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不打算招收學徒
侯亮平說我叛國?我爺代號叫風箏 作者:年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老板停下手中的活,抬起頭看了看他們,搖了搖頭說:“我們現在生意忙,人手也夠,暫時不打算招收學徒。”
鄭建國和侯亮平的臉上閃過一絲失落,但他們很快調整好心態,繼續尋找下一家。
在另一家修車行,老板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師傅。
他聽了鄭建國和侯亮平的來意後,沉思片刻說:“我倒是可以考慮,不過這孩子之前有基礎嗎?修車這活兒可不輕鬆,需要有耐心和一定的機械知識。”
鄭建國趕忙說:“他雖然沒有基礎,但是他很努力,也很有決心學習。他之前遭遇了一些挫折,但現在已經重新振作起來,非常渴望能有一個學習的機會。”
老板看著鄭建國和侯亮平真誠的眼神,點了點頭說:“那讓他先來試試吧,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如果他不適合或者不努力,我可不會留他。”
鄭建國和侯亮平聽了,心中大喜,連忙謝過老板。
鄭建國高興地拍了拍侯亮平的肩膀說:“終於有希望了,我們趕緊迴去告訴劉老兒子這個好消息。”
侯亮平笑著點了點頭。
兩人懷著喜悅的心情,踏上了返迴村莊的路。
沒多久,劉老兒子滿懷憧憬地站在一輛半舊的摩托車旁,手中緊握著扳手,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期待。
鄭建國和侯亮平站在不遠處,滿含鼓勵地看著他,心中同樣懷揣著對這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
然而,剛一湊近摩托車,劉老兒子便猛地皺起了眉頭,一股刺鼻的機油味撲麵而來,直嗆得他連連咳嗽。
他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幾步,手捂住口鼻,臉上露出痛苦的神情。
鄭建國和侯亮平見狀,急忙上前詢問:“孩子,怎麽了?”
劉老兒子艱難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失落:“鄭大哥,侯大哥,這機油味我聞著太難受了,一靠近就喘不過氣,而且我這手一碰到工具,就像有千萬根針在紮,我……我怕是學不了修車了。”
說著,他看向自己微微顫抖的雙手,眼眶不禁紅了起來。
侯亮平輕輕拍了拍劉老兒子的肩膀,安慰道:“別灰心,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咱再想別的辦法。”
鄭建國也點了點頭,眼神堅定:“對,這條路走不通,咱就換一條,肯定能找到適合你的。”
迴到劉老村長家,院子裏一片寂靜,隻有微風拂過樹葉發出的沙沙聲。
劉老兒子無精打采地坐在院子角落的石凳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雙手無力地垂在身側。
他喃喃自語道:“我本來想著學好修車,就能幫家裏減輕負擔,讓爸爸過上好日子,可現在……”
聲音漸漸哽咽,淚水在眼眶裏打轉。
鄭建國和侯亮平在一旁看著,心疼不已。
鄭建國蹲下身,平視著劉老兒子的眼睛,認真地說:“孩子,你別這麽想。這隻是一個小挫折,你已經很努力了,咱們一定能找到新出路。”
侯亮平也附和道:“是啊,你忘了你之前克服了那麽多困難站起來走路嗎?這點坎兒,咱們也一定能跨過去。”
一番勸慰後,兩人決定前往鎮上的職業培訓中心碰碰運氣。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鄭建國眉頭緊鎖,陷入沉思,心中暗自盤算著該如何為劉老兒子爭取機會。
侯亮平則時不時地望向遠方,眼神中透著一絲焦慮,他深知這次機會對劉老兒子有多重要。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職業培訓中心。
這是一座寬敞明亮的建築,門口的花壇裏種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走進中心,一位笑容和藹、眼神溫和的女老師迎了上來,她就是林老師。
鄭建國趕忙上前,禮貌地打招唿:“林老師,您好!我們想跟您打聽點事兒。”
接著,他便將劉老兒子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從他的身體殘疾到艱難康複,再到想學手藝卻因身體原因受阻,言辭懇切,滿是無奈與期望。
林老師靜靜地聽著,不時地點頭,眼中滿是動容。
待鄭建國講完,她微微思索片刻,開口說道:“你們放心,這孩子的遭遇我很同情,他這份堅持也很難得。”
“我們中心正好有手工製作的課程,對手部力量要求不算太高,而且比較安靜、環境好,挺適合他現在的情況。正巧,我們還有一個免費學習的名額,可以給他。”
鄭建國和侯亮平聞言,眼中瞬間閃過驚喜的光芒。
鄭建國激動地握住林老師的手,不停地道謝:“林老師,太感謝您了!您這一句話,可給這孩子帶來了新希望啊!”
侯亮平也在一旁連聲道謝,臉上洋溢著喜悅。
兩人馬不停蹄地趕迴劉老村長家,剛進院子,就看見劉老兒子仍坐在石凳上發呆。
鄭建國幾步上前,興奮地說:“孩子,好消息!我們給你找到了新的學習機會,是鎮上的職業培訓中心,學手工製作,那兒環境好,還免費!”
劉老兒子猛地抬起頭,眼中滿是不敢置信,片刻後,那黯淡的眼神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真的嗎?鄭大哥,侯大哥,謝謝你們!”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劉老兒子懷揣著激動與期待,第一次踏入了職業培訓中心的手工製作課堂。
教室裏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材料,五顏六色的絲線、柔軟的布料、形態各異的珠子,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小聲地交流著,眼中都透著好奇與興奮。
林老師站在講台上,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目光掃過每一位同學,最後落在劉老兒子身上,眼中滿是鼓勵:“歡迎大家來到手工製作課堂,今天咱們先從最基礎的編織開始。別小看這編織,它可是蘊含著無限的創意與樂趣哦。”
說著,她拿起一根編織繩,手指靈動地穿梭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小巧精致的中國結雛形便出現在大家眼前。
劉老兒子目不轉睛地盯著林老師的雙手,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他的雙手微微顫抖著,既緊張又興奮。
盡管手指因為之前的傷病還不太靈活,但他咬牙堅持著,努力模仿林老師的動作。
同桌的同學看到他有些吃力,小聲地鼓勵道:“別著急,慢慢來,剛開始都這樣。”
劉老兒子感激地看了同學一眼,微微點頭,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練習中。
然而,學習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使用剪刀裁剪布料時,劉老兒子遇到了難題。
由於手部力量不足,他剪出來的布料邊緣總是歪歪扭扭,跟其他同學整齊的裁剪相比,顯得格外笨拙。
看著自己的“作品”,劉老兒子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沮喪,額頭上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林老師似乎察覺到了他的困境,輕輕走到他身邊,俯下身,溫柔地說:“劉同學,別灰心。你可以試著這樣握住剪刀,用手臂的力量帶動手腕,會更穩一些。”
說著,她握住劉老兒子的手,耐心地示範起來。
劉老兒子感受著老師手心的溫暖,認真地按照老師的方法嚐試,一次、兩次……漸漸地,他剪出的布料越來越整齊,臉上也重新綻放出自信的笑容。
每天放學後,其他同學都陸續離開了,劉老兒子卻總是獨自留在教室裏,繼續練習。
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在他專注的臉上,勾勒出一道堅毅的剪影。
他的手指被絲線勒得發紅,掌心也磨出了水泡,但他從未有過一絲抱怨,心中隻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學好這門手藝。
迴到家,劉老兒子也舍不得休息。
晚飯後,他便搬個小凳子坐在院子裏,在月光下繼續編織。
月光如水,灑在他身上,仿佛為他披上了一層銀紗。
鄭建國和侯亮平忙完一天的事兒,總會過來陪他一會兒。
侯亮平撿起地上一個編得有些粗糙的小掛件,笑著說:“你看,你現在編得比以前好多了,這進步可不小啊!繼續加油!”
劉老兒子抬起頭,眼中閃著光,靦腆地笑了笑:“多虧了你們和林老師,要是沒有你們,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老兒子的手工製作水平突飛猛進。
他製作出的手工藝品,從最初的簡單粗糙,變得越發精美細膩。
有一次,林老師拿著他新完成的一個編織籃,在全班同學麵前展示:“大家看,劉同學的這個籃子,編織的花樣獨特,收口也處理得非常巧妙,每一針每一線都飽含著他的努力與用心,大家要向他學習。”
同學們紛紛投來欽佩的目光,劉老兒子的臉瞬間紅了,心中卻滿是自豪。
隨著作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鄭建國和侯亮平覺得是時候讓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走向市場了。
他們商量著,先在村裏舉辦一個小型的手工藝品展示會。
這一天,村子的廣場熱鬧非凡。
鄭建國和侯亮平早早地來到廣場,搭起了簡單卻溫馨的展示架。
他們將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一一擺放整齊,五彩斑斕的編織品、精致小巧的刺繡掛件、栩栩如生的黏土玩偶,琳琅滿目,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圍觀。
“哇,這些都是劉老兒子做的嗎?真漂亮!”一位大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伸手輕輕撫摸著一個編織籃,滿臉讚歎。
“可不是嘛,這孩子真了不起,之前受了那麽多苦,現在居然能做出這麽好看的東西。”
旁邊的一位大叔附和道。
劉老兒子站在一旁,有些害羞地低著頭,雙手不安地揪著衣角。
聽到大家的誇讚,他的心裏暖暖的,像有一股暖流流淌而過,眼眶也微微濕潤了。
這些認可,是他努力許久的最好迴報。
展示會大獲成功,許多村民紛紛表示想要購買。
鄭建國和侯亮平趁熱打鐵,帶著剩餘的手工藝品來到鎮上的集市。
集市上人頭攢動,喧鬧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充滿了煙火氣息。
他們找了一個顯眼的位置,擺開攤位。
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剛一亮相,便吸引了不少鎮上居民的目光。
“這個編織的小籃子多少錢?”一位年輕女子被一個精美的小籃子吸引,停下腳步問道。
鄭建國笑著迴答:“這個小籃子五十元,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哦,您看這做工,多精細。”
女子愛不釋手地把玩著籃子,滿意地點點頭:“物有所值,我買了。”
隨著一筆筆訂單成交,劉老兒子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手中越來越多的錢,他的心中滿是喜悅與成就感。
迴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一部分錢,拉著父親來到鎮上的服裝店。
“爸,您辛苦了這麽多年,都沒給自己買過幾件新衣服。這是我用自己賺的錢給您買的,您試試合不合身。”
劉老兒子將一件嶄新的外套遞給劉老村長,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劉老村長接過衣服,雙手微微顫抖,眼眶瞬間濕潤了。
他細細地撫摸著衣服的麵料,仿佛在觸摸兒子成長的足跡。
“兒子,你長大了,爸爸為你驕傲。”
父子倆緊緊相擁,這一刻,所有的艱辛與苦難都化作了濃濃的溫情。
鄭建國和侯亮平的善舉也在村裏和鎮上不脛而走,大家紛紛對他們豎起大拇指,誇讚他們是好心人。
村裏的氛圍也變得更加團結友愛,時不時就有人主動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家庭。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這溫馨喜悅的氛圍中時,鎮上來了一位神秘的商人。
這天,劉老兒子和鄭建國、侯亮平正在整理新一批的手工藝品,準備運往集市。
一輛黑色的轎車緩緩停在他們麵前,車窗搖下,露出一張陌生卻透著精明的臉。
“你們好,我聽說了你們的手工藝品,非常感興趣。”
商人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他推開車門,緩緩走下,目光掃過那些精美的作品,眼中閃過一絲光亮。
“我覺得這些作品很有市場潛力,如果我們合作,我有信心把它們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全世界都看到這位小夥子的才華。”
說著,他看向劉老兒子,眼神中帶著期許。
劉老兒子、鄭建國和侯亮平聞言,不禁麵麵相覷。
劉老兒子站在倉庫中央,望著這些凝聚著無數心血的作品,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他想象著合作社的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為村莊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當他的目光掃向角落那堆所剩無幾的原材料時,笑容瞬間凝固,眉頭緊鎖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
他緩緩踱步過去,蹲下身子,拿起一小捆即將用完的竹條,輕輕歎了口氣。
這些竹條是製作編織品的關鍵材料,可如今,供應卻成了大問題。
“爸,這原材料供應不上,咱好多訂單都得延誤,可怎麽辦啊?”劉老兒子心急如焚地走出倉庫,來到院子裏,對著正在修理農具的劉老村長說道。
劉老村長放下手中的活兒,抬起頭,看著兒子焦慮的模樣,臉上也布滿了愁雲,無奈地歎息道:“是啊,這事兒棘手,咱得趕緊想想法子。這好不容易才把合作社辦起來,可不能就這麽垮了。”
父子倆正愁眉不展之際,鄭建國和侯亮平的身影出現在院門口。
劉老兒子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急忙迎上去,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鄭大哥,侯大哥,你們來得正好。
現在原材料供應不足,周邊幾個村子的原料源也不穩定,再這樣下去,咱這合作社剛起步就得摔跟頭。”
鄭建國和侯亮平對視一眼,神色凝重。
鄭建國微微皺眉,目光堅定地說:“別慌,孩子,咱們一起想辦法,肯定能解決這個難題。”
侯亮平也在一旁點頭,拍了拍劉老兒子的肩膀,安慰道:“是啊,咱們遇到過那麽多困難,不都一步步走過來了嗎?這一次也一定行。”
一番商討後,鄭建國和侯亮平決定外出尋找可靠貨源。
他們來到周邊繁華的城鎮集市,這裏人聲鼎沸,喧鬧非凡。
各種攤位琳琅滿目,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獨特的市井交響曲。
鄭建國和侯亮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逢人就打聽哪裏有優質且穩定供應手工原材料的商家。
他們從街頭走到街尾,汗水浸濕了後背,可收獲的卻隻是一些零散且不靠譜的信息。
“大哥,您知道哪兒有大量賣編織材料的嗎?要質量好,能長期供貨的。”
侯亮平攔住一位挑著擔子的商販,滿懷期待地問道。
商販皺了皺眉頭,搖了搖頭說:“不太清楚,我這都是小本買賣,你得去問問那些大批發商。”
第一天下來,兩人雖疲憊不堪,卻一無所獲,心情格外沉重。
侯亮平有些氣餒地坐在街邊的長椅上,揉了揉酸痛的雙腿,抱怨道:“這找個貨源咋這麽難呢?咱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合作社就因為這點事兒黃了啊。”
鄭建國坐在他旁邊,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別灰心,明天咱們再去幾家加工廠看看,肯定能有線索。”
次日,他們又奔赴幾家小型原材料加工廠。
在一家編織材料加工廠,侯亮平走進略顯昏暗的廠房,找到老板,急切地詢問:“老板,您這的貨能不能長期穩定供應?我們有個合作社,需求量不小。”
老板是個中年大叔,滿臉疲憊,他無奈地擺擺手,麵露難色:“近期訂單多,長期大量供應有難度,不過我可以給你們介紹個大廠,他們或許有能力。”
順著老板指引,他們找到了一家規模較大、口碑不錯的原材料供應商。
走進供應商的辦公大樓,寬敞明亮的大廳讓他們眼前一亮。
在會議室裏,經過一番洽談,供應商對他們的合作社項目很感興趣,表示願意初步合作,但需進一步考察合作社實力。
“你們的想法很不錯,不過我們得看看你們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畢竟這是長期合作。”
供應商負責人嚴肅地說道。
鄭建國和侯亮平心中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終於有了一線希望,忐忑的是不知道合作社能否順利通過考察。
但他們還是堅定地點點頭,鄭建國說道:“您放心,我們一定全力配合考察,我們的合作社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得知有大廠要來考察,劉老兒子立刻召集全體村民開會。
村子的廣場上,陽光明媚,村民們陸陸續續趕來,臉上帶著好奇與期待。
劉老兒子站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台子上,目光掃過每一位鄉親,充滿激情地說:“大夥們,咱們的機會來了!隻要通過考察,原材料就有著落,合作社就能更上一層樓。
大家這幾天加把勁,把工坊拾掇得幹幹淨淨,把咱最好的手藝亮出來!”
村民們齊聲響應,“好!”“我們一定行!”的唿喊聲響徹廣場。
大家幹勁十足,紛紛散去準備。
接下來的日子,鄭建國和侯亮平協助劉老兒子,忙碌在村莊的各個角落。
他們指導村民優化工坊環境,把雜亂的工具擺放整齊,清掃地麵的雜物,擦拭工作台,讓工坊煥然一新。
在整理手工藝品展示區時,劉老兒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刺繡手帕,眼神中滿是珍視,對身旁的侯亮平說:“侯大哥,這可是咱們村王奶奶的拿手活兒,她眼睛不好使,還熬夜繡了好久呢,咱一定得把它展示好。”
侯亮平輕輕點頭,接過手帕,仔細地將它鋪在展示架上,讚歎道:“這手藝,真是一絕,肯定能讓考察的人眼前一亮。”
他們還幫著村民規範製作流程,鄭建國站在一位正在編織竹籃的村民身邊,耐心地說:“大叔,您這編織的時候,每次收口可以再緊實一點,這樣不僅美觀,還更牢固。”
村民虛心地點頭,按照鄭建國的指導改進。
鄭建國和侯亮平的臉上閃過一絲失落,但他們很快調整好心態,繼續尋找下一家。
在另一家修車行,老板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師傅。
他聽了鄭建國和侯亮平的來意後,沉思片刻說:“我倒是可以考慮,不過這孩子之前有基礎嗎?修車這活兒可不輕鬆,需要有耐心和一定的機械知識。”
鄭建國趕忙說:“他雖然沒有基礎,但是他很努力,也很有決心學習。他之前遭遇了一些挫折,但現在已經重新振作起來,非常渴望能有一個學習的機會。”
老板看著鄭建國和侯亮平真誠的眼神,點了點頭說:“那讓他先來試試吧,不過我醜話說在前頭,如果他不適合或者不努力,我可不會留他。”
鄭建國和侯亮平聽了,心中大喜,連忙謝過老板。
鄭建國高興地拍了拍侯亮平的肩膀說:“終於有希望了,我們趕緊迴去告訴劉老兒子這個好消息。”
侯亮平笑著點了點頭。
兩人懷著喜悅的心情,踏上了返迴村莊的路。
沒多久,劉老兒子滿懷憧憬地站在一輛半舊的摩托車旁,手中緊握著扳手,眼神中透著堅毅與期待。
鄭建國和侯亮平站在不遠處,滿含鼓勵地看著他,心中同樣懷揣著對這孩子未來的美好期許。
然而,剛一湊近摩托車,劉老兒子便猛地皺起了眉頭,一股刺鼻的機油味撲麵而來,直嗆得他連連咳嗽。
他下意識地往後退了幾步,手捂住口鼻,臉上露出痛苦的神情。
鄭建國和侯亮平見狀,急忙上前詢問:“孩子,怎麽了?”
劉老兒子艱難地搖了搖頭,眼中滿是失落:“鄭大哥,侯大哥,這機油味我聞著太難受了,一靠近就喘不過氣,而且我這手一碰到工具,就像有千萬根針在紮,我……我怕是學不了修車了。”
說著,他看向自己微微顫抖的雙手,眼眶不禁紅了起來。
侯亮平輕輕拍了拍劉老兒子的肩膀,安慰道:“別灰心,孩子,這不是你的錯,咱再想別的辦法。”
鄭建國也點了點頭,眼神堅定:“對,這條路走不通,咱就換一條,肯定能找到適合你的。”
迴到劉老村長家,院子裏一片寂靜,隻有微風拂過樹葉發出的沙沙聲。
劉老兒子無精打采地坐在院子角落的石凳上,眼神空洞地望著遠方,雙手無力地垂在身側。
他喃喃自語道:“我本來想著學好修車,就能幫家裏減輕負擔,讓爸爸過上好日子,可現在……”
聲音漸漸哽咽,淚水在眼眶裏打轉。
鄭建國和侯亮平在一旁看著,心疼不已。
鄭建國蹲下身,平視著劉老兒子的眼睛,認真地說:“孩子,你別這麽想。這隻是一個小挫折,你已經很努力了,咱們一定能找到新出路。”
侯亮平也附和道:“是啊,你忘了你之前克服了那麽多困難站起來走路嗎?這點坎兒,咱們也一定能跨過去。”
一番勸慰後,兩人決定前往鎮上的職業培訓中心碰碰運氣。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鄭建國眉頭緊鎖,陷入沉思,心中暗自盤算著該如何為劉老兒子爭取機會。
侯亮平則時不時地望向遠方,眼神中透著一絲焦慮,他深知這次機會對劉老兒子有多重要。
不多時,他們來到了職業培訓中心。
這是一座寬敞明亮的建築,門口的花壇裏種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
走進中心,一位笑容和藹、眼神溫和的女老師迎了上來,她就是林老師。
鄭建國趕忙上前,禮貌地打招唿:“林老師,您好!我們想跟您打聽點事兒。”
接著,他便將劉老兒子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從他的身體殘疾到艱難康複,再到想學手藝卻因身體原因受阻,言辭懇切,滿是無奈與期望。
林老師靜靜地聽著,不時地點頭,眼中滿是動容。
待鄭建國講完,她微微思索片刻,開口說道:“你們放心,這孩子的遭遇我很同情,他這份堅持也很難得。”
“我們中心正好有手工製作的課程,對手部力量要求不算太高,而且比較安靜、環境好,挺適合他現在的情況。正巧,我們還有一個免費學習的名額,可以給他。”
鄭建國和侯亮平聞言,眼中瞬間閃過驚喜的光芒。
鄭建國激動地握住林老師的手,不停地道謝:“林老師,太感謝您了!您這一句話,可給這孩子帶來了新希望啊!”
侯亮平也在一旁連聲道謝,臉上洋溢著喜悅。
兩人馬不停蹄地趕迴劉老村長家,剛進院子,就看見劉老兒子仍坐在石凳上發呆。
鄭建國幾步上前,興奮地說:“孩子,好消息!我們給你找到了新的學習機會,是鎮上的職業培訓中心,學手工製作,那兒環境好,還免費!”
劉老兒子猛地抬起頭,眼中滿是不敢置信,片刻後,那黯淡的眼神重新燃起希望之火:“真的嗎?鄭大哥,侯大哥,謝謝你們!”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劉老兒子懷揣著激動與期待,第一次踏入了職業培訓中心的手工製作課堂。
教室裏擺放著各式各樣的工具和材料,五顏六色的絲線、柔軟的布料、形態各異的珠子,琳琅滿目,讓人眼花繚亂。
同學們圍坐在一起,小聲地交流著,眼中都透著好奇與興奮。
林老師站在講台上,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目光掃過每一位同學,最後落在劉老兒子身上,眼中滿是鼓勵:“歡迎大家來到手工製作課堂,今天咱們先從最基礎的編織開始。別小看這編織,它可是蘊含著無限的創意與樂趣哦。”
說著,她拿起一根編織繩,手指靈動地穿梭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小巧精致的中國結雛形便出現在大家眼前。
劉老兒子目不轉睛地盯著林老師的雙手,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他的雙手微微顫抖著,既緊張又興奮。
盡管手指因為之前的傷病還不太靈活,但他咬牙堅持著,努力模仿林老師的動作。
同桌的同學看到他有些吃力,小聲地鼓勵道:“別著急,慢慢來,剛開始都這樣。”
劉老兒子感激地看了同學一眼,微微點頭,更加專注地投入到練習中。
然而,學習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使用剪刀裁剪布料時,劉老兒子遇到了難題。
由於手部力量不足,他剪出來的布料邊緣總是歪歪扭扭,跟其他同學整齊的裁剪相比,顯得格外笨拙。
看著自己的“作品”,劉老兒子的眼神中閃過一絲沮喪,額頭上也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林老師似乎察覺到了他的困境,輕輕走到他身邊,俯下身,溫柔地說:“劉同學,別灰心。你可以試著這樣握住剪刀,用手臂的力量帶動手腕,會更穩一些。”
說著,她握住劉老兒子的手,耐心地示範起來。
劉老兒子感受著老師手心的溫暖,認真地按照老師的方法嚐試,一次、兩次……漸漸地,他剪出的布料越來越整齊,臉上也重新綻放出自信的笑容。
每天放學後,其他同學都陸續離開了,劉老兒子卻總是獨自留在教室裏,繼續練習。
夕陽的餘暉透過窗戶,灑在他專注的臉上,勾勒出一道堅毅的剪影。
他的手指被絲線勒得發紅,掌心也磨出了水泡,但他從未有過一絲抱怨,心中隻有一個信念:一定要學好這門手藝。
迴到家,劉老兒子也舍不得休息。
晚飯後,他便搬個小凳子坐在院子裏,在月光下繼續編織。
月光如水,灑在他身上,仿佛為他披上了一層銀紗。
鄭建國和侯亮平忙完一天的事兒,總會過來陪他一會兒。
侯亮平撿起地上一個編得有些粗糙的小掛件,笑著說:“你看,你現在編得比以前好多了,這進步可不小啊!繼續加油!”
劉老兒子抬起頭,眼中閃著光,靦腆地笑了笑:“多虧了你們和林老師,要是沒有你們,我真不知道該怎麽辦。”
日子一天天過去,劉老兒子的手工製作水平突飛猛進。
他製作出的手工藝品,從最初的簡單粗糙,變得越發精美細膩。
有一次,林老師拿著他新完成的一個編織籃,在全班同學麵前展示:“大家看,劉同學的這個籃子,編織的花樣獨特,收口也處理得非常巧妙,每一針每一線都飽含著他的努力與用心,大家要向他學習。”
同學們紛紛投來欽佩的目光,劉老兒子的臉瞬間紅了,心中卻滿是自豪。
隨著作品數量和質量的提升,鄭建國和侯亮平覺得是時候讓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走向市場了。
他們商量著,先在村裏舉辦一個小型的手工藝品展示會。
這一天,村子的廣場熱鬧非凡。
鄭建國和侯亮平早早地來到廣場,搭起了簡單卻溫馨的展示架。
他們將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一一擺放整齊,五彩斑斕的編織品、精致小巧的刺繡掛件、栩栩如生的黏土玩偶,琳琅滿目,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圍觀。
“哇,這些都是劉老兒子做的嗎?真漂亮!”一位大媽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伸手輕輕撫摸著一個編織籃,滿臉讚歎。
“可不是嘛,這孩子真了不起,之前受了那麽多苦,現在居然能做出這麽好看的東西。”
旁邊的一位大叔附和道。
劉老兒子站在一旁,有些害羞地低著頭,雙手不安地揪著衣角。
聽到大家的誇讚,他的心裏暖暖的,像有一股暖流流淌而過,眼眶也微微濕潤了。
這些認可,是他努力許久的最好迴報。
展示會大獲成功,許多村民紛紛表示想要購買。
鄭建國和侯亮平趁熱打鐵,帶著剩餘的手工藝品來到鎮上的集市。
集市上人頭攢動,喧鬧聲、吆喝聲此起彼伏,充滿了煙火氣息。
他們找了一個顯眼的位置,擺開攤位。
劉老兒子的手工藝品剛一亮相,便吸引了不少鎮上居民的目光。
“這個編織的小籃子多少錢?”一位年輕女子被一個精美的小籃子吸引,停下腳步問道。
鄭建國笑著迴答:“這個小籃子五十元,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哦,您看這做工,多精細。”
女子愛不釋手地把玩著籃子,滿意地點點頭:“物有所值,我買了。”
隨著一筆筆訂單成交,劉老兒子忙得不亦樂乎。
看著手中越來越多的錢,他的心中滿是喜悅與成就感。
迴到家,他迫不及待地拿出一部分錢,拉著父親來到鎮上的服裝店。
“爸,您辛苦了這麽多年,都沒給自己買過幾件新衣服。這是我用自己賺的錢給您買的,您試試合不合身。”
劉老兒子將一件嶄新的外套遞給劉老村長,眼中閃爍著激動的淚光。
劉老村長接過衣服,雙手微微顫抖,眼眶瞬間濕潤了。
他細細地撫摸著衣服的麵料,仿佛在觸摸兒子成長的足跡。
“兒子,你長大了,爸爸為你驕傲。”
父子倆緊緊相擁,這一刻,所有的艱辛與苦難都化作了濃濃的溫情。
鄭建國和侯亮平的善舉也在村裏和鎮上不脛而走,大家紛紛對他們豎起大拇指,誇讚他們是好心人。
村裏的氛圍也變得更加團結友愛,時不時就有人主動去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家庭。
然而,就在大家沉浸在這溫馨喜悅的氛圍中時,鎮上來了一位神秘的商人。
這天,劉老兒子和鄭建國、侯亮平正在整理新一批的手工藝品,準備運往集市。
一輛黑色的轎車緩緩停在他們麵前,車窗搖下,露出一張陌生卻透著精明的臉。
“你們好,我聽說了你們的手工藝品,非常感興趣。”
商人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他推開車門,緩緩走下,目光掃過那些精美的作品,眼中閃過一絲光亮。
“我覺得這些作品很有市場潛力,如果我們合作,我有信心把它們推向更廣闊的市場,讓全世界都看到這位小夥子的才華。”
說著,他看向劉老兒子,眼神中帶著期許。
劉老兒子、鄭建國和侯亮平聞言,不禁麵麵相覷。
劉老兒子站在倉庫中央,望著這些凝聚著無數心血的作品,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
他想象著合作社的產品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為村莊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露出欣慰的笑容。
然而,當他的目光掃向角落那堆所剩無幾的原材料時,笑容瞬間凝固,眉頭緊鎖成了一個深深的“川”字。
他緩緩踱步過去,蹲下身子,拿起一小捆即將用完的竹條,輕輕歎了口氣。
這些竹條是製作編織品的關鍵材料,可如今,供應卻成了大問題。
“爸,這原材料供應不上,咱好多訂單都得延誤,可怎麽辦啊?”劉老兒子心急如焚地走出倉庫,來到院子裏,對著正在修理農具的劉老村長說道。
劉老村長放下手中的活兒,抬起頭,看著兒子焦慮的模樣,臉上也布滿了愁雲,無奈地歎息道:“是啊,這事兒棘手,咱得趕緊想想法子。這好不容易才把合作社辦起來,可不能就這麽垮了。”
父子倆正愁眉不展之際,鄭建國和侯亮平的身影出現在院門口。
劉老兒子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絲曙光,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急忙迎上去,聲音略帶顫抖地說:“鄭大哥,侯大哥,你們來得正好。
現在原材料供應不足,周邊幾個村子的原料源也不穩定,再這樣下去,咱這合作社剛起步就得摔跟頭。”
鄭建國和侯亮平對視一眼,神色凝重。
鄭建國微微皺眉,目光堅定地說:“別慌,孩子,咱們一起想辦法,肯定能解決這個難題。”
侯亮平也在一旁點頭,拍了拍劉老兒子的肩膀,安慰道:“是啊,咱們遇到過那麽多困難,不都一步步走過來了嗎?這一次也一定行。”
一番商討後,鄭建國和侯亮平決定外出尋找可靠貨源。
他們來到周邊繁華的城鎮集市,這裏人聲鼎沸,喧鬧非凡。
各種攤位琳琅滿目,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吆喝聲、討價還價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獨特的市井交響曲。
鄭建國和侯亮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逢人就打聽哪裏有優質且穩定供應手工原材料的商家。
他們從街頭走到街尾,汗水浸濕了後背,可收獲的卻隻是一些零散且不靠譜的信息。
“大哥,您知道哪兒有大量賣編織材料的嗎?要質量好,能長期供貨的。”
侯亮平攔住一位挑著擔子的商販,滿懷期待地問道。
商販皺了皺眉頭,搖了搖頭說:“不太清楚,我這都是小本買賣,你得去問問那些大批發商。”
第一天下來,兩人雖疲憊不堪,卻一無所獲,心情格外沉重。
侯亮平有些氣餒地坐在街邊的長椅上,揉了揉酸痛的雙腿,抱怨道:“這找個貨源咋這麽難呢?咱們不能眼睜睜看著合作社就因為這點事兒黃了啊。”
鄭建國坐在他旁邊,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勵道:“別灰心,明天咱們再去幾家加工廠看看,肯定能有線索。”
次日,他們又奔赴幾家小型原材料加工廠。
在一家編織材料加工廠,侯亮平走進略顯昏暗的廠房,找到老板,急切地詢問:“老板,您這的貨能不能長期穩定供應?我們有個合作社,需求量不小。”
老板是個中年大叔,滿臉疲憊,他無奈地擺擺手,麵露難色:“近期訂單多,長期大量供應有難度,不過我可以給你們介紹個大廠,他們或許有能力。”
順著老板指引,他們找到了一家規模較大、口碑不錯的原材料供應商。
走進供應商的辦公大樓,寬敞明亮的大廳讓他們眼前一亮。
在會議室裏,經過一番洽談,供應商對他們的合作社項目很感興趣,表示願意初步合作,但需進一步考察合作社實力。
“你們的想法很不錯,不過我們得看看你們的實際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畢竟這是長期合作。”
供應商負責人嚴肅地說道。
鄭建國和侯亮平心中既興奮又忐忑,興奮的是終於有了一線希望,忐忑的是不知道合作社能否順利通過考察。
但他們還是堅定地點點頭,鄭建國說道:“您放心,我們一定全力配合考察,我們的合作社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得知有大廠要來考察,劉老兒子立刻召集全體村民開會。
村子的廣場上,陽光明媚,村民們陸陸續續趕來,臉上帶著好奇與期待。
劉老兒子站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台子上,目光掃過每一位鄉親,充滿激情地說:“大夥們,咱們的機會來了!隻要通過考察,原材料就有著落,合作社就能更上一層樓。
大家這幾天加把勁,把工坊拾掇得幹幹淨淨,把咱最好的手藝亮出來!”
村民們齊聲響應,“好!”“我們一定行!”的唿喊聲響徹廣場。
大家幹勁十足,紛紛散去準備。
接下來的日子,鄭建國和侯亮平協助劉老兒子,忙碌在村莊的各個角落。
他們指導村民優化工坊環境,把雜亂的工具擺放整齊,清掃地麵的雜物,擦拭工作台,讓工坊煥然一新。
在整理手工藝品展示區時,劉老兒子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件刺繡手帕,眼神中滿是珍視,對身旁的侯亮平說:“侯大哥,這可是咱們村王奶奶的拿手活兒,她眼睛不好使,還熬夜繡了好久呢,咱一定得把它展示好。”
侯亮平輕輕點頭,接過手帕,仔細地將它鋪在展示架上,讚歎道:“這手藝,真是一絕,肯定能讓考察的人眼前一亮。”
他們還幫著村民規範製作流程,鄭建國站在一位正在編織竹籃的村民身邊,耐心地說:“大叔,您這編織的時候,每次收口可以再緊實一點,這樣不僅美觀,還更牢固。”
村民虛心地點頭,按照鄭建國的指導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