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試試題的類型都是固定的,這麽多年來也一直被人研究著。
先考“書藝”和“經論”,分別從“四書”和“五經”中摘句出題,嚴格按照八股格式作答。
相對來說,這是熟通四書五經後,考生們最容易“得分”的兩題,有著較為固定的作答方式和參考答案。
而後便是史論和策問類的考題,多以政事、經義、曆史、時務等為主題設問,要求考生提出見解和對策。
格式要求上,不似書藝經論那樣嚴格,但通常每題也要答一篇千字以上的大作文。
毛筆寫字是很慢的,去年年末寶玉被罰抄寫《儀禮》,五萬多字的內容硬是抄了一個多月都沒抄完,平均每天也就一千多字。
這還隻是抄,並非自己作文。
所以鄉試持續的時間要好幾天,
第一場從八月初九開始,主要考經義,要求考生寫三篇八股文,還需作五言八韻排律詩一首。
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進行,考史論,通常是試經題文五篇,按《易》《書》《詩》《春秋》《禮記》為序。
第三場於八月十五日開考,考時務策,要求考生針對當時的時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並撰寫策論五篇。
每場考三天兩夜,共計持續九天六夜方能考完。
賈玩對八股破題之類興致一般,畢竟這類題目最看積累,是水磨功夫,並非考前突擊就能補上來的。
相比之下,政事和時務,這才是考前最該重視的內容。
京外的普通學子接觸不到朝堂,難知國家大事,但對國子監的這些官宦子弟來說,卻是輕而易舉就能了解到的。
賈玩對這些尤其感興趣,不僅是為了科考,更是為了探知朝中格局,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自古邪僻固多,而世風至今日,奸情醜態,愈不可名,不惟十八獄所不得盡,亦非十八獄所能容。是果何術而可?”
於聞道又拿出一題策問,來與眾人探討。
這題很有些意思,主要著眼於當時社會風氣敗壞的現象,諸如欺詐、盜竊、通奸等不正之風盛行,要考生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
其餘幾人看不看得見這些問題,賈玩不知道,但他是看得清清楚楚。
遠了不說,光是榮寧兩府內,該有的就已經全有了!
兩府老奴仗勢欺主詐騙府中財貨,從主子那裏偷盜物件出去典當變賣,還有府中的淫亂悖倫……
不幹不淨的東西,數都數不過來!
於聞道既然能搬出此題,說明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並非賈家獨有!
整個大順都如賈家一般麽?
那這“隆興”,隻怕是“興”過頭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層的荒唐腐敗滋生了下層的醜惡爆發,但也正是因為明麵上的興盛,才讓權貴們忘記憂患貪於享樂……
賈玩再度陷入沉思,而包括林鵬在內的幾位同窗正在集思廣益,探討不停。
出身戶部那個官家子,常跟財貨打交道,便從經濟角度來分析,言:“時人逐利之心日盛,以致道德淡薄。”
出身吏部的官家子則從吏治角度考慮,言:“官員腐敗,庸政懶政,同樣是縱容不正之風蔓延的禍根。”
還有人從教育方麵、律法方麵等出發,逐一剖析。
不得不說,相比於賈璉等勳貴紈絝,這些文官子弟確實有瞧不起他們的資本。
他們不僅會分析,更能提出解決辦法,比如興辦義學講堂、樹立道德楷模、完善律法製度……
當然,這些建議大多浮於表麵,想要真正落到實處,並非那麽簡單。
但至少,他們是願意思考,願意為了國家為了百姓而努力的。
在這些學子眼裏,初代公侯勳爵是可敬的,但後世襲爵的紈絝,那就是大順的蛀蟲,是道德敗壞的一大源頭!
賈玩默默聽著,也覺有理。
或許這些年輕人的想法,根本就是受父輩影響,文官集團沒準很多人都是這麽覺得的。
甚至可能連皇室也這樣想!
隻因顧念昔日情分,或者更多是在顧念天家名聲,不願被人說是苛待功臣之後。
所以他和他們都在等,在等那些無用的勳貴們犯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人挑不出理地收迴爵位,抄沒家產!
賈玩越想越覺得是這麽迴事兒!
沒有價值的勳貴紈絝,反而占著那麽多的資源、田產,不知收斂地在人前招搖,怎能不惹人嫉恨?
所以紅樓裏,勳貴們想活,隻有兩條路能走!
一是夾著尾巴做人,就像史家!
有保齡侯和忠靖侯在,一門雙侯,除了王公以外,怕是沒有別家能勝過史家的榮耀。
可是史家卻對外表現出經濟拮據的樣子,甚至在書中,還需要史湘雲這樣一個侯府大小姐做針線活到深夜。
這樣的門第,說什麽也不至於做到這種程度!
所以很顯然,史家看清楚了這一點,摸透了京中局勢,才有意收斂、低調行事。
而他們看明白這一點,又未同賈家說,一方麵是賈家已無人能站出來主事,另一方麵,大概也是有意與賈家、王家、薛家逐漸減少來往,切割以自保。
賈王史薛四家,三家敗落皆可見於書稿,唯有史家結局不詳,想來是要好一些的。
但這條路,史家能走,賈家卻不能走。
因為賈母是要麵子的人,而賈赦的賈珍這兩位襲爵人又是貪於享樂的。
不見棺材不落淚,想要他們低調收斂,怎麽可能?
那就隻有第二條路能走了——展現出應有的價值!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賈家身係開國、靖平兩脈,軍中故交極多。
想重迴軍中混一混功勳不難,但混出來的功勳可體現不了價值,而且很有可能又惹皇帝忌憚。
所以賈玩早就斷了這個心思,決定走科舉之路!
但他還有一點顧慮,那就是賈敬、賈政與賈珠三人!
東府賈敬是考中了進士的,之後就拋開世俗去修道了。
賈政年輕時也是一門心思走科舉之路的,但代善公臨死前一封請蔭的折子,直接讓他入仕,斷了科舉前途。
最後便是賈珠,十四歲的秀才,年不及弱冠就暴斃而亡。
若說這些全是巧合,賈玩實在不信!
……
鄉試試題的類型都是固定的,這麽多年來也一直被人研究著。
先考“書藝”和“經論”,分別從“四書”和“五經”中摘句出題,嚴格按照八股格式作答。
相對來說,這是熟通四書五經後,考生們最容易“得分”的兩題,有著較為固定的作答方式和參考答案。
而後便是史論和策問類的考題,多以政事、經義、曆史、時務等為主題設問,要求考生提出見解和對策。
格式要求上,不似書藝經論那樣嚴格,但通常每題也要答一篇千字以上的大作文。
毛筆寫字是很慢的,去年年末寶玉被罰抄寫《儀禮》,五萬多字的內容硬是抄了一個多月都沒抄完,平均每天也就一千多字。
這還隻是抄,並非自己作文。
所以鄉試持續的時間要好幾天,
第一場從八月初九開始,主要考經義,要求考生寫三篇八股文,還需作五言八韻排律詩一首。
第二場在八月十二日進行,考史論,通常是試經題文五篇,按《易》《書》《詩》《春秋》《禮記》為序。
第三場於八月十五日開考,考時務策,要求考生針對當時的時局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並撰寫策論五篇。
每場考三天兩夜,共計持續九天六夜方能考完。
賈玩對八股破題之類興致一般,畢竟這類題目最看積累,是水磨功夫,並非考前突擊就能補上來的。
相比之下,政事和時務,這才是考前最該重視的內容。
京外的普通學子接觸不到朝堂,難知國家大事,但對國子監的這些官宦子弟來說,卻是輕而易舉就能了解到的。
賈玩對這些尤其感興趣,不僅是為了科考,更是為了探知朝中格局,為自己的將來打算!
“自古邪僻固多,而世風至今日,奸情醜態,愈不可名,不惟十八獄所不得盡,亦非十八獄所能容。是果何術而可?”
於聞道又拿出一題策問,來與眾人探討。
這題很有些意思,主要著眼於當時社會風氣敗壞的現象,諸如欺詐、盜竊、通奸等不正之風盛行,要考生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辦法。
其餘幾人看不看得見這些問題,賈玩不知道,但他是看得清清楚楚。
遠了不說,光是榮寧兩府內,該有的就已經全有了!
兩府老奴仗勢欺主詐騙府中財貨,從主子那裏偷盜物件出去典當變賣,還有府中的淫亂悖倫……
不幹不淨的東西,數都數不過來!
於聞道既然能搬出此題,說明這個問題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並非賈家獨有!
整個大順都如賈家一般麽?
那這“隆興”,隻怕是“興”過頭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上層的荒唐腐敗滋生了下層的醜惡爆發,但也正是因為明麵上的興盛,才讓權貴們忘記憂患貪於享樂……
賈玩再度陷入沉思,而包括林鵬在內的幾位同窗正在集思廣益,探討不停。
出身戶部那個官家子,常跟財貨打交道,便從經濟角度來分析,言:“時人逐利之心日盛,以致道德淡薄。”
出身吏部的官家子則從吏治角度考慮,言:“官員腐敗,庸政懶政,同樣是縱容不正之風蔓延的禍根。”
還有人從教育方麵、律法方麵等出發,逐一剖析。
不得不說,相比於賈璉等勳貴紈絝,這些文官子弟確實有瞧不起他們的資本。
他們不僅會分析,更能提出解決辦法,比如興辦義學講堂、樹立道德楷模、完善律法製度……
當然,這些建議大多浮於表麵,想要真正落到實處,並非那麽簡單。
但至少,他們是願意思考,願意為了國家為了百姓而努力的。
在這些學子眼裏,初代公侯勳爵是可敬的,但後世襲爵的紈絝,那就是大順的蛀蟲,是道德敗壞的一大源頭!
賈玩默默聽著,也覺有理。
或許這些年輕人的想法,根本就是受父輩影響,文官集團沒準很多人都是這麽覺得的。
甚至可能連皇室也這樣想!
隻因顧念昔日情分,或者更多是在顧念天家名聲,不願被人說是苛待功臣之後。
所以他和他們都在等,在等那些無用的勳貴們犯錯,在等一個合適的時機,讓人挑不出理地收迴爵位,抄沒家產!
賈玩越想越覺得是這麽迴事兒!
沒有價值的勳貴紈絝,反而占著那麽多的資源、田產,不知收斂地在人前招搖,怎能不惹人嫉恨?
所以紅樓裏,勳貴們想活,隻有兩條路能走!
一是夾著尾巴做人,就像史家!
有保齡侯和忠靖侯在,一門雙侯,除了王公以外,怕是沒有別家能勝過史家的榮耀。
可是史家卻對外表現出經濟拮據的樣子,甚至在書中,還需要史湘雲這樣一個侯府大小姐做針線活到深夜。
這樣的門第,說什麽也不至於做到這種程度!
所以很顯然,史家看清楚了這一點,摸透了京中局勢,才有意收斂、低調行事。
而他們看明白這一點,又未同賈家說,一方麵是賈家已無人能站出來主事,另一方麵,大概也是有意與賈家、王家、薛家逐漸減少來往,切割以自保。
賈王史薛四家,三家敗落皆可見於書稿,唯有史家結局不詳,想來是要好一些的。
但這條路,史家能走,賈家卻不能走。
因為賈母是要麵子的人,而賈赦的賈珍這兩位襲爵人又是貪於享樂的。
不見棺材不落淚,想要他們低調收斂,怎麽可能?
那就隻有第二條路能走了——展現出應有的價值!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賈家身係開國、靖平兩脈,軍中故交極多。
想重迴軍中混一混功勳不難,但混出來的功勳可體現不了價值,而且很有可能又惹皇帝忌憚。
所以賈玩早就斷了這個心思,決定走科舉之路!
但他還有一點顧慮,那就是賈敬、賈政與賈珠三人!
東府賈敬是考中了進士的,之後就拋開世俗去修道了。
賈政年輕時也是一門心思走科舉之路的,但代善公臨死前一封請蔭的折子,直接讓他入仕,斷了科舉前途。
最後便是賈珠,十四歲的秀才,年不及弱冠就暴斃而亡。
若說這些全是巧合,賈玩實在不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