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都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智囊,但三人職責並不一樣。


    方孝孺才學淵博,又以儒家思想為治國理念,是重要的輔政文臣,雖然不諳軍事,卻是朱允炆的重要謀臣和精神導師。


    齊泰原名德,因其為官九年而無過失被朱元璋賜名為“泰”。朱允炆即位後,齊泰與黃子澄同參國政,進位兵部尚書,參與密議削藩。


    黃子澄有文章與德行,身負盛名,兼任翰林學士,與齊泰同時參與國政。


    齊黃二人都力主削藩,但策略有所不同。


    盡管兩人私下已有商議,有關討論也已不是第一次,但作為臣子,他們還是覺得,應該再和朱允炆說說他們在削藩策略上的想法,然後交由聖心裁斷。


    “陛下。”


    黃子澄率先拱手說道:“百姓之事,有方侍講操持,想必萬無一失。可削藩之事,還需陛下加緊定奪。去歲周王朱橚雖已因罪被廢為庶人,流放雲南。但正所謂行百裏者半九十,削藩也當一鼓作氣,方能成事。”


    “臣附議。”


    齊泰剛毅正直,對削藩也是讚成的,自然附和。


    “此事商議已久,你二人可有定略?”


    朱允炆聞言,終於從憂民的情緒中脫離,無縫切換到憂國的狀態中。


    “自陛下問臣,‘先生憶昔東角門之言乎?’臣一日不敢懈怠,已和齊尚書就削藩一事,有所商議,還要請陛下定奪。”


    黃子澄口中的東角門之言,朱允炆自然記得。


    朱允炆當皇太孫時,坐於東角門,曾對黃子澄說:“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


    這意思很明白——


    各位藩王身為尊貴的親屬,手中掌握著雄厚的兵力,有很多人做出違法的行為,對此應該怎麽辦?


    在這幾人看來,辦法就是削藩,理由也很簡單。


    隻需看看漢朝吳楚七國之亂給國家帶來的動蕩就知道了。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大封同姓諸侯王,導致諸侯勢力尾大不掉,最終引發內亂。


    朱允炆因此希望通過削藩,來避免重蹈漢朝的覆轍。


    不管其辦不辦得到吧,站在朱允炆的視角,削藩的初衷完全可以理解。


    雖然朱元璋分封藩王大概率是希望外能鞏固邊防,內能拱衛皇室,但即便是鐵腕強大如洪武大帝,也無法解決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君主專製製度下,藩王權力過大,必然會讓皇權受到製約,甚至影響皇位傳承穩定。


    這就是帝國的煩惱。


    朱允炆沒有其父朱標那樣的強大班底,又年輕,缺少足夠的閱曆,對於駕馭他的那群叔叔,估計也是信心不足。


    再加上,一些藩王在封地內確實存在不法行為,引發了不少朝廷大臣的不滿和擔憂,他們紛紛進言要求懲處藩王,更加堅定了朱允炆削藩的決心。


    但是,對於如何削藩,齊泰和黃子澄一直以來都意見相左。


    齊泰主張“擒賊先擒王”,燕王朱棣實力最強、威脅最大,應該首先對燕王朱棣動手,削去其羽翼,逐步瓦解他的勢力,從而達到削藩的目的。


    但第一次討論這個問題時,黃子澄就有不同意見。


    “不然。”


    黃子澄曾說,“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王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


    黃子澄認為,削藩應該師出有名,建議先從周、齊、湘、代、岷等實力較弱且有不法行為的藩王入手,在削藩初期避免與實力最強的燕王直接衝突,待逐步削弱其他藩王勢力後,再集中力量對付燕王。


    一個要先難後易,一個要先易後難。


    曆史上,朱允炆采納了黃子澄的建議。


    雖然他們已非第一次討論這個問題,但是此時此刻,朱允炆內心還是有些猶疑的。


    聽到二人在殿內爭論不休,朱允炆一會兒覺得齊泰所言有理,既然要削藩,就要快刀斬亂麻,把最強的先拿下,一會兒又覺得還是黃子澄說得對,先將勢力較弱的藩王削除,可以以此孤立朱棣。


    後世網友認為,正是黃子澄的昏招頻出,對建文帝失敗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其一,削藩策略失誤。


    黃子澄以為先弱後強可以孤立朱棣,可實際上,這一策略卻是打草驚蛇,不僅讓朱棣提前警覺並有所準備,還讓其他藩王人人自危,削弱了藩王對朝廷的向心力。


    其二,錯放朱棣三子。


    當時,燕王朱棣以病重為由,派三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和朱高燧到京城祭拜太祖,齊泰建議朱允炆扣押三人作為人質,以此來製約燕王。


    黃子澄卻認為,此舉會打草驚蛇,建議將三人遣還,以此麻痹朱棣。


    結果,朱棣三個兒子迴去後,個個成了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的得力助手。朱高熾固守北平,為朱棣守住大本營,朱高煦和朱高燧則驍勇善戰,為朱棣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


    其三,推薦李景隆為帥。


    作為紙上談兵的“武二代”,李景隆缺乏軍事才能。在耿炳文被燕軍打敗後,齊泰反對任用李景隆為大將,認為此人難以擔當重任。可黃子澄卻極力推薦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出任統帥。


    朱允炆再次聽從了黃子澄的建議,啟用李景隆為大將軍,最終李景隆不僅屢戰屢敗,還和穀王朱橞打開了南京金川門迎接朱棣大軍入城。


    不過,此時的朱允炆,還不知道,曆史上,他的皇位僅僅隻坐了大約四年。


    “唉。”


    爭辯還在繼續,朱允炆聽得頭痛,心煩意亂地放下暖爐,背著手再次走到殿前大門處。


    寒風在他耳邊唿嘯,朱允炆的心中不禁浮現出一係列問題,若是皇爺爺在,他會讚同自己這麽快就削藩嗎?如果皇爺爺站在他的立場上,麵對藩王勢大,皇爺爺又會怎麽做?


    就在這時,“叮”的一聲脆響,嚇了朱允炆一跳。


    “叮!朱允炆,本係統名為古人招聘係統,現特聘你一人前往六百多年後的後世擔任國學情景表演老師,通過工作你將獲得工資,不僅可以購買物資帶迴大明,還能閱讀史書知曉未來。”


    朱允炆嚇了一跳。


    他迴頭一看,齊泰和黃子澄還在爭辯,似乎根本就未曾聽到他聽到的這番話。


    這聲音,從何而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斜並收藏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