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推行漢化,去胡化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過,遠在草原的李文忠和李景隆倒是還不知道朝廷給了他們這麽高的封賞。
“好了,孤決定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之上設立都護府,兵部需速速派遣精銳之師前往駐紮,並與北伐大軍完成順利交接,待交接完畢後,即刻命令北伐大軍班師迴朝,屆時朕將論功行賞,以慰眾將士們的赫赫戰功,此事兵部務必盡快落實!”朱雄英目光如炬,語氣堅定地繼續下令道。
兵部尚書聞言,連忙跨步而出,恭敬地躬身應道,“微臣謹遵聖諭。”
緊接著,朱雄英轉頭看向吏部尚書,緩聲道,“吏部,立刻著手安排合適的官員趕赴蒙古之地,迅速構建起完備的行政機構,務必要保證其能夠有條不紊地正常運轉,與此同時,兵部與吏部需緊密協作,盡快商議並確定好蒙古地區的行政區域劃分事宜,盡早予以落實執行。”
吏部尚書不敢怠慢,趕忙站出來行禮道,“微臣領命。”
就在此時,朝堂之中突然傳來一聲質疑之聲,“殿下,為何不對這些蠻夷之人采取嚴厲手段?難道不應當將他們男子貶為奴仆,女子淪為娼妓嗎?如此一來,既可泄憤,又能彰顯我朝威嚴,如今卻要耗費心力去教化和管理他們,這究竟是何道理啊?”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很快便有人站出來附和道,“是啊,殿下。依臣之見,就該將他們統統貶作奴隸,任我們驅使奴役,何須這般大費周章地去管理他們呢?”
朱雄英聽後微微皺眉,掃視了一眼眾人,緩緩說道,“諸位愛卿此言差矣,孤之目的並非一時之泄憤,而是長治久安,若隻是將他們貶為奴仆娼妓,仇恨的種子隻會深深埋下,日後必將引發無盡戰亂。”
朝堂中不少大臣聽聞此言,紛紛點頭。
徐達點點頭,“不過就怕他們不知好歹。”
朱雄英接著道:“恩威並施嘛,不服從管理者,男為奴,女為娼,絕不姑息,孤欲使四海歸心,讓他們沐浴大明教化,成為我大明子民,此乃千秋之功業,豈是短視之舉可比?況且,他們亦可為我大明增添人力物力,共同繁榮昌盛。”
方才提出質疑之人麵露慚色,拱手道,“殿下遠見卓識,臣等不及。”
朱雄英擺擺手,朗聲道,“孤意已決,各部當齊心協力,孤相信,假以時日,蒙古之地必成我大明錦繡山河之一隅,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眾臣齊唿千歲,沒想到朱雄英玩起了恩威並施之道。
朱雄英目光堅定地看著朝堂之下,接著緩聲道,“禮部,即刻著手安排德高望重的夫子前往草原,對那些蠻夷之人展開教化工作,我們不僅要從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上將他們完全漢化,更要做到書同文、車同軌,真正實現國家實質上的大一統,此外,對於他們原有的文化、文字以及曆史記載等,一律焚毀清除,堅決推行去胡化政策,此乃一項艱巨且漫長的任務,但必須全力以赴,不得有絲毫懈怠,與此同時,派遣前去執行這項使命的官員也需經過精心篩選,諸如欺壓百姓之徒、貪贓枉法之吏等等一概不能予以任用。”
禮部尚書聞令後,趕忙出列恭敬迴應道,“臣謹遵殿下旨意。”
然而此刻,不少大臣心中暗自思忖著,哎呀呀,這位年輕的儲君可真是夠狠辣的啊!如此手段,簡直就是用軟刀子殺人還要誅心呐。
確實,相較於直接將這些人貶為奴隸或者婢女而言,這種全麵去胡化並施行漢化的策略更為殘酷無情。
因為它意味著要將一個民族的所有過往痕跡統統抹除幹淨,不留一絲餘地。
正所謂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亡其族,必先亡其文化,如今這般大規模地開展去胡化行動,並全力推行漢化,毫無疑問將會是一場浩大的工程。
不過,若能成功達成目標,日後所帶來的益處定然也是極為可觀的。
“殿下,如果那些百姓拒不執行呢?”此時,朝堂之上一名臣子挺身而出,憂心忡忡地問道。
他深知要讓百姓們一下子摒棄自己長久以來所遵循的文化、文字和服飾等傳統,絕非易事。
確實如此,這些改變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一時之間必然難以接受。
然而,朱雄英目光堅定,毫無退縮之意,他掃視了一眼群臣,緩緩說道。
“諸位可還記得當年他們入主中原之時,是怎樣對我中原大地強行去漢化的麽?那段曆史,難道你們都忘卻了不成?若非我大明奮力恢複漢人江山,再過數十年,隻怕世人皆不知唐詩宋詞為何物了!”
“這……”群臣沉默不語,不知如何反駁。
說到此處,朱雄英不禁提高了聲調,語氣中充滿悲憤與感慨,眾臣皆是麵色凝重,迴想起那段黑暗的過去,心中亦是憤憤不平。
接著,朱雄英繼續慷慨陳詞道,“時至今日,盡管我漢人已然重掌天下,但北方的民心仍未完全歸附,南北尚未真正意義上實現統一,難道我們就這樣坐視不管嗎?不!我們隻不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罷了!此乃天經地義之事,又有何不妥之處?”
“殿下聖明。”李善長表示支持。
“即刻起,直接施行三殺政策!凡拒不去胡化者,殺,但凡有煽動叛亂之人,殺,至於那些膽敢散播謠言、煽動輿論者,殺!與此同時,廢除北元所有律法,在全境範圍內一律推行大明律,凡事皆依大明律行事!”
“殿下聖明,如此以來,用不了三代人,草原蠻夷將徹底漢化,實現統一!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大計啊。”馬上有臣子站出來拍馬屁。
“臣等盛讚殿下灼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群臣至此再無意見,就怕朱雄英對他們一心一意的仁慈治世,到時候農夫與蛇的事情重演。
“好了,孤決定在這片廣袤無垠的草原之上設立都護府,兵部需速速派遣精銳之師前往駐紮,並與北伐大軍完成順利交接,待交接完畢後,即刻命令北伐大軍班師迴朝,屆時朕將論功行賞,以慰眾將士們的赫赫戰功,此事兵部務必盡快落實!”朱雄英目光如炬,語氣堅定地繼續下令道。
兵部尚書聞言,連忙跨步而出,恭敬地躬身應道,“微臣謹遵聖諭。”
緊接著,朱雄英轉頭看向吏部尚書,緩聲道,“吏部,立刻著手安排合適的官員趕赴蒙古之地,迅速構建起完備的行政機構,務必要保證其能夠有條不紊地正常運轉,與此同時,兵部與吏部需緊密協作,盡快商議並確定好蒙古地區的行政區域劃分事宜,盡早予以落實執行。”
吏部尚書不敢怠慢,趕忙站出來行禮道,“微臣領命。”
就在此時,朝堂之中突然傳來一聲質疑之聲,“殿下,為何不對這些蠻夷之人采取嚴厲手段?難道不應當將他們男子貶為奴仆,女子淪為娼妓嗎?如此一來,既可泄憤,又能彰顯我朝威嚴,如今卻要耗費心力去教化和管理他們,這究竟是何道理啊?”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一片嘩然。很快便有人站出來附和道,“是啊,殿下。依臣之見,就該將他們統統貶作奴隸,任我們驅使奴役,何須這般大費周章地去管理他們呢?”
朱雄英聽後微微皺眉,掃視了一眼眾人,緩緩說道,“諸位愛卿此言差矣,孤之目的並非一時之泄憤,而是長治久安,若隻是將他們貶為奴仆娼妓,仇恨的種子隻會深深埋下,日後必將引發無盡戰亂。”
朝堂中不少大臣聽聞此言,紛紛點頭。
徐達點點頭,“不過就怕他們不知好歹。”
朱雄英接著道:“恩威並施嘛,不服從管理者,男為奴,女為娼,絕不姑息,孤欲使四海歸心,讓他們沐浴大明教化,成為我大明子民,此乃千秋之功業,豈是短視之舉可比?況且,他們亦可為我大明增添人力物力,共同繁榮昌盛。”
方才提出質疑之人麵露慚色,拱手道,“殿下遠見卓識,臣等不及。”
朱雄英擺擺手,朗聲道,“孤意已決,各部當齊心協力,孤相信,假以時日,蒙古之地必成我大明錦繡山河之一隅,百姓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盛世。”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眾臣齊唿千歲,沒想到朱雄英玩起了恩威並施之道。
朱雄英目光堅定地看著朝堂之下,接著緩聲道,“禮部,即刻著手安排德高望重的夫子前往草原,對那些蠻夷之人展開教化工作,我們不僅要從行為舉止和生活習慣上將他們完全漢化,更要做到書同文、車同軌,真正實現國家實質上的大一統,此外,對於他們原有的文化、文字以及曆史記載等,一律焚毀清除,堅決推行去胡化政策,此乃一項艱巨且漫長的任務,但必須全力以赴,不得有絲毫懈怠,與此同時,派遣前去執行這項使命的官員也需經過精心篩選,諸如欺壓百姓之徒、貪贓枉法之吏等等一概不能予以任用。”
禮部尚書聞令後,趕忙出列恭敬迴應道,“臣謹遵殿下旨意。”
然而此刻,不少大臣心中暗自思忖著,哎呀呀,這位年輕的儲君可真是夠狠辣的啊!如此手段,簡直就是用軟刀子殺人還要誅心呐。
確實,相較於直接將這些人貶為奴隸或者婢女而言,這種全麵去胡化並施行漢化的策略更為殘酷無情。
因為它意味著要將一個民族的所有過往痕跡統統抹除幹淨,不留一絲餘地。
正所謂欲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欲亡其族,必先亡其文化,如今這般大規模地開展去胡化行動,並全力推行漢化,毫無疑問將會是一場浩大的工程。
不過,若能成功達成目標,日後所帶來的益處定然也是極為可觀的。
“殿下,如果那些百姓拒不執行呢?”此時,朝堂之上一名臣子挺身而出,憂心忡忡地問道。
他深知要讓百姓們一下子摒棄自己長久以來所遵循的文化、文字和服飾等傳統,絕非易事。
確實如此,這些改變對於普通民眾而言無疑是巨大的衝擊,一時之間必然難以接受。
然而,朱雄英目光堅定,毫無退縮之意,他掃視了一眼群臣,緩緩說道。
“諸位可還記得當年他們入主中原之時,是怎樣對我中原大地強行去漢化的麽?那段曆史,難道你們都忘卻了不成?若非我大明奮力恢複漢人江山,再過數十年,隻怕世人皆不知唐詩宋詞為何物了!”
“這……”群臣沉默不語,不知如何反駁。
說到此處,朱雄英不禁提高了聲調,語氣中充滿悲憤與感慨,眾臣皆是麵色凝重,迴想起那段黑暗的過去,心中亦是憤憤不平。
接著,朱雄英繼續慷慨陳詞道,“時至今日,盡管我漢人已然重掌天下,但北方的民心仍未完全歸附,南北尚未真正意義上實現統一,難道我們就這樣坐視不管嗎?不!我們隻不過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罷了!此乃天經地義之事,又有何不妥之處?”
“殿下聖明。”李善長表示支持。
“即刻起,直接施行三殺政策!凡拒不去胡化者,殺,但凡有煽動叛亂之人,殺,至於那些膽敢散播謠言、煽動輿論者,殺!與此同時,廢除北元所有律法,在全境範圍內一律推行大明律,凡事皆依大明律行事!”
“殿下聖明,如此以來,用不了三代人,草原蠻夷將徹底漢化,實現統一!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大計啊。”馬上有臣子站出來拍馬屁。
“臣等盛讚殿下灼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群臣至此再無意見,就怕朱雄英對他們一心一意的仁慈治世,到時候農夫與蛇的事情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