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朱允炆的抉擇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
明朝,應天府(今南京)。
乾清宮外,雪樹銀花,整個世界都是一片銀裝素裹。
乾清宮裏,內侍太監小心侍弄著唯一的一盆火爐,因今歲白災肆虐,朱允炆下令削減宮中用度,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你先下去吧。”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看著齊泰、黃子澄遞交上來再次請求立刻削藩的折子。
“喏。”
內侍弓著身子,彎腰低頭後退,緩緩出了乾清宮。
原本冷清的乾清宮,這下更加顯得冷清。
“陛下。”
方孝孺今日受詔進宮,見朱允炆眉頭緊鎖,便知他還在煩惱那本記載未來曆史之書的事。
“陛下可是在憂慮,燕王真的會如這本《明史》所載,將於今年七月,在北平起兵造反?”
“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朱允炆苦笑著搖搖頭,“朕憂慮又有何用?隻是苦了先生,為了朕,曆史上被四叔誅了十族。”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之後,多數的文武百官見風轉舵。
唯獨方孝孺拒不投降。
姚廣孝曾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即位需要草擬詔書,便召方孝孺進宮,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勸說:“先生不要自苦,我隻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成王何在?”方孝孺問。
“他已自焚而死。”朱棣答。
“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方孝孺又問。
“他尚年幼,國賴長君,需要有能力的大人來治理。”
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麽不立成王之弟?”
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強壓怒火:“此乃朕的家事!”
朱棣命人備好筆墨紙硯,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
“你就不怕被滅九族?”
“便是誅十族又如何!”
朱棣聞言大怒,將其投入大牢,隨後誅其十族。(注: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曆史上存在爭議,目前尚無確鑿定論,不同史料記載不同。本小說不是真實曆史,讀者可自行分辨。)
雖然距離史書記載的這件事,還有大約四年時間。
但朱允炆卻隱隱感覺,已行之事後必再行,如果他不做出不同於曆史的抉擇,那麽曆史就會再次重演。
“陛下!”
方孝孺下跪,一臉嚴肅地拱手說道:“莫說此事尚未發生,即便未來果真如此,臣亦九死無悔。隻是遺憾,未能幫助陛下達成盛世之治。”
“先生,朕既知曉未來,就絕不會讓先生陷入此種境地。更何況,比起削藩,如今朕已眼界大開,所思所慮早已超越以往。”
朱允炆從後世得知的,可不隻是大明的未來,還有所謂的全球化。
他已經知道,曆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朱棣不造反,用寧野的話說,封建王朝到了大明,也快接近頂峰了,接下來,就是一路的下坡,直到大明被滿清取代,而後,滿清也難逃曆史周期律。
可這些個中內幕,方孝孺此時並不知情。
他還以為,朱允炆是在擔心朱棣果真會如史書記載的那般,起兵造反,奪了皇位。
“陛下,何不召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問策?”
此次去後世一事,朱允炆迴來後,隻告訴了方孝孺一個人。
就連那本寧野幫忙彩印帶迴來的《明史》,在大明,當此之時,也隻有朱允炆和方孝孺看過。
方孝孺見朱允炆歎了口氣並未迴答,急忙說道:“陛下可是在怪罪齊黃二人誤國?陛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太常寺卿判斷有誤,可以終為始來看,齊尚書的建議幾無差錯啊。更何況,他二人對陛下皆是忠心耿耿。”
“朕豈會怪罪旁人。”
朱允炆搖了搖頭,拿起那本《明史》,翻到建文朝,看著上麵的文字,朱允炆已不覺得刺眼,反而心中滿是羞愧。
他覺得,他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
隻是,這局棋,他的對手太強大了。
“那陛下為何不告知他們?”
“唉,罷了,告訴先生也無妨,朕是怕他二人看到史書,將靖難之役的失敗,全部歸咎於自己,羞愧難當之下,焉知不會做出輕生之舉?”
曆史上,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誰知李景隆更加無能,連戰連敗,喪失軍隊輜重數十萬。
黃子澄以“景隆出師觀望,懷二心,不亟誅,何以謝祖宗,厲將士”,請求將李景隆正法,朱允炆沒有采納。江淮諸將連戰連敗,黃子澄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因此,結合曆史,再聽到朱允炆之言,方孝孺當下明了。
“陛下仁心,即便明知未來,亦不忍責怪,臣歎服。”
此時的方孝孺,覺得無論是未來還是現在,自己的選擇都無比正確。
即便朱棣真的會贏,方孝孺也決定義無反顧,支持朱允炆。
“陛下,”方孝孺似乎想到什麽,走近幾步後說道,“陛下說在後世見到另一個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懿文太子(朱標),不知先皇和先太子,有何指教?”
朱允炆愣了一下,搓了搓有些凍僵的雙手,神情有幾分黯然。
“皇祖父和父親,看起來並不支持朕削藩,但是,他們也有在為朕想辦法。”
方孝孺眉頭微蹙,雖然心中略感失望,但朱允炆的話倒也沒有出乎他的預料。若是有朱元璋的強勢和朱標的班底,年輕的朱允炆哪裏還需要削藩呢?
因此,如果不能真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即便是至親之人,恐怕也難以理解朱允炆的處境。
“那寧校長呢?”方孝孺不死心,“聽陛下的意思,寧校長乃千古奇才,想來必有高見?”
“嗯,寧先生確有高論。”
朱允炆點了點頭,其實,去了兩次後世,除了見到了皇爺爺和爹爹,得知了曆史,朱允炆也有另外兩大收獲。
第一,就是開眼看了世界。
原來,即便是疆域遼闊的大明,也不過是天下一隅而已。
第二,便是深深學習了何為權力,以及權力的魅力。
朱允炆此前從未認真思考過這些,而寧野的話,無疑給了他很多啟發,也讓朱允炆有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想法。
“先生,”朱允炆突然站起身,“若我想暗中北上,見一見四叔,你可願隨我同去?”
“陛下豈能去見朱棣那個亂臣賊子?!”方孝孺驚道。
“說什麽亂臣賊子,不過是成王敗寇而已。”朱允炆倒是釋然很多,“我知先生這麽說是出於維護朕之意,但朕既然是大明的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擔當。”
此去北平,不僅將是大明的轉折,也將成為這個宇宙裏,華夏的轉折。
因此,思考很久的朱允炆,心中早就有了抉擇。
爐盆裏的火苗,在慢慢熄滅。
而朱允炆內心的火焰,卻在逐漸升起。
明朝,應天府(今南京)。
乾清宮外,雪樹銀花,整個世界都是一片銀裝素裹。
乾清宮裏,內侍太監小心侍弄著唯一的一盆火爐,因今歲白災肆虐,朱允炆下令削減宮中用度,即便是他也不例外。
“你先下去吧。”
朱允炆坐在龍椅上,看著齊泰、黃子澄遞交上來再次請求立刻削藩的折子。
“喏。”
內侍弓著身子,彎腰低頭後退,緩緩出了乾清宮。
原本冷清的乾清宮,這下更加顯得冷清。
“陛下。”
方孝孺今日受詔進宮,見朱允炆眉頭緊鎖,便知他還在煩惱那本記載未來曆史之書的事。
“陛下可是在憂慮,燕王真的會如這本《明史》所載,將於今年七月,在北平起兵造反?”
“這是必然發生的事,”朱允炆苦笑著搖搖頭,“朕憂慮又有何用?隻是苦了先生,為了朕,曆史上被四叔誅了十族。”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攻占南京之後,多數的文武百官見風轉舵。
唯獨方孝孺拒不投降。
姚廣孝曾勸朱棣不要殺方孝孺,“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即位需要草擬詔書,便召方孝孺進宮,方孝孺痛哭不止,朱棣勸說:“先生不要自苦,我隻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
“成王何在?”方孝孺問。
“他已自焚而死。”朱棣答。
“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方孝孺又問。
“他尚年幼,國賴長君,需要有能力的大人來治理。”
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麽不立成王之弟?”
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強壓怒火:“此乃朕的家事!”
朱棣命人備好筆墨紙硯,讓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
“你就不怕被滅九族?”
“便是誅十族又如何!”
朱棣聞言大怒,將其投入大牢,隨後誅其十族。(注:關於方孝孺被誅十族一事,曆史上存在爭議,目前尚無確鑿定論,不同史料記載不同。本小說不是真實曆史,讀者可自行分辨。)
雖然距離史書記載的這件事,還有大約四年時間。
但朱允炆卻隱隱感覺,已行之事後必再行,如果他不做出不同於曆史的抉擇,那麽曆史就會再次重演。
“陛下!”
方孝孺下跪,一臉嚴肅地拱手說道:“莫說此事尚未發生,即便未來果真如此,臣亦九死無悔。隻是遺憾,未能幫助陛下達成盛世之治。”
“先生,朕既知曉未來,就絕不會讓先生陷入此種境地。更何況,比起削藩,如今朕已眼界大開,所思所慮早已超越以往。”
朱允炆從後世得知的,可不隻是大明的未來,還有所謂的全球化。
他已經知道,曆史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即便朱棣不造反,用寧野的話說,封建王朝到了大明,也快接近頂峰了,接下來,就是一路的下坡,直到大明被滿清取代,而後,滿清也難逃曆史周期律。
可這些個中內幕,方孝孺此時並不知情。
他還以為,朱允炆是在擔心朱棣果真會如史書記載的那般,起兵造反,奪了皇位。
“陛下,何不召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問策?”
此次去後世一事,朱允炆迴來後,隻告訴了方孝孺一個人。
就連那本寧野幫忙彩印帶迴來的《明史》,在大明,當此之時,也隻有朱允炆和方孝孺看過。
方孝孺見朱允炆歎了口氣並未迴答,急忙說道:“陛下可是在怪罪齊黃二人誤國?陛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就算太常寺卿判斷有誤,可以終為始來看,齊尚書的建議幾無差錯啊。更何況,他二人對陛下皆是忠心耿耿。”
“朕豈會怪罪旁人。”
朱允炆搖了搖頭,拿起那本《明史》,翻到建文朝,看著上麵的文字,朱允炆已不覺得刺眼,反而心中滿是羞愧。
他覺得,他本來可以做得更好的。
隻是,這局棋,他的對手太強大了。
“那陛下為何不告知他們?”
“唉,罷了,告訴先生也無妨,朕是怕他二人看到史書,將靖難之役的失敗,全部歸咎於自己,羞愧難當之下,焉知不會做出輕生之舉?”
曆史上,黃子澄推薦李景隆代替耿炳文,誰知李景隆更加無能,連戰連敗,喪失軍隊輜重數十萬。
黃子澄以“景隆出師觀望,懷二心,不亟誅,何以謝祖宗,厲將士”,請求將李景隆正法,朱允炆沒有采納。江淮諸將連戰連敗,黃子澄說:“大事去矣,薦景隆誤國,萬死不足贖罪!”
因此,結合曆史,再聽到朱允炆之言,方孝孺當下明了。
“陛下仁心,即便明知未來,亦不忍責怪,臣歎服。”
此時的方孝孺,覺得無論是未來還是現在,自己的選擇都無比正確。
即便朱棣真的會贏,方孝孺也決定義無反顧,支持朱允炆。
“陛下,”方孝孺似乎想到什麽,走近幾步後說道,“陛下說在後世見到另一個大明的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和懿文太子(朱標),不知先皇和先太子,有何指教?”
朱允炆愣了一下,搓了搓有些凍僵的雙手,神情有幾分黯然。
“皇祖父和父親,看起來並不支持朕削藩,但是,他們也有在為朕想辦法。”
方孝孺眉頭微蹙,雖然心中略感失望,但朱允炆的話倒也沒有出乎他的預料。若是有朱元璋的強勢和朱標的班底,年輕的朱允炆哪裏還需要削藩呢?
因此,如果不能真正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即便是至親之人,恐怕也難以理解朱允炆的處境。
“那寧校長呢?”方孝孺不死心,“聽陛下的意思,寧校長乃千古奇才,想來必有高見?”
“嗯,寧先生確有高論。”
朱允炆點了點頭,其實,去了兩次後世,除了見到了皇爺爺和爹爹,得知了曆史,朱允炆也有另外兩大收獲。
第一,就是開眼看了世界。
原來,即便是疆域遼闊的大明,也不過是天下一隅而已。
第二,便是深深學習了何為權力,以及權力的魅力。
朱允炆此前從未認真思考過這些,而寧野的話,無疑給了他很多啟發,也讓朱允炆有了前所未有的強烈想法。
“先生,”朱允炆突然站起身,“若我想暗中北上,見一見四叔,你可願隨我同去?”
“陛下豈能去見朱棣那個亂臣賊子?!”方孝孺驚道。
“說什麽亂臣賊子,不過是成王敗寇而已。”朱允炆倒是釋然很多,“我知先生這麽說是出於維護朕之意,但朕既然是大明的皇帝,就該有皇帝的擔當。”
此去北平,不僅將是大明的轉折,也將成為這個宇宙裏,華夏的轉折。
因此,思考很久的朱允炆,心中早就有了抉擇。
爐盆裏的火苗,在慢慢熄滅。
而朱允炆內心的火焰,卻在逐漸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