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差距這麽大嗎?
穿越58:開局兩分地 作者:首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兩個人的對話,一個人看到機械化能提升生產效率,但又確信這麽煉鋼鐵能提升鋼鐵產量,另一個明顯懷疑這麽煉鋼的成果,含含糊糊沒有講出心中實話。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秦淦西從他們兩個的對話中靈光一閃,覺得可以稍微引導一下,把糧食產量提起來。
他知道此時的北大荒還沒大規模開荒,至於信息來源,不是有撿煙屁股的孫鴻鵬嗎。
種子問題更不用考慮,自己有種植空間一千五百畝土地,還有八倍的時速,可以提供多少水稻、土豆、玉米種子,自己都算不過來。
如果能成功,意味著最多餓一年,不會有三年,且接下來十年的日子會更好過。
日子好過了,十多年的熵運動也許不會發生。
走在路上撿一條魚,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能出乎意料,但隻要保持現在的思想道德,未來可能會更美好。
劉記者他們的測量很快結束,又搭乘秦淦西的車迴到機械樓前。
等他安排完接下來的工作,兩位記者就要求對他采訪,並且拒絕了院裏宣傳口的建議去院辦樓,直接來到小組所在的教室。
教室的黑板上,還有他們之前的計劃表、設計示意圖。
幾人對著黑板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秦淦西同學,你五號才想起要研究拖拉機和旋耕機?”
“其實最初的時候,我並沒想起研究拖拉機,隻是想製造一台用於耕地的機器,後來通過資料查詢,才覺得手扶拖拉機可以順勢研究一下。”
“我們國家有現成的手扶拖拉機買,為何沒想到買一台,那麽隻要研究旋耕機就行,這樣出成果的速度更快。”
“確實有現成的手扶拖拉機買,但我們的經費有限,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現有的拖拉機動力太大,油耗較高,不完全適合我夏國國情,還有一點,我們的產品結構比較緊湊,可以節省一些鋼鐵。至於成果,其實旋耕機的研究也很費時,我們在旋耕機研究上麵花的時間,是拖拉機的四倍。”
“我看到你們查找資料的時間花了五天,設計隻用了一天,準備零部件的時間隻有四天,最終產品一次合格,這有什麽關聯嗎?”
“我們決定研究旋耕機後,小組成員就進行了充分討論,把難點都盡量找出來,然後去查找資料,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五個人是同一個宿舍的,所以查找資料迴來後,還要對那些難點進行討論,在不斷討論中解決,拖拉機的構想,也是在討論中加進去的。這也算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吧。至於四天拿到零部件,這是我市配件廠、鍋爐廠、電機廠等五家工廠的領導和工人們積極配合的結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全國建設一盤棋的做法,我們的產品不會這麽快出現。”
“手扶拖拉機的車廂為什麽用木板,是為了節省鋼材嗎?”
“這倒不是,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現在做出來的隻是樣品,沒必要浪費;二是用木板已經能滿足我們的主要目標需要。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載人、裝旋耕機,所以也沒必要浪費。”
“你認為木板不適合做車廂?”
“可以這麽說。車廂裝載的貨物不是固定的,可以是沙子,也可以是鋼鐵,有的平整、無棱角,有的有刺、比重大,就如我們的旋耕機,如果路途稍遠,下麵的刀片就會對木板造成破壞,多用幾次,木板可能斷裂,會造成安全事故,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就黑板上的內容問了半個多小時後,他們兩個又向廖祚祥、張立維等人問了不少問題,最終總結起來,就是為了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不斷驗證。
秦淦西從心底裏沒有認為他們這是不信任自己,反而是被他們的這種嚴謹精神所折服。
在前世,他很少聽說過有這樣的記者,也沒見過如此嚴謹行事的同事,那時候的人,普遍都沒把心中的小魔鬼關得這麽嚴,所以到那時,目前普遍認為心中不應該的“小”,大家都覺得是很應該的,這也是導致朋友越來越少、人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在問完他們幾個後,郭記者再轉向秦淦西,“你們小組取名為農業機械研究小組,今後的方向就是農業機械嗎?”
秦淦西笑著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農業機械,而且在農業機械上,大有潛力可挖。我在一些雜誌上看到過,目前國外正在大力發展這一塊,我覺得我們夏國應該迎頭趕上去。”
“有什麽思路了嗎?”
“可以說有,但還沒有具體的思路。”
“怎麽說?”
“有了旋耕機,意味著可種植的土地會增加,那麽顆粒歸倉的速度也必須相應加快,不然白種了,所以我計劃下一步研究加快收割的設備。”
“你提到增加可耕種土地,這倒是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希望你們小組能研究出更多的農業機械。”
“謝謝,我們會努力的。”
秦淦西原本還想強調一下增加耕種麵積好處的,沒想到郭記者幫著加強了一下,便樂享其成。
隨著這一聲“謝謝”,宣告這次采訪結束。
待其他人離開後,張立維四人緊張而又激動的神情並未緩解。
周春波攬著秦淦西的肩膀問:“小十,我看你一點都不緊張,比大哥這個班長、學生會幹部還輕鬆,這是為什麽啊,我們之間的差距這麽大嗎?”
秦淦西笑道:“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采訪的東西都是我們真真實實做過的,原理也搞得透透的,為什麽要緊張?”
心中卻是好笑,前世雖然沒接受過這麽高層次的采訪,但記者招待會是舉辦過的,見過的記者多了,見過的人更多,國內外的都有,大風大浪都見過,這種小場麵為何要緊張?
張立維搖了搖頭,“還是緊張的,畢竟這是國家級和省級的報紙,院長都不一定被采訪過。”
秦淦西嗬嗬笑道:“人家那是不一定願意被采訪。”
鄒立群拍拍手,“我說各位哥哥弟弟,是不是找個地方慶祝一下過去、規劃一下未來?”
“這個必須有。”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秦淦西從他們兩個的對話中靈光一閃,覺得可以稍微引導一下,把糧食產量提起來。
他知道此時的北大荒還沒大規模開荒,至於信息來源,不是有撿煙屁股的孫鴻鵬嗎。
種子問題更不用考慮,自己有種植空間一千五百畝土地,還有八倍的時速,可以提供多少水稻、土豆、玉米種子,自己都算不過來。
如果能成功,意味著最多餓一年,不會有三年,且接下來十年的日子會更好過。
日子好過了,十多年的熵運動也許不會發生。
走在路上撿一條魚,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能出乎意料,但隻要保持現在的思想道德,未來可能會更美好。
劉記者他們的測量很快結束,又搭乘秦淦西的車迴到機械樓前。
等他安排完接下來的工作,兩位記者就要求對他采訪,並且拒絕了院裏宣傳口的建議去院辦樓,直接來到小組所在的教室。
教室的黑板上,還有他們之前的計劃表、設計示意圖。
幾人對著黑板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
“秦淦西同學,你五號才想起要研究拖拉機和旋耕機?”
“其實最初的時候,我並沒想起研究拖拉機,隻是想製造一台用於耕地的機器,後來通過資料查詢,才覺得手扶拖拉機可以順勢研究一下。”
“我們國家有現成的手扶拖拉機買,為何沒想到買一台,那麽隻要研究旋耕機就行,這樣出成果的速度更快。”
“確實有現成的手扶拖拉機買,但我們的經費有限,當然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現有的拖拉機動力太大,油耗較高,不完全適合我夏國國情,還有一點,我們的產品結構比較緊湊,可以節省一些鋼鐵。至於成果,其實旋耕機的研究也很費時,我們在旋耕機研究上麵花的時間,是拖拉機的四倍。”
“我看到你們查找資料的時間花了五天,設計隻用了一天,準備零部件的時間隻有四天,最終產品一次合格,這有什麽關聯嗎?”
“我們決定研究旋耕機後,小組成員就進行了充分討論,把難點都盡量找出來,然後去查找資料,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五個人是同一個宿舍的,所以查找資料迴來後,還要對那些難點進行討論,在不斷討論中解決,拖拉機的構想,也是在討論中加進去的。這也算是磨刀不誤砍柴工吧。至於四天拿到零部件,這是我市配件廠、鍋爐廠、電機廠等五家工廠的領導和工人們積極配合的結果,沒有他們的無私奉獻、全國建設一盤棋的做法,我們的產品不會這麽快出現。”
“手扶拖拉機的車廂為什麽用木板,是為了節省鋼材嗎?”
“這倒不是,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現在做出來的隻是樣品,沒必要浪費;二是用木板已經能滿足我們的主要目標需要。我們的主要目標是載人、裝旋耕機,所以也沒必要浪費。”
“你認為木板不適合做車廂?”
“可以這麽說。車廂裝載的貨物不是固定的,可以是沙子,也可以是鋼鐵,有的平整、無棱角,有的有刺、比重大,就如我們的旋耕機,如果路途稍遠,下麵的刀片就會對木板造成破壞,多用幾次,木板可能斷裂,會造成安全事故,給國家帶來更大的損失。”
就黑板上的內容問了半個多小時後,他們兩個又向廖祚祥、張立維等人問了不少問題,最終總結起來,就是為了一個問題的答案進行不斷驗證。
秦淦西從心底裏沒有認為他們這是不信任自己,反而是被他們的這種嚴謹精神所折服。
在前世,他很少聽說過有這樣的記者,也沒見過如此嚴謹行事的同事,那時候的人,普遍都沒把心中的小魔鬼關得這麽嚴,所以到那時,目前普遍認為心中不應該的“小”,大家都覺得是很應該的,這也是導致朋友越來越少、人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焦慮的原因。
在問完他們幾個後,郭記者再轉向秦淦西,“你們小組取名為農業機械研究小組,今後的方向就是農業機械嗎?”
秦淦西笑著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所以首先想到的是農業機械,而且在農業機械上,大有潛力可挖。我在一些雜誌上看到過,目前國外正在大力發展這一塊,我覺得我們夏國應該迎頭趕上去。”
“有什麽思路了嗎?”
“可以說有,但還沒有具體的思路。”
“怎麽說?”
“有了旋耕機,意味著可種植的土地會增加,那麽顆粒歸倉的速度也必須相應加快,不然白種了,所以我計劃下一步研究加快收割的設備。”
“你提到增加可耕種土地,這倒是可以增加糧食產量,希望你們小組能研究出更多的農業機械。”
“謝謝,我們會努力的。”
秦淦西原本還想強調一下增加耕種麵積好處的,沒想到郭記者幫著加強了一下,便樂享其成。
隨著這一聲“謝謝”,宣告這次采訪結束。
待其他人離開後,張立維四人緊張而又激動的神情並未緩解。
周春波攬著秦淦西的肩膀問:“小十,我看你一點都不緊張,比大哥這個班長、學生會幹部還輕鬆,這是為什麽啊,我們之間的差距這麽大嗎?”
秦淦西笑道:“他們是人,我們也是人,采訪的東西都是我們真真實實做過的,原理也搞得透透的,為什麽要緊張?”
心中卻是好笑,前世雖然沒接受過這麽高層次的采訪,但記者招待會是舉辦過的,見過的記者多了,見過的人更多,國內外的都有,大風大浪都見過,這種小場麵為何要緊張?
張立維搖了搖頭,“還是緊張的,畢竟這是國家級和省級的報紙,院長都不一定被采訪過。”
秦淦西嗬嗬笑道:“人家那是不一定願意被采訪。”
鄒立群拍拍手,“我說各位哥哥弟弟,是不是找個地方慶祝一下過去、規劃一下未來?”
“這個必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