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布局(中)
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 作者:三月流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馬日磾處出來,張新又去了蔡邕府上辭行。
見到張新,蔡邕十分高興。
“子清此去青州,當恪盡職守,為陛下分憂才是。”
前段時間,張新和何進鬥的太兇了,讓他整日裏都提心吊膽的。
有心幫忙,但和他關係好的那些大臣,也沒幾個有實權。
有實權的單颺、張馴等人已經病逝,盧植又不爽張新。
他一個閑出屁來的光祿大夫,實在是幫不上什麽忙。
現在張新出鎮地方,無需再與何進對抗,讓他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在他看來,這事就算是過去了。
客套完,兩人落座。
張新麵色鄭重,開口道:“老師,你可信我?”
“子清此言何意?”蔡邕一楞,“你我師徒一心,我又豈會不信你?”
在蔡邕的視角裏,張新天賦奇高,能力出眾,又愛民如子,恪守孝道。
白波黃巾起義時,蔡琰陷在平陽,也是張新幫忙撈出來的。
簡直就是個完美的弟子。
想到這裏,蔡邕不由得有些感激劉宏。
若非劉宏強行征辟,他又豈能收到這麽好的弟子?
張新起身,走到門外轉了一圈,屏退家仆婢女等人,並讓典韋守在門外。
蔡邕見他如此小心,心中不由疑惑。
張新走到蔡邕身側坐下。
“老師若是信我,待我走後,你可向陛下辭官。”
在原本的曆史上,雒陽之亂時,蔡邕還在外麵避禍。
現在因為張新的緣故,他被赦免了罪責,還入朝做了光祿大夫。
張新可不敢賭,蔡邕會不會在雒陽之亂時出事。
老頭對他挺好的。
萬一出事,追悔莫及。
“辭官?”
蔡邕疑惑道:“為何辭官?”
“老師可是舍不得這光祿大夫之位?”張新問道。
“非是我貪戀官位。”蔡邕搖搖頭,“隻是子清驟然叫我辭官,總得有個緣由吧?”
任誰做官做的好好的,突然來個人叫你辭官,還不說明原因,都會猶豫。
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弟子。
“其中具體緣由,弟子不便細說。”
張新麵色嚴肅,“老師隻需知道,現在的雒陽無比兇險,若是再待下去,恐有性命之危。”
蔡邕不比趙雲。
趙雲人微言輕,就算去說,也沒人信。
況且以他的性格,張新托言猜測,他也不會去到處亂說。
蔡邕就不一樣了。
張新若敢告訴他,哪怕隻是猜測,他也敢立馬進宮,鬧的人盡皆知。
蔡邕看著張新麵色,沉思了一會。
“好,我答應子清便是。”
蔡邕覺得,自己的這個弟子,與何進鬥了那麽久,政治方麵估計早已超越他了。
既然他如此鄭重的要自己辭官,那就辭吧。
反正又餓不死。
蔡邕雖然是個老學究,目前膝下也隻有一個女兒,看似勢單力孤。
實際上陳留蔡氏也是當地大族,他辭官迴鄉,日子過得不會差的。
張新鬆了一口氣。
蔡邕又問:“隻是我要以什麽緣由辭官?若是尋常緣由,恐怕陛下不會答應。”
劉宏素來喜愛蔡邕才學,不準辭官的可能性很大。
張新想了想,道:“老師不如以修葺祖墳為由,百善孝為先,想來陛下不會不準。”
接著,張新又補充道:“若陛下還是不準辭官,老師可言請一年假,隻要過了一年,想必就無虞了。”
“好。”蔡邕點點頭,“我什麽時候辭官?”
“可等年後祭祖之時。”
從蔡邕家出來,張新馬不停蹄,進宮去向劉宏辭行。
劉宏好好的勉勵了他一番,讓他盡快平定青州,迴來繼續做上軍校尉。
張新看著劉宏,一時間視線有些模糊。
大舅哥對他挺好的。
若是他能活的久一點,自己就這樣做個漢室忠臣,似乎也不錯。
劉宏見他如此,不由笑道:“你哭什麽?日後又不是見不到了。”
“行了,莫要做此小兒女姿態,快去吧,朕在雒陽等你迴來。”
“唯。”
張新含淚,真心實意的下拜。
迴到家中,張平已經被劉宏放了迴來。
張新好好的與家人團聚了一番,逗逗孩子,親親媳婦兒,當然也沒忘了木大木大。
次日,張新扶著腰來到太尉府。
馬日磾苦著臉迎了上來。
“君侯,公熙那邊隻肯給一千套。”
公熙,是袁滂的字。
“辛苦翁叔公了。”張新笑道。
一千套就一千套吧,總比沒有強。
反正他出任青州牧,朝廷本就無需提供軍需。
袁滂能給一千套鎧甲兵器,已經很給麵子了。
“得寫借條。”馬日磾補充道。
張新哽住。
“行,我去給他寫。”
張新到執金吾的官署見了袁滂,寫下借條之後,拿著袁滂批的條子,來到了位於雒陽東北的武庫。
一千套鎧甲兵器裝車,直接從北邊的穀門運到城外。
三百名黃巾舊部以及荀攸等人,帶著州牧車仗等物,早已等候多時。
移交了兵甲車後,張新率軍直接向北而行,由孟津渡過河,抵達河內郡。
隨後張新暫時停駐河陽,等待諸將召集軍隊,順便派人到各縣去采買糧草。
從河內到青州,大概需要一個多月。
三千餘人,耗糧大約在五千石左右。
按照雒陽附近五十錢的糧價來算,大概也就二十五萬錢。
以張新現在的身家,這點錢完全沒有壓力。
別的不說,單是征白波黃巾迴來,劉宏給的賞賜就有百萬錢。
“我的治所該設在哪呢......”
大帳中,張新鋪開青州輿圖,低頭沉思。
青州有四國二郡,分別是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齊國、平原郡和東萊郡。
這六個郡國的人口加起來,差不多有個三百多萬,接近四百萬左右。
其中平原郡的人口最多,有百餘萬,這次的青州黃巾,也是平原郡鬧的最兇。
青州刺史的治所,通常設在齊國的臨淄。
但這一次,張新決定設在平原。
因為青州西部的泰山山脈,是華北平原唯一的大型山脈。
它既拱衛了青州的地理安全,卻也限製了出兵的路線。
若是照舊將治所設在臨淄,日後討董之時,張新要麽從北邊的平原郡出兵,要麽就得從徐州的琅琊國繞道了。
與其如此,倒不如一開始就將州治設在平原,省的日後麻煩。
“若是從平原出兵......”
張新腦中迴想起雒陽附近的地形。
見到張新,蔡邕十分高興。
“子清此去青州,當恪盡職守,為陛下分憂才是。”
前段時間,張新和何進鬥的太兇了,讓他整日裏都提心吊膽的。
有心幫忙,但和他關係好的那些大臣,也沒幾個有實權。
有實權的單颺、張馴等人已經病逝,盧植又不爽張新。
他一個閑出屁來的光祿大夫,實在是幫不上什麽忙。
現在張新出鎮地方,無需再與何進對抗,讓他不由得鬆了一口氣。
在他看來,這事就算是過去了。
客套完,兩人落座。
張新麵色鄭重,開口道:“老師,你可信我?”
“子清此言何意?”蔡邕一楞,“你我師徒一心,我又豈會不信你?”
在蔡邕的視角裏,張新天賦奇高,能力出眾,又愛民如子,恪守孝道。
白波黃巾起義時,蔡琰陷在平陽,也是張新幫忙撈出來的。
簡直就是個完美的弟子。
想到這裏,蔡邕不由得有些感激劉宏。
若非劉宏強行征辟,他又豈能收到這麽好的弟子?
張新起身,走到門外轉了一圈,屏退家仆婢女等人,並讓典韋守在門外。
蔡邕見他如此小心,心中不由疑惑。
張新走到蔡邕身側坐下。
“老師若是信我,待我走後,你可向陛下辭官。”
在原本的曆史上,雒陽之亂時,蔡邕還在外麵避禍。
現在因為張新的緣故,他被赦免了罪責,還入朝做了光祿大夫。
張新可不敢賭,蔡邕會不會在雒陽之亂時出事。
老頭對他挺好的。
萬一出事,追悔莫及。
“辭官?”
蔡邕疑惑道:“為何辭官?”
“老師可是舍不得這光祿大夫之位?”張新問道。
“非是我貪戀官位。”蔡邕搖搖頭,“隻是子清驟然叫我辭官,總得有個緣由吧?”
任誰做官做的好好的,突然來個人叫你辭官,還不說明原因,都會猶豫。
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弟子。
“其中具體緣由,弟子不便細說。”
張新麵色嚴肅,“老師隻需知道,現在的雒陽無比兇險,若是再待下去,恐有性命之危。”
蔡邕不比趙雲。
趙雲人微言輕,就算去說,也沒人信。
況且以他的性格,張新托言猜測,他也不會去到處亂說。
蔡邕就不一樣了。
張新若敢告訴他,哪怕隻是猜測,他也敢立馬進宮,鬧的人盡皆知。
蔡邕看著張新麵色,沉思了一會。
“好,我答應子清便是。”
蔡邕覺得,自己的這個弟子,與何進鬥了那麽久,政治方麵估計早已超越他了。
既然他如此鄭重的要自己辭官,那就辭吧。
反正又餓不死。
蔡邕雖然是個老學究,目前膝下也隻有一個女兒,看似勢單力孤。
實際上陳留蔡氏也是當地大族,他辭官迴鄉,日子過得不會差的。
張新鬆了一口氣。
蔡邕又問:“隻是我要以什麽緣由辭官?若是尋常緣由,恐怕陛下不會答應。”
劉宏素來喜愛蔡邕才學,不準辭官的可能性很大。
張新想了想,道:“老師不如以修葺祖墳為由,百善孝為先,想來陛下不會不準。”
接著,張新又補充道:“若陛下還是不準辭官,老師可言請一年假,隻要過了一年,想必就無虞了。”
“好。”蔡邕點點頭,“我什麽時候辭官?”
“可等年後祭祖之時。”
從蔡邕家出來,張新馬不停蹄,進宮去向劉宏辭行。
劉宏好好的勉勵了他一番,讓他盡快平定青州,迴來繼續做上軍校尉。
張新看著劉宏,一時間視線有些模糊。
大舅哥對他挺好的。
若是他能活的久一點,自己就這樣做個漢室忠臣,似乎也不錯。
劉宏見他如此,不由笑道:“你哭什麽?日後又不是見不到了。”
“行了,莫要做此小兒女姿態,快去吧,朕在雒陽等你迴來。”
“唯。”
張新含淚,真心實意的下拜。
迴到家中,張平已經被劉宏放了迴來。
張新好好的與家人團聚了一番,逗逗孩子,親親媳婦兒,當然也沒忘了木大木大。
次日,張新扶著腰來到太尉府。
馬日磾苦著臉迎了上來。
“君侯,公熙那邊隻肯給一千套。”
公熙,是袁滂的字。
“辛苦翁叔公了。”張新笑道。
一千套就一千套吧,總比沒有強。
反正他出任青州牧,朝廷本就無需提供軍需。
袁滂能給一千套鎧甲兵器,已經很給麵子了。
“得寫借條。”馬日磾補充道。
張新哽住。
“行,我去給他寫。”
張新到執金吾的官署見了袁滂,寫下借條之後,拿著袁滂批的條子,來到了位於雒陽東北的武庫。
一千套鎧甲兵器裝車,直接從北邊的穀門運到城外。
三百名黃巾舊部以及荀攸等人,帶著州牧車仗等物,早已等候多時。
移交了兵甲車後,張新率軍直接向北而行,由孟津渡過河,抵達河內郡。
隨後張新暫時停駐河陽,等待諸將召集軍隊,順便派人到各縣去采買糧草。
從河內到青州,大概需要一個多月。
三千餘人,耗糧大約在五千石左右。
按照雒陽附近五十錢的糧價來算,大概也就二十五萬錢。
以張新現在的身家,這點錢完全沒有壓力。
別的不說,單是征白波黃巾迴來,劉宏給的賞賜就有百萬錢。
“我的治所該設在哪呢......”
大帳中,張新鋪開青州輿圖,低頭沉思。
青州有四國二郡,分別是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齊國、平原郡和東萊郡。
這六個郡國的人口加起來,差不多有個三百多萬,接近四百萬左右。
其中平原郡的人口最多,有百餘萬,這次的青州黃巾,也是平原郡鬧的最兇。
青州刺史的治所,通常設在齊國的臨淄。
但這一次,張新決定設在平原。
因為青州西部的泰山山脈,是華北平原唯一的大型山脈。
它既拱衛了青州的地理安全,卻也限製了出兵的路線。
若是照舊將治所設在臨淄,日後討董之時,張新要麽從北邊的平原郡出兵,要麽就得從徐州的琅琊國繞道了。
與其如此,倒不如一開始就將州治設在平原,省的日後麻煩。
“若是從平原出兵......”
張新腦中迴想起雒陽附近的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