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獨尊儒術,思想一統(2)
時空幻影,曆史博主的傳奇之旅 作者:想依薇命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林雨薇輕輕合上書卷,思緒卻依然沉浸在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中。劉徹,這位偉大的帝王,在經曆了無數的波折與考驗後,終於迎來了他的關鍵時刻 —— 正式推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儒家思想正統地位。
【西漢·天幕】
林雨薇:“朝堂之上,劉徹龍威浩蕩,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群臣。《漢書?武帝紀》記載:“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各地舉薦而來的賢能之士齊聚朝堂,其中儒家學子占了多數。”
“董仲舒再次站出,他手捧儒家經典,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如今天下一統,當以儒家仁義道德為基,以春秋大一統之理念,確立我大漢之正統思想。唯有如此,方能凝聚人心,使萬民歸心,國家昌盛。” 劉徹微微點頭,對董仲舒的言論深表讚同。”
“接著,劉徹頒布詔令,《史記?儒林列傳》雲:“及竇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自此,凡不是儒家經典的學說,皆被排斥在官學之外。黃老之學等其他學派的勢力迅速被削弱,儒家思想如日中天。”
“為了讓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劉徹大力興辦教育。太學之中,儒家經典成為主要教材,學子們日夜鑽研。《漢書?儒林傳》記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從中央到地方,教育體係逐步完善,儒家的道德規範和治國理念廣泛傳播。”
“朝堂之上,官員的選拔也以儒家的標準為依據。那些精通儒家經典、品德高尚、心懷天下的儒生們紛紛得到重用,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他們秉持儒家思想,積極為國家的治理出謀劃策。”
“隨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策的推行,大漢王朝的風氣煥然一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和諧。在劉徹的引領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牢不可破,大漢王朝也向著繁榮昌盛的道路穩步邁進,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劉徹的大力推動下,儒家思想如春風般迅速吹遍了大漢的每一個角落,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
“在朝廷政治方麵,官員們皆以儒家經典作為行事準則。每逢朝會,群臣們引經據典,依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探討國家大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那些精通儒家學說、品德高尚且心懷天下的官員,紛紛得到提拔和重用,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他們秉持著儒家的治國理念,積極推行仁政,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重視道德教化。例如,在處理地方事務時,官員們會優先采用教育和勸導的方式,引導百姓遵守道德規範,化解矛盾糾紛,而不是單純依靠刑罰。這使得朝廷的決策更加人性化,也更能贏得百姓的擁護,極大地緩和了階級矛盾,提高了吏治水平。”
“同時,為了更好地貫徹儒家思想,朝廷的禮儀製度也愈發完善和繁瑣。從皇帝的言行舉止到群臣的朝拜禮儀,都嚴格遵循儒家的等級觀念和道德規範。《後漢書?禮儀誌》中詳細記載了各種朝廷禮儀的程序和要求,這些禮儀不僅彰顯了皇權的威嚴,更強化了儒家思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教育領域,太學的規模日益擴大,《史記?儒林列傳》記載:“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越來越多的學子投身於儒家經典的學習中,他們日夜誦讀,鑽研著聖人的教誨,期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為國家效力。儒家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通過太學的教育,深深烙印在學子們的心中,成為他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朝堂之上,官員的選拔標準也逐漸以儒家的理念和學說為核心。那些精通儒家經典、秉持仁義道德的賢能之士紛紛得到重用,他們依據儒家的治國方略,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一時間,朝堂上下彌漫著濃厚的儒家氛圍,國家的治理也更加有序。”
“在文化領域,儒家經典成為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太學中,學子們對《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的鑽研日益深入,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史記?儒林列傳》雲:“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各地的學者們也紛紛以儒家經典為依據,著書立說,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誠守信等,不僅成為了人們的日常行為規範,還深深地融入到了文學、藝術作品之中。詩詞歌賦、書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都開始體現儒家的思想內涵和審美標準,展現出大漢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社會生活方麵,儒家思想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仁、義、禮、智、信” 成為了人們所崇尚的品德,鄰裏之間相互關愛、尊老愛幼的風氣日益濃厚。《漢書?地理誌》中描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社會的和諧穩定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百姓們以儒家的道德規範為標準,努力踐行著仁義禮智信。家庭中,子女們更加孝順父母,兄弟之間更加和睦友愛;鄰裏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社會關係更加和諧融洽。《漢書?地理誌》記載:“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各地還紛紛設立鄉學,邀請儒生講學,傳播儒家的道德觀念和文化知識。孩子們從小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學習禮儀道德,為日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愈發穩固,大漢王朝在其引領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劉徹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知道,自己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而儒家思想,也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傳承和發展,影響著後世的千秋萬代。還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塑造了東亞地區的文化格局。”
“然而,這一政策也並非沒有爭議。一些學者和思想家對思想的單一化表示擔憂,他們懷念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自由與活力。但在漢武帝的強力推行下,“獨尊儒術” 的局麵已然形成,難以輕易改變。”
“劉徹站在宮殿的高處,望著這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知道,自己推行的這一政策,將對大漢王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儒家思想的引領下,大漢必將繼續書寫輝煌的篇章,成為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時光如水一般緩緩流逝,漢武帝劉徹推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已過去許久,後世對這一重大舉措的思考與評說從未停止。”
“然而,這一舉措也引發了後世的諸多思考與評說。在諸多學究的書房中,他們常常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此舉功在千秋。稱讚劉徹的果斷與遠見,認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書?元帝紀》記載:“柔仁好儒,見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後,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吏,他們以儒家的道德準則和治國理念,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使得社會秩序井然,國家穩定昌盛。正如《史記?平準書》所描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國家的繁榮與儒家思想的引導密不可分。”
“而且,儒家所倡導的 “仁、義、禮、智、信” 等價值觀,如春雨般滋潤著百姓的心靈,培養了人們的良好品德。在民間,尊老愛幼、誠信友善之風盛行,家庭和睦,鄰裏和諧。《後漢書?列女傳》中諸多感人的故事,便是儒家道德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讓大漢民族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精神風貌。”
“儒家思想的傳播帶來了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變革。它不僅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也有人對這一舉措提出質疑,擔憂思想的單一性會抑製創新與發展。他們指出,隨著儒家思想的獨尊,其他學派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抑製。《論衡?案書》雲:“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於內也。” 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法家、道家等學說,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思想文化的多樣性遭到了破壞。這使得學術的發展變得單一,創新的活力也逐漸減退。再者,儒家思想在後期的發展中逐漸趨於僵化。一些腐儒過度強調禮教,繁瑣的禮儀製度讓人不堪重負,《晉書?禮誌》中對各種複雜禮儀的記載便是例證。而且,部分人將儒家經典教條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抑製了個性的發展。正如明朝末年,一些思想家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認為其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阻礙。”
“但無論如何,漢武帝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都已成為曆史中不可磨滅的一筆。它的影響深遠而複雜,既為大漢王朝帶來了輝煌,也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曆史。人們不斷地從這一舉措中汲取經驗教訓,探索著思想文化與國家發展的最佳契合點,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邁進。劉徹若能看到後世的種種評說,或許也會陷入沉思,感慨自己的決策所引發的這一係列深遠影響。而儒家思想,依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上,等待著後人去繼續攀登、探索。”
林雨薇再次望向窗外,心中充滿了對曆史的敬畏。劉徹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議,但它卻為大漢王朝帶來了新的氣象,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依然可以從那段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尊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或許這才是我們從曆史中得到的最大啟示。
林雨薇相信,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段曆史都將永遠熠熠生輝,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
【西漢·天幕】
林雨薇:“朝堂之上,劉徹龍威浩蕩,目光堅定地掃視著群臣。《漢書?武帝紀》記載:“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禦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 各地舉薦而來的賢能之士齊聚朝堂,其中儒家學子占了多數。”
“董仲舒再次站出,他手捧儒家經典,聲音洪亮地說道:“陛下,如今天下一統,當以儒家仁義道德為基,以春秋大一統之理念,確立我大漢之正統思想。唯有如此,方能凝聚人心,使萬民歸心,國家昌盛。” 劉徹微微點頭,對董仲舒的言論深表讚同。”
“接著,劉徹頒布詔令,《史記?儒林列傳》雲:“及竇太後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自此,凡不是儒家經典的學說,皆被排斥在官學之外。黃老之學等其他學派的勢力迅速被削弱,儒家思想如日中天。”
“為了讓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劉徹大力興辦教育。太學之中,儒家經典成為主要教材,學子們日夜鑽研。《漢書?儒林傳》記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複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裏,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從中央到地方,教育體係逐步完善,儒家的道德規範和治國理念廣泛傳播。”
“朝堂之上,官員的選拔也以儒家的標準為依據。那些精通儒家經典、品德高尚、心懷天下的儒生們紛紛得到重用,成為朝廷的中流砥柱。他們秉持儒家思想,積極為國家的治理出謀劃策。”
“隨著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策的推行,大漢王朝的風氣煥然一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成為人們行為的準則,社會秩序更加穩定和諧。在劉徹的引領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牢不可破,大漢王朝也向著繁榮昌盛的道路穩步邁進,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劉徹的大力推動下,儒家思想如春風般迅速吹遍了大漢的每一個角落,帶來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
“在朝廷政治方麵,官員們皆以儒家經典作為行事準則。每逢朝會,群臣們引經據典,依據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探討國家大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自太常至執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 那些精通儒家學說、品德高尚且心懷天下的官員,紛紛得到提拔和重用,成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他們秉持著儒家的治國理念,積極推行仁政,主張以德為主、以刑為輔,重視道德教化。例如,在處理地方事務時,官員們會優先采用教育和勸導的方式,引導百姓遵守道德規範,化解矛盾糾紛,而不是單純依靠刑罰。這使得朝廷的決策更加人性化,也更能贏得百姓的擁護,極大地緩和了階級矛盾,提高了吏治水平。”
“同時,為了更好地貫徹儒家思想,朝廷的禮儀製度也愈發完善和繁瑣。從皇帝的言行舉止到群臣的朝拜禮儀,都嚴格遵循儒家的等級觀念和道德規範。《後漢書?禮儀誌》中詳細記載了各種朝廷禮儀的程序和要求,這些禮儀不僅彰顯了皇權的威嚴,更強化了儒家思想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教育領域,太學的規模日益擴大,《史記?儒林列傳》記載:“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越來越多的學子投身於儒家經典的學習中,他們日夜誦讀,鑽研著聖人的教誨,期望有朝一日能憑借自己的才學為國家效力。儒家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通過太學的教育,深深烙印在學子們的心中,成為他們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朝堂之上,官員的選拔標準也逐漸以儒家的理念和學說為核心。那些精通儒家經典、秉持仁義道德的賢能之士紛紛得到重用,他們依據儒家的治國方略,積極為國家的發展出謀劃策。一時間,朝堂上下彌漫著濃厚的儒家氛圍,國家的治理也更加有序。”
“在文化領域,儒家經典成為了學術研究的核心。太學中,學子們對《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典的鑽研日益深入,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史記?儒林列傳》雲:“自是之後,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於燕則韓太傅。言尚書自濟南伏生。言禮自魯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於齊魯自胡毋生,於趙自董仲舒。” 各地的學者們也紛紛以儒家經典為依據,著書立說,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儒家學說。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如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忠誠守信等,不僅成為了人們的日常行為規範,還深深地融入到了文學、藝術作品之中。詩詞歌賦、書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都開始體現儒家的思想內涵和審美標準,展現出大漢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社會生活方麵,儒家思想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滲透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麵麵。“仁、義、禮、智、信” 成為了人們所崇尚的品德,鄰裏之間相互關愛、尊老愛幼的風氣日益濃厚。《漢書?地理誌》中描述:“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柔緩急,音聲不同,係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 社會的和諧穩定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百姓們以儒家的道德規範為標準,努力踐行著仁義禮智信。家庭中,子女們更加孝順父母,兄弟之間更加和睦友愛;鄰裏之間相互幫助、相互尊重,社會關係更加和諧融洽。《漢書?地理誌》記載:“河內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風》邶、庸、衛國是也。邶,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故《書序》曰‘武王崩,三監畔’,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曰孟侯,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於洛邑,故邶、庸、衛三國之詩相與同風。” 各地還紛紛設立鄉學,邀請儒生講學,傳播儒家的道德觀念和文化知識。孩子們從小便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學習禮儀道德,為日後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奠定基礎。”
“隨著時間的推移,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愈發穩固,大漢王朝在其引領下,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劉徹看著這一切,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知道,自己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開啟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而儒家思想,也將在這片土地上繼續傳承和發展,影響著後世的千秋萬代。還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之一,傳播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塑造了東亞地區的文化格局。”
“然而,這一政策也並非沒有爭議。一些學者和思想家對思想的單一化表示擔憂,他們懷念百家爭鳴時期的思想自由與活力。但在漢武帝的強力推行下,“獨尊儒術” 的局麵已然形成,難以輕易改變。”
“劉徹站在宮殿的高處,望著這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心中滿是欣慰與自豪。他知道,自己推行的這一政策,將對大漢王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在儒家思想的引領下,大漢必將繼續書寫輝煌的篇章,成為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時光如水一般緩緩流逝,漢武帝劉徹推行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已過去許久,後世對這一重大舉措的思考與評說從未停止。”
“然而,這一舉措也引發了後世的諸多思考與評說。在諸多學究的書房中,他們常常爭論不休。有人認為,此舉功在千秋。稱讚劉徹的果斷與遠見,認為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漢書?元帝紀》記載:“柔仁好儒,見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繩下,大臣楊惲、蓋寬饒等坐刺譏辭語為罪而誅,嚐侍燕從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確立後,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官吏,他們以儒家的道德準則和治國理念,兢兢業業地治理國家,使得社會秩序井然,國家穩定昌盛。正如《史記?平準書》所描述:“漢興七十餘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 國家的繁榮與儒家思想的引導密不可分。”
“而且,儒家所倡導的 “仁、義、禮、智、信” 等價值觀,如春雨般滋潤著百姓的心靈,培養了人們的良好品德。在民間,尊老愛幼、誠信友善之風盛行,家庭和睦,鄰裏和諧。《後漢書?列女傳》中諸多感人的故事,便是儒家道德觀念深入人心的體現。它增強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讓大漢民族在曆史的長河中始終保持著獨特的精神風貌。”
“儒家思想的傳播帶來了政治、文化等多方麵的變革。它不僅為大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但也有人對這一舉措提出質疑,擔憂思想的單一性會抑製創新與發展。他們指出,隨著儒家思想的獨尊,其他學派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抑製。《論衡?案書》雲:“韓非之書,傳在秦庭,始皇歎曰:‘獨不得與此人同時。’陸賈《新語》,每奏一篇,高祖左右,稱曰萬歲。夫歎思其人與喜稱萬歲,豈可空為哉?誠見其美,歡氣發於內也。” 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法家、道家等學說,漸漸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思想文化的多樣性遭到了破壞。這使得學術的發展變得單一,創新的活力也逐漸減退。再者,儒家思想在後期的發展中逐漸趨於僵化。一些腐儒過度強調禮教,繁瑣的禮儀製度讓人不堪重負,《晉書?禮誌》中對各種複雜禮儀的記載便是例證。而且,部分人將儒家經典教條化,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抑製了個性的發展。正如明朝末年,一些思想家對儒家思想的批判,認為其成為了社會進步的阻礙。”
“但無論如何,漢武帝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都已成為曆史中不可磨滅的一筆。它的影響深遠而複雜,既為大漢王朝帶來了輝煌,也給後世留下了無盡的思考。在曆史的長河中,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河流,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曆史。人們不斷地從這一舉措中汲取經驗教訓,探索著思想文化與國家發展的最佳契合點,推動著人類文明不斷向前邁進。劉徹若能看到後世的種種評說,或許也會陷入沉思,感慨自己的決策所引發的這一係列深遠影響。而儒家思想,依舊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中華文化的版圖上,等待著後人去繼續攀登、探索。”
林雨薇再次望向窗外,心中充滿了對曆史的敬畏。劉徹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雖然在當時引發了激烈的爭議,但它卻為大漢王朝帶來了新的氣象,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們依然可以從那段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尊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同時堅守自己的核心價值觀,或許這才是我們從曆史中得到的最大啟示。
林雨薇相信,無論時光如何流轉,那段曆史都將永遠熠熠生輝,激勵著後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