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曆史性會見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起初,朱棣並不相信。
他不相信朱允炆真的會來、敢來北平與他相見,更不知道,這將會是一場名留青史的曆史性會見。
尤其是朱允炆在密信中說得很清楚,此次會見,既是君臣相對,也是叔侄相見,因此,他希望朱棣暫時對此事保密,並且雙方各自都將親衛控製在十人之內。
無論是朱棣還是朱允炆,都不希望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朱棣一側,自然是擔心,朱允炆如果真的來了,萬一在北平附近發生了什麽意外,那麽全天下都會把他當成弑君元兇。
所謂的“清君側”的理由,自然也就很難成立。
而朱允炆的想法卻很簡單,記載於未來曆史之中的殘酷教訓終於教會了他,一件事還沒搞定的時候,最好不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畢竟,“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再加上,由於朝廷此前的削藩意圖過於明顯,朱棣和朱允炆之間,已經到了缺乏互信的地步。
朱棣怎麽想的,姑且不論。
至少朱允炆知道,自己這一招,是兵行險棋。
成了,他就能改變大明的未來。不成,那作為皇帝,他也隻能說盡力了。
約見的地點,不在北平城中,甚至也不在陸地上。
出乎朱棣預料的是,竟然在碣石(今北戴河)海域的一艘大船上。
擔心朱棣不相信自己就在船上,朱允炆還特地派出了徐輝祖到岸上迎接朱棣。
徐輝祖是中山王徐達之子,身份尊貴,麵如冠玉,英姿非凡。徐輝祖雖然是燕王妃徐妙雲的哥哥,也就是朱棣的大舅哥,但是,自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徐輝祖就常常陪侍左右,因此得以學習經書大義,對朱允炆忠心耿耿。
作為和朱棣、朱允炆都有密切關係的人,徐輝祖自然是最適合打破兩人堅冰的人選。
徐輝祖也沒有讓朱允炆失望。
看到是徐輝祖親自來接,朱棣的戒心終於消除。
朱棣命親兵在岸上等候,自己則不顧朱高煦、朱高燧的反對,隻帶了姚廣孝以及七八個武藝高強的親衛和內侍,上了來迎接的小船。
至於朱高熾,自然是留守燕王府了。
有了上一次三個兒子差點沒能從南京逃出來的教訓,朱棣已經不太放心他們三個同處一地。
上船前,朱棣告誡朱高煦、朱高燧不得輕舉妄動。
那艘會麵的龍舟,看起來也沒有很大,應該藏不了多少人。朱棣有信心,就算朱允炆在船上設下埋伏,他也能夠全身而退。
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還打什麽韃子?
在極其充滿自信的朱棣心裏,真正該擔心的人,是朱允炆才對。
別說船上有徐輝祖等武將了,就算是藍玉在此,朱棣也不帶怕的。
上船的過程很順利,天公作美,今天不僅雪停了,此時此刻,海上更是一點風也沒有,不然那凜冽的北風刮在臉上,可不太好受。
剛登上龍舟,朱棣就看到一個年輕人,站在船首,眺望著遠處的碧波。
“四叔終於來了。”
就在朱棣有點尷尬,不知道該怎麽開口的時候,朱允炆率先說話了。
他轉過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朱棣一看,龍舟甲板中央,設置了一個茶桌,桌上還放了一個茶爐,炭火將茶爐燒得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
“陛下。”
朱棣頓了頓,終於還是打了招唿。
不過,沒有下跪,沒有行禮,甚至,稱唿中也沒有太多感情。
“朕記得小時候,四叔每次來東宮看望父親,都會給皇長兄(朱雄英)以及我們幾個兄弟帶好吃的好玩的,那時,四叔會親切地喚朕一聲‘允炆’。我們是從何時起,變得如此陌生了?”
朱允炆率先坐下,像是在和朱棣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
朱棣有點詫異,朱允炆竟然會毫不避諱,當眾對他說這些掏心窩子的話。
“若非陛下相信佞臣之言,執意削藩,你我叔侄二人,豈會到如今這步田地?”
“如此說來,四叔是在怪朕?”
朱棣不言,看樣子的確是心有怨氣的。
“四叔怪朕,朕可以理解,畢竟朕是真想削藩。但是,易地而處,若是四叔坐到這皇位上,難道你就不削藩麽?難道四叔不知漢朝七國之亂帶來的曆史教訓?”
“陛下今日是來找我上曆史課?”
朱棣冷哼一聲。
聽朱允炆的意思,這是想用親情來感化他,勸他束手就擒?
“曆史課?”
朱允炆歎著氣笑了笑,“接下來我們的確要談談曆史,如果四叔相信允炆,可否先屏退左右?”
姚廣孝不太願意離開朱棣,於是說道:“貧僧曾聞,《宋史?司馬光傳》有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嚐有不可對人言者耳。」司馬君實都能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陛下若是光明磊落,何須屏退左右?”
本來呢,屏不屏退左右,對朱棣來說無所謂。
難道他還擔心朱允炆能刺殺他?
但是,既然姚廣孝已經開口,朱棣也就沒有再說什麽。
朱允炆本來不知道姚廣孝的,但是因為看過史書,自然知道眼前這個和尚是誰。
既然姚廣孝拿了司馬光來舉例,那朱允炆不得不拿王安石來反駁了。
“王相公在《遊褒禪山記》中說,「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這話的意思很明白,他們接下來的談話,將會涉及到“人跡罕至的非常之觀”,唯有有誌者能至。
其實再說得白話一點,就是他倆接下來要談的事情,是帝王之事。
朱棣自然聽懂了朱允炆話裏藏著的話。
他點點頭,擺了擺手,先前帶上龍舟的親衛,和朱允炆這邊的親衛,一起下了大船,到大船附近的小船上等候。
徐輝祖本來也要下船的。
不過,朱允炆讓他和方孝孺留下。
為了公平起見,朱允炆也讓姚廣孝以及另一個名叫“馬和”的燕王府內侍留下。
茫茫大海,整艘龍舟,一時間,唯有六人,相視無言。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榜一!感謝感謝。
感謝【ieses】送上「花」禮物x2。
喜歡本書的寶子文字+五星書評支持哦!有餘力的寶子可以送點禮物支持創作哈~!作者爭取趕趕稿子,根據大家支持力度視情況【特別加更】哈。
閱讀快樂~!
他不相信朱允炆真的會來、敢來北平與他相見,更不知道,這將會是一場名留青史的曆史性會見。
尤其是朱允炆在密信中說得很清楚,此次會見,既是君臣相對,也是叔侄相見,因此,他希望朱棣暫時對此事保密,並且雙方各自都將親衛控製在十人之內。
無論是朱棣還是朱允炆,都不希望此事鬧得沸沸揚揚。
朱棣一側,自然是擔心,朱允炆如果真的來了,萬一在北平附近發生了什麽意外,那麽全天下都會把他當成弑君元兇。
所謂的“清君側”的理由,自然也就很難成立。
而朱允炆的想法卻很簡單,記載於未來曆史之中的殘酷教訓終於教會了他,一件事還沒搞定的時候,最好不要讓所有人都知道。
畢竟,“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再加上,由於朝廷此前的削藩意圖過於明顯,朱棣和朱允炆之間,已經到了缺乏互信的地步。
朱棣怎麽想的,姑且不論。
至少朱允炆知道,自己這一招,是兵行險棋。
成了,他就能改變大明的未來。不成,那作為皇帝,他也隻能說盡力了。
約見的地點,不在北平城中,甚至也不在陸地上。
出乎朱棣預料的是,竟然在碣石(今北戴河)海域的一艘大船上。
擔心朱棣不相信自己就在船上,朱允炆還特地派出了徐輝祖到岸上迎接朱棣。
徐輝祖是中山王徐達之子,身份尊貴,麵如冠玉,英姿非凡。徐輝祖雖然是燕王妃徐妙雲的哥哥,也就是朱棣的大舅哥,但是,自朱允炆還是皇太孫時,徐輝祖就常常陪侍左右,因此得以學習經書大義,對朱允炆忠心耿耿。
作為和朱棣、朱允炆都有密切關係的人,徐輝祖自然是最適合打破兩人堅冰的人選。
徐輝祖也沒有讓朱允炆失望。
看到是徐輝祖親自來接,朱棣的戒心終於消除。
朱棣命親兵在岸上等候,自己則不顧朱高煦、朱高燧的反對,隻帶了姚廣孝以及七八個武藝高強的親衛和內侍,上了來迎接的小船。
至於朱高熾,自然是留守燕王府了。
有了上一次三個兒子差點沒能從南京逃出來的教訓,朱棣已經不太放心他們三個同處一地。
上船前,朱棣告誡朱高煦、朱高燧不得輕舉妄動。
那艘會麵的龍舟,看起來也沒有很大,應該藏不了多少人。朱棣有信心,就算朱允炆在船上設下埋伏,他也能夠全身而退。
如果連這點本事都沒有,那還打什麽韃子?
在極其充滿自信的朱棣心裏,真正該擔心的人,是朱允炆才對。
別說船上有徐輝祖等武將了,就算是藍玉在此,朱棣也不帶怕的。
上船的過程很順利,天公作美,今天不僅雪停了,此時此刻,海上更是一點風也沒有,不然那凜冽的北風刮在臉上,可不太好受。
剛登上龍舟,朱棣就看到一個年輕人,站在船首,眺望著遠處的碧波。
“四叔終於來了。”
就在朱棣有點尷尬,不知道該怎麽開口的時候,朱允炆率先說話了。
他轉過身,做了一個請的手勢。
朱棣一看,龍舟甲板中央,設置了一個茶桌,桌上還放了一個茶爐,炭火將茶爐燒得發出咕嚕咕嚕的響聲。
“陛下。”
朱棣頓了頓,終於還是打了招唿。
不過,沒有下跪,沒有行禮,甚至,稱唿中也沒有太多感情。
“朕記得小時候,四叔每次來東宮看望父親,都會給皇長兄(朱雄英)以及我們幾個兄弟帶好吃的好玩的,那時,四叔會親切地喚朕一聲‘允炆’。我們是從何時起,變得如此陌生了?”
朱允炆率先坐下,像是在和朱棣說話,又像是自言自語。
朱棣有點詫異,朱允炆竟然會毫不避諱,當眾對他說這些掏心窩子的話。
“若非陛下相信佞臣之言,執意削藩,你我叔侄二人,豈會到如今這步田地?”
“如此說來,四叔是在怪朕?”
朱棣不言,看樣子的確是心有怨氣的。
“四叔怪朕,朕可以理解,畢竟朕是真想削藩。但是,易地而處,若是四叔坐到這皇位上,難道你就不削藩麽?難道四叔不知漢朝七國之亂帶來的曆史教訓?”
“陛下今日是來找我上曆史課?”
朱棣冷哼一聲。
聽朱允炆的意思,這是想用親情來感化他,勸他束手就擒?
“曆史課?”
朱允炆歎著氣笑了笑,“接下來我們的確要談談曆史,如果四叔相信允炆,可否先屏退左右?”
姚廣孝不太願意離開朱棣,於是說道:“貧僧曾聞,《宋史?司馬光傳》有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嚐有不可對人言者耳。」司馬君實都能做到「事無不可對人言」,陛下若是光明磊落,何須屏退左右?”
本來呢,屏不屏退左右,對朱棣來說無所謂。
難道他還擔心朱允炆能刺殺他?
但是,既然姚廣孝已經開口,朱棣也就沒有再說什麽。
朱允炆本來不知道姚廣孝的,但是因為看過史書,自然知道眼前這個和尚是誰。
既然姚廣孝拿了司馬光來舉例,那朱允炆不得不拿王安石來反駁了。
“王相公在《遊褒禪山記》中說,「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
這話的意思很明白,他們接下來的談話,將會涉及到“人跡罕至的非常之觀”,唯有有誌者能至。
其實再說得白話一點,就是他倆接下來要談的事情,是帝王之事。
朱棣自然聽懂了朱允炆話裏藏著的話。
他點點頭,擺了擺手,先前帶上龍舟的親衛,和朱允炆這邊的親衛,一起下了大船,到大船附近的小船上等候。
徐輝祖本來也要下船的。
不過,朱允炆讓他和方孝孺留下。
為了公平起見,朱允炆也讓姚廣孝以及另一個名叫“馬和”的燕王府內侍留下。
茫茫大海,整艘龍舟,一時間,唯有六人,相視無言。
------
作者說:
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感謝如下。
感謝【看天上有星星】送上「一封情書」禮物x1,今日份重磅禮物支持榜一!感謝感謝。
感謝【ieses】送上「花」禮物x2。
喜歡本書的寶子文字+五星書評支持哦!有餘力的寶子可以送點禮物支持創作哈~!作者爭取趕趕稿子,根據大家支持力度視情況【特別加更】哈。
閱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