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眾將歸心
三國:重生黃巾,我開局殺了劉備 作者:三月流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他算個什麽賢才?”
劉宏哼了一聲,“朕以宗室之女相許,他卻為個反賊之女丟了官職,如此不智之人,豈能稱之為賢?”
哎喲我的陛下,您可別裝了。
嘴角都快翹到天上去了。
趙忠心中吐槽,嘴上卻是說道:“正因如此,他才是個賢才啊。”
“張寶一介反賊,給他的恩惠能有多少?即便如此,當著陛下的麵,他還是不負張寶,不負他自己所說的忠孝信義。”
“方才刀斧加身,他看完奏疏後第一句話卻是‘百姓無事便好’,這份仁德,更是世間少有。”
“忠孝仁義信皆有之,還會打仗,治理地方也不錯,如此之人不是賢才,那還有誰是賢才?”
劉宏聞言也不裝了,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你說,朕這次罷了他的官,他心中是否會有怨恨?”
“陛下罷他的官,那是在保護他。”
趙忠笑道:“若是他想明白了,定當對陛下感激涕零,忠心耿耿。”
“若是連這點都想不明白,那他也當不得陛下的重用了。”
劉宏微微頷首。
這次召見,他做了兩手準備。
如果張新同意退婚,他就告知劉華身份,讓張新以帝婿的身份參與朝政。
如果不同意,他就把張舉叛亂的事當做借口,把張新的官免了。
這樣既能敲打張新一番,又能把這件事揭過去,省得以後有人拿這個借口來攻擊。
更重要的是,張新今年才十九歲,就做到了二千石的高位,還封了縣侯。
若是不壓製一下,日後再立了功,該如何封賞?
封無可封,賞無可賞,那就隻能殺了。
罷官,那是為他好。
......
張新尿了好大一泡,這才神色輕鬆的隨著宦官出宮。
他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劉宏估計是在敲打他。
就像他當初在草原上敲打騫曼一樣。
隻不過劉宏的手段比他要高級許多。
先用言語恫嚇,這是威逼。
隨後許以宗室之女、衛將軍,這是利誘。
接著再假裝要斬他,還是威逼。
最後讓他推薦人才,允許他保持對漁陽的部分掌控,還是利誘。
相比之下,張新對騫曼隻有威逼,沒有利誘,手段顯得粗糙許多。
“學到了。”
張新心中暗罵:“媽的,誰說劉宏是個昏君來的?”
誠然,劉宏算不上明君,但也絕對不是昏君。
“以後誰再說劉宏是昏君,我就跟誰急!”張新罵罵咧咧。
當時甲士的刀離他的脖子隻有零點零一公分,要不是他腎好,恐怕褲子早就濕了。
心中罵完,張新又開始思索以後的出路。
“還有一年多劉宏就快死了,得盡快找個借口離開雒陽......”
迴到侯府,趙雲等人見張新一臉愁容,紛紛上前詢問。
張新將自己被罷官削戶的事情說了一下。
“這......陛下怎能如此?”
張遼憤憤不平的說道:“君侯為國家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此次出征涼州,各部皆敗,唯君侯有所斬獲,更是攻下金城,俘虜了韓約家眷。”
“那時君侯又不在郡中,這兩個反賊如何能算到君侯頭上?”
“早聽人言,當今天子昏......”
“文遠慎言!”
張新連忙攔住,目視左右,大聲道:“當今天子聖明仁德,如何安排,想必陛下自有深意。”
“我等身為臣子,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遵命而行便是,不可妄加揣度,更不可妄言!”
府中的這些奴婢都是劉宏的人,可不能亂說話。
張遼瞧見張新眼神,自知失言,忙閉口不語,隻是一臉不服之色。
再看趙雲、典韋等人,亦是如此。
這時,一群宦官走了進來,為首之人喊道:“聖旨到!”
張新忙令人擺好香案,下拜聽旨。
詔曰:假司馬趙雲先登有功,拜為羽林左丞。
假司馬張遼征戰有功,進為軍司馬。
虎威都尉典韋征戰有功,拜虎賁郎中。
軍司馬楊毅,進為屯騎司馬。
羽林左丞秩比六百石,掌羽林左騎,是羽林中郎將的副將,是個親近的職位。
虎賁郎中秩四百石,虎賁軍和羽林軍差不多,都是負責隨侍皇帝的。
司馬不必多言,秩千石,校尉的副官。
楊毅的屯騎司馬,就代表著他歸屬於北軍五校中的屯騎營。
“劉宏這是要把我這邊這點人都挖光啊!”張新心中罵罵咧咧。
宦官念完,收好聖旨,“諸位,接旨吧。”
眾人起身,趙雲躬身道:“雲本山野之人,得蒙君侯召喚,從征左右,方有微末之功。”
“君侯對雲有知遇之恩,今君侯落難,雲不能棄,願辭官隨侍左右,還請內官如此上達天聽。”
“子龍......”張新動容。
“遼亦是如此。”張遼也躬身道:“願辭官隨侍君侯左右,還請內官上達天聽。”
“毅亦如此。”楊毅也道。
典韋撓撓頭,“俺也一樣。”
“奴婢知道了。”宦官點點頭,帶著人迴宮去了。
封賞的聖旨不是命令,可以不接。
“諸位......”
張新看向眾人,眼中有淚花閃動,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什麽。
眾人皆微笑以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宦官迴到宮中,劉宏聽完匯報,心情大好。
“不愧是忠義之臣,身邊跟著的也都是忠義之士。”
很快,張新被罷官的消息便傳開了。
朝堂頓時一片嘩然。
幸災樂禍者有之,仗義執言者亦有之。
還有些老狐狸看穿了劉宏的意思,選擇閉口不語。
蔡邕知道後,當場就要去找劉宏理論,被張新攔住。
他總算明白,為啥這位爺日後會被王允弄死了。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這種人還是適合搞學問。
何進在知道後,派遣田楷過來慰問了一下,並讓張新不要多想,兩日後正常前來赴宴即可。
這讓張新徹底放下心來。
何進的智商雖然堪憂,但身邊有著許多名士輔佐,既然他們都覺得沒問題,那就是真的沒問題了。
兩日後,張新帶著典韋,攜帶拜帖來到了大將軍府。
通稟過後,家仆引著張新來到正堂。
堂中高朋滿座,一個留著絡腮胡的中年大漢坐在主位,正與眾人談笑。
大漢見到張新,起身走了過來。
“張新拜見大將軍。”張新躬身行禮。
“子清來了,來來來,我給你介紹一下。”
何進拉著張新的手走進堂內,來到一名文士麵前。
文士年約三旬左右,耳朵上有一道明顯的傷疤,神情木訥,一副看起來似乎不太聰明的樣子。
“這是潁川名士,黃門侍郎,荀攸。”
劉宏哼了一聲,“朕以宗室之女相許,他卻為個反賊之女丟了官職,如此不智之人,豈能稱之為賢?”
哎喲我的陛下,您可別裝了。
嘴角都快翹到天上去了。
趙忠心中吐槽,嘴上卻是說道:“正因如此,他才是個賢才啊。”
“張寶一介反賊,給他的恩惠能有多少?即便如此,當著陛下的麵,他還是不負張寶,不負他自己所說的忠孝信義。”
“方才刀斧加身,他看完奏疏後第一句話卻是‘百姓無事便好’,這份仁德,更是世間少有。”
“忠孝仁義信皆有之,還會打仗,治理地方也不錯,如此之人不是賢才,那還有誰是賢才?”
劉宏聞言也不裝了,臉上露出一絲笑意。
“你說,朕這次罷了他的官,他心中是否會有怨恨?”
“陛下罷他的官,那是在保護他。”
趙忠笑道:“若是他想明白了,定當對陛下感激涕零,忠心耿耿。”
“若是連這點都想不明白,那他也當不得陛下的重用了。”
劉宏微微頷首。
這次召見,他做了兩手準備。
如果張新同意退婚,他就告知劉華身份,讓張新以帝婿的身份參與朝政。
如果不同意,他就把張舉叛亂的事當做借口,把張新的官免了。
這樣既能敲打張新一番,又能把這件事揭過去,省得以後有人拿這個借口來攻擊。
更重要的是,張新今年才十九歲,就做到了二千石的高位,還封了縣侯。
若是不壓製一下,日後再立了功,該如何封賞?
封無可封,賞無可賞,那就隻能殺了。
罷官,那是為他好。
......
張新尿了好大一泡,這才神色輕鬆的隨著宦官出宮。
他這會兒也反應過來了,劉宏估計是在敲打他。
就像他當初在草原上敲打騫曼一樣。
隻不過劉宏的手段比他要高級許多。
先用言語恫嚇,這是威逼。
隨後許以宗室之女、衛將軍,這是利誘。
接著再假裝要斬他,還是威逼。
最後讓他推薦人才,允許他保持對漁陽的部分掌控,還是利誘。
相比之下,張新對騫曼隻有威逼,沒有利誘,手段顯得粗糙許多。
“學到了。”
張新心中暗罵:“媽的,誰說劉宏是個昏君來的?”
誠然,劉宏算不上明君,但也絕對不是昏君。
“以後誰再說劉宏是昏君,我就跟誰急!”張新罵罵咧咧。
當時甲士的刀離他的脖子隻有零點零一公分,要不是他腎好,恐怕褲子早就濕了。
心中罵完,張新又開始思索以後的出路。
“還有一年多劉宏就快死了,得盡快找個借口離開雒陽......”
迴到侯府,趙雲等人見張新一臉愁容,紛紛上前詢問。
張新將自己被罷官削戶的事情說了一下。
“這......陛下怎能如此?”
張遼憤憤不平的說道:“君侯為國家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此次出征涼州,各部皆敗,唯君侯有所斬獲,更是攻下金城,俘虜了韓約家眷。”
“那時君侯又不在郡中,這兩個反賊如何能算到君侯頭上?”
“早聽人言,當今天子昏......”
“文遠慎言!”
張新連忙攔住,目視左右,大聲道:“當今天子聖明仁德,如何安排,想必陛下自有深意。”
“我等身為臣子,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遵命而行便是,不可妄加揣度,更不可妄言!”
府中的這些奴婢都是劉宏的人,可不能亂說話。
張遼瞧見張新眼神,自知失言,忙閉口不語,隻是一臉不服之色。
再看趙雲、典韋等人,亦是如此。
這時,一群宦官走了進來,為首之人喊道:“聖旨到!”
張新忙令人擺好香案,下拜聽旨。
詔曰:假司馬趙雲先登有功,拜為羽林左丞。
假司馬張遼征戰有功,進為軍司馬。
虎威都尉典韋征戰有功,拜虎賁郎中。
軍司馬楊毅,進為屯騎司馬。
羽林左丞秩比六百石,掌羽林左騎,是羽林中郎將的副將,是個親近的職位。
虎賁郎中秩四百石,虎賁軍和羽林軍差不多,都是負責隨侍皇帝的。
司馬不必多言,秩千石,校尉的副官。
楊毅的屯騎司馬,就代表著他歸屬於北軍五校中的屯騎營。
“劉宏這是要把我這邊這點人都挖光啊!”張新心中罵罵咧咧。
宦官念完,收好聖旨,“諸位,接旨吧。”
眾人起身,趙雲躬身道:“雲本山野之人,得蒙君侯召喚,從征左右,方有微末之功。”
“君侯對雲有知遇之恩,今君侯落難,雲不能棄,願辭官隨侍左右,還請內官如此上達天聽。”
“子龍......”張新動容。
“遼亦是如此。”張遼也躬身道:“願辭官隨侍君侯左右,還請內官上達天聽。”
“毅亦如此。”楊毅也道。
典韋撓撓頭,“俺也一樣。”
“奴婢知道了。”宦官點點頭,帶著人迴宮去了。
封賞的聖旨不是命令,可以不接。
“諸位......”
張新看向眾人,眼中有淚花閃動,一時間竟不知該說什麽。
眾人皆微笑以對,一切盡在不言中。
宦官迴到宮中,劉宏聽完匯報,心情大好。
“不愧是忠義之臣,身邊跟著的也都是忠義之士。”
很快,張新被罷官的消息便傳開了。
朝堂頓時一片嘩然。
幸災樂禍者有之,仗義執言者亦有之。
還有些老狐狸看穿了劉宏的意思,選擇閉口不語。
蔡邕知道後,當場就要去找劉宏理論,被張新攔住。
他總算明白,為啥這位爺日後會被王允弄死了。
政治敏感度太低了。
這種人還是適合搞學問。
何進在知道後,派遣田楷過來慰問了一下,並讓張新不要多想,兩日後正常前來赴宴即可。
這讓張新徹底放下心來。
何進的智商雖然堪憂,但身邊有著許多名士輔佐,既然他們都覺得沒問題,那就是真的沒問題了。
兩日後,張新帶著典韋,攜帶拜帖來到了大將軍府。
通稟過後,家仆引著張新來到正堂。
堂中高朋滿座,一個留著絡腮胡的中年大漢坐在主位,正與眾人談笑。
大漢見到張新,起身走了過來。
“張新拜見大將軍。”張新躬身行禮。
“子清來了,來來來,我給你介紹一下。”
何進拉著張新的手走進堂內,來到一名文士麵前。
文士年約三旬左右,耳朵上有一道明顯的傷疤,神情木訥,一副看起來似乎不太聰明的樣子。
“這是潁川名士,黃門侍郎,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