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大明的未來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蘭陵王的第一場直播就破了記錄。
寧野學校的官方抖音賬號,滿打滿算不過也才幾萬人的粉絲,但蘭陵王一來直播間,卻直接吸引了三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
好在絕大部分都是外地網友,不然寧野的學校估計要被「王的粉絲」們踏破門檻了。
沒錯,蘭陵王有粉絲了,名叫「王的粉絲」,這是某個蘭陵王的忠粉自發為蘭陵王組織的粉絲後援會。
本來有人要叫「蘭粉」的,但是因為諧音男粉,部分女粉不是很同意。
當然,這個後援會是非官方的,寧野不喜歡飯圈那一套,蘭陵王對此也毫無興趣,因此學校官方既沒有承認也沒有接受,但是架不住人家粉絲樂意,隻要遵紀守法友善交流,寧野也談不上有什麽意見。
盡管很多人因為異地來不了寧野的學校,還是有不少人報名學校的考察團。
直播結束後寧野看了一下,整個六月的考察排期都滿了,如果係統不給學校招募新的古人老師,即便之前迴去的古人們全勤滿負荷工作,現有人力也很難接待所有的考察團。
由於七月馬上就要來了,第一批夏令營開營在即。
為了讓早先報名的學生能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寧野決定,以後夏令營課程放在早上,考察團的體驗課則安排在下午。
如此錯開,兩不耽誤,各自都能有不錯的體驗。
考慮到近期學校的生源招募、營收表現很不錯,又達成王琦的漢服讚助以及蘭陵王代言、呂熙文導演的劇組拍戲、蘇南喬經紀人的t台走秀以及平和飯店高級經理卞遠的古法烹飪等多項校企合作。
係統對此很滿意,畢竟,學校開業也就才一個月而已。
這進展,堪稱神速了,生產隊的驢來了都要說一聲牛。寧野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給係統提了兩個要求。
第一個要求,自然是兌現之前他當著扶蘇和劉據的麵許下的承諾,給所有古人老師漲工資。
經過和係統商量,基本工資仍然是1000,但績效工資可以根據老師的工時以及業績表現來支付,1000起步,上不封頂。
寧野一聽,什麽上不封頂,真要一個億你也給?
再說了,工資還是係統發,那最終解釋權還是歸係統所有。
所以啊,這話聽聽得了。
往上雖然有畫餅嫌疑,但起碼往下還是保住了底線,畢竟在寧野的爭取下,係統給古人們的工資,普遍漲了至少1000一個月,買飛機火車不可能,買點高產的糧食種子、後世書籍以及一些現代民用科技,還是可以夠一夠的。
第二個要求,自然是繼續招募新的古人老師了。
雖說蘭陵王來了也沒多久,但隨著學校規模越做越大,將來肯定需要更多人力資源。
再說,你看蘇子迴去後,膳堂這不又歇業了。
好不容易吃了幾頓好的,寧野他們這些留守學校的人,又得去點外賣。
由奢入儉難啊!
係統聽了寧野的話,居然沒有反對。畢竟,寧校長已經和學校老師爭取了不少福利。
“叮!後山的第一批古建築已經建好,不日即可開放。”
什麽?學校版圖又擴大啦?
聽係統的意思,這還隻是第一批?
雖然寧野早就知道係統在後山吭哧吭哧建造古建,但他一直沒怎麽放在心上,直到這時聽了係統的話,寧野才感受到一種真實感。
當然,與之俱來的,還有擴大營業規模的壓力。
“宿主現在就可以前往後山驗收第一個園區,本係統會自動為宿主招聘與古建築匹配的特定時代的古人。請宿主合理規劃空間和人力資源使用。”
果然,權利總是伴隨著義務。
也罷,反正古建的配套設施以及一係列證明文件,係統都會辦好的。寧野隻需要想想用途就行。
按照係統植入寧野腦海的地圖,寧野來到了之前一直沒怎麽逛過的後山。
看到那批古建的第一眼,寧野就驚呆了。
這哪裏隻是古建?分明是華夏千古城!
------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
明朝,應天府(今南京)。
新歲的熱鬧還未完全從大街小巷消散,石板路上還殘留著沒有來得及清掃的炮竹碎屑,寒門之家自不必言,即便是那些高門大戶,也紛紛掛上火紅的燈籠,貼上對聯,喜迎新春。
不知為何,這個冬天特別的冷。坐落於長江之畔的京師,已經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雪。
雖然臣子們都說“瑞雪兆豐年”,來年必有好收成,但剛剛登基半年有餘的朱允炆,看著外麵的鵝毛大雪,心情卻始終輕鬆不起來。
“陛下。”
翰林院侍講方孝孺從內侍手中接過暖爐,親自試了試溫度,這才走到謹身殿門口,本想將暖爐塞給朱允炆,卻被朱允炆搖了搖頭推開了。
“陛下可是在心憂百姓?”
“知我者,方先生是也。”朱允炆歎了口氣,“自去歲皇爺爺龍馭賓天,這半年來朕始終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總覺得皇爺爺還在世,朕還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方孝孺和同在殿裏的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對視一眼。
三人作為建文朝的智囊團,如何不知,這位年僅22歲的新帝,這是在擔憂自己做得不夠好,無法駕馭朱元璋離世後錯綜複雜的朝政。
“陛下放心。”
方孝孺上前一步,終於還是將暖爐強行塞到手已經凍得通紅的朱允炆懷裏。
“陛下,此番白災肆虐,不隻是京師早有應對,臣亦早已傳陛下旨意,命各地官員組織人力加強巡視,幫助百姓修繕因積雪垮塌的房屋,若當地有災情,可先開倉放糧,再補公文報備。百姓們必能安然度過寒冬,陛下勿憂。”
“嗯,有先生在,想必自是思慮周全的。”
朱允炆聞言,終於鬆了口氣,點點頭,隨即又好像想到什麽。
“對了先生,從我私人府庫裏再撥一萬兩白銀,作為救濟金,專門救濟那些喪失勞動力的孤兒老者弱婦,此事便由先生你親自去辦。”
“陛下仁德,臣遵旨。”
方孝孺對朱允炆的表現很滿意。
繼洪武大帝嚴刑峻法之後,大明能夠迎來一位寬刑省獄,減輕賦稅的仁君,真乃社稷之幸、蒼生之福。
齊泰和黃子澄,對倆人討論的內政,倒似乎沒那麽關心。
不過,他二人此番進宮,亦是有要事要奏。
這事,事關大明的未來。
寧野學校的官方抖音賬號,滿打滿算不過也才幾萬人的粉絲,但蘭陵王一來直播間,卻直接吸引了三百萬人同時在線觀看!
好在絕大部分都是外地網友,不然寧野的學校估計要被「王的粉絲」們踏破門檻了。
沒錯,蘭陵王有粉絲了,名叫「王的粉絲」,這是某個蘭陵王的忠粉自發為蘭陵王組織的粉絲後援會。
本來有人要叫「蘭粉」的,但是因為諧音男粉,部分女粉不是很同意。
當然,這個後援會是非官方的,寧野不喜歡飯圈那一套,蘭陵王對此也毫無興趣,因此學校官方既沒有承認也沒有接受,但是架不住人家粉絲樂意,隻要遵紀守法友善交流,寧野也談不上有什麽意見。
盡管很多人因為異地來不了寧野的學校,還是有不少人報名學校的考察團。
直播結束後寧野看了一下,整個六月的考察排期都滿了,如果係統不給學校招募新的古人老師,即便之前迴去的古人們全勤滿負荷工作,現有人力也很難接待所有的考察團。
由於七月馬上就要來了,第一批夏令營開營在即。
為了讓早先報名的學生能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寧野決定,以後夏令營課程放在早上,考察團的體驗課則安排在下午。
如此錯開,兩不耽誤,各自都能有不錯的體驗。
考慮到近期學校的生源招募、營收表現很不錯,又達成王琦的漢服讚助以及蘭陵王代言、呂熙文導演的劇組拍戲、蘇南喬經紀人的t台走秀以及平和飯店高級經理卞遠的古法烹飪等多項校企合作。
係統對此很滿意,畢竟,學校開業也就才一個月而已。
這進展,堪稱神速了,生產隊的驢來了都要說一聲牛。寧野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他給係統提了兩個要求。
第一個要求,自然是兌現之前他當著扶蘇和劉據的麵許下的承諾,給所有古人老師漲工資。
經過和係統商量,基本工資仍然是1000,但績效工資可以根據老師的工時以及業績表現來支付,1000起步,上不封頂。
寧野一聽,什麽上不封頂,真要一個億你也給?
再說了,工資還是係統發,那最終解釋權還是歸係統所有。
所以啊,這話聽聽得了。
往上雖然有畫餅嫌疑,但起碼往下還是保住了底線,畢竟在寧野的爭取下,係統給古人們的工資,普遍漲了至少1000一個月,買飛機火車不可能,買點高產的糧食種子、後世書籍以及一些現代民用科技,還是可以夠一夠的。
第二個要求,自然是繼續招募新的古人老師了。
雖說蘭陵王來了也沒多久,但隨著學校規模越做越大,將來肯定需要更多人力資源。
再說,你看蘇子迴去後,膳堂這不又歇業了。
好不容易吃了幾頓好的,寧野他們這些留守學校的人,又得去點外賣。
由奢入儉難啊!
係統聽了寧野的話,居然沒有反對。畢竟,寧校長已經和學校老師爭取了不少福利。
“叮!後山的第一批古建築已經建好,不日即可開放。”
什麽?學校版圖又擴大啦?
聽係統的意思,這還隻是第一批?
雖然寧野早就知道係統在後山吭哧吭哧建造古建,但他一直沒怎麽放在心上,直到這時聽了係統的話,寧野才感受到一種真實感。
當然,與之俱來的,還有擴大營業規模的壓力。
“宿主現在就可以前往後山驗收第一個園區,本係統會自動為宿主招聘與古建築匹配的特定時代的古人。請宿主合理規劃空間和人力資源使用。”
果然,權利總是伴隨著義務。
也罷,反正古建的配套設施以及一係列證明文件,係統都會辦好的。寧野隻需要想想用途就行。
按照係統植入寧野腦海的地圖,寧野來到了之前一直沒怎麽逛過的後山。
看到那批古建的第一眼,寧野就驚呆了。
這哪裏隻是古建?分明是華夏千古城!
------
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
明朝,應天府(今南京)。
新歲的熱鬧還未完全從大街小巷消散,石板路上還殘留著沒有來得及清掃的炮竹碎屑,寒門之家自不必言,即便是那些高門大戶,也紛紛掛上火紅的燈籠,貼上對聯,喜迎新春。
不知為何,這個冬天特別的冷。坐落於長江之畔的京師,已經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雪。
雖然臣子們都說“瑞雪兆豐年”,來年必有好收成,但剛剛登基半年有餘的朱允炆,看著外麵的鵝毛大雪,心情卻始終輕鬆不起來。
“陛下。”
翰林院侍講方孝孺從內侍手中接過暖爐,親自試了試溫度,這才走到謹身殿門口,本想將暖爐塞給朱允炆,卻被朱允炆搖了搖頭推開了。
“陛下可是在心憂百姓?”
“知我者,方先生是也。”朱允炆歎了口氣,“自去歲皇爺爺龍馭賓天,這半年來朕始終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總覺得皇爺爺還在世,朕還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方孝孺和同在殿裏的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對視一眼。
三人作為建文朝的智囊團,如何不知,這位年僅22歲的新帝,這是在擔憂自己做得不夠好,無法駕馭朱元璋離世後錯綜複雜的朝政。
“陛下放心。”
方孝孺上前一步,終於還是將暖爐強行塞到手已經凍得通紅的朱允炆懷裏。
“陛下,此番白災肆虐,不隻是京師早有應對,臣亦早已傳陛下旨意,命各地官員組織人力加強巡視,幫助百姓修繕因積雪垮塌的房屋,若當地有災情,可先開倉放糧,再補公文報備。百姓們必能安然度過寒冬,陛下勿憂。”
“嗯,有先生在,想必自是思慮周全的。”
朱允炆聞言,終於鬆了口氣,點點頭,隨即又好像想到什麽。
“對了先生,從我私人府庫裏再撥一萬兩白銀,作為救濟金,專門救濟那些喪失勞動力的孤兒老者弱婦,此事便由先生你親自去辦。”
“陛下仁德,臣遵旨。”
方孝孺對朱允炆的表現很滿意。
繼洪武大帝嚴刑峻法之後,大明能夠迎來一位寬刑省獄,減輕賦稅的仁君,真乃社稷之幸、蒼生之福。
齊泰和黃子澄,對倆人討論的內政,倒似乎沒那麽關心。
不過,他二人此番進宮,亦是有要事要奏。
這事,事關大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