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就開始抱怨?(民11:1 - 6)
這與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有何相似?
引言
《民數記》11章1 - 6節記載了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遭遇的一場重大危機:他們身處曠野,因生活艱難和食物單調,開始向神發怨言。這一抱怨行為不僅引發了神的審判(民11:1),更深刻地暴露出他們內心的軟弱以及信仰方麵的危機。盡管以色列人此前親眼見證了神以十災擊打法老、分開紅海、降下嗎哪等諸多神跡,然而僅僅在出埃及一年之後,他們就陷入了對神的懷疑與不滿之中。這一事件不僅僅是舊約曆史的一個片段,它對於現代信徒而言,同樣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在信仰的漫長旅程中,人性的軟弱以及所麵臨的屬靈考驗從未改變。本文將從以色列人抱怨的曆史背景、根源、神的迴應等方麵展開分析,並探討其與現代信徒信仰危機的關聯,結合聖經內容深入剖析以色列人抱怨的本質,進而探尋信徒在麵對困境時應如何堅守信心。
一、以色列人抱怨的曆史背景與直接原因
1. 出埃及後的信仰高峰與低穀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這段經曆堪稱他們信仰曆程中的高峰時刻:他們經曆了逾越節羔羊帶來的拯救(出12:13),目睹了紅海在神的大能下分開(出14:21 - 22),每日依靠神降下的嗎哪得以生存(出16:4),還在西奈山與神莊嚴立約(出19:5 - 6)。然而,當他們踏入曠野之後,原本堅定的信心卻迅速出現動搖。《民數記》11章所記載事件的時間點是在出埃及後的第二年(參考民1:1),此時他們已經離開西奈山,正朝著應許之地前行,但曠野中未知的前路以及艱苦的環境,逐漸消磨了他們起初對神的那份熱情。
2. 曠野生活的現實挑戰
曠野的環境極為惡劣,糧食和水源都極度匱乏,以色列人完全依賴神的供應才能生存。雖然神每天都會降下嗎哪(出16:14 - 15),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單一的食物讓他們心生不滿,他們不禁抱怨道:“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5 - 6)。表麵上看,他們的抱怨是針對食物,但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對神主權的不信任。
3. 選擇性記憶與理想化的過去
以色列人對埃及的生活進行了美化,卻選擇性地遺忘了在埃及為奴時所遭受的痛苦。他們曾經迫切哀求神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家”(出2:23),然而在曠野中,卻將埃及的“肉鍋”當作是為自由付出的代價(出16:3)。這種心理現象被稱作“埃及情結”,即在麵對困境時,人們往往傾向於用虛假的“美好迴憶”來逃避現實,從而拒絕信靠神的引領。
二、以色列人抱怨的深層屬靈根源
1. 對神的應許失去耐心
神曾明確應許會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流奶與蜜之地”(出3:8),然而曠野旅程的漫長,使得他們的信心逐漸動搖。他們急切地渴望立刻就能享受豐盛的生活,卻不願意耐心等候神所安排的時機。這種急躁的心態,與亞伯拉罕因急切想要兒子而納妾(創16:1 - 2)、掃羅因等不及撒母耳而擅自獻祭(撒上13:8 - 12)的行為如出一轍,充分顯示出人性對於“延遲滿足”的抗拒。
2. 對神的供應缺乏感恩
嗎哪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供應給以色列人的食物,它象征著神的信實以及對他們的看顧(申8:3)。然而,以色列人卻將這“從天而降的糧食”視為單調乏味的負擔,而沒有將其看作是神恩典的記號。這種不知感恩的態度,正是信仰危機的開端,正如保羅所說:“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羅1:21)。
3. 對神的領導權柄的質疑
以色列人的抱怨,不僅僅是針對曠野的生活環境,實際上也針對著摩西的領導。他們抱怨道:“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民11:4)。這背後實質是對神所設立權柄的反抗,就如同可拉黨的背叛(民16:3)。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卻不願意順服神的計劃。
4. 群體效應對信心的腐蝕
抱怨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民數記》11:4提到“他們中間的閑雜人大起貪欲”,這些“閑雜人”有可能是跟隨以色列人一同出埃及的外族人(出12:38)。他們的不滿情緒迅速在全會眾中蔓延開來,最終導致了集體信仰的崩塌。這一現象提醒我們:“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15:33),群體中負麵的情緒會進一步加劇個人所麵臨的信仰危機。
三、神的迴應:審判與恩典的平衡
1. 火的審判:聖潔不容輕慢
以色列人的怨言直接激怒了神,“耶和華的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民11:1)。火的審判充分表明了神對於褻瀆和不信的嚴肅態度。聖潔的神絕不容忍子民以抱怨來取代感恩之情,正如新約中所警告的:“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10:10)。
2. 鵪鶉的供應:恩典中的管教
麵對以色列人對肉食的強烈貪求,神賜下了鵪鶉,然而同時也降下了災殃(民11:31 - 33)。這一事件彰顯了神的恩典與公義之間的平衡:神聽到了人的訴求,但絕不會縱容人的罪性。鵪鶉所帶來的審判,預先表明了“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1:15)的後果。
3. 摩西的代求:中保的憐憫
在這場危機當中,摩西為百姓向神代求(民11:2),這一行為預表了基督作為中保的角色(提前2:5)。神的審判總是伴隨著悔改的機會,就如同祂對尼尼微城所展現出的憐憫一樣(拿3:10)。
四、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與以色列人抱怨的相似性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抱怨並非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其實是人性軟弱的典型體現。現代的信徒雖然沒有經曆過曠野漂流,但卻常常陷入與之類似的信仰危機:
1. 對“屬靈曠野”的不滿
許多信徒在信仰的初期,往往會經曆一段“屬靈蜜月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禱告得不到迴應、教會生活變得瑣碎、靈修過程變得枯燥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他們就像以色列人一樣,不禁發出質疑:“神真的與我同在嗎?”(參考出17:7)。這種“屬靈疲憊”有可能逐漸演變成對信仰的冷漠,甚至最終選擇放棄信仰。
2. 世俗享樂的誘惑
以色列人懷念埃及的“黃瓜、西瓜”,而現代人則很容易沉迷於消費主義、娛樂至死或者物質主義的陷阱之中。當信徒將世俗的價值觀念置於屬靈追求之上時,就如同保羅所說:“以地上的事為念”(腓3:19),從而失去了作為天國子民的身份。
3. 對神主權的不信任
在諸如疫情、戰爭、經濟危機等全球性的動蕩麵前,信徒可能會像以色列人一樣發出質問:“神為何允許苦難發生?”約伯的朋友以利法曾錯誤地將苦難等同於刑罰(伯4:7 - 8),但神在《約伯記》中的迴應表明:祂的智慧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疇(伯38:1 - 4)。現代的信徒需要學會在未知的情況下,依然信靠神的良善。
4. 群體性的信仰妥協
以色列人的抱怨因“閑雜人”的煽動而迅速擴散,在當今的教會中,也可能會因為世俗化潮流、成功神學或者道德相對主義等因素的滲透,而逐漸失去分別為聖的見證。保羅曾警告提摩太:“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提後4:3)。
五、從以色列人的失敗學習屬靈功課
1. 培養感恩的靈性
保羅勸勉信徒:“要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 - 18)。感恩之心就如同抵禦抱怨的疫苗。倘若以色列人能夠每天為嗎哪而感恩,而不是抱怨其單調,那麽他們就能夠以喜樂的心態繼續前行。
2. 操練信心的忍耐
《希伯來書》著重強調:“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雅各也指出:“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曠野的旅程是信徒信心成長所必經的道路。
3. 紮根於神的話語
以色列人因為忘記了神的應許,最終導致信心崩潰。《詩篇》119:11提醒信徒:“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每天堅持讀經和默想,能夠幫助信徒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站穩腳跟。
4. 建立屬靈群體的支持
以色列人的失敗,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群體中負麵因素的影響,而新約則強調“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林前12:27),應當以真理和愛心相互扶持。
5. 仰望基督的榜樣
耶穌在曠野中受到魔鬼試探時,憑借著“經上記著說”(太4:4、7、10)成功勝過了一切抱怨的試探。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如同終極“曠野之苦”的磨難,卻始終沒有質疑父神的旨意(路22:42)。信徒應當效法基督,“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 2)。
結論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抱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信仰旅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忘恩負義、急躁冒進、以自我為中心以及群體性的軟弱。這段曆史不僅僅是舊約中對後人的警戒,更是現代信徒審視自身的一麵鏡子。在當今時代,教會同樣麵臨著世俗化、物質主義以及信心危機等諸多挑戰,但神始終是信實可靠的:“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林前10:13)。
以色列人的故事雖然以悲劇作為開端,但並沒有以絕望告終——盡管有一代人倒在了曠野之中,神依然信守承諾,帶領新一代的人進入了應許之地。這一事件預表了基督的救贖:祂在曠野中戰勝了一切試探,為所有相信祂的人開辟了一條通往永恆應許的道路。信徒應當以這段曆史為鑒,在遭遇屬靈低穀時,及時轉向神,以感恩、忍耐和順服的態度,在“曠野”中彰顯出堅定的信心,直至“進入祂的安息”(來4:11)。
這與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有何相似?
引言
《民數記》11章1 - 6節記載了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第二年遭遇的一場重大危機:他們身處曠野,因生活艱難和食物單調,開始向神發怨言。這一抱怨行為不僅引發了神的審判(民11:1),更深刻地暴露出他們內心的軟弱以及信仰方麵的危機。盡管以色列人此前親眼見證了神以十災擊打法老、分開紅海、降下嗎哪等諸多神跡,然而僅僅在出埃及一年之後,他們就陷入了對神的懷疑與不滿之中。這一事件不僅僅是舊約曆史的一個片段,它對於現代信徒而言,同樣具有深刻的警示意義——在信仰的漫長旅程中,人性的軟弱以及所麵臨的屬靈考驗從未改變。本文將從以色列人抱怨的曆史背景、根源、神的迴應等方麵展開分析,並探討其與現代信徒信仰危機的關聯,結合聖經內容深入剖析以色列人抱怨的本質,進而探尋信徒在麵對困境時應如何堅守信心。
一、以色列人抱怨的曆史背景與直接原因
1. 出埃及後的信仰高峰與低穀
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這段經曆堪稱他們信仰曆程中的高峰時刻:他們經曆了逾越節羔羊帶來的拯救(出12:13),目睹了紅海在神的大能下分開(出14:21 - 22),每日依靠神降下的嗎哪得以生存(出16:4),還在西奈山與神莊嚴立約(出19:5 - 6)。然而,當他們踏入曠野之後,原本堅定的信心卻迅速出現動搖。《民數記》11章所記載事件的時間點是在出埃及後的第二年(參考民1:1),此時他們已經離開西奈山,正朝著應許之地前行,但曠野中未知的前路以及艱苦的環境,逐漸消磨了他們起初對神的那份熱情。
2. 曠野生活的現實挑戰
曠野的環境極為惡劣,糧食和水源都極度匱乏,以色列人完全依賴神的供應才能生存。雖然神每天都會降下嗎哪(出16:14 - 15),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單一的食物讓他們心生不滿,他們不禁抱怨道:“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現在我們的心血枯竭了,除這嗎哪以外,在我們眼前並沒有別的東西!”(民11:5 - 6)。表麵上看,他們的抱怨是針對食物,但實際上反映出他們對神主權的不信任。
3. 選擇性記憶與理想化的過去
以色列人對埃及的生活進行了美化,卻選擇性地遺忘了在埃及為奴時所遭受的痛苦。他們曾經迫切哀求神拯救他們脫離“為奴之家”(出2:23),然而在曠野中,卻將埃及的“肉鍋”當作是為自由付出的代價(出16:3)。這種心理現象被稱作“埃及情結”,即在麵對困境時,人們往往傾向於用虛假的“美好迴憶”來逃避現實,從而拒絕信靠神的引領。
二、以色列人抱怨的深層屬靈根源
1. 對神的應許失去耐心
神曾明確應許會帶領以色列人進入“流奶與蜜之地”(出3:8),然而曠野旅程的漫長,使得他們的信心逐漸動搖。他們急切地渴望立刻就能享受豐盛的生活,卻不願意耐心等候神所安排的時機。這種急躁的心態,與亞伯拉罕因急切想要兒子而納妾(創16:1 - 2)、掃羅因等不及撒母耳而擅自獻祭(撒上13:8 - 12)的行為如出一轍,充分顯示出人性對於“延遲滿足”的抗拒。
2. 對神的供應缺乏感恩
嗎哪是神以超自然的方式供應給以色列人的食物,它象征著神的信實以及對他們的看顧(申8:3)。然而,以色列人卻將這“從天而降的糧食”視為單調乏味的負擔,而沒有將其看作是神恩典的記號。這種不知感恩的態度,正是信仰危機的開端,正如保羅所說:“他們雖然知道神,卻不當作神榮耀祂,也不感謝祂”(羅1:21)。
3. 對神的領導權柄的質疑
以色列人的抱怨,不僅僅是針對曠野的生活環境,實際上也針對著摩西的領導。他們抱怨道:“誰給我們肉吃呢?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民11:4)。這背後實質是對神所設立權柄的反抗,就如同可拉黨的背叛(民16:3)。他們渴望擁有“自主權”,卻不願意順服神的計劃。
4. 群體效應對信心的腐蝕
抱怨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民數記》11:4提到“他們中間的閑雜人大起貪欲”,這些“閑雜人”有可能是跟隨以色列人一同出埃及的外族人(出12:38)。他們的不滿情緒迅速在全會眾中蔓延開來,最終導致了集體信仰的崩塌。這一現象提醒我們:“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15:33),群體中負麵的情緒會進一步加劇個人所麵臨的信仰危機。
三、神的迴應:審判與恩典的平衡
1. 火的審判:聖潔不容輕慢
以色列人的怨言直接激怒了神,“耶和華的怒氣發作,使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民11:1)。火的審判充分表明了神對於褻瀆和不信的嚴肅態度。聖潔的神絕不容忍子民以抱怨來取代感恩之情,正如新約中所警告的:“你們也不要發怨言,像他們有發怨言的,就被滅命的所滅”(林前10:10)。
2. 鵪鶉的供應:恩典中的管教
麵對以色列人對肉食的強烈貪求,神賜下了鵪鶉,然而同時也降下了災殃(民11:31 - 33)。這一事件彰顯了神的恩典與公義之間的平衡:神聽到了人的訴求,但絕不會縱容人的罪性。鵪鶉所帶來的審判,預先表明了“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1:15)的後果。
3. 摩西的代求:中保的憐憫
在這場危機當中,摩西為百姓向神代求(民11:2),這一行為預表了基督作為中保的角色(提前2:5)。神的審判總是伴隨著悔改的機會,就如同祂對尼尼微城所展現出的憐憫一樣(拿3:10)。
四、現代信徒的信仰危機:與以色列人抱怨的相似性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的抱怨並非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其實是人性軟弱的典型體現。現代的信徒雖然沒有經曆過曠野漂流,但卻常常陷入與之類似的信仰危機:
1. 對“屬靈曠野”的不滿
許多信徒在信仰的初期,往往會經曆一段“屬靈蜜月期”,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禱告得不到迴應、教會生活變得瑣碎、靈修過程變得枯燥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他們就像以色列人一樣,不禁發出質疑:“神真的與我同在嗎?”(參考出17:7)。這種“屬靈疲憊”有可能逐漸演變成對信仰的冷漠,甚至最終選擇放棄信仰。
2. 世俗享樂的誘惑
以色列人懷念埃及的“黃瓜、西瓜”,而現代人則很容易沉迷於消費主義、娛樂至死或者物質主義的陷阱之中。當信徒將世俗的價值觀念置於屬靈追求之上時,就如同保羅所說:“以地上的事為念”(腓3:19),從而失去了作為天國子民的身份。
3. 對神主權的不信任
在諸如疫情、戰爭、經濟危機等全球性的動蕩麵前,信徒可能會像以色列人一樣發出質問:“神為何允許苦難發生?”約伯的朋友以利法曾錯誤地將苦難等同於刑罰(伯4:7 - 8),但神在《約伯記》中的迴應表明:祂的智慧遠遠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疇(伯38:1 - 4)。現代的信徒需要學會在未知的情況下,依然信靠神的良善。
4. 群體性的信仰妥協
以色列人的抱怨因“閑雜人”的煽動而迅速擴散,在當今的教會中,也可能會因為世俗化潮流、成功神學或者道德相對主義等因素的滲透,而逐漸失去分別為聖的見證。保羅曾警告提摩太:“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提後4:3)。
五、從以色列人的失敗學習屬靈功課
1. 培養感恩的靈性
保羅勸勉信徒:“要常常喜樂,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5:16 - 18)。感恩之心就如同抵禦抱怨的疫苗。倘若以色列人能夠每天為嗎哪而感恩,而不是抱怨其單調,那麽他們就能夠以喜樂的心態繼續前行。
2. 操練信心的忍耐
《希伯來書》著重強調:“你們必須忍耐,使你們行完了神的旨意,就可以得著所應許的”(來10:36)。雅各也指出:“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雅1:4)。曠野的旅程是信徒信心成長所必經的道路。
3. 紮根於神的話語
以色列人因為忘記了神的應許,最終導致信心崩潰。《詩篇》119:11提醒信徒:“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裏,免得我得罪你”。每天堅持讀經和默想,能夠幫助信徒在動蕩不安的環境中站穩腳跟。
4. 建立屬靈群體的支持
以色列人的失敗,部分原因是受到了群體中負麵因素的影響,而新約則強調“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10:24)。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林前12:27),應當以真理和愛心相互扶持。
5. 仰望基督的榜樣
耶穌在曠野中受到魔鬼試探時,憑借著“經上記著說”(太4:4、7、10)成功勝過了一切抱怨的試探。祂在十字架上承受了如同終極“曠野之苦”的磨難,卻始終沒有質疑父神的旨意(路22:42)。信徒應當效法基督,“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12:1 - 2)。
結論
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抱怨,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信仰旅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忘恩負義、急躁冒進、以自我為中心以及群體性的軟弱。這段曆史不僅僅是舊約中對後人的警戒,更是現代信徒審視自身的一麵鏡子。在當今時代,教會同樣麵臨著世俗化、物質主義以及信心危機等諸多挑戰,但神始終是信實可靠的:“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林前10:13)。
以色列人的故事雖然以悲劇作為開端,但並沒有以絕望告終——盡管有一代人倒在了曠野之中,神依然信守承諾,帶領新一代的人進入了應許之地。這一事件預表了基督的救贖:祂在曠野中戰勝了一切試探,為所有相信祂的人開辟了一條通往永恆應許的道路。信徒應當以這段曆史為鑒,在遭遇屬靈低穀時,及時轉向神,以感恩、忍耐和順服的態度,在“曠野”中彰顯出堅定的信心,直至“進入祂的安息”(來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