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燎原的星火
古人來校當特聘,改寫華夏意難平 作者:石徑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朝,公元1279年。
陸秀夫、張世傑帶著趙昺返迴崖山當天,立刻對十多萬軍民召開了誓師大會。
趙昺當場宣布,要放棄崖山,尋找新的抗元根據地。
不少將領以為趙昺是怕了元軍想逃,紛紛舉起拳頭怒吼,為了大宋,他們寧做斷頭鬼、不當跑路人。
行宮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憤。
陸秀夫和張世傑示意大家安靜,然後這才告訴眾人,蒙元軍隊不日就要三麵包圍崖山,固守此地隻會損失抗元有生力量,是親者痛仇者快之舉。
趙昺更是直接宣布,舊宋早已在臨安投降時被滅,他作為趙宋皇室,當為中華首舉義旗,驅除韃虜,再造新宋!
聽聞官家不是為了逃跑,軍民們這才人心稍安。
迴來前,張世傑曾拿著地圖請教過寧野和霍去病,接下來具體的撤退和行軍路線如何規劃為宜。
此時,由於文天祥已被生擒,陸路對抗蒙元軍隊的力量覆滅,元軍不斷南進,新宋在大陸幾乎已無據點可守。
霍去病建議,先取海南、琉球(今台灣)兩島,站穩腳跟後,再奪取廣州、梅州、漳州、泉州、福安府(今福州)等城池,從沿海反攻大陸。
這個策略雖然麵臨一些問題,但應該是當下的最優解。
這時候的海南,已經被開發了。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早在北宋時,蘇軾就被貶到過儋州(今海南儋州)。
海南島地域廣闊,而且有一定的戰略縱深,資源也比較豐富,雖難久持,但在短時間內為宋軍提供生存和發展空間完全可以。
主要的問題在於,早在一年前,元軍就占領了海南島,並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不過,元軍雖然宣稱占領了海南島,但實際上由於控製不久,勢力並不穩固,海南島多山區叢林,兵力有限的元軍,也不可能完全控製島嶼的每一個角落。
加上元軍不擅長水戰,隻要宋軍能夠快速且隱秘地轉移過去,就可以奪下海南島,然後利用海島的港灣地形進行防禦,也能積極爭取兩廣及福建沿海軍民的響應。
至於琉球,元朝要到1297年,忽必烈命福建平章政事高興率水師攻台,才會在數月後拿下台灣本島。
此時的台灣,基本上還處在未開發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蠻荒之地”。
島上隻有少量漢民,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是原始森林,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島嶼麵積雖大,但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和物資來養活大量軍民,可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占領琉球,優勢也並非沒有。
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海峽較寬,大規模船隊渡海,在南宋末年,不說不可能吧,至少困難和風險也是不小的。
隻要趙昺等人成功組織跨海遷移,新宋占領台灣做抗元根據地,是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的。
在寧野看來,台灣如何糧食自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瞧不起穿越者是不是?
都古今來迴穿越了,隻要將來新宋君臣好好在寧野的學校打工賺錢,紅薯、土豆、玉米穿越三件套分分鍾走起。
寧野告訴趙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海南和台灣就像兩隻腳,雙足站穩,何愁大業不成。
不過,寧野在總體認可霍去病的抗元路線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可以和東南亞諸國進行外交聯盟。麵對蒙元跑馬圈地一般的進攻,安南、占城、爪哇、緬甸的蒲甘王朝等或多或少都有拖延抵製。
等新宋占領海南、台灣兩島,完全可以聯合南海諸邦共抗元軍。
往長遠來說,等將來複國,新宋就不再隻是一個陸權國家,視野很有可能將會從此轉向海洋,久而久之,世代友好交融之下,對於新宋而言,南海成為華夏的內海,也並非難以想象之事。
當然,外因隻是輔助,想要複興中華,歸根到底還是得依靠最廣大的大陸勞動人民。
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已完全確立了要和元軍大打史無前例的人民戰爭,為此,一些土地政策也需要適時更新。
由於宋朝不抑兼並,土地兼並嚴重。
不止官僚貴族大肆兼並,富商大賈亦參與其中,南宋中期出現了“吞噬千家之產業,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的特大地主,南宋政府更是以沒收“荒閑土地”的名義,將大量民間沃土充做“官田”,並設置官莊收取地租。
要想發動人民戰爭,打土豪、分田地是必不可少的。
反正現在趙昺雖然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普天之下已經沒有多少王土了,那些為富不仁、壓榨百姓又投降蒙元的特大地主以及土豪劣紳,趙昺完全不介意慨他人之康,將他們的土地分給老百姓。
打土豪、分田地,這也是趙昺臨走前,寧野給新宋君臣的最後一條獻計。
諸策既定,唯有執行。
趕在元軍包圍崖山之前,由左丞相陸秀夫、尚書蘇景瞻等人,帶著趙昺,率十萬軍民立刻以合圍之勢進攻瓊州(今海口)奪取海南全島。待局勢稍安,再攻取琉球。為避免元軍發現,張世傑親率最後的幾萬宋軍留下殿後,製造大宋官家還在崖山的假象。
張世傑擔心元軍不中計,學曆史上的自己,故計重施。
待趙昺等人安全離開崖山後,他下令焚燒行宮和草市,並讓全體軍民登船備戰,命令一百多艘宋船以鐵索連橫的方式,組成“連環船”,一字型連貫在海灣內,將趙昺特地留下掩人耳目的“龍舟”安排在軍隊中央。
趙昺離開後不久,元軍就趕來了崖山。
元軍先是用小船裝滿茅草和脂膏,乘風縱火衝向宋船,誰知張世傑早就偷師自己,在宋船上塗滿了泥巴,又以長木橫在每一條船上抵禦火攻。
火攻不成,惱羞成怒的元軍,幹脆以水師封鎖海灣,斷絕宋軍汲水和砍柴的去路。
但元軍根本想象不到,這時的張世傑早已不是曆史上的張世傑。
為了擺脫被動不利的局麵,張世傑早就在那一百多艘宋船上,儲備了大量的淡水和木柴。
元軍久攻不下隻得另想辦法,元軍將領李恆遂將文天祥押至崖山,並以死要挾文天祥修書勸降張世傑。
文天祥站在崖山山巔,隔海望向船上的張世傑,他的信剛寫完,還沒送出,就有元軍士兵送來了張世傑射到岸上的信函。
張世傑在信中隻有一句話,正是文天祥寫在書信裏準備給到張世傑的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句詩文天祥是剛剛看到崖山宋軍慘況時想到的,此前從未和張世傑說過,他抬起頭,驚愕地對比著兩封信函上的同一句詩詞。
怎麽會一模一樣?
張世傑是怎麽知道他剛寫好的這句詩的?
文天祥還來不及細想,忽聞岸上一陣排山倒海的怒吼聲響起,就在此時,海麵上亦吹響了衝鋒的號角。
原來,早在趙昺撤退前,眾人就商定,樞密副使張世傑和宋軍都統張達,一個在海上備戰,另一個則率一萬宋軍精銳潛伏在陸地,以作伏兵,二人利用寧野贈送的對講機,無時無刻不在充分交換情報。
終於,反攻的機會來了。
有了對講機,張世傑打起仗來簡直如臂使指。
張達在張世傑的遙控指揮下,突襲早已對崖山附近放鬆戒備的元軍大營,一箭射死元軍將領李恆,重傷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張弘範。
喜上加喜的是,張達還趁亂解救了被俘的文天祥。
元軍因此大亂,潰不成軍之下,當即撤軍遁逃。
文天祥和張達,與張世傑會盟崖山,三位大宋領兵之人,在曆史上本將見證南宋覆滅的崖山,就此點燃了可以燎原的星火!
陸秀夫、張世傑帶著趙昺返迴崖山當天,立刻對十多萬軍民召開了誓師大會。
趙昺當場宣布,要放棄崖山,尋找新的抗元根據地。
不少將領以為趙昺是怕了元軍想逃,紛紛舉起拳頭怒吼,為了大宋,他們寧做斷頭鬼、不當跑路人。
行宮前的廣場上人山人海,群情激憤。
陸秀夫和張世傑示意大家安靜,然後這才告訴眾人,蒙元軍隊不日就要三麵包圍崖山,固守此地隻會損失抗元有生力量,是親者痛仇者快之舉。
趙昺更是直接宣布,舊宋早已在臨安投降時被滅,他作為趙宋皇室,當為中華首舉義旗,驅除韃虜,再造新宋!
聽聞官家不是為了逃跑,軍民們這才人心稍安。
迴來前,張世傑曾拿著地圖請教過寧野和霍去病,接下來具體的撤退和行軍路線如何規劃為宜。
此時,由於文天祥已被生擒,陸路對抗蒙元軍隊的力量覆滅,元軍不斷南進,新宋在大陸幾乎已無據點可守。
霍去病建議,先取海南、琉球(今台灣)兩島,站穩腳跟後,再奪取廣州、梅州、漳州、泉州、福安府(今福州)等城池,從沿海反攻大陸。
這個策略雖然麵臨一些問題,但應該是當下的最優解。
這時候的海南,已經被開發了。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早在北宋時,蘇軾就被貶到過儋州(今海南儋州)。
海南島地域廣闊,而且有一定的戰略縱深,資源也比較豐富,雖難久持,但在短時間內為宋軍提供生存和發展空間完全可以。
主要的問題在於,早在一年前,元軍就占領了海南島,並設置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不過,元軍雖然宣稱占領了海南島,但實際上由於控製不久,勢力並不穩固,海南島多山區叢林,兵力有限的元軍,也不可能完全控製島嶼的每一個角落。
加上元軍不擅長水戰,隻要宋軍能夠快速且隱秘地轉移過去,就可以奪下海南島,然後利用海島的港灣地形進行防禦,也能積極爭取兩廣及福建沿海軍民的響應。
至於琉球,元朝要到1297年,忽必烈命福建平章政事高興率水師攻台,才會在數月後拿下台灣本島。
此時的台灣,基本上還處在未開發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蠻荒之地”。
島上隻有少量漢民,而且大部分地區還是原始森林,農業生產水平不高,島嶼麵積雖大,但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和物資來養活大量軍民,可能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不過,占領琉球,優勢也並非沒有。
大陸和台灣之間的海峽較寬,大規模船隊渡海,在南宋末年,不說不可能吧,至少困難和風險也是不小的。
隻要趙昺等人成功組織跨海遷移,新宋占領台灣做抗元根據地,是具有極大的戰略價值的。
在寧野看來,台灣如何糧食自給,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
瞧不起穿越者是不是?
都古今來迴穿越了,隻要將來新宋君臣好好在寧野的學校打工賺錢,紅薯、土豆、玉米穿越三件套分分鍾走起。
寧野告訴趙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海南和台灣就像兩隻腳,雙足站穩,何愁大業不成。
不過,寧野在總體認可霍去病的抗元路線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可以和東南亞諸國進行外交聯盟。麵對蒙元跑馬圈地一般的進攻,安南、占城、爪哇、緬甸的蒲甘王朝等或多或少都有拖延抵製。
等新宋占領海南、台灣兩島,完全可以聯合南海諸邦共抗元軍。
往長遠來說,等將來複國,新宋就不再隻是一個陸權國家,視野很有可能將會從此轉向海洋,久而久之,世代友好交融之下,對於新宋而言,南海成為華夏的內海,也並非難以想象之事。
當然,外因隻是輔助,想要複興中華,歸根到底還是得依靠最廣大的大陸勞動人民。
趙昺、陸秀夫、張世傑已完全確立了要和元軍大打史無前例的人民戰爭,為此,一些土地政策也需要適時更新。
由於宋朝不抑兼並,土地兼並嚴重。
不止官僚貴族大肆兼並,富商大賈亦參與其中,南宋中期出現了“吞噬千家之產業,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的特大地主,南宋政府更是以沒收“荒閑土地”的名義,將大量民間沃土充做“官田”,並設置官莊收取地租。
要想發動人民戰爭,打土豪、分田地是必不可少的。
反正現在趙昺雖然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普天之下已經沒有多少王土了,那些為富不仁、壓榨百姓又投降蒙元的特大地主以及土豪劣紳,趙昺完全不介意慨他人之康,將他們的土地分給老百姓。
打土豪、分田地,這也是趙昺臨走前,寧野給新宋君臣的最後一條獻計。
諸策既定,唯有執行。
趕在元軍包圍崖山之前,由左丞相陸秀夫、尚書蘇景瞻等人,帶著趙昺,率十萬軍民立刻以合圍之勢進攻瓊州(今海口)奪取海南全島。待局勢稍安,再攻取琉球。為避免元軍發現,張世傑親率最後的幾萬宋軍留下殿後,製造大宋官家還在崖山的假象。
張世傑擔心元軍不中計,學曆史上的自己,故計重施。
待趙昺等人安全離開崖山後,他下令焚燒行宮和草市,並讓全體軍民登船備戰,命令一百多艘宋船以鐵索連橫的方式,組成“連環船”,一字型連貫在海灣內,將趙昺特地留下掩人耳目的“龍舟”安排在軍隊中央。
趙昺離開後不久,元軍就趕來了崖山。
元軍先是用小船裝滿茅草和脂膏,乘風縱火衝向宋船,誰知張世傑早就偷師自己,在宋船上塗滿了泥巴,又以長木橫在每一條船上抵禦火攻。
火攻不成,惱羞成怒的元軍,幹脆以水師封鎖海灣,斷絕宋軍汲水和砍柴的去路。
但元軍根本想象不到,這時的張世傑早已不是曆史上的張世傑。
為了擺脫被動不利的局麵,張世傑早就在那一百多艘宋船上,儲備了大量的淡水和木柴。
元軍久攻不下隻得另想辦法,元軍將領李恆遂將文天祥押至崖山,並以死要挾文天祥修書勸降張世傑。
文天祥站在崖山山巔,隔海望向船上的張世傑,他的信剛寫完,還沒送出,就有元軍士兵送來了張世傑射到岸上的信函。
張世傑在信中隻有一句話,正是文天祥寫在書信裏準備給到張世傑的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句詩文天祥是剛剛看到崖山宋軍慘況時想到的,此前從未和張世傑說過,他抬起頭,驚愕地對比著兩封信函上的同一句詩詞。
怎麽會一模一樣?
張世傑是怎麽知道他剛寫好的這句詩的?
文天祥還來不及細想,忽聞岸上一陣排山倒海的怒吼聲響起,就在此時,海麵上亦吹響了衝鋒的號角。
原來,早在趙昺撤退前,眾人就商定,樞密副使張世傑和宋軍都統張達,一個在海上備戰,另一個則率一萬宋軍精銳潛伏在陸地,以作伏兵,二人利用寧野贈送的對講機,無時無刻不在充分交換情報。
終於,反攻的機會來了。
有了對講機,張世傑打起仗來簡直如臂使指。
張達在張世傑的遙控指揮下,突襲早已對崖山附近放鬆戒備的元軍大營,一箭射死元軍將領李恆,重傷忽必烈滅宋之戰的主要指揮者張弘範。
喜上加喜的是,張達還趁亂解救了被俘的文天祥。
元軍因此大亂,潰不成軍之下,當即撤軍遁逃。
文天祥和張達,與張世傑會盟崖山,三位大宋領兵之人,在曆史上本將見證南宋覆滅的崖山,就此點燃了可以燎原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