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黃石公,你此行又是為何?
大秦:治粟內史的狂想宏圖 作者:瘋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楚南公,沒想到你也到了鹹陽。”
“嗬嗬,老了,沒什麽事,四處走走而已。”
黃石公聽得出他的話並沒有誠意,猜到他可能是在查看關中地形。
“黃石公,你此行又是為何?”
“與你一樣,天下的風景,等到無法行動時,在一個地方長眠。”事實上,兩人都心知肚明——他們是來看看秦國是否真像外界所說的那樣不堪。無論秦朝廷是順從還是強力壓製這些聲音,大秦的名譽與命運將深受影響。特別是當有傳言說李斯建議嬴政焚毀各地的詩歌書卷後,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現在黃石公見證了大秦的崛起,又希望能看到它的衰敗。但楚南公每天除了喝酒外什麽也不幹。看著秦帝國自我毀滅的情景,他怎麽可能不開心呢?
至於朝堂上的那個消息更是讓大家措手不及,百家之言將會被禁止。鄭國應邀而來,剛踏進門就看到了正在聊天的雙婆和涯老,頓時睜大了雙眼。
“你…”
“少主在內屋,請進,鄭大匠。” 雙婆朝鄭國道了一句後便走進了府內的院子。涯老僅僅瞥了他一眼。
“參見張上卿。”
拜見張落的時候,鄭國的心還在劇烈跳動。“少主?”他在心底反複念著這個詞。
張落下令笑道:“哈哈,來得正好。鄭大匠,請看看這個!” 他說著用腳踢了踢旁邊的一個灰色石頭塊。鄭國望過去發現那是一片布滿裂痕的菜刀,很顯然這刀子已經被弄破成了殘缺的樣子。而這破刃顯然是因那灰石所致。
“張上卿,您叫我來看的是這石頭嗎?”
“沒錯,這個東西在挖水渠或者築建護城河堤方麵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我不理解。”
張落遞給他一份寫了水泥配方說明的紙張,看完後,鄭國驚訝地拿起石塊摸索了一下,發現它觸手堅硬且涼涼。
“原來它會變成這種石頭。”
鄭國半信半疑,難以相信由水混合泥土能變出這般堅硬的東西。但如果真如傳說般,他以後就能大膽嚐試許多從前不敢嚐試的事物了。
“哈,試試看吧。不論是修橋鋪路,還是修建城牆房屋都適用,就先用於你們修築渠道吧。”
天下的工程遠不止關中的灌溉係統,我還計劃開鑿一條連接長江與黃河的運河。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運河。
一旦運河開通,國家財富必將大幅增加!
然而張落認為,在實施這一計劃之前,應當先解決匈奴或東胡的問題,這樣可以用征服得來的眾多奴隸進行建設,從而減輕秦國百姓的負擔。
“你可以先行試驗,看看是否可行...”
張落在說話的時候被打斷了。
外麵的傳令官忽然喊道。
“張大人,陛下召見您!”
“嗯?”張落微微皺眉。
“這個時候還有什麽急事?”
現在已經是傍晚了。
不過,秦國還沒有休假製度,看來以後要推廣這一製度了。
此時,鄭國抱著那塊沉重的混凝土,說:“真是夠重的!上卿大人,如果陛下發召,不能耽擱,這件樣品由我先帶迴研究。”
“好的,鄭工師慢走。”
……
……
章台宮殿。
當張落到時,看到殿門前規規矩矩跪著數十人,似乎正在向皇帝求情,希望撤銷即將到來的詔令。
大多數都是儒生,看到張落的到來,他們一個個怒視著他。
“張賊!”
張落麵沉如水。“諸位,我並沒有冒犯大家吧?”
這些人中的領袖,是一位名叫淳於越的儒學大師,滿臉悲哀。
“張賊!你誘使陛下焚燒其他國家的曆史書籍,斷絕百家爭鳴的局麵,企圖斬斷中華文明的根基。”
“我們與你是勢不兩立的!”
聽到這話,張落反倒笑出了聲。
原來是這件事。
看來這是真的要開始了。
哈哈,陰陽家的那些人,我看你怎麽動!
但是眼前的儒學家...
“哼,你們這些迂腐的學者!”
“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可你們卻執著於保守的傳統,守著那些已成往事的舊物,想要再次將華夏推入連綿的戰亂。”
“如果陛下還能容忍你們在這兒呆著,你應該感恩戴德才是。”
地上的淳於越憤怒不已。
“大秦初建,禮教尚未健全,正需要我們儒生幫助皇帝陛下成為如同堯舜般的聖明 ,像周文王一樣治理天下。”
“複興禮樂,讓諸侯管理各地,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張落對此不屑一顧。
“皇上的恩澤超過了三代聖君,功績蓋過了五大 。堯舜時代,他們的領土多廣?人口幾何?”
“能跟現在的盛世相提並論嗎?”
“頑固守舊到了這種地步,簡直是愚蠢透頂。”
淳於越氣極敗壞地指責張落。“你這無良小子!你竟然...”
但不等他說完,
隻見張落一個箭步上前,一腳踹向淳於越,將其踢得暈倒在地。
“再來試試?”
張落的目光所及之處,眾儒生無不感到畏懼。
即便是精通六藝的淳於越,在張落麵前也無力反抗。
其他儒生更是不在話下。
“真幸運儒家並非都是你們這樣的敗類,否則儒學早就沒了希望。”
有些勇者試圖站出來說話。
“張落,作為九卿之一,你竟然敢在朝廷裏暴力傷人,你簡直是對文化和禮儀的最大羞辱!”
但當張落逼近時,
他和他的同僚們都嚇得連連後退。
這時候,趙高出現了,看著外麵的一幕,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
你們越是得罪人,事情越好辦。
\"張上卿,陛下請您入內。\"
這時,張落才放他們離開,隨即踏入了宮殿。
\"微臣張落,參見陛下!\"
此刻的殿堂內還有諸多要員。除了嬴政、趙高之外,還包括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中尉李信以及太史令胡毋敬。還有一位不常見麵的廷尉蒙毅。
在張落步入宮殿後,除了李斯,其他人皆輕輕向張落致意。尤其蒙毅,更是格外顯眼。
蒙毅與趙高向來不合,早先趙高觸法到蒙毅手中,被判 。最終是趙高動之以情說服了嬴政,才躲過一劫。自那以後,趙高對蒙毅一直懷恨在心。
張落所處的位置,在李信之前。按道理來說,在場的人中,李信應當與李斯、馮去疾及蒙毅並列的,但現在卻是排在張落後。
張落瞥了一眼李信,感覺對方似乎並未因此有何變化。
“張卿,聽說前次你在探訪甘蔗園時,遭遇行刺?是真嗎?”
嬴政言語中充滿了憤怒。在帝國的心髒——鹹陽周邊,竟然有人膽敢對一位朝廷大臣下手!初聞此消息時,盡管蒙毅上報時並未盡信,但隨後黑冰台的確證令其不得不信。
張落點頭確認。“迴稟陛下,確實發生了。遺憾的是那些刺客是死士,未留活口,所有證據可能都在廷尉蒙大人那裏保管著了。”
嬴政轉首望向蒙毅詢問是否有任何發現。
蒙毅直言:“陛下恕罪,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線索。”他做事一貫正直嚴謹,不會無故推測或者遮掩。
“哼,加緊搜查,如果蒙毅做不到,本皇便指派黑冰台或者趙高接手!”嬴政對張落頗為器重,若非他有特殊地位,此次遇刺可能會給國家帶來重大損害。
“臣明白了!”蒙毅起立迴應。
在交代完了此事後,外麵忽然傳來了一些讀書人的叫囂。“請陛下撤迴先前的決定!”
但嬴政對此充耳不聞。
“今天召見各位,是因為有些重要決策,需要諸位商議通過了。”
“關於張大人提出的戰略計劃,我認為這是一項國家政策,必要執行!”
聽到這,大家都將注意力轉向了張落,每個人的眼神中都有各自的思考。李斯緊蹙著眉頭,眼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而其他人則表現出了驚訝。
“馮去疾,李斯、張落,胡毋敬!”
“微臣在!”幾人立即迴答道。
嬴政肅容說道:“從今日開始,大家需要負責搜集全國範圍內所有的文獻,送至鹹陽,經過挑選和審查後予以保存或焚燒,並需重新撰寫整理。”
“教科書亦需要開始編輯,這方麵,或許可以借鑒張大人的意見。”
“關於各國的曆史資料,這項任務則交給胡毋敬和博士館的一同處理從現在做起修訂工作。”
“如果有人不願合作,則直接驅除,並尋找合適人選補充空缺。”
“臣等願意領旨完成。” 馮去疾、李斯以及太史令胡毋敬依次應聲答命。
不是平時二相過於清閑,而在於 在身邊,加之現今用紙代替了沉重的竹簡木牘,使得他們的工作量減少了很大一部分。
張落略微遲疑了一下說:“陛下,微臣見識短淺,恐怕難以擔此重任。”
聽到這裏,李斯的目光更加疑惑。要知道這是一場可以留下千古名聲的行動。
先不說那本教科書的問題了。
編寫一部從古至今詳盡的史書,是多麽宏偉的工程!而有人竟然推辭了這份重任。
嬴政則不以為然地說:“張先生,不必太過謙虛。如果你覺得麻煩,就當個顧問也行。”
“嗬嗬,老了,沒什麽事,四處走走而已。”
黃石公聽得出他的話並沒有誠意,猜到他可能是在查看關中地形。
“黃石公,你此行又是為何?”
“與你一樣,天下的風景,等到無法行動時,在一個地方長眠。”事實上,兩人都心知肚明——他們是來看看秦國是否真像外界所說的那樣不堪。無論秦朝廷是順從還是強力壓製這些聲音,大秦的名譽與命運將深受影響。特別是當有傳言說李斯建議嬴政焚毀各地的詩歌書卷後,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現在黃石公見證了大秦的崛起,又希望能看到它的衰敗。但楚南公每天除了喝酒外什麽也不幹。看著秦帝國自我毀滅的情景,他怎麽可能不開心呢?
至於朝堂上的那個消息更是讓大家措手不及,百家之言將會被禁止。鄭國應邀而來,剛踏進門就看到了正在聊天的雙婆和涯老,頓時睜大了雙眼。
“你…”
“少主在內屋,請進,鄭大匠。” 雙婆朝鄭國道了一句後便走進了府內的院子。涯老僅僅瞥了他一眼。
“參見張上卿。”
拜見張落的時候,鄭國的心還在劇烈跳動。“少主?”他在心底反複念著這個詞。
張落下令笑道:“哈哈,來得正好。鄭大匠,請看看這個!” 他說著用腳踢了踢旁邊的一個灰色石頭塊。鄭國望過去發現那是一片布滿裂痕的菜刀,很顯然這刀子已經被弄破成了殘缺的樣子。而這破刃顯然是因那灰石所致。
“張上卿,您叫我來看的是這石頭嗎?”
“沒錯,這個東西在挖水渠或者築建護城河堤方麵都會對你有很大幫助。”
“我不理解。”
張落遞給他一份寫了水泥配方說明的紙張,看完後,鄭國驚訝地拿起石塊摸索了一下,發現它觸手堅硬且涼涼。
“原來它會變成這種石頭。”
鄭國半信半疑,難以相信由水混合泥土能變出這般堅硬的東西。但如果真如傳說般,他以後就能大膽嚐試許多從前不敢嚐試的事物了。
“哈,試試看吧。不論是修橋鋪路,還是修建城牆房屋都適用,就先用於你們修築渠道吧。”
天下的工程遠不止關中的灌溉係統,我還計劃開鑿一條連接長江與黃河的運河。
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京杭大運河。
一旦運河開通,國家財富必將大幅增加!
然而張落認為,在實施這一計劃之前,應當先解決匈奴或東胡的問題,這樣可以用征服得來的眾多奴隸進行建設,從而減輕秦國百姓的負擔。
“你可以先行試驗,看看是否可行...”
張落在說話的時候被打斷了。
外麵的傳令官忽然喊道。
“張大人,陛下召見您!”
“嗯?”張落微微皺眉。
“這個時候還有什麽急事?”
現在已經是傍晚了。
不過,秦國還沒有休假製度,看來以後要推廣這一製度了。
此時,鄭國抱著那塊沉重的混凝土,說:“真是夠重的!上卿大人,如果陛下發召,不能耽擱,這件樣品由我先帶迴研究。”
“好的,鄭工師慢走。”
……
……
章台宮殿。
當張落到時,看到殿門前規規矩矩跪著數十人,似乎正在向皇帝求情,希望撤銷即將到來的詔令。
大多數都是儒生,看到張落的到來,他們一個個怒視著他。
“張賊!”
張落麵沉如水。“諸位,我並沒有冒犯大家吧?”
這些人中的領袖,是一位名叫淳於越的儒學大師,滿臉悲哀。
“張賊!你誘使陛下焚燒其他國家的曆史書籍,斷絕百家爭鳴的局麵,企圖斬斷中華文明的根基。”
“我們與你是勢不兩立的!”
聽到這話,張落反倒笑出了聲。
原來是這件事。
看來這是真的要開始了。
哈哈,陰陽家的那些人,我看你怎麽動!
但是眼前的儒學家...
“哼,你們這些迂腐的學者!”
“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國家和百姓,可你們卻執著於保守的傳統,守著那些已成往事的舊物,想要再次將華夏推入連綿的戰亂。”
“如果陛下還能容忍你們在這兒呆著,你應該感恩戴德才是。”
地上的淳於越憤怒不已。
“大秦初建,禮教尚未健全,正需要我們儒生幫助皇帝陛下成為如同堯舜般的聖明 ,像周文王一樣治理天下。”
“複興禮樂,讓諸侯管理各地,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張落對此不屑一顧。
“皇上的恩澤超過了三代聖君,功績蓋過了五大 。堯舜時代,他們的領土多廣?人口幾何?”
“能跟現在的盛世相提並論嗎?”
“頑固守舊到了這種地步,簡直是愚蠢透頂。”
淳於越氣極敗壞地指責張落。“你這無良小子!你竟然...”
但不等他說完,
隻見張落一個箭步上前,一腳踹向淳於越,將其踢得暈倒在地。
“再來試試?”
張落的目光所及之處,眾儒生無不感到畏懼。
即便是精通六藝的淳於越,在張落麵前也無力反抗。
其他儒生更是不在話下。
“真幸運儒家並非都是你們這樣的敗類,否則儒學早就沒了希望。”
有些勇者試圖站出來說話。
“張落,作為九卿之一,你竟然敢在朝廷裏暴力傷人,你簡直是對文化和禮儀的最大羞辱!”
但當張落逼近時,
他和他的同僚們都嚇得連連後退。
這時候,趙高出現了,看著外麵的一幕,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
你們越是得罪人,事情越好辦。
\"張上卿,陛下請您入內。\"
這時,張落才放他們離開,隨即踏入了宮殿。
\"微臣張落,參見陛下!\"
此刻的殿堂內還有諸多要員。除了嬴政、趙高之外,還包括右丞相馮去疾、左丞相李斯、中尉李信以及太史令胡毋敬。還有一位不常見麵的廷尉蒙毅。
在張落步入宮殿後,除了李斯,其他人皆輕輕向張落致意。尤其蒙毅,更是格外顯眼。
蒙毅與趙高向來不合,早先趙高觸法到蒙毅手中,被判 。最終是趙高動之以情說服了嬴政,才躲過一劫。自那以後,趙高對蒙毅一直懷恨在心。
張落所處的位置,在李信之前。按道理來說,在場的人中,李信應當與李斯、馮去疾及蒙毅並列的,但現在卻是排在張落後。
張落瞥了一眼李信,感覺對方似乎並未因此有何變化。
“張卿,聽說前次你在探訪甘蔗園時,遭遇行刺?是真嗎?”
嬴政言語中充滿了憤怒。在帝國的心髒——鹹陽周邊,竟然有人膽敢對一位朝廷大臣下手!初聞此消息時,盡管蒙毅上報時並未盡信,但隨後黑冰台的確證令其不得不信。
張落點頭確認。“迴稟陛下,確實發生了。遺憾的是那些刺客是死士,未留活口,所有證據可能都在廷尉蒙大人那裏保管著了。”
嬴政轉首望向蒙毅詢問是否有任何發現。
蒙毅直言:“陛下恕罪,目前還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線索。”他做事一貫正直嚴謹,不會無故推測或者遮掩。
“哼,加緊搜查,如果蒙毅做不到,本皇便指派黑冰台或者趙高接手!”嬴政對張落頗為器重,若非他有特殊地位,此次遇刺可能會給國家帶來重大損害。
“臣明白了!”蒙毅起立迴應。
在交代完了此事後,外麵忽然傳來了一些讀書人的叫囂。“請陛下撤迴先前的決定!”
但嬴政對此充耳不聞。
“今天召見各位,是因為有些重要決策,需要諸位商議通過了。”
“關於張大人提出的戰略計劃,我認為這是一項國家政策,必要執行!”
聽到這,大家都將注意力轉向了張落,每個人的眼神中都有各自的思考。李斯緊蹙著眉頭,眼中閃爍著複雜的情緒,而其他人則表現出了驚訝。
“馮去疾,李斯、張落,胡毋敬!”
“微臣在!”幾人立即迴答道。
嬴政肅容說道:“從今日開始,大家需要負責搜集全國範圍內所有的文獻,送至鹹陽,經過挑選和審查後予以保存或焚燒,並需重新撰寫整理。”
“教科書亦需要開始編輯,這方麵,或許可以借鑒張大人的意見。”
“關於各國的曆史資料,這項任務則交給胡毋敬和博士館的一同處理從現在做起修訂工作。”
“如果有人不願合作,則直接驅除,並尋找合適人選補充空缺。”
“臣等願意領旨完成。” 馮去疾、李斯以及太史令胡毋敬依次應聲答命。
不是平時二相過於清閑,而在於 在身邊,加之現今用紙代替了沉重的竹簡木牘,使得他們的工作量減少了很大一部分。
張落略微遲疑了一下說:“陛下,微臣見識短淺,恐怕難以擔此重任。”
聽到這裏,李斯的目光更加疑惑。要知道這是一場可以留下千古名聲的行動。
先不說那本教科書的問題了。
編寫一部從古至今詳盡的史書,是多麽宏偉的工程!而有人竟然推辭了這份重任。
嬴政則不以為然地說:“張先生,不必太過謙虛。如果你覺得麻煩,就當個顧問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