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定青州之策
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 作者:三月流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新頭痛的不行,揮揮手,讓平原太守下去動員民夫,準備守城事宜。
黃巾肯定還會再來,並且下一次,估計就不止五六千人了。
幸運的是,青州黃巾是在秋收之後才起義的,郡府內的糧食充盈,暫時不必為了糧草擔憂。
平原太守帶領眾郡吏退下,堂中隻剩張新、荀攸、典韋三人。
“公達可有良策?”
張新暫時沒有想到什麽好辦法,隻能先問問荀攸。
“如今我軍兵力不足,不如先向州中大族借兵?”
荀攸沉吟道:“牧伯為平定青州而來,想來大族不會吝嗇。”
東漢的士族豪強,家中多養門客,蓄私奴,以為家兵。
這些家兵的數量不少。
之前朱儁擊退褚燕,靠的就是自己的家兵。
包括張新本人,黃巾舊部也可以看做是他的家兵。
若是將青州大族的家兵都聚集起來,你家三百、我家五百,確實能得不少兵。
而且這些兵還自帶武器,根本不用張新操心。
“公達此言不妥。”
張新思索了一會,搖搖頭,“我要的,是一個我能一言而定,繁榮昌盛的青州。”
“而不是看州中大族臉色,殘破不堪的青州。”
借兵,確實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兵力、裝備不足的問題。
但這樣一來,張新就成了青州版的孫權,日後不得不與士族豪強共青州了。
這不是他想要的。
再說了,那百萬青州黃巾該如何處理?
若是不借大族之力,張新尚可以招撫謀之,即便安置土地不足,他還可以動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比如查查那些大族子弟有沒有違法亂紀之類的。
那些大族就沒一個屁股幹淨的,保管一查一個準。
到時候抄個家、滅個族什麽的,土地不就有了麽?
有理有據,其他大族也沒辦法說什麽。
可若是借了大族之力,這種事就沒法幹了。
否則那些大族都會反他。
屆時他將被卷入無窮無盡的內耗之中,不得脫身。
不能動大族,土地就會不足,即使能招撫一部分黃巾,那剩下的另一部分,依舊會與他作對。
到時候就隻能殺了。
鬼知道要殺多久。
畢竟青州西邊還有一個泰山山脈,黃巾即使打不過他,也可以進山打遊擊去。
曆史上的徐和就是靠著這一點,才在青州硬抗了十五年之久。
若不是碰上神速將軍夏侯淵,來的太快,說不定他還能抗更久。
如果張新真被青州黃巾拖個幾年,不僅苦心經營了數年的先發優勢損失殆盡,屆時還要麵臨袁紹、曹操等人的多方壓力。
即使那時他把黃巾都殺完,估計青州基本上也打爛了。
所以,青州黃巾不僅要定,還要速定,還要盡量不把青州打爛。
這個難度很高。
荀攸也很認同張新的想法,但客觀情況就擺在這裏。
對方人數眾多,將領素質也高。
己方兵少,隻能守城。
若是不找大族借兵,他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既如此,容攸細思之......”
荀攸皺起眉頭。
張新也沒閑著,腦中不斷想著辦法。
“看來隻能動用漁陽的黃巾舊部了,青州靠海......養了這麽多年,也是時候讓太史慈的水軍發揮作用了!”
從下曲陽跟出來的那些黃巾舊部,個個都是張新的心頭肉,死一個他都得心疼好久。
不僅因為他們都是老兄弟,是他起家的功臣,還因為這是最後一支正統的黃巾軍。
他們都是有信仰,有理想,願意為了太平世界而奮鬥的人。
而黑山黃巾、白波黃巾、青州黃巾這些,其實都更像是借由太平道名頭聚集起來的賊寇。
他們中或許有部分渠帥還恪守著張角的教導,但他們麾下的那些黃巾,不是活不下去跟著混口飯吃的,就是渾水摸魚的。
這一點從史書上的用詞也可以看出來。
張角時期的黃巾,史書上用的是‘反’,而後來的那些黃巾,用得都是‘寇’。
不到萬不得已,張新實在不想再用他們。
但形勢如此,不得不用了。
這時,荀攸開口問道:“不知牧伯對青州黃巾將領可有了解?能否效仿黑山黃巾之事,招撫之?”
打不好打,隻能嚐試招撫了。
“管亥、司馬懼不好說,但徐和大概可以。”
張新向荀攸解釋了一下徐和與張角的關係,隨後道:“然而青州黃巾百萬,即便能招撫來,安置土地怕也不夠。”
青州黃巾與黑山黃巾不同。
黑山黃巾有自己根據地。
雖然山中產出的糧食不多,但也是有產出。
再加上張新給糧,承諾分土地,這才讓楊鳳等人願意跟隨他。
即便後來他卸任並州刺史,那也是動用了幽州的關係給黑山輸血,暫時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才能穩住他們。
否則別說張角女婿,就算是張角本人來了,沒有吃的,那也沒有辦法。
然而青州黃巾不同,他們沒有八百裏太行這樣的根據地,若是招撫來,立刻就要給他們分配土地。
否則即便他們願降,百萬不事生產的人,張新也養不起。
荀攸低頭沉思了一會,眉目糾結,半晌,似是下定決心一般,看向典韋。
張新會意。
“老典,你到門外守著,三十步內不準有任何人靠近。”
“諾。”
典韋出門而去。
張新看向荀攸,等待他的下文。
荀攸深吸一口氣。
“牧伯若是擔憂土地不足,或可與青州黃巾交通,令其殺大族,奪土地!”
張新聞言,瞬間瞪大眼睛。
如果坐在他麵前的是程立、賈詡這倆貨,說出這條計策,他不會意外。
濃眉大眼的荀攸,也這麽狠的嗎?
看來能當軍師的人,沒幾個心不黑的。
同時,張新也十分驚喜。
荀攸是什麽人?
潁川荀氏,名門望族,和州中那些士族豪強是同一個階級的。
他能說出這條計策,這說明什麽?
說明他已經下定決心投效自己了啊!
別管這個決定是他個人的,還是荀氏的。
起碼荀攸已經把寶押在自己身上了。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
現在朝中儼然分成兩派,一派是表麵上以何進為首的黨人勢力,另一派就是以自己為首的董侯黨了。
黨人那邊,有荀諶(chén)在袁紹麾下。
自己如此看重荀攸,他來自己這裏,似乎也說的過去。
日後若是張新敗亡,憑借荀諶的關係,袁紹也不會拿他怎麽樣。
反之亦然,張新看在荀攸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荀諶。
世家是這樣的,隻需要兩頭下注就可以了,而當主公要考慮的就很多了。
“隻是此計一出,會有損牧伯名聲,不利以後。”
荀攸補充道:“用或不用,還請牧伯自決之。”
世上沒有那麽多傻子。
現在,青州黃巾還是漫無目的的劫掠郡縣。
若是張新一來,青州黃巾就開始有目的的攻殺大族,很難不讓別人懷疑。
尤其張新還是黃巾出身。
這樣一來,青州或可速定,但其他大族即使抓不到證據,心中也會有一份懷疑。
確如荀攸所言,不利以後。
可若不用此計,他也沒有其他速定青州的辦法。
“公達可還有其他良策?”
張新沉吟道:“即使我不顧名聲交通黃巾,但這樣一來,恐不利我掌控其眾。”
招撫黑山黃巾,張角女婿這個身份是次要因素。
張新出糧輸血,這才是主要因素。
青州這邊,如果張新出土地,再用張角女婿這個身份招撫,那麽日後掌控其眾不成問題。
說白了,你要有奶,才能當娘!
可如果所有土地都是黃巾自己打下來的,那麽百萬黃巾憑什麽聽他的話?
就憑他是張角女婿?
或許徐和會聽,但他一個人說了也不算。
從百萬黃巾投降曹操,徐和自己隻帶出去一支小股部隊來看,徐和並不是青州黃巾的大帥。
這樣一來,張新就從與大族共青州,變成了與一支不受他掌控的黃巾共青州了。
這還不如與大族共青州呢。
唯一的好處,隻是青州暫時不會被打爛而已。
後患反而更大。
“牧伯不願借大族之力,又要掌控青州黃巾......”
荀攸皺眉道:“那唯一的可行之法,就是招募士卒,再嚐試招降徐和,剿撫並用,徐徐圖之了。”
“若能得徐和之眾,再與大族商談購買土地事宜,想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青州元氣。”
張新低頭沉思。
借兵是不可能借兵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找大族借兵。
交通黃巾可以速定青州,但後患無窮。
剿撫並用,購買土地,可以確保沒有任何後患,但耗時日久。
若是尋常之時,荀攸出的三策之中,最後一策最為穩妥。
然而討董在即,張新隻有一年多的時間。
若是再算上練兵、調糧之類的事務,除非他放棄討董這麽個撈名望的機會,否則這點時間,不夠。
想了許久,張新抬起頭來。
“公達,我有一個想法,不知是否可行,你幫我參謀一下。”
“牧伯請講。”荀攸點頭。
“我在漁陽還有兩支兵馬。”
張新道:“一支是騎兵,目前可以動用的大概有一千八百騎,另一支是水軍,有千餘人。”
“河北黃巾的統帥大致是徐和,我若調水軍封鎖大河,再以騎卒威懾,想來招撫他並不難。”
“得徐和之眾後,我再剿撫並用,購置土地與殺大族並行,如何?”
除了找大族借兵這一策不可用,另外兩策都有一定缺陷。
既然如此,兩策並用不就行了?
這又不是什麽單選題。
“牧伯竟然還有水軍?”荀攸震驚道。
不怪他不震驚。
自古以來,誰特麽在北方搞水軍的?
有錢也不是這麽花的啊!
“昔年我任漁陽太守時,境內有一股海賊,寇掠縣城。”
張新笑道:“於是我便組建了一支水軍,用以剿賊,沒想到今日竟然用上了。”
“怎麽樣?若有水軍輔助,此策可行否?”
“可行!”荀攸肯定道。
青州大部都在河南,隻有平原北邊的七縣處於河北之地。
若是能有一支水軍封鎖黃河,河北七縣的黃巾就成了孤軍了。
就算他們往冀州跑也沒用。
一千八百騎兵,再加上張新此刻還有三百騎兵,兩千多騎兵在平原地帶衝起來,黃巾根本擋不住。
兩條腿又豈能跑得過四條腿?
到時候隻要張新拿出糧食來招撫,配上張角女婿的身份,徐和大概率是會投降的。
收了徐和之眾,至少能得萬餘兵馬。
以此萬餘兵馬進擊河南,剿撫並用,再以殺大族,分土地誘之,既能快速平定青州,也能把不利的影響降到最低。
畢竟張新出兵去打,對方就很難懷疑了。
“隻是依攸之見,既然能收徐和,就不必再殺大族了。”
荀攸繼續說道:“牧伯完全可以手中之兵,以及黃巾之威脅,來說動大族出賣土地,這樣更有利於以後。”
張新搖搖頭,“說動大族售賣土地,一樣耗費時日,我意已決,就這樣辦吧。”
“我即刻寫信,調騎兵和水軍南下!”
“可日後牧伯與黃巾謀大族之事,若是泄露......”
荀攸一臉擔憂。
在他的視角看來,多花點時間就多花點嘛,急什麽?
雖說有識之士都能看出,大漢日後必亂。
但那也是劉宏死後的事了。
劉宏不死,大漢不可能亂。
如今劉宏正值壯年,總不可能明年就死了吧?
“那就要勞煩公達細細謀劃了。”張新微微一笑。
“此攸分內之事也。”荀攸拱手。
既然領導已經決定,他作為屬下,該做的就是替張新完善細節。
軍師的職責是出謀劃策,拾缺補漏,不是代替主君做決定。
張新當即提筆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給張牛角,讓他帶一千八百騎兵南下。
下曲陽五千黃巾,經過這麽多年的折損,除去殘疾的,可用之人大概還有三千。
這三千人中,張新帶走五百親衛,除去戰死的,以及給曹性的一百人,目前還有三百多。
水軍之中,張新當初給了太史慈二百人作為骨幹。
因此漁陽新城的黃巾舊部,目前還有兩千三百人左右。
這些人還得留下五百,負責向黑山輸血。
因此張牛角能帶的,也就隻有一千八百人了。
本來統領騎兵,關羽比較合適,但招撫青州黃巾用的上張牛角的名望,因此張新便讓他來了。
第二封信自然是給太史慈的,讓他帶水軍南下,通過黃河入海口來平原找張新匯合。
張新叫人把兩封信分別送去,隨後開始與荀攸商議細節。
(來了來了,久等了)
黃巾肯定還會再來,並且下一次,估計就不止五六千人了。
幸運的是,青州黃巾是在秋收之後才起義的,郡府內的糧食充盈,暫時不必為了糧草擔憂。
平原太守帶領眾郡吏退下,堂中隻剩張新、荀攸、典韋三人。
“公達可有良策?”
張新暫時沒有想到什麽好辦法,隻能先問問荀攸。
“如今我軍兵力不足,不如先向州中大族借兵?”
荀攸沉吟道:“牧伯為平定青州而來,想來大族不會吝嗇。”
東漢的士族豪強,家中多養門客,蓄私奴,以為家兵。
這些家兵的數量不少。
之前朱儁擊退褚燕,靠的就是自己的家兵。
包括張新本人,黃巾舊部也可以看做是他的家兵。
若是將青州大族的家兵都聚集起來,你家三百、我家五百,確實能得不少兵。
而且這些兵還自帶武器,根本不用張新操心。
“公達此言不妥。”
張新思索了一會,搖搖頭,“我要的,是一個我能一言而定,繁榮昌盛的青州。”
“而不是看州中大族臉色,殘破不堪的青州。”
借兵,確實能在短時間內解決兵力、裝備不足的問題。
但這樣一來,張新就成了青州版的孫權,日後不得不與士族豪強共青州了。
這不是他想要的。
再說了,那百萬青州黃巾該如何處理?
若是不借大族之力,張新尚可以招撫謀之,即便安置土地不足,他還可以動用一些激烈的手段。
比如查查那些大族子弟有沒有違法亂紀之類的。
那些大族就沒一個屁股幹淨的,保管一查一個準。
到時候抄個家、滅個族什麽的,土地不就有了麽?
有理有據,其他大族也沒辦法說什麽。
可若是借了大族之力,這種事就沒法幹了。
否則那些大族都會反他。
屆時他將被卷入無窮無盡的內耗之中,不得脫身。
不能動大族,土地就會不足,即使能招撫一部分黃巾,那剩下的另一部分,依舊會與他作對。
到時候就隻能殺了。
鬼知道要殺多久。
畢竟青州西邊還有一個泰山山脈,黃巾即使打不過他,也可以進山打遊擊去。
曆史上的徐和就是靠著這一點,才在青州硬抗了十五年之久。
若不是碰上神速將軍夏侯淵,來的太快,說不定他還能抗更久。
如果張新真被青州黃巾拖個幾年,不僅苦心經營了數年的先發優勢損失殆盡,屆時還要麵臨袁紹、曹操等人的多方壓力。
即使那時他把黃巾都殺完,估計青州基本上也打爛了。
所以,青州黃巾不僅要定,還要速定,還要盡量不把青州打爛。
這個難度很高。
荀攸也很認同張新的想法,但客觀情況就擺在這裏。
對方人數眾多,將領素質也高。
己方兵少,隻能守城。
若是不找大族借兵,他也沒有什麽好辦法。
“既如此,容攸細思之......”
荀攸皺起眉頭。
張新也沒閑著,腦中不斷想著辦法。
“看來隻能動用漁陽的黃巾舊部了,青州靠海......養了這麽多年,也是時候讓太史慈的水軍發揮作用了!”
從下曲陽跟出來的那些黃巾舊部,個個都是張新的心頭肉,死一個他都得心疼好久。
不僅因為他們都是老兄弟,是他起家的功臣,還因為這是最後一支正統的黃巾軍。
他們都是有信仰,有理想,願意為了太平世界而奮鬥的人。
而黑山黃巾、白波黃巾、青州黃巾這些,其實都更像是借由太平道名頭聚集起來的賊寇。
他們中或許有部分渠帥還恪守著張角的教導,但他們麾下的那些黃巾,不是活不下去跟著混口飯吃的,就是渾水摸魚的。
這一點從史書上的用詞也可以看出來。
張角時期的黃巾,史書上用的是‘反’,而後來的那些黃巾,用得都是‘寇’。
不到萬不得已,張新實在不想再用他們。
但形勢如此,不得不用了。
這時,荀攸開口問道:“不知牧伯對青州黃巾將領可有了解?能否效仿黑山黃巾之事,招撫之?”
打不好打,隻能嚐試招撫了。
“管亥、司馬懼不好說,但徐和大概可以。”
張新向荀攸解釋了一下徐和與張角的關係,隨後道:“然而青州黃巾百萬,即便能招撫來,安置土地怕也不夠。”
青州黃巾與黑山黃巾不同。
黑山黃巾有自己根據地。
雖然山中產出的糧食不多,但也是有產出。
再加上張新給糧,承諾分土地,這才讓楊鳳等人願意跟隨他。
即便後來他卸任並州刺史,那也是動用了幽州的關係給黑山輸血,暫時解決他們的吃飯問題,才能穩住他們。
否則別說張角女婿,就算是張角本人來了,沒有吃的,那也沒有辦法。
然而青州黃巾不同,他們沒有八百裏太行這樣的根據地,若是招撫來,立刻就要給他們分配土地。
否則即便他們願降,百萬不事生產的人,張新也養不起。
荀攸低頭沉思了一會,眉目糾結,半晌,似是下定決心一般,看向典韋。
張新會意。
“老典,你到門外守著,三十步內不準有任何人靠近。”
“諾。”
典韋出門而去。
張新看向荀攸,等待他的下文。
荀攸深吸一口氣。
“牧伯若是擔憂土地不足,或可與青州黃巾交通,令其殺大族,奪土地!”
張新聞言,瞬間瞪大眼睛。
如果坐在他麵前的是程立、賈詡這倆貨,說出這條計策,他不會意外。
濃眉大眼的荀攸,也這麽狠的嗎?
看來能當軍師的人,沒幾個心不黑的。
同時,張新也十分驚喜。
荀攸是什麽人?
潁川荀氏,名門望族,和州中那些士族豪強是同一個階級的。
他能說出這條計策,這說明什麽?
說明他已經下定決心投效自己了啊!
別管這個決定是他個人的,還是荀氏的。
起碼荀攸已經把寶押在自己身上了。
不過想想也不奇怪。
現在朝中儼然分成兩派,一派是表麵上以何進為首的黨人勢力,另一派就是以自己為首的董侯黨了。
黨人那邊,有荀諶(chén)在袁紹麾下。
自己如此看重荀攸,他來自己這裏,似乎也說的過去。
日後若是張新敗亡,憑借荀諶的關係,袁紹也不會拿他怎麽樣。
反之亦然,張新看在荀攸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荀諶。
世家是這樣的,隻需要兩頭下注就可以了,而當主公要考慮的就很多了。
“隻是此計一出,會有損牧伯名聲,不利以後。”
荀攸補充道:“用或不用,還請牧伯自決之。”
世上沒有那麽多傻子。
現在,青州黃巾還是漫無目的的劫掠郡縣。
若是張新一來,青州黃巾就開始有目的的攻殺大族,很難不讓別人懷疑。
尤其張新還是黃巾出身。
這樣一來,青州或可速定,但其他大族即使抓不到證據,心中也會有一份懷疑。
確如荀攸所言,不利以後。
可若不用此計,他也沒有其他速定青州的辦法。
“公達可還有其他良策?”
張新沉吟道:“即使我不顧名聲交通黃巾,但這樣一來,恐不利我掌控其眾。”
招撫黑山黃巾,張角女婿這個身份是次要因素。
張新出糧輸血,這才是主要因素。
青州這邊,如果張新出土地,再用張角女婿這個身份招撫,那麽日後掌控其眾不成問題。
說白了,你要有奶,才能當娘!
可如果所有土地都是黃巾自己打下來的,那麽百萬黃巾憑什麽聽他的話?
就憑他是張角女婿?
或許徐和會聽,但他一個人說了也不算。
從百萬黃巾投降曹操,徐和自己隻帶出去一支小股部隊來看,徐和並不是青州黃巾的大帥。
這樣一來,張新就從與大族共青州,變成了與一支不受他掌控的黃巾共青州了。
這還不如與大族共青州呢。
唯一的好處,隻是青州暫時不會被打爛而已。
後患反而更大。
“牧伯不願借大族之力,又要掌控青州黃巾......”
荀攸皺眉道:“那唯一的可行之法,就是招募士卒,再嚐試招降徐和,剿撫並用,徐徐圖之了。”
“若能得徐和之眾,再與大族商談購買土地事宜,想來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青州元氣。”
張新低頭沉思。
借兵是不可能借兵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找大族借兵。
交通黃巾可以速定青州,但後患無窮。
剿撫並用,購買土地,可以確保沒有任何後患,但耗時日久。
若是尋常之時,荀攸出的三策之中,最後一策最為穩妥。
然而討董在即,張新隻有一年多的時間。
若是再算上練兵、調糧之類的事務,除非他放棄討董這麽個撈名望的機會,否則這點時間,不夠。
想了許久,張新抬起頭來。
“公達,我有一個想法,不知是否可行,你幫我參謀一下。”
“牧伯請講。”荀攸點頭。
“我在漁陽還有兩支兵馬。”
張新道:“一支是騎兵,目前可以動用的大概有一千八百騎,另一支是水軍,有千餘人。”
“河北黃巾的統帥大致是徐和,我若調水軍封鎖大河,再以騎卒威懾,想來招撫他並不難。”
“得徐和之眾後,我再剿撫並用,購置土地與殺大族並行,如何?”
除了找大族借兵這一策不可用,另外兩策都有一定缺陷。
既然如此,兩策並用不就行了?
這又不是什麽單選題。
“牧伯竟然還有水軍?”荀攸震驚道。
不怪他不震驚。
自古以來,誰特麽在北方搞水軍的?
有錢也不是這麽花的啊!
“昔年我任漁陽太守時,境內有一股海賊,寇掠縣城。”
張新笑道:“於是我便組建了一支水軍,用以剿賊,沒想到今日竟然用上了。”
“怎麽樣?若有水軍輔助,此策可行否?”
“可行!”荀攸肯定道。
青州大部都在河南,隻有平原北邊的七縣處於河北之地。
若是能有一支水軍封鎖黃河,河北七縣的黃巾就成了孤軍了。
就算他們往冀州跑也沒用。
一千八百騎兵,再加上張新此刻還有三百騎兵,兩千多騎兵在平原地帶衝起來,黃巾根本擋不住。
兩條腿又豈能跑得過四條腿?
到時候隻要張新拿出糧食來招撫,配上張角女婿的身份,徐和大概率是會投降的。
收了徐和之眾,至少能得萬餘兵馬。
以此萬餘兵馬進擊河南,剿撫並用,再以殺大族,分土地誘之,既能快速平定青州,也能把不利的影響降到最低。
畢竟張新出兵去打,對方就很難懷疑了。
“隻是依攸之見,既然能收徐和,就不必再殺大族了。”
荀攸繼續說道:“牧伯完全可以手中之兵,以及黃巾之威脅,來說動大族出賣土地,這樣更有利於以後。”
張新搖搖頭,“說動大族售賣土地,一樣耗費時日,我意已決,就這樣辦吧。”
“我即刻寫信,調騎兵和水軍南下!”
“可日後牧伯與黃巾謀大族之事,若是泄露......”
荀攸一臉擔憂。
在他的視角看來,多花點時間就多花點嘛,急什麽?
雖說有識之士都能看出,大漢日後必亂。
但那也是劉宏死後的事了。
劉宏不死,大漢不可能亂。
如今劉宏正值壯年,總不可能明年就死了吧?
“那就要勞煩公達細細謀劃了。”張新微微一笑。
“此攸分內之事也。”荀攸拱手。
既然領導已經決定,他作為屬下,該做的就是替張新完善細節。
軍師的職責是出謀劃策,拾缺補漏,不是代替主君做決定。
張新當即提筆寫了兩封信。
第一封給張牛角,讓他帶一千八百騎兵南下。
下曲陽五千黃巾,經過這麽多年的折損,除去殘疾的,可用之人大概還有三千。
這三千人中,張新帶走五百親衛,除去戰死的,以及給曹性的一百人,目前還有三百多。
水軍之中,張新當初給了太史慈二百人作為骨幹。
因此漁陽新城的黃巾舊部,目前還有兩千三百人左右。
這些人還得留下五百,負責向黑山輸血。
因此張牛角能帶的,也就隻有一千八百人了。
本來統領騎兵,關羽比較合適,但招撫青州黃巾用的上張牛角的名望,因此張新便讓他來了。
第二封信自然是給太史慈的,讓他帶水軍南下,通過黃河入海口來平原找張新匯合。
張新叫人把兩封信分別送去,隨後開始與荀攸商議細節。
(來了來了,久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