會碰見一些猛獸。
春天悄然來臨,山林間綠意盎然,草木吐新芽,梅花已經凋零,柳樹的芽點剛剛吐出嫩綠。
師徒們走在這美麗的春光中,時光流逝,轉眼太陽便開始西沉。
三藏勒住馬,看見遠處山穀中的一片樓台,殿閣隱約可見。
三藏好奇地問道:
“悟空,你看那是什麽地方?”
行者抬頭望去,答道:
“那不是宮殿,應該是寺院。”
“我們加快些腳步,過去找個地方借宿。”
三藏聽了,心中歡喜,便放開馬韁,向前趕去。
師徒們繼續前行,但他們並不知道前方的目的地是何處,究竟會遇到什麽樣的情況,且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