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天,一座古老的城市。


    經過朱皇帝30年的治理,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散發出新的活力。


    古老的中原王朝更是經過了勵精圖治,努力發展生產國力日漸強盛,新帝上任後的第一次北伐,更是讓奶龍阿鬥的威名遠播。


    經濟的複蘇,吸引著帝國境內的商賈,在新皇帝阿鬥的治理之下,愁廷也慢慢放寬了遷徙的禁令,至少在江南這一片,解除了路引的限製。


    臨近年關,帝國的子民也打算在年底采買些許零嘴,爆竹,屠蘇酒等,車馬雲集,商賈景從。


    達官貴人們,也派遣著家族裏麵的小廝去置辦年貨,尤其是些好麵的不能在排場上落下風。


    各藩屬國的臣子們,也不知從哪個地方冒了出來,來到了應天城的禮部,進貢的進貢,朝拜的朝拜。


    當然了。


    畢竟是天朝上國。


    來這裏朝拜之後,自然有豐厚的迴禮。


    這不,禮部如今又送上,要求迴禮的奏折。


    “什麽玩意兒?朝廷需要迴禮那麽多嗎?”阿鬥愣住了。


    根據禮部尚書的奏折,大明朝廷需要“錦綺,紗羅,金銀細軟之物賜之”,其中的價值不知幾何。


    反觀這些藩屬國貢獻的財富,隻能說是破銅爛鐵,一文不值。


    “愛卿啊,你看著我的眼睛如實的迴答我大明朝廷是否需要迴饋這麽多的禮物?”


    阿鬥死死的盯著禮部尚書的眼睛,隻要有意識波動,他就要拒絕這個提案。


    “是的,陛下按照傳統,我大明泱泱上國。既然得到藩屬國的納貢,那我就當百倍千倍萬倍迴贈,如此才不失我大明帝國之體麵”


    禮部尚用那不容置疑的語氣讓阿鬥搞不清:大明是不是太弱了,以至於讓藩屬國蹬鼻子上臉?


    好一個體麵。


    阿鬥愣住了,沒想到納貢竟然這麽賺錢?


    隻需給一個傻大憨一點破爛就能得到百倍千倍萬倍的迴報當真是太賺了。


    隻是。


    “愛卿啊,你給咱說實話,這些錢財到底有沒有貪汙?隻要有貪汙其實你直說,多少拿一點也沒有問題的,隻要把事情給老子辦好就行”


    “陛下啊,臣是真的沒有貪汙,這是太祖爺之前規定的,對。與這些番邦進貢,朝廷確實應該翻倍迴饋”


    禮部尚書陳迪。鏗鏘有力的說道,眼神堅定的仿佛是入定。


    “好,很好,你是說翻倍迴饋,那麽翻多少倍”


    “這個,太祖爺倒是沒有明確規定翻多少位,不過我們還是按照往常的慣例翻個10倍這樣”


    “但是陛下您也是知道的,這些番邦小國好不容易來一趟我大明,”


    “我大明身為天朝上國更是地主,朝廷的官員在實際操作之中就無會有十幾倍幾十倍的迴饋,當然這是具體到各個官員之間的事情”


    “一般來說的話,經過禮部的審批,絕大多數都是統一的”


    畢竟是朝廷出的錢,又不是他們官員出。


    保不齊還能在這撈點油水,便是那臭要放的,在設置時他們也這樣搞,隻不過所搞的幅度相對較少一些。


    “好好好”人在無語的時候是真的會笑。


    “既然太祖有規定是翻倍迴饋,朕允許,但是,這些錢財可不是那些小國白白拿的”


    對了。


    還是按照漢朝的製度。


    但阿鬥還是想試探一下。


    “陳尚書,我大明朝廷除了高額迴饋之外,應該還會有一些其他收獲,不然白白出這價錢,那些小國有臉收嗎”


    “哎呀,陛下我大明終究是富裕,給些錢財,豢養這些番邦蠻夷而己,並不算虧,至少咱們收獲了體麵”


    他自然是看出了皇帝眼中的不滿,也能感受到皇帝想要豪華這些蠻夷的想法,但是花錢買和平,總比出兵來的更劃算一些。


    “陛下,朝廷的武勳實在是夠多的了,如果朝廷願意出兵,那麽他們建功立業之後要不要封賞?”


    “給他們爵位,是不是給了他們權力?”


    見阿鬥若有所思的要點了點頭,陳電進一步的勸說道。


    “所以陛下是願意給他們這些武勳權力,還是願意給這些蠻夷一點微不足道的錢財呢?”


    “所以,朕打算,讓那些宗室藩王全部去頂替這些藩國?”


    不是陛下,你又在狗叫什麽?禮部尚書陳迪一陣腹誹。


    阿鬥的想法十分簡單。


    反正朝廷每年要給那些萬邦小國的納貢予以迴饋,不如把那些在中原內部貪玩享樂的藩王全部趕出去,讓他們在外邊霍霍,總好比在國內禍禍大明子明強。


    “沒錯,之後就讓這些宗室全都滾到那些蠻夷之地”


    此時的阿鬥仿佛進入了某種新的精神世界,突然覺得天下之大大有可為。


    當下,以大明皇室諸家第2代家主之令下達了一份旨意。


    產子令。


    換成大白話就是告訴那些藩王宗親


    全tnd給老子生。


    你要是沒有學成文武藝成不了救國製裁的話,那就迴去搞女人,生孩子生得多多的,朝廷全部幫你撫養,在他們成年後全部扔出去禍害那些個蠻夷。


    同時又聯想到了當下一大堆的勳貴,以及一堆沉迷於科舉卻又當不了官的舉人秀才。


    由於朱皇帝出生草根,年輕時沒有得到聖賢教誨,所以在成為紅巾軍一方領袖之後便大興教育。


    每一處鄉縣都有教習所供士子進學,朝廷也對進學的士子予以之錢糧米麵,保證每一位士子不至於因為學習而影響了家裏的生產。


    甚至於朝廷對考學有成的士子,那可是視若珍寶啊!


    一個士子倘若中了秀才,那可真是猶如魚躍龍門,從此便無需納稅,見官不拜,每月還有朝廷賞賜的祿米,足以維持生計。


    中了舉人,好家夥,那更是如日中天,所在的家庭都無需納稅了。


    甚至可以說,隻要中了舉人,那就如同鳳凰涅盤,其他所在的家族就會徹底擺脫被剝削的命運,搖身一變,成為剝削階級,從而享受幾十年安穩的榮華富貴。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這個舉人不要自尋死路。


    也正是因為這一政策,許多自耕農索性紛紛投靠那些舉人的麾下,甘願化為佃農。畢竟,橫豎都要交稅,交給那些舉人,興許還能比交給朝廷少一些。


    雖然阿鬥並不知曉老朱所製定的政策會帶來怎樣的危害,但他心中卻隱隱有一種預感,老朱所建立的大明,遲早會毀於他當初製定的這些政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鬥:我為建文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笑平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笑平生並收藏阿鬥:我為建文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