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朝堂風波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頊返迴北宋才知道。
因為他的失蹤,朝野上下掀起的軒然大波,遠超他的想象。
盡管有趙頊走之前賜下的聖旨做擋箭牌,皇城司使常紹和內侍總管陳禮,終究是沒能攔住兩宮太後和兩府相公。
無一例外,他們都被揍了個鼻青臉腫。
由於茲事體大,趙頊失蹤一事,之前雖然談不上絕密,但知道的人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
帶著王雱進宮的王安石,本想讓二府相公先迴去政事堂辦公,畢竟,這事兒鬧大了說不定會動搖國本。
可是,也不知是誰走漏了消息,官家於十日前失蹤,至今不見人影,這個原本隻在小範圍內流傳的秘聞,終究不脛而走。
這下,聞風而動的文武百官都來了。
更讓王安石覺得離譜的是,司天監的人不知受何人指使,竟在這時候站出來,說什麽近日觀測天象,發現熒惑守心、白虹貫日,這是國失其君,天下將亂之兆。
文武百官一聽,皆倒吸一口涼氣。
聽司天監的意思,官家失蹤這是遭遇了不測啊!大宋,難道要另立新君了?
可是,官家子嗣年幼,此前也並未立下太子。
若是官家果真失蹤,按某些士大夫的說法,那可是動搖國本的大事!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當有人提到,官家尚有子嗣時,又有人立馬出來說什麽主少國疑之類的居心叵測的話。
有金匱之盟這樣現成的例子在前,皇位也未必會由官家子嗣繼承,說不定會從皇室宗親中選擇穩重賢達之人繼承大統。
“胡鬧!”
王安石聽了司天監的話,又看到眾臣皆在竊竊私語,似乎已經在討論新帝人選,頓時勃然大怒。
“官家乃真命天子!帝位豈是我等為人臣子可以議論的事,諸位當中,難道有人想當伊尹和霍光嗎!我王安石第一個不答應!老夫倒要看看,何人膽敢行此不軌之事!”
當即有言官出列反駁王安石。
“王相公好威風,你難道忘了,你已經被官家罷了相位,如今非但不在府中自省其過,反倒在這垂拱殿上大言不慚,莫非,你以為這裏還是你發號施令的地方?到底是誰想當伊霍?!”
說話的人名叫孫石讓,是禦史台的人,據說私底下和呂惠卿關係不錯。
此刻他出來發難,新黨難免以為這是接替王安石上任的新宰相呂惠卿的意思,頓時緘默,舊黨則看到王安石人走茶涼,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巴不得新黨內部撕起來,一個個也不說話。
“呂惠卿!”
王雱怒了,他何等聰明,豈會不知,這孫石讓必是受了呂惠卿指使,要讓王安石閉嘴,他不去看孫石讓,反而滿臉怒容地走到一言不發的呂惠卿身前。
“你什麽意思?”王雱質問。
“王侍講此言何意?”呂惠卿沉思片刻,一臉恭敬中又似乎帶了幾分不屑,昂頭看向王雱,“禦史台言官奏事,與我何幹?”
“你……”
王雱見呂惠卿不肯承認為了阻止王安石迴來搶他位置,故意讓人使絆子,怒極反笑。
“夠了。雱兒,朝堂之上不得無禮。”
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格局就是不一樣。
他不打算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而是走到早就被雙雙押解起來的常紹和陳禮身前,先是朝曹太後和高太後行禮,而後才聲如洪鍾地詢問兩人。
“皇城使司,內侍總管,官家到底去了何處?如今兩宮太後、文武百官俱在,你二人還不如實招來?”
常紹嘴角還在滲血,卻咬住嘴唇,“官家讓我等保密,我等寧死毋言。”
“我亦如是。”
陳禮鼻青臉腫,也一副不絕不鬆口的模樣。
呂惠卿上前,冷笑一聲,“既然官家去了何處你們不肯說,那官家何時迴來?又或者說,是否還會迴來?”
“……”
常紹和陳禮對視一眼,最終還是常紹代為迴答。
“我等不知。”
“這也不說,那也不知!”
高堂之上端坐的高太後,終於怒道,“爾等乃官家近臣,本應保護官家萬全,卻在官家失蹤之際,推三阻四,不肯說出官家去向!你們意欲何為?莫不是爾等亂臣賊子,害了官家?”
常紹和陳禮一聽,嚇得急忙跪下。
“且不說有官家親筆詔書為證,臣等萬萬不敢如此!”
“官家詔書上說,最多三日便歸,如今已過去十日,”呂惠卿出列奏道,“太皇太後、太後,國無君則危,遼國使臣將至,如今我大宋沒有官家,敢問國事如何料理?”
曹太後上了年紀,最近身體不佳,聽到趙頊消失,更是急出病來,此刻在簾後歎氣,並未馬上發表意見。
高太後一時也無主意,畢竟,雖然因為王安石的緣故,她和趙頊關係有些漣漪,但趙頊畢竟是她兒子。
兩宮太後沒有說話,下麵早就別有心思的臣子自然覺得機會來了。
“太皇太後、太後,呂相所言有理,官家可以置國家於不顧,可國家不能沒有官家。”
“正是,若遼國知我大宋官家失蹤,焉知其不會趁機南侵?還請太皇太後、太後和兩府相公以國事為重。”
“我等也是這麽認為的。”
台下不少人紛紛出言附和,新黨舊黨居然都有。
王安石一看,嗬,看來今日是有人在暗中布局,準備圖謀大事了。
王雱聞言,正欲怒斥此乃無君無父的大逆不道之言,王安石想看看躲在背後的人到底是誰,便暗中將王雱拉住,示意他稍安勿躁,不過一番眼神交流,王雱立馬秒懂王安石的意思。
果然,很快就有別有用意的“魚兒”出來攪混水了。
“遼國使臣不日就要麵聖,此事事關我大宋顏麵,必須盡快妥善處置。”
“臣附議!還請太後從宗室中擇良人代行君事!”
“若要從宗室中擇人繼承大統,臣倒是想起一人,南陽王趙世哲,性行純良,常懷仁愛之心,朝野鹹聞其賢,堪當大任,是榮承大寶不二人選。日後若官家返,則帝位自歸還官家,若官家一去不返,則等官家子嗣長大成人,想必南陽王定會將皇位交還官家子嗣。”
“臣亦聞南陽王禮賢下士,素有賢名,坊間皆傳,其有太祖之風,不若……”
背後之人終於水落石出!
原來是南陽王趙世哲在布局,王安石當即明了。
眼見百官們越說越離譜,終於忍耐不住的王安石正要出口訓斥,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垂拱殿後門由遠及近而來。
“不若什麽?”
隻見趙頊薄唇緊抿,嘴角似有若無的下撇弧度,似乎在彰顯他竭力壓抑著胸中即將噴薄而出的怒火。
跟在趙頊身後的,自然是蘇軾、勞之逸、隆三、牛富貴。
他們早在片刻之前就已被係統從後世傳送迴垂拱殿後門外,趙頊令他們不得聲張,因此沒有人察覺到趙頊迴來了。
真正的好戲,這下真的開始。
因為他的失蹤,朝野上下掀起的軒然大波,遠超他的想象。
盡管有趙頊走之前賜下的聖旨做擋箭牌,皇城司使常紹和內侍總管陳禮,終究是沒能攔住兩宮太後和兩府相公。
無一例外,他們都被揍了個鼻青臉腫。
由於茲事體大,趙頊失蹤一事,之前雖然談不上絕密,但知道的人一雙手就能數得過來。
帶著王雱進宮的王安石,本想讓二府相公先迴去政事堂辦公,畢竟,這事兒鬧大了說不定會動搖國本。
可是,也不知是誰走漏了消息,官家於十日前失蹤,至今不見人影,這個原本隻在小範圍內流傳的秘聞,終究不脛而走。
這下,聞風而動的文武百官都來了。
更讓王安石覺得離譜的是,司天監的人不知受何人指使,竟在這時候站出來,說什麽近日觀測天象,發現熒惑守心、白虹貫日,這是國失其君,天下將亂之兆。
文武百官一聽,皆倒吸一口涼氣。
聽司天監的意思,官家失蹤這是遭遇了不測啊!大宋,難道要另立新君了?
可是,官家子嗣年幼,此前也並未立下太子。
若是官家果真失蹤,按某些士大夫的說法,那可是動搖國本的大事!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但是,當有人提到,官家尚有子嗣時,又有人立馬出來說什麽主少國疑之類的居心叵測的話。
有金匱之盟這樣現成的例子在前,皇位也未必會由官家子嗣繼承,說不定會從皇室宗親中選擇穩重賢達之人繼承大統。
“胡鬧!”
王安石聽了司天監的話,又看到眾臣皆在竊竊私語,似乎已經在討論新帝人選,頓時勃然大怒。
“官家乃真命天子!帝位豈是我等為人臣子可以議論的事,諸位當中,難道有人想當伊尹和霍光嗎!我王安石第一個不答應!老夫倒要看看,何人膽敢行此不軌之事!”
當即有言官出列反駁王安石。
“王相公好威風,你難道忘了,你已經被官家罷了相位,如今非但不在府中自省其過,反倒在這垂拱殿上大言不慚,莫非,你以為這裏還是你發號施令的地方?到底是誰想當伊霍?!”
說話的人名叫孫石讓,是禦史台的人,據說私底下和呂惠卿關係不錯。
此刻他出來發難,新黨難免以為這是接替王安石上任的新宰相呂惠卿的意思,頓時緘默,舊黨則看到王安石人走茶涼,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巴不得新黨內部撕起來,一個個也不說話。
“呂惠卿!”
王雱怒了,他何等聰明,豈會不知,這孫石讓必是受了呂惠卿指使,要讓王安石閉嘴,他不去看孫石讓,反而滿臉怒容地走到一言不發的呂惠卿身前。
“你什麽意思?”王雱質問。
“王侍講此言何意?”呂惠卿沉思片刻,一臉恭敬中又似乎帶了幾分不屑,昂頭看向王雱,“禦史台言官奏事,與我何幹?”
“你……”
王雱見呂惠卿不肯承認為了阻止王安石迴來搶他位置,故意讓人使絆子,怒極反笑。
“夠了。雱兒,朝堂之上不得無禮。”
王安石到底是王安石,格局就是不一樣。
他不打算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而是走到早就被雙雙押解起來的常紹和陳禮身前,先是朝曹太後和高太後行禮,而後才聲如洪鍾地詢問兩人。
“皇城使司,內侍總管,官家到底去了何處?如今兩宮太後、文武百官俱在,你二人還不如實招來?”
常紹嘴角還在滲血,卻咬住嘴唇,“官家讓我等保密,我等寧死毋言。”
“我亦如是。”
陳禮鼻青臉腫,也一副不絕不鬆口的模樣。
呂惠卿上前,冷笑一聲,“既然官家去了何處你們不肯說,那官家何時迴來?又或者說,是否還會迴來?”
“……”
常紹和陳禮對視一眼,最終還是常紹代為迴答。
“我等不知。”
“這也不說,那也不知!”
高堂之上端坐的高太後,終於怒道,“爾等乃官家近臣,本應保護官家萬全,卻在官家失蹤之際,推三阻四,不肯說出官家去向!你們意欲何為?莫不是爾等亂臣賊子,害了官家?”
常紹和陳禮一聽,嚇得急忙跪下。
“且不說有官家親筆詔書為證,臣等萬萬不敢如此!”
“官家詔書上說,最多三日便歸,如今已過去十日,”呂惠卿出列奏道,“太皇太後、太後,國無君則危,遼國使臣將至,如今我大宋沒有官家,敢問國事如何料理?”
曹太後上了年紀,最近身體不佳,聽到趙頊消失,更是急出病來,此刻在簾後歎氣,並未馬上發表意見。
高太後一時也無主意,畢竟,雖然因為王安石的緣故,她和趙頊關係有些漣漪,但趙頊畢竟是她兒子。
兩宮太後沒有說話,下麵早就別有心思的臣子自然覺得機會來了。
“太皇太後、太後,呂相所言有理,官家可以置國家於不顧,可國家不能沒有官家。”
“正是,若遼國知我大宋官家失蹤,焉知其不會趁機南侵?還請太皇太後、太後和兩府相公以國事為重。”
“我等也是這麽認為的。”
台下不少人紛紛出言附和,新黨舊黨居然都有。
王安石一看,嗬,看來今日是有人在暗中布局,準備圖謀大事了。
王雱聞言,正欲怒斥此乃無君無父的大逆不道之言,王安石想看看躲在背後的人到底是誰,便暗中將王雱拉住,示意他稍安勿躁,不過一番眼神交流,王雱立馬秒懂王安石的意思。
果然,很快就有別有用意的“魚兒”出來攪混水了。
“遼國使臣不日就要麵聖,此事事關我大宋顏麵,必須盡快妥善處置。”
“臣附議!還請太後從宗室中擇良人代行君事!”
“若要從宗室中擇人繼承大統,臣倒是想起一人,南陽王趙世哲,性行純良,常懷仁愛之心,朝野鹹聞其賢,堪當大任,是榮承大寶不二人選。日後若官家返,則帝位自歸還官家,若官家一去不返,則等官家子嗣長大成人,想必南陽王定會將皇位交還官家子嗣。”
“臣亦聞南陽王禮賢下士,素有賢名,坊間皆傳,其有太祖之風,不若……”
背後之人終於水落石出!
原來是南陽王趙世哲在布局,王安石當即明了。
眼見百官們越說越離譜,終於忍耐不住的王安石正要出口訓斥,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從垂拱殿後門由遠及近而來。
“不若什麽?”
隻見趙頊薄唇緊抿,嘴角似有若無的下撇弧度,似乎在彰顯他竭力壓抑著胸中即將噴薄而出的怒火。
跟在趙頊身後的,自然是蘇軾、勞之逸、隆三、牛富貴。
他們早在片刻之前就已被係統從後世傳送迴垂拱殿後門外,趙頊令他們不得聲張,因此沒有人察覺到趙頊迴來了。
真正的好戲,這下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