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流放外國顯貴們!
大秦:阿房之子,我為千古一帝 作者:永泰3827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至於另一大家族——王氏家族——則是在將軍王翦的崛起後逐漸強大的,這兩支家族都在朝廷裏占據了不可忽視的地位。
蒙氏家族憑借戰功,逐漸成為大秦帝國的重要勢力之一。蒙毅的反應引起了趙牧的關注,他從蒙毅的眼神中讀到了深深的熱忱,這熱忱代表著蒙氏家族對大秦的忠誠無二。
“好,今 堂若有重要事宜,我會公正處理!” 趙牧剛說完,鹹陽宮的宮門緩緩開啟,趙高從中步出。麵對眾臣,趙高一臉謙恭和悅的笑容,態度謙卑有禮,似乎無人能比得上他的禮貌。但趙牧心中明白:這位看似溫和的趙高,未來卻一手毀掉了整個大秦,並誅滅了嬴氏皇族及其支持者們,令人不禁寒意頓生。
誰又能夠想到,表麵謙虛恭敬的人,在摘下這副假麵具之後,竟會露出一副殘忍兇惡的真麵目!趙高朗聲宣告:“奉始皇帝之命,召文武百官,議政議事!”
隨著鍾聲響起,百官陸續入殿,氣氛莊嚴隆重,趙牧以冠軍侯的身份走進這座宏大的宮殿。巍峨壯觀的鹹陽宮展現在眼前,它的規模遠勝於其他建築,讓人不禁讚歎古都鹹陽的偉大。趙牧沿著長長的甬道前行,心懷敬畏地感受到這座宮殿的輝煌及大秦工匠的技藝。
群臣就位後,趙牧在隊伍中等候早朝開始。此時,右近便是他熟識的蒙毅。
贏政大步邁入殿內,手握一卷竹簡,神色凝重。“參見陛下!”大臣們一同俯首。贏政揮手示意,“諸卿平身。”待所有人歸位落座後,嬴政展開手中竹簡,大聲問起百官來。“各位愛卿可知此竹簡中所記載為何事?”
滿朝文武一片驚異沉默,難以推測奏折內容。嬴政再次提問時,丞相馮去疾率先站出答道:“莫非是百越之地發生了叛亂?”
“非也!”嬴政解釋說,“不過那片地方確實常有戰亂,朕必加以平定。”
隨即,贏政轉向李斯,“愛卿覺得呢?”李斯站起迴稟,“陛下,依微臣所想,或是六國餘留之君拒絕遷居鹹陽吧。”
贏政拍了一下竹簡並交給李斯說:“請宣讀!”於是李斯手持竹簡麵向眾人,公開念出了魏國皇家不願放棄故土,拒絕前往鹹陽居住的信息,這份國書正是魏國的正式迴複。
這一場麵,讓殿內的每個人都意識到,接下來可能會有許多變數。
在李斯誦讀完魏國的信件後,整個朝廷陷入了一片寂靜……
秦始皇語氣如洪鍾般震響在整個宮殿,“不僅是魏國的皇室不願遷徙,其他五個國家的皇族同樣拒絕來鹹陽安家。難不成我鹹陽城裏有豺狼虎豹不成?”
文武百官無一人發言響應,整個朝廷顯得沉寂無聲。
這真是個棘手的差事。
此時此刻若是有人開口,一旦被皇帝派往處理這件事,無異於被推上斷頭台。
六國統一不久,其國土之內還潛藏著無數亡命之徒和刺客。
誰願意去六國舊地,負責將那裏的貴族遷至鹹陽?
此任務不僅是會受到六國民眾的詛咒,還極有可能麵臨刺殺的危險!
秦始皇手持著魏國的文書,對眾臣說:“想想大秦武將,在平滅六國時個個運籌帷幄、智勇雙全,今日為何啞口無言了?”
即使他的聲音再次迴蕩在大殿之中,仍舊沒有人響應。高階官員為了自我保護不出聲,低等官員更是害怕發言引起注意。
趙牧眼見始皇緊握書簡,在殿中踱步挑戰眾臣,但無人響應。很明顯,文臣武將們都怕招致六國皇族的不滿,不願意承擔這種恥名。
誰不想名留千古,避免臭名遠播?
趙牧望著始皇 於殿 ,心中泛起一陣苦澀。他想到了始皇為了給人民帶來和平繁榮所付出的心血,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隻活到了四十九歲的光景……
為何隻能讓這偉岸之人獨自承受所有重壓?
趙牧的目光裏充滿了疼惜,看著秦始皇。此時,趙牧毅然站了起來,沒有立刻言語,但他決心不再讓秦始皇獨自麵對這天下的難題。他並不介意可能遭遇刺客的襲擊,也不在乎是否會被記載成一個被六國人民咒罵的對象!
———
在鹹陽皇宮的大廳裏,秦始皇試圖通過挑釁讓大臣們表態,但沒人站出來。權貴們保持沉默以自我保存,不希望被後人以負麵形象記錄。卑微的官員們更是不敢妄動。
趙牧看到孤單站立的秦始皇,站了起來,離開了隊列!
盡管他沒有公開與始皇認親,但他是母親一生守望的人。
現在,別人沒有出來幫忙情有可原,畢竟他們隻是臣子而已。但是,對於趙牧來說不行,因為他的身份不僅是臣子那麽簡單!他是為了實現母親遺願迴來的。
大殿之上,當文武百官見到趙牧走出隊伍時,始皇帝手拿竹簡,挺身站立;趙牧走出隊列後,與秦始皇站在了一起。
他們兩人不僅相貌酷似,就連那份威儀也是幾乎相同,就像是同一個模具雕刻出來的作品一樣。
趙牧在大殿中行禮:“臣願意前往,說服六國的皇族歸順鹹陽!”
始皇麵帶笑容,環視著眾人,以宏亮的聲音說:“好!非常好!這才是朕得力的助手,這才是我的英雄侯!”
李斯、王宛、馮去疾等人沉默寡言。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建功立業;至於統一之後得罪人的差事,可以讓其他人為此負責。
難道秦始皇不了解他的大臣們自保的心理嗎?
現今,見到冠軍侯能夠勇敢地站出,嬴政心懷寬慰。他將目光一一掃過朝堂上的李斯、王綰等人,心下暗想:既然爾等選擇明哲保身,害怕背負惡名,那朕就讓你們為此遺憾!
“讓你們為今日的沉默後悔吧!” 嬴政目光犀利地看著一眾文武百官,他已識破了他們內心的算計。此時,他決心讓這些袖手旁觀的人明白,即使他們不願行動,總有勇者願意挺身而出。他們不願出頭,那些本屬他們的榮耀職位,也會轉移給勇於承擔之輩。
“朕要的,乃是能擔負大任的大臣,非是怯弱、推諉職責的奸佞之徒。”
在這莊嚴肅穆的大殿內,趙牧恭敬地立在殿上,姿態挺拔如鬆,即使是天地搖撼,也不能動搖他的堅毅!
忽而,秦皇嬴政轉過身,邁開大步朝龍座行去,每一步都沉穩有力。他走至龍椅之前,隨意將手中的魏國書信丟棄在地,毫不留戀。
拿起毛筆——
“嗖”、“嗖”幾聲,筆鋒在絲帛上飛舞起來。
一邊書寫聖詔,一邊朗聲道出了聖旨的內容。他的聲音洪亮而威嚴,迴蕩在整個大殿中,響徹每位官員耳畔:“大秦國治下的各國人民同樣享有平等地位,各地子民須服從大秦國律;將此旨傳至各處,大秦律將在六國地區推行。禁止六國原有文字的使用,保留大篆和小篆兩種,所有人民都須學會小篆,未能掌握此兩種字體者,將終身無法擔任官職。”
嘩……文武百官一片震驚!
取消六國各自的文字,這項決定令人震驚!
眾官員表情各異,無不震撼於這突如其來的命令。
隨著筆力更加迅捷,皇帝繼續下令:“宣布朕的意思,邀請六國有名望之人在鹹陽居住;拒絕者,將被驅逐出境,永不準入我國土,流放遠方之地!”
此言一出,滿殿文武盡皆錯愕,心中五味雜陳——剝奪他國文字,驅散其貴族,顯然是意欲徹底壓製六國!
然而,所有在場的人都意識到陛下已經惱火了。憤怒不僅源於收到的魏國信函,更多的是由於這些官員的冷漠逃避、無人敢出麵助他解憂。
可是……廢止他國文字!
流放外國顯貴們!
這樣的決定,沒人敢輕易作出。誰會願意承擔這份千古臭名?更何況,此舉必將遭遇到極大的阻力,沒有強權支持將難以實現。
此時,嬴政停住了手中動作,抬起頭來看向大殿中的文武百官。此刻,他臉龐浮現出了一抹冷峻的微笑:
這件事極不容易完成。不管是統一文字改革,還是處置異邦貴族問題,都是會被載入史冊受盡非議的大舉動。沒有足夠的力量,將寸步難行。
秦皇的目光落在堅定站立在殿中的趙牧身上,麵容柔和了幾分。
“好樣的!既然朝中文武沒有一人願意替朕承擔這個罪名,而你能挺身而出,朕若不賦予你超乎尋常的權力,又怎麽能達成上述目標?區區冠軍侯之位,根本不足以承擔如此重任。”
麵對朝中眾多官吏的退縮態度,趙牧站了出來,他獨自背負起這場艱難任務帶來的壓力,這也是朝廷上下多數官員所不願意接受的責任。
秦始皇對此早有認識,即使是智謀過人的李斯與老謀深算的馮去疾,也同樣選擇了明哲保身。其他更無從指望。
“不錯!阿房的兒子,果然是一員能為國分憂的大器!”
而在嬴政看來,最合適的兩個人選應是李斯和蒙毅。
然而,無論是李斯還是蒙毅,都沒有挺身而出。
蒙氏家族憑借戰功,逐漸成為大秦帝國的重要勢力之一。蒙毅的反應引起了趙牧的關注,他從蒙毅的眼神中讀到了深深的熱忱,這熱忱代表著蒙氏家族對大秦的忠誠無二。
“好,今 堂若有重要事宜,我會公正處理!” 趙牧剛說完,鹹陽宮的宮門緩緩開啟,趙高從中步出。麵對眾臣,趙高一臉謙恭和悅的笑容,態度謙卑有禮,似乎無人能比得上他的禮貌。但趙牧心中明白:這位看似溫和的趙高,未來卻一手毀掉了整個大秦,並誅滅了嬴氏皇族及其支持者們,令人不禁寒意頓生。
誰又能夠想到,表麵謙虛恭敬的人,在摘下這副假麵具之後,竟會露出一副殘忍兇惡的真麵目!趙高朗聲宣告:“奉始皇帝之命,召文武百官,議政議事!”
隨著鍾聲響起,百官陸續入殿,氣氛莊嚴隆重,趙牧以冠軍侯的身份走進這座宏大的宮殿。巍峨壯觀的鹹陽宮展現在眼前,它的規模遠勝於其他建築,讓人不禁讚歎古都鹹陽的偉大。趙牧沿著長長的甬道前行,心懷敬畏地感受到這座宮殿的輝煌及大秦工匠的技藝。
群臣就位後,趙牧在隊伍中等候早朝開始。此時,右近便是他熟識的蒙毅。
贏政大步邁入殿內,手握一卷竹簡,神色凝重。“參見陛下!”大臣們一同俯首。贏政揮手示意,“諸卿平身。”待所有人歸位落座後,嬴政展開手中竹簡,大聲問起百官來。“各位愛卿可知此竹簡中所記載為何事?”
滿朝文武一片驚異沉默,難以推測奏折內容。嬴政再次提問時,丞相馮去疾率先站出答道:“莫非是百越之地發生了叛亂?”
“非也!”嬴政解釋說,“不過那片地方確實常有戰亂,朕必加以平定。”
隨即,贏政轉向李斯,“愛卿覺得呢?”李斯站起迴稟,“陛下,依微臣所想,或是六國餘留之君拒絕遷居鹹陽吧。”
贏政拍了一下竹簡並交給李斯說:“請宣讀!”於是李斯手持竹簡麵向眾人,公開念出了魏國皇家不願放棄故土,拒絕前往鹹陽居住的信息,這份國書正是魏國的正式迴複。
這一場麵,讓殿內的每個人都意識到,接下來可能會有許多變數。
在李斯誦讀完魏國的信件後,整個朝廷陷入了一片寂靜……
秦始皇語氣如洪鍾般震響在整個宮殿,“不僅是魏國的皇室不願遷徙,其他五個國家的皇族同樣拒絕來鹹陽安家。難不成我鹹陽城裏有豺狼虎豹不成?”
文武百官無一人發言響應,整個朝廷顯得沉寂無聲。
這真是個棘手的差事。
此時此刻若是有人開口,一旦被皇帝派往處理這件事,無異於被推上斷頭台。
六國統一不久,其國土之內還潛藏著無數亡命之徒和刺客。
誰願意去六國舊地,負責將那裏的貴族遷至鹹陽?
此任務不僅是會受到六國民眾的詛咒,還極有可能麵臨刺殺的危險!
秦始皇手持著魏國的文書,對眾臣說:“想想大秦武將,在平滅六國時個個運籌帷幄、智勇雙全,今日為何啞口無言了?”
即使他的聲音再次迴蕩在大殿之中,仍舊沒有人響應。高階官員為了自我保護不出聲,低等官員更是害怕發言引起注意。
趙牧眼見始皇緊握書簡,在殿中踱步挑戰眾臣,但無人響應。很明顯,文臣武將們都怕招致六國皇族的不滿,不願意承擔這種恥名。
誰不想名留千古,避免臭名遠播?
趙牧望著始皇 於殿 ,心中泛起一陣苦澀。他想到了始皇為了給人民帶來和平繁榮所付出的心血,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隻活到了四十九歲的光景……
為何隻能讓這偉岸之人獨自承受所有重壓?
趙牧的目光裏充滿了疼惜,看著秦始皇。此時,趙牧毅然站了起來,沒有立刻言語,但他決心不再讓秦始皇獨自麵對這天下的難題。他並不介意可能遭遇刺客的襲擊,也不在乎是否會被記載成一個被六國人民咒罵的對象!
———
在鹹陽皇宮的大廳裏,秦始皇試圖通過挑釁讓大臣們表態,但沒人站出來。權貴們保持沉默以自我保存,不希望被後人以負麵形象記錄。卑微的官員們更是不敢妄動。
趙牧看到孤單站立的秦始皇,站了起來,離開了隊列!
盡管他沒有公開與始皇認親,但他是母親一生守望的人。
現在,別人沒有出來幫忙情有可原,畢竟他們隻是臣子而已。但是,對於趙牧來說不行,因為他的身份不僅是臣子那麽簡單!他是為了實現母親遺願迴來的。
大殿之上,當文武百官見到趙牧走出隊伍時,始皇帝手拿竹簡,挺身站立;趙牧走出隊列後,與秦始皇站在了一起。
他們兩人不僅相貌酷似,就連那份威儀也是幾乎相同,就像是同一個模具雕刻出來的作品一樣。
趙牧在大殿中行禮:“臣願意前往,說服六國的皇族歸順鹹陽!”
始皇麵帶笑容,環視著眾人,以宏亮的聲音說:“好!非常好!這才是朕得力的助手,這才是我的英雄侯!”
李斯、王宛、馮去疾等人沉默寡言。在征服六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建功立業;至於統一之後得罪人的差事,可以讓其他人為此負責。
難道秦始皇不了解他的大臣們自保的心理嗎?
現今,見到冠軍侯能夠勇敢地站出,嬴政心懷寬慰。他將目光一一掃過朝堂上的李斯、王綰等人,心下暗想:既然爾等選擇明哲保身,害怕背負惡名,那朕就讓你們為此遺憾!
“讓你們為今日的沉默後悔吧!” 嬴政目光犀利地看著一眾文武百官,他已識破了他們內心的算計。此時,他決心讓這些袖手旁觀的人明白,即使他們不願行動,總有勇者願意挺身而出。他們不願出頭,那些本屬他們的榮耀職位,也會轉移給勇於承擔之輩。
“朕要的,乃是能擔負大任的大臣,非是怯弱、推諉職責的奸佞之徒。”
在這莊嚴肅穆的大殿內,趙牧恭敬地立在殿上,姿態挺拔如鬆,即使是天地搖撼,也不能動搖他的堅毅!
忽而,秦皇嬴政轉過身,邁開大步朝龍座行去,每一步都沉穩有力。他走至龍椅之前,隨意將手中的魏國書信丟棄在地,毫不留戀。
拿起毛筆——
“嗖”、“嗖”幾聲,筆鋒在絲帛上飛舞起來。
一邊書寫聖詔,一邊朗聲道出了聖旨的內容。他的聲音洪亮而威嚴,迴蕩在整個大殿中,響徹每位官員耳畔:“大秦國治下的各國人民同樣享有平等地位,各地子民須服從大秦國律;將此旨傳至各處,大秦律將在六國地區推行。禁止六國原有文字的使用,保留大篆和小篆兩種,所有人民都須學會小篆,未能掌握此兩種字體者,將終身無法擔任官職。”
嘩……文武百官一片震驚!
取消六國各自的文字,這項決定令人震驚!
眾官員表情各異,無不震撼於這突如其來的命令。
隨著筆力更加迅捷,皇帝繼續下令:“宣布朕的意思,邀請六國有名望之人在鹹陽居住;拒絕者,將被驅逐出境,永不準入我國土,流放遠方之地!”
此言一出,滿殿文武盡皆錯愕,心中五味雜陳——剝奪他國文字,驅散其貴族,顯然是意欲徹底壓製六國!
然而,所有在場的人都意識到陛下已經惱火了。憤怒不僅源於收到的魏國信函,更多的是由於這些官員的冷漠逃避、無人敢出麵助他解憂。
可是……廢止他國文字!
流放外國顯貴們!
這樣的決定,沒人敢輕易作出。誰會願意承擔這份千古臭名?更何況,此舉必將遭遇到極大的阻力,沒有強權支持將難以實現。
此時,嬴政停住了手中動作,抬起頭來看向大殿中的文武百官。此刻,他臉龐浮現出了一抹冷峻的微笑:
這件事極不容易完成。不管是統一文字改革,還是處置異邦貴族問題,都是會被載入史冊受盡非議的大舉動。沒有足夠的力量,將寸步難行。
秦皇的目光落在堅定站立在殿中的趙牧身上,麵容柔和了幾分。
“好樣的!既然朝中文武沒有一人願意替朕承擔這個罪名,而你能挺身而出,朕若不賦予你超乎尋常的權力,又怎麽能達成上述目標?區區冠軍侯之位,根本不足以承擔如此重任。”
麵對朝中眾多官吏的退縮態度,趙牧站了出來,他獨自背負起這場艱難任務帶來的壓力,這也是朝廷上下多數官員所不願意接受的責任。
秦始皇對此早有認識,即使是智謀過人的李斯與老謀深算的馮去疾,也同樣選擇了明哲保身。其他更無從指望。
“不錯!阿房的兒子,果然是一員能為國分憂的大器!”
而在嬴政看來,最合適的兩個人選應是李斯和蒙毅。
然而,無論是李斯還是蒙毅,都沒有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