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材,就是要蓋房。”
曹羽細細看過了之後,迴答了牛尚的問題。
牛尚略略思考過後,繼續問道。
“要那麽多房,給誰住?”
這就把曹羽問住了。
“好問題!”
楊行秋拍了拍牛尚的肩膀。
“二弟,你覺得誰會住進去?”
牛尚想了一陣。
“賞給將士們住。”
楊行秋轉向曹羽。
“三弟,你說呢?”
曹羽翻了翻竹簡,迴答說。
“不隻是將士,還有家眷。”
楊行秋點了點頭。
“不錯,可還有一樣。”
楊行秋手指身後的壽陽城。
“此城南三十裏有一地,名為芍陂,又名安豐塘,百裏不求天灌。有良田萬頃,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
曹羽似有所悟。
“鄧艾亦曾於此地屯田。”
楊行秋說道。
“正是如此。得此處地利,物富民豐,則大事可成!”
緊接著他雙手放在腦後,靠在馬車上。
“謝家想要北伐,就離不開糧草,有了安豐塘,就有糧草。”
牛尚總算是想通了。
“要糧草,就要有農夫,農夫要有房住。”
楊行秋點點頭。
“對!隻要能接手安豐塘,謝家就能成事。”
聽了楊行秋的話,牛尚隻感覺疑惑。
“大哥,為何要助謝家成事?”
“好問題!”
楊行秋掏出北府軍令。
牛尚和曹羽一同盯著這塊令牌。
令牌本身,以青銅為基材,經過精心打造,表麵光滑如鏡,透露出一種冷冽而堅實的氣息。
其上覆蓋的鎏金層,經過無數次的錘煉與拋光,反射出一種溫潤而耀眼的金黃色。
令牌正麵,雄鷹栩栩如生,展翅欲飛。
鷹首高昂,雙眼炯炯有神,其銳利的喙部微微張開,似乎正發出震耳欲聾的嘯聲。
周圍著兵器圖案,每一件都雕刻得精致入微。
中間一個篆書的“謝”字。
背麵則是一行小字。
督北府軍事,通行揚、荊、江、湘、交、廣六州。
這樣的令牌,恐怕隻有謝玄能夠佩戴。
楊行秋晃了晃手裏的令牌。
“這應該是謝玄先給劉裕,劉裕又給了我。”
牛尚不明白,費這麽大力氣,換個小物件的意義。
“確實精致,隻是不知道有何用處?”
“有了這個。”
楊行秋收起令牌。
“你我兄弟三人,便可平步青雲!”
牛尚還是不理解。
“俺將來要做天子,怎還用得上令牌?”
楊行秋無奈地笑笑。
“二弟,既要做天子,如何治天下邪?”
牛尚想起楊行秋說過的話。
“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楊行秋搖搖頭。
“非也,非也。此為取天下之道。”
牛尚又想了想。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楊行秋做出一副老成的樣子,拍了拍牛尚的額頭。
“孺子可教也!”
曹羽想起了牛家的子弟,都拜了老師。
不知自己該不該開口。
楊行秋跟牛尚講起了政治的基本概念。
“要做天子,就要懂政治。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他覺得舉個例子說明更好,於是提起了兩個人。
“就以今天的事來說,劉裕就懂政治,劉牢之就不懂政治。”
牛尚隻認得劉裕。
“劉牢之?”
楊行秋解釋起來。
“就是那個紫臉的將軍,他的眼光實在是短淺,看不清形勢,也不明白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
“不就是搶了點輜重嗎?咱們能拿出來的,比那些糧草更有意義。”
曹羽有了些自己的看法。
“聽大哥的意思,劉裕是懂政治,能得如此器重。”
楊行秋補充道。
“三弟說得對,但還有另一個原因。”
“你們聽沒聽說過,金刀既已刻,娓娓金城中。”
曹羽細細看過了之後,迴答了牛尚的問題。
牛尚略略思考過後,繼續問道。
“要那麽多房,給誰住?”
這就把曹羽問住了。
“好問題!”
楊行秋拍了拍牛尚的肩膀。
“二弟,你覺得誰會住進去?”
牛尚想了一陣。
“賞給將士們住。”
楊行秋轉向曹羽。
“三弟,你說呢?”
曹羽翻了翻竹簡,迴答說。
“不隻是將士,還有家眷。”
楊行秋點了點頭。
“不錯,可還有一樣。”
楊行秋手指身後的壽陽城。
“此城南三十裏有一地,名為芍陂,又名安豐塘,百裏不求天灌。有良田萬頃,鍾天地之愛,收九澤之利。”
曹羽似有所悟。
“鄧艾亦曾於此地屯田。”
楊行秋說道。
“正是如此。得此處地利,物富民豐,則大事可成!”
緊接著他雙手放在腦後,靠在馬車上。
“謝家想要北伐,就離不開糧草,有了安豐塘,就有糧草。”
牛尚總算是想通了。
“要糧草,就要有農夫,農夫要有房住。”
楊行秋點點頭。
“對!隻要能接手安豐塘,謝家就能成事。”
聽了楊行秋的話,牛尚隻感覺疑惑。
“大哥,為何要助謝家成事?”
“好問題!”
楊行秋掏出北府軍令。
牛尚和曹羽一同盯著這塊令牌。
令牌本身,以青銅為基材,經過精心打造,表麵光滑如鏡,透露出一種冷冽而堅實的氣息。
其上覆蓋的鎏金層,經過無數次的錘煉與拋光,反射出一種溫潤而耀眼的金黃色。
令牌正麵,雄鷹栩栩如生,展翅欲飛。
鷹首高昂,雙眼炯炯有神,其銳利的喙部微微張開,似乎正發出震耳欲聾的嘯聲。
周圍著兵器圖案,每一件都雕刻得精致入微。
中間一個篆書的“謝”字。
背麵則是一行小字。
督北府軍事,通行揚、荊、江、湘、交、廣六州。
這樣的令牌,恐怕隻有謝玄能夠佩戴。
楊行秋晃了晃手裏的令牌。
“這應該是謝玄先給劉裕,劉裕又給了我。”
牛尚不明白,費這麽大力氣,換個小物件的意義。
“確實精致,隻是不知道有何用處?”
“有了這個。”
楊行秋收起令牌。
“你我兄弟三人,便可平步青雲!”
牛尚還是不理解。
“俺將來要做天子,怎還用得上令牌?”
楊行秋無奈地笑笑。
“二弟,既要做天子,如何治天下邪?”
牛尚想起楊行秋說過的話。
“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楊行秋搖搖頭。
“非也,非也。此為取天下之道。”
牛尚又想了想。
“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楊行秋做出一副老成的樣子,拍了拍牛尚的額頭。
“孺子可教也!”
曹羽想起了牛家的子弟,都拜了老師。
不知自己該不該開口。
楊行秋跟牛尚講起了政治的基本概念。
“要做天子,就要懂政治。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
他覺得舉個例子說明更好,於是提起了兩個人。
“就以今天的事來說,劉裕就懂政治,劉牢之就不懂政治。”
牛尚隻認得劉裕。
“劉牢之?”
楊行秋解釋起來。
“就是那個紫臉的將軍,他的眼光實在是短淺,看不清形勢,也不明白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
“不就是搶了點輜重嗎?咱們能拿出來的,比那些糧草更有意義。”
曹羽有了些自己的看法。
“聽大哥的意思,劉裕是懂政治,能得如此器重。”
楊行秋補充道。
“三弟說得對,但還有另一個原因。”
“你們聽沒聽說過,金刀既已刻,娓娓金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