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大明。


    北平。


    距離南京應天府皇宮大約三千裏外的燕王府,院子裏的臘梅正在迎寒獨自開,若有若無的花香,順著凜冽的寒風,鑽入了書房裏一個中年人的鼻子裏。


    這個身著華服的中年不是別人,正是已經39歲的燕王朱棣。


    近來京中傳來消息,說皇帝不會滿足於廢黜周王朱橚就停止削藩。


    姚廣孝也分析,這隻是大規模削藩的開始。


    “周王乃殿下之同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姚廣孝當時就一針見血地分析出了此舉背後的深意。


    自從多年前與朱棣相識,姚廣孝就成為了燕王的重要謀士。


    察覺到燕王不甘受製於人之後,姚廣孝更是積極為朱棣出謀劃策,不斷在背後推動朱棣起兵反抗朝廷的削藩政策。


    這些年,朱棣並沒有坐以待斃。


    他先是裝瘋以自保,同時暗中訓練死士,積聚力量。同時,朱棣還網羅了張玉、朱能等將領,訓練士兵,打造兵器,籌備物資與情報工作。


    但是,對於要不要邁出最後一步,朱棣此前還是有些猶豫的。


    畢竟,當今皇帝是他的侄子,是他大哥的兒子,也是他父親遺詔傳位的。


    更何況,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造反成功的,自古以來,沒有成例。


    “以下犯上,以叔逼侄,以藩王奪君位,恐失民心。”


    朱棣不是滿腦子隻有權力的人。


    但他也的確十分不滿朱允炆的削藩之策,因此不願意束手就擒,畢竟,他還有很多理想想要實現。


    若是大哥還在就好了,如果是他大哥朱標當皇帝,必不至於鬧到如今的地步。


    姚廣孝聞言,遂勸道:“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與平行世界年僅22歲的朱棣認識姚廣孝的曆史稍有不同。


    在朱允炆的大明曆史中,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網羅天下高僧隨侍諸王,讓這些高僧在各地為馬皇後祈福。當時,道衍(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並與燕王朱棣相談甚歡,便要求隨朱棣前往北平。


    二人初次相見時,朱棣曾詢問姚廣孝為何會選擇他,姚廣孝迴答“因為我會送王爺一份大禮,一頂白帽子。”


    姚廣孝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寓意“白”在“王”之上,實為“皇”。這表明姚廣孝年輕時就認為朱棣有當皇帝的潛質。


    因此,姚廣孝口中的“天道”也是指朱棣有天子之相,以相麵之說來激發朱棣的野心。


    隻要掌握了最高權力,民心等因素可以之後再慢慢經營。


    李世民弑兄殺弟囚父,也不妨礙他是曆史上有名的一代明君。


    朱棣沒有想過要拿自己和唐太宗比,但是,他從年輕時候起,就一直有一個偉大的抱負,那就是親征漠北,徹底殲除那群時不時就侵擾大明邊境的韃子。


    隻是,這個想法,如今看來,是越來越難實現了。


    新帝即位就掀起的這場浩浩蕩蕩的削藩行動,看起來避無可避。


    南京那邊不僅削藩了周王朱橚,還在北平安插了官員對朱棣進行監視,不僅如此,朝廷還對藩王的軍事權力進行了諸多限製。


    對此朱棣早有準備,暗中招募流民、訓練私人武裝,挑選壯士充實自己的護衛軍,以勾逃軍為名,收羅異人術士。


    不僅如此,他還利用燕王府崇深之便,趕製軍器,表麵上假稱有病,暗中則加緊練兵。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中。


    隻等萬事俱備,再遇到一個合適的契機,就可以奪取北平,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隻是,這一切行動,都因為一封密函的到來而改變。


    “皇帝竟然暗中北上,聲稱要見殿下?”


    朱棣收到朱允炆發來的密信後,迅速召來了姚廣孝。


    不得不說,這個消息,讓素來多謀善斷的姚廣孝,也著實吃了不小的一驚。


    “正是,”朱棣走到窗前,伸出手接了一片雪花,“先生以為,那小子此舉何意?”


    朱棣的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也在場。


    “父王,”朱高煦不等姚廣孝說話,便先開了口,“依兒子看,這必是朱允炆的陰謀。”


    “沒錯,”朱高燧點頭,“二哥所言極是。”


    “世子有何想法?”


    姚廣孝見三子中,唯有朱高熾作沉思狀,一言不發,遂好奇問道。


    “父王,兒臣認為不可貿然行事。我看朱允炆信中所言,頗為懇切,明確提出希望與父王一見,共商國是,未必心懷惡意。若咱們直接拒絕,反而讓人以為我們早就有不臣之心,豈不正好落了宵小口實?”


    朱高熾沉穩地勸說道。


    姚廣孝雙手合十,微微一笑,顯然是讚同朱高熾的說法:“燕王殿下,世子所言極是。貧僧以為,這或許是一個機會。”


    “哦?先生有何高見?”


    朱棣沒有對三個兒子的話發表任何意見,而是轉過身,饒有興致地看向這個給了他很多啟發的和尚。


    “殿下不是一直猶豫,要不要邁出那最後的一步嗎?此番前去,正好可以一探究竟。若是皇帝使詐,那便是天子無道。若皇帝果真如信中所言,要與殿下共商國是,我們也可以借機摸清皇帝的底細。反與不反,主動權在殿下手中。”


    不得不說,姚廣孝的分析,很對朱棣的口味。


    從本心來說,他是願意去的,朱棣也想看看,這個才二十出頭的黃毛小子,又在玩什麽花樣,雖然,他並不相信,朱允炆能搞出來什麽陰謀詭計。


    但是,現在局勢不明,貿然行動,很可能會被一網打盡。


    “父王,去就去!”


    朱高煦突然改變主意,大聲叫嚷,“大不了我帶死士暗中埋伏,若是朱允炆果真露麵,我們正好可以趁此機會殺了他!”


    “二弟,切不可莽撞!”朱高熾急忙出言阻止。


    “大哥,父王一旦被削藩,你以為,你這個世子還能當多久?到時候,別說三餐溫飽,便是苟全性命都難!你還在這婦人之仁?”


    朱高煦翻了個白眼,明顯很不讚同朱高熾。


    “夠了!”


    朱棣臉色當即變得很不好看,兄弟鬩於牆,是他最不願意見到的。


    “高熾不僅是世子,也是你們的大哥,再胡亂說話,自己去領軍棍。”


    朱高燧原本想附和朱高煦的話,見朱棣發了脾氣,頓時緘默。


    朱高煦被訓斥了一番,心中雖不甘,卻也沒再說什麽。


    “父王,二弟隻是隨口說說,還請父王不要責怪。”


    朱高熾擔心朱棣真讓朱高煦領軍棍,出言求情。


    “哼,”朱高煦轉過身,一點也不領情,還不忘小聲嘀咕,“就你會做好人。”


    一番小插曲之後,朱棣在眾人議論中,終於做出了決定。


    既然朱允炆都敢千裏迢迢,遠來北平,隻為與他見上一麵,他堂堂燕王,大明洪武皇帝的兒子,豈會不敢相見?


    隻是,此時的朱棣,還不知道,這一次見麵,將徹底改變曆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