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在老江湖麵前根本不堪一擊
穿越58:開局兩分地 作者:首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各級領導很快到來,試驗也跟著開始,把發動機啟動後,秦淦西拉著周益民一起打麥子。
電動打穀機不用踩,隻要雙手抓著麥稈,像打水稻一樣,將麥穗放到滾筒上,滾筒就會把小麥顆粒打下來,打下來的麥子從尾部那根管子裏噴出來,落入擺好的籮筐裏。
半個小時後,這片土地的麥子全部打完。
麵對走過來的各級領導,周益民哈哈笑道:“各位領導,這打穀機好,不但省力,效率比普通打穀機的三倍還多,這樣可以少百分之七十的精壯壯勞力。我們大隊的大部分男勞力都去煉鋼鐵了,正愁秋收缺人,有這樣的打穀機,我一點也不愁了,哈哈。”
他的話,完全就是在幫秦淦西吹噓。
待他們把麥秸放到一旁後,秦淦西開著今天組裝的拖拉機,拖著今天組裝的旋耕機,一塊梯土一塊梯土地整。
看著他整地的速度,曾經看過他整地的兩位記者臉上露出驚容。
快多了,這次整地的速度比上次快多了。
這片梯土有莫約兩畝,除去最上麵的幾塊實在太窄,拖拉機進不去,總共隻用了半個小時。
他們怕秦淦西應付了事,還拿尺子進行現場查驗,結果還是有正常的五寸剩,最淺的一處也有四寸五。
和周益民信服效率一樣,他們也信服了秦淦西這個小組所製造出來的機器。
聽了兩位記者和周益民的有關講述,曾副省最後做了現場講話。
大意是秦淦西的農業機械研究小組,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指引下,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精神激勵下,所研製的機械完全符合國家《關於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的內容,湖湘省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把這些機械生產出來,為國家的農業機械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掌聲過後,各級領導又和秦淦西的小組一一握手,然後才離開。
兩位記者沒有走,拉著秦淦西和小組成員席地而坐。
廖祚祥老師也沒有走,他和周益民等人陪著他們席地而坐。
半月之前才采訪過,很多情況他們都很清楚,所以隻問了這兩種產品的情況。
得知他們小組上周曾來到田間地頭,向農民了解最迫切需要的機械,他們驚訝了。
驚訝過後,他們也講述了一些他們曾經了解到的情況。
聽著他們講述的一些情況,秦淦西腦中出現了新的產品研發方向。
聊天結束後,央日報的郭記者笑著說:“淦西同學,你這新機械發明得很及時,昨天央日報才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就有產品配合了。”
秦淦西哈哈一笑,“那真是趕巧了。我隻是希望能利用科學,在外國最強的領域超過他們。有了這些機械,地可以更多,這樣可以更多產,國家很快會富強起來。”
郭記者笑著說:“你這話說得好。”
兩位記者離開後,廖祚祥拉著秦淦西,把學校近期有關他們的情況告訴他,要小組成員做好準備。
其實就是九月一日新生開學的時候,包括他們小組在內的很多研究小組會得到表彰,他們這個小組還選為獲獎發言代表。
秦淦西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並把張立維作為發言人給推上去,並當即和他們四個說了。
其他三人沒一點意見,他是班長,又是學生會幹部,他來發言最合適。
秦淦西不得不感歎,這時候的人還是很單純的。
在這樣的利益麵前,沒人爭著搶著出鏡,隻講適不適合。
秦淦西如果自己想上台,那是誰也爭不過的,畢竟他是組長,方向和主結構設計都是他提出來的,但他不想出這個名,因為他的名氣已經夠大了。
雖然大家的名字都上了央日報和省日報,但隻有他的照片上去了,所以這樣的名氣就不能爭。
廖祚祥得到確定的迴信後也走了,留下秦淦西五人和周益民五人打掃戰場。
周益民他們五個人把旋耕機拆下來,然後掛上車廂,把旋耕機、三百多斤小麥和帆布裝進去;秦淦西等五人則把電動打穀機拆解裝進車廂裏。
然後,兩台拖拉機一前一後駛向倉庫。
看到秦淦西的車沒有去倉庫,而是直接駛向學校,周益民連忙跳下來,衝到車子的前麵。
秦淦西被他這樣的行為嚇了一大跳,幸好操作熟練,不然心裏一慌撞上去了。
“淦西老弟,各位老弟,晚餐我已經安排好了,你們得吃了再走。”
秦淦西應道:“老哥,不要這樣吧。”
張立維等人也幫腔,說已經吃了三頓,都不好意思再吃了。
周益民很堅決,說即使請個普通的匠人,做這麽多事,起碼應該管一天的飯,還說不吃是看不起農民。
他都這麽說了,張立維馬上就答應了,說一天都在勞動,身上很不舒服,到學校洗完澡再來。
得到他們的答複,周益民這才滿意地放行。
都上升到社會分工的對立了,張立維不敢不答應。
秦淦西卻心中好笑,這個周益民的話術,可後世完全有得一比。
也是,沒有這種機靈勁,他也當不上大隊長。
張立維雖然是學生會幹部,但在這樣的老江湖麵前,根本不堪一擊。
洗完澡後,秦淦西五人直接來到周益民家裏,飯已經煮好,菜也已經切好,就等炒了。
他們一到,他媳婦馬上開炒。
香味飄出後,那四個人也來了。
吃飯的時候,他家老太太和他媳婦沒有上桌,看到秦淦西問她們兩人怎麽不來吃飯,周益民迴應,現在還不到晚飯時間,她們會和小孩一起吃。
秦淦西這才確定,他家沒有女人不上桌這一說。
這頓飯吃得很慢,拖的時間很長。
吃飯期間,秦淦西繼續問他們五個,哪些作業是最需要人多的。
他們講出了很多細節,其中以周益民講的最切合實際。
秦淦西在前世看到過太多的農業機械,也知道憑現階段的工業水平,很多東西隻能是想象,根本造不出來。
他們講完後,周益民又問了秦淦西關於大棚種植蔬菜的情況,比之前問得更加詳細。
秦淦西沒有裝作很精通的樣子,而是“估計”“可能”“應該”說了一大堆,但如果把他講的實施下去,比較原始的大棚還是可以建起來的,反季節蔬菜也會有不錯的產出。
吃完飯後,他們一行沒有迴學校,而是來到江邊,在江邊坐著聊了幾個小時,順便把下一階段的計劃定下來,還是開發兩個產品:手工播種機械和動力播種機械。
等差不多要熄燈時,他們才往宿舍走,迴到宿舍時,熄燈已有五分鍾。
簡單洗洗上床後,秦淦西收了三畝地的花生,然後又種了三畝;收了五畝地的蕎麥,又種了四畝,剩下的一畝種小麥,上次在今天所收割麥地裏拔的小麥也成熟了。
上次隻拔了十根小麥,收下來的麥子根本用不了一畝地,但他不想種那麽多蕎麥,而是想多種小麥,所以寧願空九分地。
電動打穀機不用踩,隻要雙手抓著麥稈,像打水稻一樣,將麥穗放到滾筒上,滾筒就會把小麥顆粒打下來,打下來的麥子從尾部那根管子裏噴出來,落入擺好的籮筐裏。
半個小時後,這片土地的麥子全部打完。
麵對走過來的各級領導,周益民哈哈笑道:“各位領導,這打穀機好,不但省力,效率比普通打穀機的三倍還多,這樣可以少百分之七十的精壯壯勞力。我們大隊的大部分男勞力都去煉鋼鐵了,正愁秋收缺人,有這樣的打穀機,我一點也不愁了,哈哈。”
他的話,完全就是在幫秦淦西吹噓。
待他們把麥秸放到一旁後,秦淦西開著今天組裝的拖拉機,拖著今天組裝的旋耕機,一塊梯土一塊梯土地整。
看著他整地的速度,曾經看過他整地的兩位記者臉上露出驚容。
快多了,這次整地的速度比上次快多了。
這片梯土有莫約兩畝,除去最上麵的幾塊實在太窄,拖拉機進不去,總共隻用了半個小時。
他們怕秦淦西應付了事,還拿尺子進行現場查驗,結果還是有正常的五寸剩,最淺的一處也有四寸五。
和周益民信服效率一樣,他們也信服了秦淦西這個小組所製造出來的機器。
聽了兩位記者和周益民的有關講述,曾副省最後做了現場講話。
大意是秦淦西的農業機械研究小組,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指引下,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精神激勵下,所研製的機械完全符合國家《關於發展地方工業問題的意見》的內容,湖湘省要充分利用這個機會,把這些機械生產出來,為國家的農業機械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掌聲過後,各級領導又和秦淦西的小組一一握手,然後才離開。
兩位記者沒有走,拉著秦淦西和小組成員席地而坐。
廖祚祥老師也沒有走,他和周益民等人陪著他們席地而坐。
半月之前才采訪過,很多情況他們都很清楚,所以隻問了這兩種產品的情況。
得知他們小組上周曾來到田間地頭,向農民了解最迫切需要的機械,他們驚訝了。
驚訝過後,他們也講述了一些他們曾經了解到的情況。
聽著他們講述的一些情況,秦淦西腦中出現了新的產品研發方向。
聊天結束後,央日報的郭記者笑著說:“淦西同學,你這新機械發明得很及時,昨天央日報才提出‘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你就有產品配合了。”
秦淦西哈哈一笑,“那真是趕巧了。我隻是希望能利用科學,在外國最強的領域超過他們。有了這些機械,地可以更多,這樣可以更多產,國家很快會富強起來。”
郭記者笑著說:“你這話說得好。”
兩位記者離開後,廖祚祥拉著秦淦西,把學校近期有關他們的情況告訴他,要小組成員做好準備。
其實就是九月一日新生開學的時候,包括他們小組在內的很多研究小組會得到表彰,他們這個小組還選為獲獎發言代表。
秦淦西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並把張立維作為發言人給推上去,並當即和他們四個說了。
其他三人沒一點意見,他是班長,又是學生會幹部,他來發言最合適。
秦淦西不得不感歎,這時候的人還是很單純的。
在這樣的利益麵前,沒人爭著搶著出鏡,隻講適不適合。
秦淦西如果自己想上台,那是誰也爭不過的,畢竟他是組長,方向和主結構設計都是他提出來的,但他不想出這個名,因為他的名氣已經夠大了。
雖然大家的名字都上了央日報和省日報,但隻有他的照片上去了,所以這樣的名氣就不能爭。
廖祚祥得到確定的迴信後也走了,留下秦淦西五人和周益民五人打掃戰場。
周益民他們五個人把旋耕機拆下來,然後掛上車廂,把旋耕機、三百多斤小麥和帆布裝進去;秦淦西等五人則把電動打穀機拆解裝進車廂裏。
然後,兩台拖拉機一前一後駛向倉庫。
看到秦淦西的車沒有去倉庫,而是直接駛向學校,周益民連忙跳下來,衝到車子的前麵。
秦淦西被他這樣的行為嚇了一大跳,幸好操作熟練,不然心裏一慌撞上去了。
“淦西老弟,各位老弟,晚餐我已經安排好了,你們得吃了再走。”
秦淦西應道:“老哥,不要這樣吧。”
張立維等人也幫腔,說已經吃了三頓,都不好意思再吃了。
周益民很堅決,說即使請個普通的匠人,做這麽多事,起碼應該管一天的飯,還說不吃是看不起農民。
他都這麽說了,張立維馬上就答應了,說一天都在勞動,身上很不舒服,到學校洗完澡再來。
得到他們的答複,周益民這才滿意地放行。
都上升到社會分工的對立了,張立維不敢不答應。
秦淦西卻心中好笑,這個周益民的話術,可後世完全有得一比。
也是,沒有這種機靈勁,他也當不上大隊長。
張立維雖然是學生會幹部,但在這樣的老江湖麵前,根本不堪一擊。
洗完澡後,秦淦西五人直接來到周益民家裏,飯已經煮好,菜也已經切好,就等炒了。
他們一到,他媳婦馬上開炒。
香味飄出後,那四個人也來了。
吃飯的時候,他家老太太和他媳婦沒有上桌,看到秦淦西問她們兩人怎麽不來吃飯,周益民迴應,現在還不到晚飯時間,她們會和小孩一起吃。
秦淦西這才確定,他家沒有女人不上桌這一說。
這頓飯吃得很慢,拖的時間很長。
吃飯期間,秦淦西繼續問他們五個,哪些作業是最需要人多的。
他們講出了很多細節,其中以周益民講的最切合實際。
秦淦西在前世看到過太多的農業機械,也知道憑現階段的工業水平,很多東西隻能是想象,根本造不出來。
他們講完後,周益民又問了秦淦西關於大棚種植蔬菜的情況,比之前問得更加詳細。
秦淦西沒有裝作很精通的樣子,而是“估計”“可能”“應該”說了一大堆,但如果把他講的實施下去,比較原始的大棚還是可以建起來的,反季節蔬菜也會有不錯的產出。
吃完飯後,他們一行沒有迴學校,而是來到江邊,在江邊坐著聊了幾個小時,順便把下一階段的計劃定下來,還是開發兩個產品:手工播種機械和動力播種機械。
等差不多要熄燈時,他們才往宿舍走,迴到宿舍時,熄燈已有五分鍾。
簡單洗洗上床後,秦淦西收了三畝地的花生,然後又種了三畝;收了五畝地的蕎麥,又種了四畝,剩下的一畝種小麥,上次在今天所收割麥地裏拔的小麥也成熟了。
上次隻拔了十根小麥,收下來的麥子根本用不了一畝地,但他不想種那麽多蕎麥,而是想多種小麥,所以寧願空九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