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以工代賑,開設特區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言差矣!”
扶蘇自從來了後世,所見所學都已大為改觀,思想自然也與時俱進,對於他父皇秦始皇也打心底裏更加認同了。
“改革自古不易,若是沒有商君(商鞅)變法,我大秦豈能吞諸侯,一天下?若是沒有我父皇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改分封為郡縣,豈有你大漢漢承秦製乃至所謂的百代皆行秦政法?”
“哎喲喂,”劉據當即大叫,“扶蘇,你變了!曆史上的你可不是這麽說的。”
“哈哈哈,人嘛,是應該與時俱進的。”
寧野也很佩服扶蘇的轉變,看來,扶蘇和始皇父子間心結已解。
“寧校長所言甚善,莫要說扶蘇公子了,就連我也一樣。”蘇軾頓時也心生感慨,“如果沒有穿越到後世,得知未來的曆史以及後世華夏的麵貌,我隻怕還困在自己狹窄的見解裏,坐井觀天呢。”
“蘇子言重了。”
寧野說道,“曆史上,本來你也並不全然反對變法嘛,要不然,你又何必新黨當政被貶,舊黨當政還是被貶呢。”
“他們都說我是牆頭草……”
“嗬嗬,他們懂什麽?”劉據豪情萬丈,“那些人,要麽是利益既得者,要麽是利益未得者,爭來爭去,不過都應了太史公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哪裏有資格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評頭論足?”
扶蘇、寧野對劉據這番話也是刮目相看。
“嘖嘖嘖。”扶蘇用胳膊肘撞了一下劉據,“可以啊劉據,現在都知道理想主義者了。”
“額……”劉據被誇得不好意思,“這不都是跟校長學的嗎?依我看,校長就是我們所有人裏麵最大的理想主義者。”
“得了吧你,又來賣乖。我跟你說,我不會再因為你幾句好聽的話就再送你無線電電池了,係統已經警告過我,不可以讓古人不勞而獲。”
寧野笑著調侃。
不過,眾人閑聊歸閑聊,話題很快就還是迴到一開始那個問題上。
“北宋學土改,的確條件不成熟,一個土地私有製,就足以把很多變法拒之門外了,相比之下,大秦以及新宋,反倒因為天下初定或者天下大亂,全社會重新洗牌,才有了土改的條件,即便如此,也要冒很多風險。”
雖然陸秀夫等新宋君臣此時不在這裏,但如果在,想必也會同意的。
畢竟,他們已經在釣魚城和海南島開始付諸實行了。
大秦也是如此,始皇剛改分封為郡縣沒多少年,由於戰爭的緣故,大量新舊土地進入了分配或重新分配的過程。
倒是劉據來的西漢,恐怕有些問題。
畢竟,西漢前期實行郡國並行製,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雖有所削弱,但還是有一定的地方勢力的。
“沒事,”寧野安慰劉據,“不是所有朝代都要搞成一個模子的,百花齊放才是春,大漢自然有適合大漢的改革。我們還是先來幫趙哥的北宋想想吧。”
見寧野決定幫忙獻策,蘇軾當即喜出望外,“還請寧校長賜教。”
“賜教談不上,純屬討論,大家可以互相啟發。”
寧野照例把小白板取來,用馬克筆在上麵寫上大大的“土改”兩個字。
在北宋要搞土改,難度不小。
畢竟,在“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官僚集團多出身地主階層,改革私田等於自斷統治支柱,想讓他們同意搞土改,無異於癡人說夢。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北宋中期官田約占全國耕地麵積的5%-10%(不同地區差異較大),若僅以官田承包給無地農民,覆蓋人群有限,難以解決土地兼並導致的流民問題。
哦,對了,這裏還有一個曆史背景,大家別忘了。
熙寧七年,天大旱,久不雨。
鄭俠進《流民圖》,王安石因此罷相。
所以,這個時候,趙頊他們還麵臨因為旱災產生的大量流民問題。
“所以說,如果趙哥真想學土改,解決流民問題和土地改革試點,可以一體兩麵地進行。”
本來呢,流民問題其實趙頊也挺煩惱的。
隻是,在他看來,那是很瑣碎的朝政問題,他想把提問機會放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變法上,所以也就沒有讓蘇軾問寧野。
“那寧校長有何高見?”
聽到寧野竟然還有一箭雙雕之法,蘇軾當即喜笑顏開。
“我的建議是,以工代賑,開設特區。”
寧野在白板上寫下這八個字,然後頓了頓,似乎在等大家的反應。
古代其實就已經有以工代賑了。
秦朝雖然暫無確切的史料證明這一點,但漢朝和北宋還是有不少案例的。
先說漢朝。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王莽時期曾“募徙貧民,縣次給食。至徙所,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組織大量流民和貧民參與治理黃河等水利工程,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和生活物資,可以視為以工代賑。
北宋就更多了。
其一,範仲淹以工代賑。
根據《夢溪筆談》記載,範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時,遇到饑荒,範仲淹利用災荒時期工價低廉的機會,鼓勵民間和官府大興土木工程。
他翻修了糧倉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通過這種方式,為災民提供了工作機會和收入,幫助他們度過災荒。
其二,蘇軾疏浚西湖。
蘇軾在任杭州知州時,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招饑民浚治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和葑草築起了蘇堤,既賑濟了災民,又治理了西湖,改善了當地的水利和環境。
不過,原本曆史上,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要到宋哲宗時期了。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再次來到杭州,這次擔任的是杭州知州。
眼前的蘇軾,因為曆史改變,會不會再到杭州任職就難說了。
“眼下,因為旱災產生了大量災民,可以考慮以工代賑的方式,既解決流民溫飽,也可以拉動生產建設。”
寧野的提議,很快引發了幾人的思考。
“校長此言甚善,隻是不知,這以工代賑,在何處施展為宜?又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有何關聯?”
蘇軾想了又想,卻沒怎麽想明白。
“蘇子,說起來,這還是受你的啟發呢。”寧野笑道。
“我?”
蘇軾很吃驚。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感謝【用戶名】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有餘力的寶子可以送點禮物支持創作哈~
還沒有書評的寶子,趕緊文字+五星書評支持一波唄,為本書漲漲分啦,朝著9分的目標衝衝衝~
你們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一大動力!
扶蘇自從來了後世,所見所學都已大為改觀,思想自然也與時俱進,對於他父皇秦始皇也打心底裏更加認同了。
“改革自古不易,若是沒有商君(商鞅)變法,我大秦豈能吞諸侯,一天下?若是沒有我父皇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改分封為郡縣,豈有你大漢漢承秦製乃至所謂的百代皆行秦政法?”
“哎喲喂,”劉據當即大叫,“扶蘇,你變了!曆史上的你可不是這麽說的。”
“哈哈哈,人嘛,是應該與時俱進的。”
寧野也很佩服扶蘇的轉變,看來,扶蘇和始皇父子間心結已解。
“寧校長所言甚善,莫要說扶蘇公子了,就連我也一樣。”蘇軾頓時也心生感慨,“如果沒有穿越到後世,得知未來的曆史以及後世華夏的麵貌,我隻怕還困在自己狹窄的見解裏,坐井觀天呢。”
“蘇子言重了。”
寧野說道,“曆史上,本來你也並不全然反對變法嘛,要不然,你又何必新黨當政被貶,舊黨當政還是被貶呢。”
“他們都說我是牆頭草……”
“嗬嗬,他們懂什麽?”劉據豪情萬丈,“那些人,要麽是利益既得者,要麽是利益未得者,爭來爭去,不過都應了太史公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哪裏有資格對真正的理想主義者評頭論足?”
扶蘇、寧野對劉據這番話也是刮目相看。
“嘖嘖嘖。”扶蘇用胳膊肘撞了一下劉據,“可以啊劉據,現在都知道理想主義者了。”
“額……”劉據被誇得不好意思,“這不都是跟校長學的嗎?依我看,校長就是我們所有人裏麵最大的理想主義者。”
“得了吧你,又來賣乖。我跟你說,我不會再因為你幾句好聽的話就再送你無線電電池了,係統已經警告過我,不可以讓古人不勞而獲。”
寧野笑著調侃。
不過,眾人閑聊歸閑聊,話題很快就還是迴到一開始那個問題上。
“北宋學土改,的確條件不成熟,一個土地私有製,就足以把很多變法拒之門外了,相比之下,大秦以及新宋,反倒因為天下初定或者天下大亂,全社會重新洗牌,才有了土改的條件,即便如此,也要冒很多風險。”
雖然陸秀夫等新宋君臣此時不在這裏,但如果在,想必也會同意的。
畢竟,他們已經在釣魚城和海南島開始付諸實行了。
大秦也是如此,始皇剛改分封為郡縣沒多少年,由於戰爭的緣故,大量新舊土地進入了分配或重新分配的過程。
倒是劉據來的西漢,恐怕有些問題。
畢竟,西漢前期實行郡國並行製,到漢武帝時,諸侯國勢力雖有所削弱,但還是有一定的地方勢力的。
“沒事,”寧野安慰劉據,“不是所有朝代都要搞成一個模子的,百花齊放才是春,大漢自然有適合大漢的改革。我們還是先來幫趙哥的北宋想想吧。”
見寧野決定幫忙獻策,蘇軾當即喜出望外,“還請寧校長賜教。”
“賜教談不上,純屬討論,大家可以互相啟發。”
寧野照例把小白板取來,用馬克筆在上麵寫上大大的“土改”兩個字。
在北宋要搞土改,難度不小。
畢竟,在“與士大夫共天下”的北宋,官僚集團多出身地主階層,改革私田等於自斷統治支柱,想讓他們同意搞土改,無異於癡人說夢。
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北宋中期官田約占全國耕地麵積的5%-10%(不同地區差異較大),若僅以官田承包給無地農民,覆蓋人群有限,難以解決土地兼並導致的流民問題。
哦,對了,這裏還有一個曆史背景,大家別忘了。
熙寧七年,天大旱,久不雨。
鄭俠進《流民圖》,王安石因此罷相。
所以,這個時候,趙頊他們還麵臨因為旱災產生的大量流民問題。
“所以說,如果趙哥真想學土改,解決流民問題和土地改革試點,可以一體兩麵地進行。”
本來呢,流民問題其實趙頊也挺煩惱的。
隻是,在他看來,那是很瑣碎的朝政問題,他想把提問機會放在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變法上,所以也就沒有讓蘇軾問寧野。
“那寧校長有何高見?”
聽到寧野竟然還有一箭雙雕之法,蘇軾當即喜笑顏開。
“我的建議是,以工代賑,開設特區。”
寧野在白板上寫下這八個字,然後頓了頓,似乎在等大家的反應。
古代其實就已經有以工代賑了。
秦朝雖然暫無確切的史料證明這一點,但漢朝和北宋還是有不少案例的。
先說漢朝。
據《漢書·平帝紀》記載,王莽時期曾“募徙貧民,縣次給食。至徙所,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組織大量流民和貧民參與治理黃河等水利工程,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報酬和生活物資,可以視為以工代賑。
北宋就更多了。
其一,範仲淹以工代賑。
根據《夢溪筆談》記載,範仲淹在杭州任知州時,遇到饑荒,範仲淹利用災荒時期工價低廉的機會,鼓勵民間和官府大興土木工程。
他翻修了糧倉和官舍,每天役使上千人。通過這種方式,為災民提供了工作機會和收入,幫助他們度過災荒。
其二,蘇軾疏浚西湖。
蘇軾在任杭州知州時,用“以工代賑”的方式招饑民浚治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和葑草築起了蘇堤,既賑濟了災民,又治理了西湖,改善了當地的水利和環境。
不過,原本曆史上,蘇軾第二次到杭州任職,要到宋哲宗時期了。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年),蘇軾再次來到杭州,這次擔任的是杭州知州。
眼前的蘇軾,因為曆史改變,會不會再到杭州任職就難說了。
“眼下,因為旱災產生了大量災民,可以考慮以工代賑的方式,既解決流民溫飽,也可以拉動生產建設。”
寧野的提議,很快引發了幾人的思考。
“校長此言甚善,隻是不知,這以工代賑,在何處施展為宜?又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有何關聯?”
蘇軾想了又想,卻沒怎麽想明白。
“蘇子,說起來,這還是受你的啟發呢。”寧野笑道。
“我?”
蘇軾很吃驚。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感謝【用戶名】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
有餘力的寶子可以送點禮物支持創作哈~
還沒有書評的寶子,趕緊文字+五星書評支持一波唄,為本書漲漲分啦,朝著9分的目標衝衝衝~
你們的支持,是作者更新的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