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古代皇家建築的風水布局特點
普通人2025年改運風水 作者:夏至大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古代皇家建築,尤其是宮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建築不僅展示了皇家的尊嚴和富麗堂皇的氣派,更體現了古人對風水學的深刻理解和應用。
一、嚴格的中軸對稱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嚴格的中軸對稱。這一布局方式不僅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更融入了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軸對稱布局的典範。
故宮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並向兩側展開,形成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凸顯出中軸線的莊重和威嚴。
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直至最北端的神武門。這些建築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各具特色,形成了故宮的主要景觀序列。
二、前朝後寢的布局
古代宮殿建築通常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即“前朝後寢”。前朝是皇帝上朝治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後寢則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這種布局方式不僅滿足了皇帝處理政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體現了古人對陰陽和諧的追求。
故宮的前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這三座大殿高大巍峨,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發布命令的場所。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等重要儀式都在這裏舉行。
後寢部分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這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後寢部分建築精美,布局緊湊,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三、風水易理的應用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深受風水易理的影響。風水學認為,建築物的位置、朝向、形狀等因素都會影響其主人的命運和運勢。因此,古代皇家建築在規劃和設計時,都會充分考慮風水因素,以期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故宮的布局就充分體現了風水易理的思想。例如,故宮的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同時,鑿掉原中軸線上的禦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形成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
此外,故宮還按照星宿布局。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並將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同時,將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四、方位常數的體現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還充分體現了方位常數的思想。方位常數是指中國古代對宇宙空間進行劃分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空間可以分為八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些方位與五行、八卦等概念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複雜的理論體係。
故宮的建築軸線長達十五裏,是世界之最,也體現了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同時,故宮內的建築也按照方位進行了精心布局。例如,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
此外,故宮的城門也按照方位進行了設置。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的布局。這些城門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鎮宅辟邪的作用。
五、色彩應用的五行思想
古代皇家建築在色彩應用上也充分體現了五行思想。五行認為,宇宙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這些元素之間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間的動態平衡。
故宮的建築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象征光明正大;屋頂則用黃色琉璃瓦,黃屬土,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這種色彩搭配不僅使故宮的建築更加金碧輝煌,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五行、增強運勢的作用。
此外,故宮內的一些建築還體現了五行相生的思想。例如,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這種設計不僅使建築更加美觀,更在風水上起到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作用。
六、名稱合於《易經》之理
古代皇家建築的命名也深受《易經》的影響。許多建築的名稱都蘊含了深刻的易經哲理,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把握。
故宮內的大殿名稱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含有一個“和”字,寓意陰陽和合滋生萬物。乾清宮取自乾卦,“乾,天也”,象征天道剛健;坤寧宮取自坤卦,“坤,地也”,象征地道柔順。交泰宮則取自泰卦,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為陰陽交合,子孫昌盛。
這些大殿的名稱不僅寓意深遠,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增強運勢的作用。同時,這些名稱也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七、數理合於易理
古代皇家建築在數理上也充分體現了易理的思想。易卦九為陽,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
故宮內的建築在數理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例如,故宮的房屋總數為9999.5間,隱喻“九五”之意。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簷角獸飾九個等設計都體現了九五之數的思想。
此外,故宮內的建築在細節上也處處體現了數理和易理的思想。例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這種設計不僅使建築更加美觀,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化解煞氣的作用。
古代皇家建築的風水布局特點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這些建築不僅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更在布局、色彩、名稱、數理等方麵充分體現了風水易理的思想。通過巧妙運用風水學原理,古代皇家建築達到了趨吉避兇、增強運勢的目的,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嚴格的中軸對稱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嚴格的中軸對稱。這一布局方式不僅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更融入了古人對宇宙秩序的理解。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中軸對稱布局的典範。
故宮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麵積72萬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以南北中軸線為中心,主要建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並向兩側展開,形成對稱布局。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華麗,軸線兩側的建築相對低小簡單,形成強烈的視覺對比,凸顯出中軸線的莊重和威嚴。
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直至最北端的神武門。這些建築不僅氣勢雄偉,而且各具特色,形成了故宮的主要景觀序列。
二、前朝後寢的布局
古代宮殿建築通常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即“前朝後寢”。前朝是皇帝上朝治政、舉行大典的地方,後寢則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這種布局方式不僅滿足了皇帝處理政務和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體現了古人對陰陽和諧的追求。
故宮的前朝部分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這三座大殿高大巍峨,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發布命令的場所。其中,太和殿是故宮中等級最高、最為堂皇的建築,皇帝登基、大婚、冊封等重要儀式都在這裏舉行。
後寢部分則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這是皇帝和後妃們生活居住的地方。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交泰殿則是皇後生日時接受朝賀的地方。後寢部分建築精美,布局緊湊,富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三、風水易理的應用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深受風水易理的影響。風水學認為,建築物的位置、朝向、形狀等因素都會影響其主人的命運和運勢。因此,古代皇家建築在規劃和設計時,都會充分考慮風水因素,以期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
故宮的布局就充分體現了風水易理的思想。例如,故宮的宮殿中軸東移,使元大都宮殿原中軸落西,處於風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殘餘王氣。同時,鑿掉原中軸線上的禦道盤龍石,廢掉周橋,建設人工景山,形成主山(景山)---宮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門外的大台山“燕墩”)的風水格局。
此外,故宮還按照星宿布局。中國古代將天空中央分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為中央之中,是天帝所居處。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並將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同時,將太和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
四、方位常數的體現
古代皇家建築在布局上還充分體現了方位常數的思想。方位常數是指中國古代對宇宙空間進行劃分的一種理論,認為宇宙空間可以分為八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些方位與五行、八卦等概念相結合,形成了一套複雜的理論體係。
故宮的建築軸線長達十五裏,是世界之最,也體現了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同時,故宮內的建築也按照方位進行了精心布局。例如,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後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
此外,故宮的城門也按照方位進行了設置。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的布局。這些城門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鎮宅辟邪的作用。
五、色彩應用的五行思想
古代皇家建築在色彩應用上也充分體現了五行思想。五行認為,宇宙萬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這些元素之間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間的動態平衡。
故宮的建築在色彩上主要采用了紅、黃兩種顏色。宮牆、殿柱用紅色,紅屬火,象征光明正大;屋頂則用黃色琉璃瓦,黃屬土,象征皇權的至高無上。這種色彩搭配不僅使故宮的建築更加金碧輝煌,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五行、增強運勢的作用。
此外,故宮內的一些建築還體現了五行相生的思想。例如,二層的文淵閣室內,上層為通間一大間,下層分隔為六間,體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易經》思想。這種設計不僅使建築更加美觀,更在風水上起到了生生不息、繁榮昌盛的作用。
六、名稱合於《易經》之理
古代皇家建築的命名也深受《易經》的影響。許多建築的名稱都蘊含了深刻的易經哲理,體現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的理解和把握。
故宮內的大殿名稱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例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含有一個“和”字,寓意陰陽和合滋生萬物。乾清宮取自乾卦,“乾,天也”,象征天道剛健;坤寧宮取自坤卦,“坤,地也”,象征地道柔順。交泰宮則取自泰卦,泰卦是由乾卦和坤卦合成,乾下坤上,為陰陽交合,子孫昌盛。
這些大殿的名稱不僅寓意深遠,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增強運勢的作用。同時,這些名稱也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七、數理合於易理
古代皇家建築在數理上也充分體現了易理的思想。易卦九為陽,又以第五爻為“飛龍在天”稱得位。皇帝稱為“九五之尊”,在中軸線上的皇帝用房,都是闊九間,深五間,含九五之數。
故宮內的建築在數理上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例如,故宮的房屋總數為9999.5間,隱喻“九五”之意。九龍壁、九龍椅、八十一個門釘(縱九,橫九)、大屋頂五條脊、簷角獸飾九個等設計都體現了九五之數的思想。
此外,故宮內的建築在細節上也處處體現了數理和易理的思想。例如,梁、柱之間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畫,多以s形曲線表現,此形是太極的陰陽分界線,是太極圖形象的抽象簡化,是風水學中常用的化煞法。這種設計不僅使建築更加美觀,更在風水上起到了調和陰陽、化解煞氣的作用。
古代皇家建築的風水布局特點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這些建築不僅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更在布局、色彩、名稱、數理等方麵充分體現了風水易理的思想。通過巧妙運用風水學原理,古代皇家建築達到了趨吉避兇、增強運勢的目的,同時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