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條由細碎石子精心鋪就的蜿蜒小徑上,一輛裝飾古樸、頂部覆蓋著厚實帆布棚的馬車,宛如一位緩緩步入晚宴的紳士,其下馬蹄聲清脆悅耳,交織成一首悠揚的歸家曲,由朦朧的遠方漸漸清晰,直至溫柔地停駐在一座氣勢恢宏、雕梁畫棟的院落前。
車夫輕輕一提韁繩,伴隨著一聲悠長而深情的“籲——”,馬車仿佛也懂得禮儀,穩穩當當地靜候其主。
霎時間,院內似乎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觸動,四五個身著整潔服飾、麵容恭敬的傭人,如同春日裏迅速綻放的花朵,急匆匆地穿過雕花木門,匯聚到馬車旁。
他們的眼神中滿含期盼與敬意,口中不住地低語:“老爺迴來了,旅途勞頓,您真是辛苦了。請小心腳下,我們扶您下車。”
話語間,他們已身手敏捷地靠近馬車,伸出手臂,仿佛是在迎接一位久別重逢的親人,溫柔而堅定地協助那位尊貴的老爺緩緩走下馬車,每一步都充滿了對家的依戀與歸寧的喜悅。
這一幕,宛如一幅細膩溫馨的畫卷,緩緩展開在靜謐的午後時光裏。
這位劉老爺,姓氏如同他寬廣的胸襟一般,深邃而厚重,四裏八鄉無人不曉其名,乃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財主。其家財之豐,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然而,在這金碧輝煌的財富背後,隱藏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劉老爺心地之善,猶如春日暖陽,溫暖而不張揚。他常懷悲憫之情,對困苦之人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成為了鄉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劉家,傭人們非但不受絲毫輕慢,反而備受尊重。劉老爺視他們為家人,從不以主仆之禮相待,更不曾有絲毫拖欠薪資之舉。
每月三元大洋的工錢,在那個年代已是頗為豐厚,加之節假日的額外賞賜,更是讓傭人們心生感激。
更值得一提的是,劉家不僅提供食宿無憂,更在餐桌上踐行平等之道,傭人與主人同席共餐,其樂融融,這一幕幕溫馨畫麵,成為了鄉間流傳的佳話。
當劉老爺緩緩走下馬車,被兩旁恭敬攙扶的傭人簇擁著,他的臉上洋溢著和煦的笑容。他還不忘對身後的傭人輕聲吩咐:“車上尚有一位尊貴的先生,你們務必細心引領至後院安頓好。”
這簡短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對每一位賓客的尊重與關懷,也再次印證了劉老爺那超越世俗的寬厚與仁慈。
在劉家,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見,每一份付出也都能得到應有的迴報,傭人們因此心懷感恩,工作起來更是充滿幹勁,共同維係著這個大家庭的和諧與繁榮。
劉老爺剛邁進院門檻,便對站在院子門口迎接他的妻子說道:“快叫孩子們去後院正廳,見見我給請的先生。”
“好的,我這就去喊他們。”
“靜雅,在哪呢,你爸爸給你請的家庭教師高先生來了,快去後院見見。”
說話的人是靜雅的母親,靜雅是他們家的長女,下麵還有一個弟弟,家裏就姐弟倆孩子。
靜雅從小被爸爸媽媽給寵壞了,都長到十二歲大姑娘了,卻什麽都不會,連個字也識不了幾個。別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是嬌滴滴,而靜雅卻整天淘氣,像個男孩子,比她弟弟還淘氣。
母親叫了半天沒有人應答,便四處尋找,在前院四處張望不見靜雅的影子,嘀咕道:“這個丫頭又跑到哪去瘋了,成天不著家,就得給她找一個嚴厲點兒的老師,好好管教管教,讓她能塌下心來學點東西,順便收收好玩的心。”
她一邊嘮叨著,一邊來到前院中央的一顆大棗樹下,原來這孩子爬到樹上摘棗吃,吃著吃著靠在粗壯的樹幹上睡著了。
“哎呀,這孩子,靜雅,快點下來,你也不怕樹上的羊拉子把你吃了。”母親站在棗樹下朝樹上的靜雅叫道。
靜雅聽到母親的唿喚,一個激靈睜開眼:“媽媽,我怎麽在樹上就睡著了。”
“我咋知道你怎麽在樹上睡著了?快點下來,爸爸給你請的家教來了,老師姓高,人可好了,文文靜靜的,一看就很有學識。你跟著她學文化,肯定能學到好多的知識。”媽媽對她連哄帶寵溺地嘮叨個不停。
“可是母親大人,您知道我就是不愛學習的,學習多累呀,還很枯燥。”
“不行,不學習怎麽成?快點跟媽媽進屋去,你弟弟也學,你們倆一起跟著高先生上課。你如果不下來,我就讓你爸爸來叫你,你知道爸爸來了是用什麽東西伺候吧?”
聽母親這麽一嚇唬,靜雅嗖地一下子從棗樹上出溜下來。快步跟媽媽走進裏院。
她知道爸爸從來沒有打過她,最多就是拿個條涑疙瘩嚇唬嚇唬而已。但是已經掛在棗樹上半天了,口也渴,下來喝口水再說。
剛邁進裏院的門檻,就見到一個高高瘦瘦的年輕男子,手背在身後在院子裏踱步。看到靜雅和她母親走了進來,轉過身微笑地點點頭。
“高先生您請屋裏麵坐,別站在院子裏。”靜雅的母親用她那溫柔的語氣說道。
“噢,沒事,我看兩個孩子隻來了一個,所以就到院子裏來溜達,等都到齊了就開始上課。”
高先生,一位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學者,他將以耐心為筆,智慧為墨,在兩個孩子的心田上繪就一幅幅知識的畫卷。
靜雅,已經十二歲的大姑娘了,可是卻認識不了幾個字,恐怕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不是家裏不讓她學習,實在是她根本就坐不住,家裏給請來一位先生就被她氣走,斷斷續續請了不下四五個教書匠。
今天又請來的高先生,看靜雅的表情好像沒有反感,而仿佛被眼前這位高先生的氣質所迷惑住了,她半天不說話,隻是仰頭著迷般地看著這位即將成為她和弟弟的教師而發呆。
“快點叫高先生好。”靜雅的母親推了她一把,催促著她叫高先生。
“高先生好!”靜雅羞紅了的臉低頭叫道。
“你好,我聽你母親說你叫靜雅是不是?很好聽的名字,但願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文靜、優雅。”
三個人說著話便來到了裏院的堂屋,現在為他們的教室兼書房。屋子的正中央已經擺好了三張桌子和木椅。
弟弟提前進來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等著他們。
老師的桌子擺在姐弟倆的前麵中間位置。靜雅雖比弟弟大五歲,但是認識的字沒有幾個,所以兩個人不分高低年級,同步學習。
上課開始了,高先生給姐弟倆發了兩本他自己用白線縫製的書和本,說這段時間主要講這本書上的知識。
第一天,學習還算順利,靜雅和弟弟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
下課後,老師給布置了作業,說第二天要檢查他們姐弟倆做得怎麽樣。
弟弟比她小五歲,卻比她顯得文靜得多了,不多說少道,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課。下課繼續翻開書本抄寫老師留的作業,寫完後,合上書將剛學會的東西再背誦一遍。
母親問靜雅:“你怎麽不看書?也不寫作業,看看弟弟都完成了。”
她好像沒有聽到母親說的話,坐在桌子旁邊愣神。
母親起來用手在她眼前晃了晃,“我說你呢,老大不小了,鬥大的字識不了幾個,將來怎麽嫁人?”
靜雅這才將目光移到母親身上:“母親,您剛才說什麽?”
“這孩子一天到晚想什麽呢?真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姑娘,我說你也老大不小了,再過兩年就該到嫁人的年紀了,你還什麽都不會,明天開始除了上課,下了課就跟媽媽學習繡花,作為一個女孩子怎麽也得學點本事,這樣將來嫁到婆家才不會受氣,真讓大人著急,到現在整天除了玩,什麽也沒學會,這也不能全怪你,都是我們給慣的,唉!”
靜雅聽母親說了一大堆,都是說將來她要嫁人之類的話,笑嘻嘻地湊到母親跟前,還挺神秘地趴在母親耳朵邊問:“母親大人,您說我將來能嫁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母親把她往邊上一推說道:“我說別的,你聽不進去,怎麽一說將來嫁人,你倒是來了精神。你說你能嫁什麽人?到現在鬥大的字認識不了幾個,誰願意娶你?光靠家裏給你出點嫁妝哪行呀,要自己長本事。”
她又往母親身邊湊了湊說道:“我沒有本事,將來嫁一個有本事的人不就行了。”
“你這個傻孩子,有本事的人能看得上你?要自己長本事才行啊。”
靜雅被母親的一通數落沒話可說,繼續坐在那裏發呆。我長什麽本事?家裏有的是錢,夠我花一輩子的。
靜雅的父親除了做生意,還喜歡收藏古董,家裏幾進院子,其中有兩個院子裏的房間都是父親收藏的古董高高矮矮、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擺滿了每間屋子的架子上。
據她父親講,這些瓶罐裏有唐朝的,宋代的,最近的朝代也都是明清兩代的,所以每一個都很值錢。
花瓶做工非常精細,家裏經常有外人來想要收購這些花瓶,但是父親一個也不賣,說隻是欣賞和收藏,留著以後給女兒當陪嫁。
車夫輕輕一提韁繩,伴隨著一聲悠長而深情的“籲——”,馬車仿佛也懂得禮儀,穩穩當當地靜候其主。
霎時間,院內似乎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所觸動,四五個身著整潔服飾、麵容恭敬的傭人,如同春日裏迅速綻放的花朵,急匆匆地穿過雕花木門,匯聚到馬車旁。
他們的眼神中滿含期盼與敬意,口中不住地低語:“老爺迴來了,旅途勞頓,您真是辛苦了。請小心腳下,我們扶您下車。”
話語間,他們已身手敏捷地靠近馬車,伸出手臂,仿佛是在迎接一位久別重逢的親人,溫柔而堅定地協助那位尊貴的老爺緩緩走下馬車,每一步都充滿了對家的依戀與歸寧的喜悅。
這一幕,宛如一幅細膩溫馨的畫卷,緩緩展開在靜謐的午後時光裏。
這位劉老爺,姓氏如同他寬廣的胸襟一般,深邃而厚重,四裏八鄉無人不曉其名,乃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財主。其家財之豐,猶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足以讓人歎為觀止。
然而,在這金碧輝煌的財富背後,隱藏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劉老爺心地之善,猶如春日暖陽,溫暖而不張揚。他常懷悲憫之情,對困苦之人伸出援手,慷慨解囊,成為了鄉間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劉家,傭人們非但不受絲毫輕慢,反而備受尊重。劉老爺視他們為家人,從不以主仆之禮相待,更不曾有絲毫拖欠薪資之舉。
每月三元大洋的工錢,在那個年代已是頗為豐厚,加之節假日的額外賞賜,更是讓傭人們心生感激。
更值得一提的是,劉家不僅提供食宿無憂,更在餐桌上踐行平等之道,傭人與主人同席共餐,其樂融融,這一幕幕溫馨畫麵,成為了鄉間流傳的佳話。
當劉老爺緩緩走下馬車,被兩旁恭敬攙扶的傭人簇擁著,他的臉上洋溢著和煦的笑容。他還不忘對身後的傭人輕聲吩咐:“車上尚有一位尊貴的先生,你們務必細心引領至後院安頓好。”
這簡短的話語中,透露出他對每一位賓客的尊重與關懷,也再次印證了劉老爺那超越世俗的寬厚與仁慈。
在劉家,每一份努力都能被看見,每一份付出也都能得到應有的迴報,傭人們因此心懷感恩,工作起來更是充滿幹勁,共同維係著這個大家庭的和諧與繁榮。
劉老爺剛邁進院門檻,便對站在院子門口迎接他的妻子說道:“快叫孩子們去後院正廳,見見我給請的先生。”
“好的,我這就去喊他們。”
“靜雅,在哪呢,你爸爸給你請的家庭教師高先生來了,快去後院見見。”
說話的人是靜雅的母親,靜雅是他們家的長女,下麵還有一個弟弟,家裏就姐弟倆孩子。
靜雅從小被爸爸媽媽給寵壞了,都長到十二歲大姑娘了,卻什麽都不會,連個字也識不了幾個。別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是嬌滴滴,而靜雅卻整天淘氣,像個男孩子,比她弟弟還淘氣。
母親叫了半天沒有人應答,便四處尋找,在前院四處張望不見靜雅的影子,嘀咕道:“這個丫頭又跑到哪去瘋了,成天不著家,就得給她找一個嚴厲點兒的老師,好好管教管教,讓她能塌下心來學點東西,順便收收好玩的心。”
她一邊嘮叨著,一邊來到前院中央的一顆大棗樹下,原來這孩子爬到樹上摘棗吃,吃著吃著靠在粗壯的樹幹上睡著了。
“哎呀,這孩子,靜雅,快點下來,你也不怕樹上的羊拉子把你吃了。”母親站在棗樹下朝樹上的靜雅叫道。
靜雅聽到母親的唿喚,一個激靈睜開眼:“媽媽,我怎麽在樹上就睡著了。”
“我咋知道你怎麽在樹上睡著了?快點下來,爸爸給你請的家教來了,老師姓高,人可好了,文文靜靜的,一看就很有學識。你跟著她學文化,肯定能學到好多的知識。”媽媽對她連哄帶寵溺地嘮叨個不停。
“可是母親大人,您知道我就是不愛學習的,學習多累呀,還很枯燥。”
“不行,不學習怎麽成?快點跟媽媽進屋去,你弟弟也學,你們倆一起跟著高先生上課。你如果不下來,我就讓你爸爸來叫你,你知道爸爸來了是用什麽東西伺候吧?”
聽母親這麽一嚇唬,靜雅嗖地一下子從棗樹上出溜下來。快步跟媽媽走進裏院。
她知道爸爸從來沒有打過她,最多就是拿個條涑疙瘩嚇唬嚇唬而已。但是已經掛在棗樹上半天了,口也渴,下來喝口水再說。
剛邁進裏院的門檻,就見到一個高高瘦瘦的年輕男子,手背在身後在院子裏踱步。看到靜雅和她母親走了進來,轉過身微笑地點點頭。
“高先生您請屋裏麵坐,別站在院子裏。”靜雅的母親用她那溫柔的語氣說道。
“噢,沒事,我看兩個孩子隻來了一個,所以就到院子裏來溜達,等都到齊了就開始上課。”
高先生,一位學識淵博、溫文爾雅的學者,他將以耐心為筆,智慧為墨,在兩個孩子的心田上繪就一幅幅知識的畫卷。
靜雅,已經十二歲的大姑娘了,可是卻認識不了幾個字,恐怕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不是家裏不讓她學習,實在是她根本就坐不住,家裏給請來一位先生就被她氣走,斷斷續續請了不下四五個教書匠。
今天又請來的高先生,看靜雅的表情好像沒有反感,而仿佛被眼前這位高先生的氣質所迷惑住了,她半天不說話,隻是仰頭著迷般地看著這位即將成為她和弟弟的教師而發呆。
“快點叫高先生好。”靜雅的母親推了她一把,催促著她叫高先生。
“高先生好!”靜雅羞紅了的臉低頭叫道。
“你好,我聽你母親說你叫靜雅是不是?很好聽的名字,但願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像你的名字一樣,文靜、優雅。”
三個人說著話便來到了裏院的堂屋,現在為他們的教室兼書房。屋子的正中央已經擺好了三張桌子和木椅。
弟弟提前進來老老實實地坐在椅子上等著他們。
老師的桌子擺在姐弟倆的前麵中間位置。靜雅雖比弟弟大五歲,但是認識的字沒有幾個,所以兩個人不分高低年級,同步學習。
上課開始了,高先生給姐弟倆發了兩本他自己用白線縫製的書和本,說這段時間主要講這本書上的知識。
第一天,學習還算順利,靜雅和弟弟都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聽老師講課。
下課後,老師給布置了作業,說第二天要檢查他們姐弟倆做得怎麽樣。
弟弟比她小五歲,卻比她顯得文靜得多了,不多說少道,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課。下課繼續翻開書本抄寫老師留的作業,寫完後,合上書將剛學會的東西再背誦一遍。
母親問靜雅:“你怎麽不看書?也不寫作業,看看弟弟都完成了。”
她好像沒有聽到母親說的話,坐在桌子旁邊愣神。
母親起來用手在她眼前晃了晃,“我說你呢,老大不小了,鬥大的字識不了幾個,將來怎麽嫁人?”
靜雅這才將目光移到母親身上:“母親,您剛才說什麽?”
“這孩子一天到晚想什麽呢?真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姑娘,我說你也老大不小了,再過兩年就該到嫁人的年紀了,你還什麽都不會,明天開始除了上課,下了課就跟媽媽學習繡花,作為一個女孩子怎麽也得學點本事,這樣將來嫁到婆家才不會受氣,真讓大人著急,到現在整天除了玩,什麽也沒學會,這也不能全怪你,都是我們給慣的,唉!”
靜雅聽母親說了一大堆,都是說將來她要嫁人之類的話,笑嘻嘻地湊到母親跟前,還挺神秘地趴在母親耳朵邊問:“母親大人,您說我將來能嫁一個什麽樣的人呢?”
母親把她往邊上一推說道:“我說別的,你聽不進去,怎麽一說將來嫁人,你倒是來了精神。你說你能嫁什麽人?到現在鬥大的字認識不了幾個,誰願意娶你?光靠家裏給你出點嫁妝哪行呀,要自己長本事。”
她又往母親身邊湊了湊說道:“我沒有本事,將來嫁一個有本事的人不就行了。”
“你這個傻孩子,有本事的人能看得上你?要自己長本事才行啊。”
靜雅被母親的一通數落沒話可說,繼續坐在那裏發呆。我長什麽本事?家裏有的是錢,夠我花一輩子的。
靜雅的父親除了做生意,還喜歡收藏古董,家裏幾進院子,其中有兩個院子裏的房間都是父親收藏的古董高高矮矮、花花綠綠的瓶瓶罐罐擺滿了每間屋子的架子上。
據她父親講,這些瓶罐裏有唐朝的,宋代的,最近的朝代也都是明清兩代的,所以每一個都很值錢。
花瓶做工非常精細,家裏經常有外人來想要收購這些花瓶,但是父親一個也不賣,說隻是欣賞和收藏,留著以後給女兒當陪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