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


    寧野想了想,雖然他也看出來趙頊是拐著彎要他當大宋改開設計師,但是吧,人家畢竟是皇帝,還是個虛心求教的皇帝。


    他豈能不給他這位皇老哥麵子呢?


    “其實關於變法,之前說的已經很多了,當務之急是不能急,要循序漸進,實事求是。要說建議,還真有。後世改革開放的經驗,你看完了沒?”


    “嗯。”


    趙頊先是點頭,隨即又搖了搖頭,“書是看完了,但還有很多地方沒怎麽看懂。”


    “沒關係,這個我們以後慢慢聊。”


    “這次我就先給你提幾個點子,你迴去琢磨琢磨,算是考題吧,下次來,等你迴答。”


    雖然寧野的話每每總能讓蘇軾吃驚,但這迴聽寧野的意思,這是要當帝者師了啊!


    畢竟,除了帝師,還有誰能考皇帝?


    不過,寧野顯然沒想這麽多,本來他之前還在猶豫要不要介紹後世經驗,畢竟時代差異挺大的,但見趙頊一臉誠懇地求教,寧野也就決定賭一把,把自己的想法說給趙頊和蘇軾聽聽。


    此刻,寧野的心裏隻有一個問題,那就是——


    在大宋搞改革開放,到底能不能成?


    顯然,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得親自嚐試之後才知道。


    關於現代的改開,寧野不準備講太多。


    畢竟,當代有當代的國情,也有獨特的時代大背景,北宋沒必要每個細節都追根究底,也不可能像素級複製。


    關鍵是要學習改開的成功經驗,為大宋所用。


    雖然盲目照搬照抄並不可取,但有些跨越時代的規律,未必不能通用。


    “改革也好,變法也罷,首先要做的就是統一方向,解放思想。”


    寧野當即拉來小白板,用馬克筆在黑板上板書思維導圖,這幾日,趙頊、蘇軾有空的時候都學了些簡體字,因此倒不至於看不懂。


    北宋需要統一的方向是什麽?


    放在趙頊的時代,自然就是變法強國。


    在所謂的百年無事之後,北宋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麵對和解決的時候,因此,變法是勢在必行的。


    寧野當即建議,要想變法成功,就要把變法提升到國策的高度。


    “國策?”


    “對,就是要將變法上升到類似金科玉律、萬世不易的程度,當然,說萬世有點誇張,畢竟上一個說萬世的二世就亡了,但最起碼變法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這樣,後來的人不斷接棒,才能一直將變法進行下去。”


    趙頊雖然一直致力於變法,但卻從未想到這一層。


    他點點頭,表示認可。


    “朕明白了,就像太祖在立國之初,於太廟中立的碑文一樣,親筆書寫「*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朕亦會為變法專門立碑,以警後人不得懈怠。”(注:*引用內容是據葉夢得的《避暑錄話》等野史記載,讀者可自行分辨。)


    勞之逸本來先前對寧野的變法態度捉摸不定,害怕官家受寧野的影響徹底摒棄新法,此刻聽到在寧野的建議下,官家竟然願意為變法立碑,心中自然是高興的。


    “寧校長,解放思想是為何意?孔門之人,豈可信異端邪說?”


    勞之逸趁熱打鐵,開口詢問。


    別看人家一介禦廚就以為他沒讀過書,勞之逸隻是對庖廚的興趣多於朝堂,故而選擇進宮為官家做禦膳,但勞家也是汴京叫得出名字的高門大戶,和他那些兄長一樣,勞之逸從小也是要被送去私塾上課的。


    “你們來得晚,之前我、小霍、扶蘇還有劉據,我們在齋舍開臥談會時,聊過儒學在當代為何不興的問題(見第18章)。”


    “今天這個問題我就不細說了,等你們下次見到扶蘇、劉據,可以問問他們。簡而言之,儒學自有其價值,但從思想進步的角度來說,其不應該是也從來不是唯一的真理。”


    寧野看向認真聽講的趙頊。


    “趙哥,你既看完了改開的書,想必那句名言也是記得的吧?”


    “寧弟說的可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沒錯。”


    寧野將這句名言寫到白板上。


    “劃重點,這句話很重要,即便是放在九百多年前的大宋,我認為依然成立,因為這是人類社會的普世規律。”


    “咱們不評價某一個學說好不好,但變法好不好,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


    “解放思想,就是要跳脫既有的條條框框,隻要能把變法搞好,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那就是大道所在。”


    “道理是如此。”


    蘇軾在杭州擔任通判三年,有些地方官經驗,當即說道,“隻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地方拒不執行新法,或者變相執行新法,甚至是曲解新法的本意,不僅導致變法效果不佳,而且惹得民怨四起。”


    趙頊點點頭,顯然,對於這個情況他也是了解的。


    寧野笑了笑,胸有成竹地說道:“你們所擔心的,無非就是地方官要麽是保守派,抵製或者胡亂解釋新法,百姓不明所以,跟著反對,要麽就是下麵的人為了完成指標或者謀取私利,強製變相推行新法。”


    “是的,天下這麽大,總不可能每個地方都從中央派人監察新法落實。”


    “這還不容易?”


    寧野用馬克筆在白板上寫下兩個字,眾人湊近一看。


    “辦報?”


    趙頊眉毛一挑。趙頊在位時期,北宋其實已經有報紙了,主要為官報和小報兩種。


    官報又稱邸報、朝報,由諸路州郡派駐首都的進奏官負責傳發,主要刊載的內容是皇帝的詔書、政府法令等。


    小報肇始於北宋真宗、仁宗年間,時人稱之為 “單狀”,或假冒為 “朝報”,內容豐富多樣,但真實性有所欠缺。


    不過,寧野建議的“辦報”肯定不是這兩個。


    寧野寫完後,當即走到書櫃處,從一整麵牆打造的書櫃裏,取出一遝現代報紙。


    沒想到吧,係統居然還給咱的學校配備了報紙!


    “我指的辦報,是指用現代模式開辦大宋新聞業,不是你們已經有的那種原始的報紙,這個是我們現代的報紙,你們可以看看。”


    趙頊和蘇軾等人看到現代報紙,立刻挪不開眼。


    他們心裏不約而同浮現了一個問題,這份薄薄的報紙,當真能改變大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