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采用徐允恭的戰術
大明:我朱雄英不當孝子賢孫 作者:佛係無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文忠饒有興致地看向徐允恭,眼中滿含期待之色,他很想聽聽這位同僚對於當前戰局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
隻見徐允恭氣定神閑地凝視著眼前那張詳盡的軍事地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稍作停頓後,緩緩開口說道,“我的作戰策略簡單而又直接,無需像九江那般迂迴曲折,咱們要做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傾盡所有兵力從三個方向發起圍攻,不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如此一來,便可逼迫他們向北逃竄,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縱身跳入瀚海以死殉國,要麽就乖乖束手就擒,等待被我軍殲滅亡國。”
這番話言簡意賅,絲毫沒有提及複雜繁瑣的戰略部署。
一旁的朱棡聽聞此言,眉頭微皺,追問道,“三麵合圍?這聽起來確實氣勢恢宏,但具體該如何調配兵馬呢?”
徐允恭點了點頭,接著解釋道。
“首先,由於大炮運輸頗為不便,所以在戰鬥伊始,應當毫不猶豫地將炮彈盡數發射出去。
以求給予敵軍最大程度的毀滅性打擊,至於兵力分配方麵,南麵應以五萬步兵作為主力部隊。
東西兩側則需清一色的精銳騎兵,並且每家再配備一萬名步兵予以協同配合,步騎協同作戰。
李九江可繼續統率虎賁,帶著步兵兵團走在最前方,遇到敵軍主力憑借著重甲的優勢如猛虎下山般向前衝鋒。
為後續的步兵撞開敵方堅固的防線,通過這樣的三麵合圍之勢,必定能夠一舉將敵軍徹底消滅!”
待徐允恭較為詳細地闡述完自己的戰術構想之後,在場眾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過了一會兒,朱樉率先打破沉默。
朱樉微皺著眉頭,緩緩說道,“老徐啊,你的這個戰術構想聽起來確實不錯,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隱患,比如,如果出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況又當如何應對?要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倘若遼東那邊派出援兵前來支援敵軍,那麽咱們可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啊!”
朱樉的話音剛落,朱棣便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道,“二哥所言極是,一旦遼東增兵,元庭勢必會死戰到底,到時候我們所麵臨的壓力將會倍增,千萬不要小瞧人在絕境時求生的欲望有多大。”
麵對朱樉和朱棣的質疑,徐允恭卻顯得胸有成竹,隻見他輕輕擺了擺手,自信滿滿地迴應道。
“諸位莫憂,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任何僥幸心理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此次作戰,我們必須傾盡全力。
用雷霆萬鈞之勢給予敵人致命一擊,隻要我們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便能一舉斬斷他們的脊梁骨。
徹底粉碎他們所有的希望和妄想,至於遼東方麵可能派來的援兵,我們完全可以提前做好防範措施。
別忘了,邊關不是還有宋國公率領的五萬備戰兵馬嗎?這時候也差不多到位了,我們隻需下令讓他們嚴陣以待。
做好阻擊敵方增援部隊的充分準備即可,如此一來,即便真有援兵趕來,也難以突破我們精心布置的防線。”
聽到徐允恭的安排,朱樉點了點頭,不再說話。
這個計劃確實好,雙方會戰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一戰定蒙古,想想都霸氣。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李文忠也開口附和道,“先前我已經通過八百裏加急將這邊的情況送迴京城,並提醒殿下密切關注遼東方向的動靜。
依我之見,遼東應該不敢輕易有所動作。畢竟若是他們膽敢輕舉妄動,不僅可能導致自身兵力空虛,甚至還會有丟失城池的風險。
所以,讓宋國公率軍負責阻敵增援之事,的確是一個穩妥之計,隻要我們部署得當,便可確保萬無一失,遼東大概率是不會來援王庭這邊的。”
藍玉微微頷首,表示讚同,“既然大家都沒有異議,那我們就這樣部署兵力,徐允恭與文忠兄各自率領左右兩翼的騎兵部隊,而我則與小茂共同指揮步兵大軍,待李九江率其精銳的虎賁成功衝破敵軍防線之後,我和小茂將立即分兵兩路,從內部迅速形成一個小型的包圍圈,將敵軍困於其中!騎兵在外形成大包圍圈,一旦兩個包圍圈形成,步騎交叉衝鋒,覆滅王庭。”
在場諸人紛紛點頭稱善,對於這個作戰計劃均表示認可,畢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確定下來的方案,看起來十分周詳且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於是,這次軍事行動的大致方針就此敲定。
緊接著,便是對具體細節及下屬人員的調配安排了,這些到時候召集下麵的副將來開會就行了。
不得不說,徐允恭所提出的構想的確要比李景隆之前的策略更為高明、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擇優而行乃是常理,所以李景隆原本的設想自然而然地被摒棄了。
然而就在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李景隆卻忽然有些怯生生地開口說道,“那個......其實我還有一點小小的補充建議。”
他的聲音不大,似乎顯得底氣不足,但還是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九江,你還要說啥?你不會還要堅持你的想法吧?這可不行啊,承認別人優秀很難嗎?”藍玉問道,李景隆這小家夥不會是心氣高,見不得別人比他厲害吧?
這長歪了可不行啊。
李景隆嘟囔道,“我可是未來的柱國大將軍,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有啥不敢承認的,為君主帥者,要以士兵生命安全為第一,老二的辦法比我的更穩妥,用他的辦法我很服氣啊,我可不是輸不起的人,我爹說了,大丈夫坦坦蕩蕩,不能輸不起。”
聞言,藍玉這才笑了出來,“好好好,是我誤會你了,你剛剛說你要補充什麽?”
眾人也是一笑,沒想到李景隆這家夥小小年紀,就有這等心境了,坦坦蕩蕩輸得起,君子之風啊。
可見李文忠把李景隆教得不錯。
隻見徐允恭氣定神閑地凝視著眼前那張詳盡的軍事地圖,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
稍作停頓後,緩緩開口說道,“我的作戰策略簡單而又直接,無需像九江那般迂迴曲折,咱們要做的就是畢其功於一役,傾盡所有兵力從三個方向發起圍攻,不給敵人絲毫喘息之機,如此一來,便可逼迫他們向北逃竄,擺在他們麵前的隻有兩條路可選,要麽縱身跳入瀚海以死殉國,要麽就乖乖束手就擒,等待被我軍殲滅亡國。”
這番話言簡意賅,絲毫沒有提及複雜繁瑣的戰略部署。
一旁的朱棡聽聞此言,眉頭微皺,追問道,“三麵合圍?這聽起來確實氣勢恢宏,但具體該如何調配兵馬呢?”
徐允恭點了點頭,接著解釋道。
“首先,由於大炮運輸頗為不便,所以在戰鬥伊始,應當毫不猶豫地將炮彈盡數發射出去。
以求給予敵軍最大程度的毀滅性打擊,至於兵力分配方麵,南麵應以五萬步兵作為主力部隊。
東西兩側則需清一色的精銳騎兵,並且每家再配備一萬名步兵予以協同配合,步騎協同作戰。
李九江可繼續統率虎賁,帶著步兵兵團走在最前方,遇到敵軍主力憑借著重甲的優勢如猛虎下山般向前衝鋒。
為後續的步兵撞開敵方堅固的防線,通過這樣的三麵合圍之勢,必定能夠一舉將敵軍徹底消滅!”
待徐允恭較為詳細地闡述完自己的戰術構想之後,在場眾人都陷入了沉思之中,過了一會兒,朱樉率先打破沉默。
朱樉微皺著眉頭,緩緩說道,“老徐啊,你的這個戰術構想聽起來確實不錯,但其中還是存在一些隱患,比如,如果出現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情況又當如何應對?要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倘若遼東那邊派出援兵前來支援敵軍,那麽咱們可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啊!”
朱樉的話音剛落,朱棣便點了點頭,表示讚同道,“二哥所言極是,一旦遼東增兵,元庭勢必會死戰到底,到時候我們所麵臨的壓力將會倍增,千萬不要小瞧人在絕境時求生的欲望有多大。”
麵對朱樉和朱棣的質疑,徐允恭卻顯得胸有成竹,隻見他輕輕擺了擺手,自信滿滿地迴應道。
“諸位莫憂,在絕對的力量麵前,任何僥幸心理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望!此次作戰,我們必須傾盡全力。
用雷霆萬鈞之勢給予敵人致命一擊,隻要我們擁有足夠強大的實力,便能一舉斬斷他們的脊梁骨。
徹底粉碎他們所有的希望和妄想,至於遼東方麵可能派來的援兵,我們完全可以提前做好防範措施。
別忘了,邊關不是還有宋國公率領的五萬備戰兵馬嗎?這時候也差不多到位了,我們隻需下令讓他們嚴陣以待。
做好阻擊敵方增援部隊的充分準備即可,如此一來,即便真有援兵趕來,也難以突破我們精心布置的防線。”
聽到徐允恭的安排,朱樉點了點頭,不再說話。
這個計劃確實好,雙方會戰兵力達到了三十萬,一戰定蒙古,想想都霸氣。
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李文忠也開口附和道,“先前我已經通過八百裏加急將這邊的情況送迴京城,並提醒殿下密切關注遼東方向的動靜。
依我之見,遼東應該不敢輕易有所動作。畢竟若是他們膽敢輕舉妄動,不僅可能導致自身兵力空虛,甚至還會有丟失城池的風險。
所以,讓宋國公率軍負責阻敵增援之事,的確是一個穩妥之計,隻要我們部署得當,便可確保萬無一失,遼東大概率是不會來援王庭這邊的。”
藍玉微微頷首,表示讚同,“既然大家都沒有異議,那我們就這樣部署兵力,徐允恭與文忠兄各自率領左右兩翼的騎兵部隊,而我則與小茂共同指揮步兵大軍,待李九江率其精銳的虎賁成功衝破敵軍防線之後,我和小茂將立即分兵兩路,從內部迅速形成一個小型的包圍圈,將敵軍困於其中!騎兵在外形成大包圍圈,一旦兩個包圍圈形成,步騎交叉衝鋒,覆滅王庭。”
在場諸人紛紛點頭稱善,對於這個作戰計劃均表示認可,畢竟,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確定下來的方案,看起來十分周詳且具有較高的可行性。
於是,這次軍事行動的大致方針就此敲定。
緊接著,便是對具體細節及下屬人員的調配安排了,這些到時候召集下麵的副將來開會就行了。
不得不說,徐允恭所提出的構想的確要比李景隆之前的策略更為高明、有效,在這種情況下,擇優而行乃是常理,所以李景隆原本的設想自然而然地被摒棄了。
然而就在此時,一直沉默不語的李景隆卻忽然有些怯生生地開口說道,“那個......其實我還有一點小小的補充建議。”
他的聲音不大,似乎顯得底氣不足,但還是引起了眾人的注意。
“九江,你還要說啥?你不會還要堅持你的想法吧?這可不行啊,承認別人優秀很難嗎?”藍玉問道,李景隆這小家夥不會是心氣高,見不得別人比他厲害吧?
這長歪了可不行啊。
李景隆嘟囔道,“我可是未來的柱國大將軍,技不如人就是技不如人,有啥不敢承認的,為君主帥者,要以士兵生命安全為第一,老二的辦法比我的更穩妥,用他的辦法我很服氣啊,我可不是輸不起的人,我爹說了,大丈夫坦坦蕩蕩,不能輸不起。”
聞言,藍玉這才笑了出來,“好好好,是我誤會你了,你剛剛說你要補充什麽?”
眾人也是一笑,沒想到李景隆這家夥小小年紀,就有這等心境了,坦坦蕩蕩輸得起,君子之風啊。
可見李文忠把李景隆教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