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呢叫土豆,學名馬鈴薯,原產於南美洲安第斯山區。”


    寧野先介紹的小的,給到眾人巡視後,然後又拿起來大的。


    “這個呢,是紅薯,也是原產於南美洲。”


    “寧先生,你口中的南美洲在何處?”


    “等等,我給你們在電腦上查一查。”


    朱允炆一直沒怎麽敢開口,這會兒終於發話。


    現場除了扶蘇、張世傑等人,絕大多數人都沒怎麽看過世界地圖,寧野當即打開電腦,給大家搜了一下。


    不用說,這科技,又讓朱元璋目瞪口呆。


    原本他以為那手機就很厲害了,沒想到這電腦居然更厲害。尤其是那世界地圖,中國的部分,以中原和江南為主,居然和朱元璋印象裏的完全一致,他頓時已經不是吃驚,而是震撼。


    “才六百年,後人就已經這麽厲害了嗎?”


    朱元璋內心充滿激動。


    其他人雖然對現代科技見識時間略早,但其實論震驚程度也差不多。


    “原來,我華夏居然隻占天下一隅。”


    寧野剛好搜到一張各代疆域麵積地圖對比,眾人頓時七嘴八舌聊了起來。


    大秦約340萬平方公裏,其實不算小了,但比起大明的997萬平方公裏,扶蘇自然沒話說。


    西漢雖然東並朝鮮,南據交趾,西逾蔥嶺,北抵大漠,疆域麵積也才609萬平方公裏。


    劉據不服,“什麽?我大漢才這麽點地方嗎?”


    “這麽看起來,還是大明陛下厲害,疆域麵積在秦、漢、北齊乃至我大宋的比較中,當屬最大。”


    張世傑由衷誇讚,畢竟南宋疆域麵積約為 200萬平方公裏左右。


    朱元璋很受用,嘴角都快合不攏了,看張世傑也越看越覺得順眼。


    “咳咳,扯遠了,咱們說迴糧食作物。”


    見大家話題跑偏,寧野將討論拉迴主線。


    “對對!”劉據想著,如果大漢能帶迴這麽高產的作物,人口想必會更加繁盛,到時候開疆拓土,超越大明指日可待,“校長,這土豆、紅薯,畝產如何?”


    “土豆一般畝產3000-5000斤,按1石為150斤算,畝產大約20-33石。紅薯常見畝產4000-6000斤,換算後畝產更高約26-40石。”


    一眾古人聽到這裏,都對眼前這兩個貌不起眼的東西肅然起敬,這可是活命的寶貝啊!


    “哦,忘了說,土豆、紅薯都很好種,不怎麽挑環境,而且做主食、配菜、零食都可以。”說到這,寧野刮了刮雖然聽不懂但在努力聽懂的趙昺的鼻子,“你最愛吃的炸薯條,就是土豆做的哦。”


    “真的?”


    趙昺頓時樂不可支,急忙對陸秀夫說,“左丞相,咱們多買點土豆迴去吧。”


    就在古人開始交頭接耳,討論多買哪個帶迴去。


    寧野很快從紙箱裏,又拿出來一個寶貝。


    大家湊上前來一看,隻見寧野手中拿著的是一根黃色的棒狀物。


    扶蘇和劉據都有印象,總覺得在哪裏見過。直至看到霍去病,他二人總算想起來,這個棒狀物名叫“玉米”,他們第一次跟著寧野出去吃夜宵時,在夜市裏見過!


    說起來,炕土豆、烤紅薯他們當時也是見過的。


    不過剛才沒想起來罷了。


    “這個東西叫玉米,也是高產作物,比起土豆和紅薯畝產要稍微低一些,現在普通產量800-1200斤,高產可達2000斤。”


    “也就是說,還是按1石等於150斤,畝產大約在5-13石左右?”


    朱標很快計算出來。


    “沒錯,土豆、紅薯、玉米都是相對高產的作物,基本都要明朝才會傳入中國了,這三樣東西都是種植簡單又能活萬萬人的寶貝,因此也被網友稱為穿越必備三件套。”


    一眾古人聽了都連連點頭。


    聽說這三樣高產農作物,都是明朝就傳入了,朱元璋問朱標,朱標又問朱允炆,結果祖孫仨表示都沒見過。


    寧野隻好笑著解釋。


    土豆據說是16世紀隨著荷蘭人進駐台灣才傳入中土的,當時還是作為觀賞植物種植。


    紅薯是萬曆年間,據說是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引進到中國。


    玉米也是差不多16世紀傳入,明朝時期種植範圍較小,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雲南以及廣西等地。


    因此,這三樣在明初尚未普及,朱元璋、朱標、朱允炆都不知道也很正常。


    大家又問了各個糧食種子的價格,畢竟工資有限,即便是都買迴去試種,也要有的放矢。


    “我提醒一下,紅薯和土豆產量確實比較高,但都存在連作障礙,如果連作,會影響產量和品質,而且紅薯消耗土地肥力很快。玉米連作障礙相對不明顯。”


    大家一聽,先是一愣,隨即也明白了。


    萬物相生相克、相輔相成,月盈則虧、水滿則溢,深諳中庸之道的古人,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


    “那後世可有解法?”


    “有是有,不過,涉及到很多現代農業科技,你們不一定具備那個條件。”


    寧野先是潑了一盆冷水,隨後又先抑後揚補充。


    “但是,通過輪作倒茬,比如說,土豆、紅薯可以與水稻、玉米輪作,應該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打破病蟲害生存環境,每2-3年來一次輪作就行。其他的現代農業知識,大家感興趣改天可以去藏書閣,裏麵有書籍介紹。”


    朱元璋聽到這裏,頓時覺得自己這一趟來得那可是太值了。


    如果把這所謂的“穿越三件套”帶迴大明,可以預見不久就會迎來妥妥的盛世。


    如果朱元璋這時候就知道,寧野對大明的期待,早就超越了傳統封建王朝的盛世,估計會把借清除丞相胡惟庸之機廢除的丞相製給找迴來,然後宣布——


    寧野,就是他大明不在朝堂的後世丞相!


    話說迴來,由於每個人手上的錢不一樣,因此,多買什麽作物的種子帶迴各自時代,也不能一概而論。


    糧食作物要因時製宜。


    對寧野學校的古人們而言,這裏的「時」可能不僅僅指農時,也指時代。


    “大家有什麽想法嗎?我跟你們說的高產糧食種子都值得買,但是,資金分配比例還是要根據時代需求好好想一想。”


    錢要花在刀刃上,不同的時代農業生產情況和糧食需求不太一樣,因此,帶什麽糧食作物種子迴去也確實需要考慮。


    寧野一眼就看穿了大家的糾結。


    辦法,他自然早就準備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