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本來呢,寧野並不打算展開講。
畢竟,今天可是星期六誒!大家是出來玩的!還要上課算怎麽迴事?
可架不住一車的人都滿臉期待地看著他。
這些古人也真是好學,眼裏的求知欲都快漫出眼眶來了,寧野也不好掃了大家的興致。
“這個話題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等學校再多來點人,我再統一給大家夥講講,你們也好好利用這次出來玩的機會,多多觀察後世,先建立體感,再學理論,感受會更加深刻。”
係統仿佛知道這一路將會充滿知識的投喂,貼心地在大巴車裏準備了話筒。
寧野拿起話筒,他的聲音瞬間被放大。
所有人都跟坐在他旁邊的趙頊一個反應,眼珠都快驚訝得瞪出來了。
“要解釋什麽是科學技術,我們現在坐的車,包括我手裏能放大聲音的話筒,就是科技的具象化載體。”
其實,我國古人並非不懂技術。
造紙術(西漢已出現)、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火藥(古代煉丹家偶然發明,宋朝開始應用於火器)、指南針(戰國時就已出現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這可都是咱中國人發明的。
但是,實驗方法的相對缺乏是一大問題。
我國古代總體上還是將技術當成奇巧淫技來看待,對科技的研究,多停留在對現象的記錄以及技這一層麵的應用,對底層規律也就是科的探索略有不足,近代意義上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並不普遍。
說到底還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濃厚。
隻要看看現在家長對自家孩子看所謂“課外閑書”的態度就知道了。
「看這些書有什麽用?」
即便是距離扶蘇劉據兩千年後的後世家長依然會問這樣的問題。
此外,理論體係的構建方式也很不同。
中國古代的確有很多零散的知識和技術成果。
比如《墨經》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就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等光學現象並進行了初步的理論解釋。
但總體來說,缺乏像牛頓力學那樣具有高度統一性和係統性的理論框架,零散的知識沒有被整合成一個類似西方經典物理學的理論體係,更多還是以經驗和技術的形式存在。
“其實,早在先秦,荀子就在《勸學》篇裏解釋了這一現象。”
“寧校長。”
扶蘇當即舉手,“你說的可是這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沒錯,雖然這篇是勸學的,但用來解釋人們利用科技,也能說得通。”
寧野揮了揮手,“我手裏的這個話筒就是如此,有了話筒,我就不用很大聲音說話,不僅你們能聽得清楚,我也可以省點力氣,這就叫善假於物。”
有了古人的名言背書,又有現代的科技驗證,一車的人,哪怕是沒怎麽讀過書的牛富貴和隆三,也都聽明白了寧野的意思。
“那生產力又是什麽?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有什麽關係?”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在杭州時做了很多民生工程,生產一事他並不陌生,但卻不太理解生產力是個什麽概念。
“這個問題很好,但也很大,今天我不過多展開。”
“簡而言之,生產力,就是人們實踐能力的最終結果。我就以大家熟知的種地來解釋吧。”
講到這裏時,正好大巴車路過一片肥沃的農田。
此時正是夏收季節,眾人透過玻璃窗向車外看去,隻見一眼望不到頭的水稻田裏,居然沒幾個人,隻有兩輛會動的鐵疙瘩,有人坐在裏麵,開著鐵疙瘩在田間移動。
“你們中有沒有人種過地?”
寧野問。
車裏舉手的人不多,也就牛富貴、隆三,還有,嗯,果然有咱們蘇軾,不愧是曆史上未來會有一塊名為“東坡”的耕種之地的男人。
“牛富貴,隆三。”
寧野見他二人幾乎透明,來了還沒說過幾句話,決定讓他倆多說說,“你們說說,這麽大一塊地,若是你們來種植,要多少人?”
“唔……”
牛富貴不善言辭,他在隆三耳畔耳語了幾句,便托隆三代為發言。
“迴寧校長的話,方才路過的田地,我目測觀之,大約有兩百畝左右,以我和牛兄的家鄉為例,一個成年男子大約也就能耕作三四十畝地而已,兩百畝的話,最起碼也需要五、六個壯年勞力,這還不算配合勞作的老人、婦女和稚子。”
“沒錯。確實如此。”
蘇軾考察過地方,對此也是有經驗的,他當即點頭同意。
曆史上的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期間,就曾種地,他在《與章子厚》中說:“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不過,咱們這兒的蘇軾還沒經曆烏台詩案,其命運線或許也早已因為穿越而改變。
北宋水利學家郟亶所著的《吳中水利書》中對種地規模一事也有明確記載:“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
因此,多番對比下,隆三的描述大致準確。
唐宋小農,以一般農戶2個壯年勞力,再配合老人、婦女、兒童勞力,50畝上下的土地,基本就是一戶小農最佳經營規模。
“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古代,種地需要那麽多人,收割同樣如此。剛才大家也看到了,那麽大一塊地,在我們現代也就兩個人在負責收割,收割的機器叫收割機。”
“收割機?”
這個名字倒是很好理解,不需要寧野再做解釋。
“這種收割機,正常作業,每小時也就是半個時辰,大約能收割8到15畝地,以每小時10畝來計算,2個人,20小時就能收完。”
“啊?”
劉據雖然沒正兒八經種過地,但明顯也被這速度給驚到了。
“那豈不是說,2個人,收割200畝地,通過收割機,最多也就兩天的功夫?”
“對,如果是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或者輪式聯合收割機,效率還能再提高,一天不到都有可能。”
寧野查了一下常見收割機類型及收割效率,補充說道。
“厲害,後人真是太厲害了。”
張世傑忍不住拍手叫好。
趙頊仿佛明白了寧野的意思,“寧弟,你的意思是,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大大提升種植和收割的效率,從而在短時間內種植更多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沒錯,有了現代科技,種植階段,我們就可以用拖拉機翻耕、整地,不僅節省人力,而且加快速度,一天能完成的耕地麵積,是古代的數十倍甚至更多。”
“我們還可以用播種機提升播種效率,甚至是用無人機播種和測繪,更科學地進行種植規劃。”
“灌溉階段,噴灌設備和滴灌設備,可以實現精細化的灌溉。”
“收割階段,剛才有提到,有聯合收割機、割曬機,收割效率大大提升,能確保糧食及時歸倉,減少天氣因素造成的損失。”
“這還隻是效率方麵,產量方麵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我先問一下來自宋朝的諸位,你們那兒水稻畝產多少?”
新宋君臣由於南宋末年情況特殊,打仗較多,對具體的農活他們其實關注並不怎麽多,基本插不上什麽話。
秦漢因為生產力過於低下,再加上扶蘇、劉據都沒怎麽種過地,也不好意思發言。
這話題,最終還是落到了北宋君臣身上。
“朕記得看過一封奏報,江南地區,水稻畝產大約在2石至3石之間。”
“嗯,不錯。”
寧野笑了笑。
“那你知道,我們現在的雜交水稻,畝產是多少嘛?”
畢竟,今天可是星期六誒!大家是出來玩的!還要上課算怎麽迴事?
可架不住一車的人都滿臉期待地看著他。
這些古人也真是好學,眼裏的求知欲都快漫出眼眶來了,寧野也不好掃了大家的興致。
“這個話題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等學校再多來點人,我再統一給大家夥講講,你們也好好利用這次出來玩的機會,多多觀察後世,先建立體感,再學理論,感受會更加深刻。”
係統仿佛知道這一路將會充滿知識的投喂,貼心地在大巴車裏準備了話筒。
寧野拿起話筒,他的聲音瞬間被放大。
所有人都跟坐在他旁邊的趙頊一個反應,眼珠都快驚訝得瞪出來了。
“要解釋什麽是科學技術,我們現在坐的車,包括我手裏能放大聲音的話筒,就是科技的具象化載體。”
其實,我國古人並非不懂技術。
造紙術(西漢已出現)、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活字印刷術是北宋畢昇發明的)、火藥(古代煉丹家偶然發明,宋朝開始應用於火器)、指南針(戰國時就已出現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這可都是咱中國人發明的。
但是,實驗方法的相對缺乏是一大問題。
我國古代總體上還是將技術當成奇巧淫技來看待,對科技的研究,多停留在對現象的記錄以及技這一層麵的應用,對底層規律也就是科的探索略有不足,近代意義上通過設計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揭示自然規律的科學研究方法並不普遍。
說到底還是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思想濃厚。
隻要看看現在家長對自家孩子看所謂“課外閑書”的態度就知道了。
「看這些書有什麽用?」
即便是距離扶蘇劉據兩千年後的後世家長依然會問這樣的問題。
此外,理論體係的構建方式也很不同。
中國古代的確有很多零散的知識和技術成果。
比如《墨經》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幾何光學著作,就記載了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等光學現象並進行了初步的理論解釋。
但總體來說,缺乏像牛頓力學那樣具有高度統一性和係統性的理論框架,零散的知識沒有被整合成一個類似西方經典物理學的理論體係,更多還是以經驗和技術的形式存在。
“其實,早在先秦,荀子就在《勸學》篇裏解釋了這一現象。”
“寧校長。”
扶蘇當即舉手,“你說的可是這句,「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沒錯,雖然這篇是勸學的,但用來解釋人們利用科技,也能說得通。”
寧野揮了揮手,“我手裏的這個話筒就是如此,有了話筒,我就不用很大聲音說話,不僅你們能聽得清楚,我也可以省點力氣,這就叫善假於物。”
有了古人的名言背書,又有現代的科技驗證,一車的人,哪怕是沒怎麽讀過書的牛富貴和隆三,也都聽明白了寧野的意思。
“那生產力又是什麽?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有什麽關係?”
蘇軾是個實幹派,他在杭州時做了很多民生工程,生產一事他並不陌生,但卻不太理解生產力是個什麽概念。
“這個問題很好,但也很大,今天我不過多展開。”
“簡而言之,生產力,就是人們實踐能力的最終結果。我就以大家熟知的種地來解釋吧。”
講到這裏時,正好大巴車路過一片肥沃的農田。
此時正是夏收季節,眾人透過玻璃窗向車外看去,隻見一眼望不到頭的水稻田裏,居然沒幾個人,隻有兩輛會動的鐵疙瘩,有人坐在裏麵,開著鐵疙瘩在田間移動。
“你們中有沒有人種過地?”
寧野問。
車裏舉手的人不多,也就牛富貴、隆三,還有,嗯,果然有咱們蘇軾,不愧是曆史上未來會有一塊名為“東坡”的耕種之地的男人。
“牛富貴,隆三。”
寧野見他二人幾乎透明,來了還沒說過幾句話,決定讓他倆多說說,“你們說說,這麽大一塊地,若是你們來種植,要多少人?”
“唔……”
牛富貴不善言辭,他在隆三耳畔耳語了幾句,便托隆三代為發言。
“迴寧校長的話,方才路過的田地,我目測觀之,大約有兩百畝左右,以我和牛兄的家鄉為例,一個成年男子大約也就能耕作三四十畝地而已,兩百畝的話,最起碼也需要五、六個壯年勞力,這還不算配合勞作的老人、婦女和稚子。”
“沒錯。確實如此。”
蘇軾考察過地方,對此也是有經驗的,他當即點頭同意。
曆史上的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到黃州期間,就曾種地,他在《與章子厚》中說:“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不過,咱們這兒的蘇軾還沒經曆烏台詩案,其命運線或許也早已因為穿越而改變。
北宋水利學家郟亶所著的《吳中水利書》中對種地規模一事也有明確記載:“國朝之法,一夫之田為四十畝,出米四石。”
因此,多番對比下,隆三的描述大致準確。
唐宋小農,以一般農戶2個壯年勞力,再配合老人、婦女、兒童勞力,50畝上下的土地,基本就是一戶小農最佳經營規模。
“問這個問題很簡單,在古代,種地需要那麽多人,收割同樣如此。剛才大家也看到了,那麽大一塊地,在我們現代也就兩個人在負責收割,收割的機器叫收割機。”
“收割機?”
這個名字倒是很好理解,不需要寧野再做解釋。
“這種收割機,正常作業,每小時也就是半個時辰,大約能收割8到15畝地,以每小時10畝來計算,2個人,20小時就能收完。”
“啊?”
劉據雖然沒正兒八經種過地,但明顯也被這速度給驚到了。
“那豈不是說,2個人,收割200畝地,通過收割機,最多也就兩天的功夫?”
“對,如果是半喂入聯合收割機或者輪式聯合收割機,效率還能再提高,一天不到都有可能。”
寧野查了一下常見收割機類型及收割效率,補充說道。
“厲害,後人真是太厲害了。”
張世傑忍不住拍手叫好。
趙頊仿佛明白了寧野的意思,“寧弟,你的意思是,通過科學技術,可以大大提升種植和收割的效率,從而在短時間內種植更多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
“沒錯,有了現代科技,種植階段,我們就可以用拖拉機翻耕、整地,不僅節省人力,而且加快速度,一天能完成的耕地麵積,是古代的數十倍甚至更多。”
“我們還可以用播種機提升播種效率,甚至是用無人機播種和測繪,更科學地進行種植規劃。”
“灌溉階段,噴灌設備和滴灌設備,可以實現精細化的灌溉。”
“收割階段,剛才有提到,有聯合收割機、割曬機,收割效率大大提升,能確保糧食及時歸倉,減少天氣因素造成的損失。”
“這還隻是效率方麵,產量方麵就更不用說了,不過我先問一下來自宋朝的諸位,你們那兒水稻畝產多少?”
新宋君臣由於南宋末年情況特殊,打仗較多,對具體的農活他們其實關注並不怎麽多,基本插不上什麽話。
秦漢因為生產力過於低下,再加上扶蘇、劉據都沒怎麽種過地,也不好意思發言。
這話題,最終還是落到了北宋君臣身上。
“朕記得看過一封奏報,江南地區,水稻畝產大約在2石至3石之間。”
“嗯,不錯。”
寧野笑了笑。
“那你知道,我們現在的雜交水稻,畝產是多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