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媽媽是學醫的,既然學了自然不想放棄,想從事同專業相關的工作,媽媽畢業的那個年代,正好是國家開始推行不包分配工作這一政策,所以實習出來媽媽自己找了個診所工作,水泥廠裏的一個小診所,和爸爸工作的廠在一個院子裏。
診所不大,也是很多年前國家配備的,但至少專業對口。可好景不長,沒多久,水泥廠便垮台了,跟著撤走的還有這個小診所。大概是天不遂人願,恰好這段時間爸媽結婚,還生下了我,為了方便照顧我,媽媽沒有出去找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帶我。等到我三歲時,媽媽覺得爸爸一個人工作,日子過得挺難的,但又不放心我,不想把我交給幼兒園,於是在村尾,也就是宋家台二隊的尾巴,三隊的頭,自己開了一個診所。媽媽說這樣既能照顧我,又能貼補家用,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農村的房子都很大,媽媽的診所所在地是同村人家裏的客廳,他們家一樓是兩個客廳,是有牆隔起來的,一個是人家的客廳,另一個便是媽媽開的診所。村裏的人不多,也就四五十戶的樣子,都是農民,有個頭疼腦熱,自己挺一挺,也就過去了,所以找我媽媽看病的人並不多,有時候媽媽還甚至擔任起來獸醫的職責。村裏人都喜歡養狗,有時候狗生病了也是來找媽媽,不嚴重的時候,媽媽會拿一兩顆藥給狗的主人,嚴重的時候,媽媽明明有潔癖,但還是會給狗狗打針,我想這大概就是為母則剛吧。而且大多數時候,村裏人拿藥打針都是賒賬的,賺個買菜的錢都難。
我覺得媽媽始終差了點運氣,她的診所開了沒多久,就被相關人叫停了,村裏人少,達不到開診所的要求。明明在那個年代,學醫是很有前景的,可媽媽卻處處碰壁,她的同學兩極分化,要麽進了工廠,要麽托關係進了大醫院,她喜歡這個專業,也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所以她不甘心,也不願意放棄。媽媽剛從學校出來在醫院實習結束的時候,離認識爸爸還遠著哩,那個時候,想要留院,還是需要門路的,和她一起實習的同學,都是找關係留下來的。媽媽也想留下來,畢竟是人民醫院,誰不想留呢。可媽媽無計可施,當年雖然是姑奶奶建議媽媽學醫,但是她自己也隻是社區的一個小護士,沒有辦法安排媽媽的工作。姑奶奶建議外公幫忙找找人,送點禮,可外公卻說,當初就不支持她繼續讀,我後來能夠供她讀下去已經仁至義盡了,現在自己顧自己,莫找我。走投無路的媽媽還是決定要搏一搏,靠自己搏一搏。她花了兩三千買禮求人,那是她辛苦攢了好久的錢,可是誰會在意一個沒啥背景的人呢,隻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正在媽媽準備再找一份相關工作時,爸爸工作的廠也關門了,於是他們兩個人帶著三歲的我在外租房打工,媽媽成為所在租房社區私人診所的一名護士,工資千把來塊,小地方和大醫院的醫生肯定沒法比,但也是家庭的收入。爸爸媽媽租的房子離家其實也不是很遠,從家騎自行車過去大概四十來分鍾,而我同爸媽在出租房裏生活沒多久還是被爸媽送迴家裏,由爺爺奶奶帶我。
,很多時候,人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媽媽年輕時候的理想似乎漸漸被生活磨平了。爸爸媽媽租房那裏的工作也沒有持續多久,加上他們不放心留我在家,就又迴來了,他們的工作之戰持續了一年,我也快四歲了。媽媽開始一心一意的在家照顧我,爸爸則去城裏找工作了,在市場裏賣菜,一個月六七百,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在媽媽的全職照顧下,我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五歲進入學前班學習。等我進入小學後,媽媽考慮想重拾曾經的理想,突然發現,結婚生子這幾年,斷絕了了與外界的聯係,很多消息與政策她都不知道,這個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想要成為醫生,是需要職業證的,而媽媽丟開課本,離開這個行業太久了,知識點都忘了許多,想要考證,就得靜下心來學習。可媽媽這幾年在家沒有工作已經被爺爺奶奶說得就快住不下去了,現在我上學了,爺爺奶奶更是催著媽媽出去上班,恰好這時媽媽之前工作的診所老板打來電話,希望媽媽能再去他們診所上班,就這樣,在環境的壓迫下,媽媽和護士這個職業結下了深厚的緣分,與她的醫生理想永遠的說了再見。
媽媽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在這家診所工作了三年,醫生得了肝癌,這種小診所,老板就是醫生,她不得不再一次被迫下崗。在家沒休息多久,另外一個離家近的社區中的一個小診所的老板又找到了我媽,希望媽媽能去他那上班,媽媽便去了,這個醫生是遠近聞名的小氣鬼,工資開的一千,在這裏工作了5年,工資就漲了三百。在這裏工作期間,這個職業又開始有了變化,護士也需要護士證,媽媽說她不知道除了當護士還能做什麽,便咬牙考慮個護士證,這個比醫師證簡單太多了。媽媽說她喜歡做護士,我知道,就像她當初喜歡做醫生是一樣的,但也不一樣,喜歡做醫生是她最開始的理想,而喜歡做護士,是她的退路,但她不想再往後退,至少護士和醫生也是相關聯的,都是醫學範圍類的職業。
雖然隻是個小診所,但每天的病人有一百多個,而護士隻有我媽媽一個,之前那個護士七十多歲了,我媽媽來了之後沒多久便迴家養老去了,所以媽媽每天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都不能歇氣。雖然這裏的住戶有上千戶,但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麽每天有那麽多生病的人,更不明白為什麽大家不喜歡去社區醫院看病,都喜歡來這個小診所,明明醫藥費都貴些。媽媽來這裏的第四年,從社區醫院出來的護士來診所問還招不招人,於是她便留了下來,媽媽終於稍微輕鬆了些。第五年快過完了,社區醫院想把媽媽挖過去。社區醫院規模肯定是不能同大醫院比的,麻雀雖小,但五髒俱全。有診療室,也有住院部,ct拍片也都能做。當然工資肯定也是比現在高,裏麵護士有三四個,工作強度也會相對減少。權衡之後,媽媽選擇跳槽。這裏的護士有兩個和媽媽是同齡人,有一個比媽媽小十歲,還有兩個二十剛出頭。說實話,她們沒有一個人打針的技術比我媽媽好,漏針在她們手上是常有的事,即使媽媽是近視眼,沒有戴眼鏡,但從未漏過針,每次解決不了就會讓我媽媽來。嬰幼兒是最難打的,一是血管難找,二是小孩子打針會鬧騰,所以每次有小孩子來打針,她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全都丟給了我媽媽。時間久了,很多病人都會點名要我媽媽來幫他打針,媽媽還是成了醫院裏最忙的人。因為大家都信任媽媽,我是非常自豪的,但同時也很心疼她。
媽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遺憾怎麽會沒有呢,我很心疼她,她讀書時候的那些醫學書,從未扔過,每一本她都包地好好的,可大可厚了,時不時還拿出來翻閱一下。我知道,媽媽其實可厲害了,雖然她隻是一個小診所的護士,但我從小以她為傲,別人不知道她的專業性,可我知道,她那麽善良,如果她真的能成為一名醫生,那她一定是一個好醫生。隻可惜,英雄無用武之處。
媽媽是學醫的,既然學了自然不想放棄,想從事同專業相關的工作,媽媽畢業的那個年代,正好是國家開始推行不包分配工作這一政策,所以實習出來媽媽自己找了個診所工作,水泥廠裏的一個小診所,和爸爸工作的廠在一個院子裏。
診所不大,也是很多年前國家配備的,但至少專業對口。可好景不長,沒多久,水泥廠便垮台了,跟著撤走的還有這個小診所。大概是天不遂人願,恰好這段時間爸媽結婚,還生下了我,為了方便照顧我,媽媽沒有出去找工作,一心一意在家帶我。等到我三歲時,媽媽覺得爸爸一個人工作,日子過得挺難的,但又不放心我,不想把我交給幼兒園,於是在村尾,也就是宋家台二隊的尾巴,三隊的頭,自己開了一個診所。媽媽說這樣既能照顧我,又能貼補家用,是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農村的房子都很大,媽媽的診所所在地是同村人家裏的客廳,他們家一樓是兩個客廳,是有牆隔起來的,一個是人家的客廳,另一個便是媽媽開的診所。村裏的人不多,也就四五十戶的樣子,都是農民,有個頭疼腦熱,自己挺一挺,也就過去了,所以找我媽媽看病的人並不多,有時候媽媽還甚至擔任起來獸醫的職責。村裏人都喜歡養狗,有時候狗生病了也是來找媽媽,不嚴重的時候,媽媽會拿一兩顆藥給狗的主人,嚴重的時候,媽媽明明有潔癖,但還是會給狗狗打針,我想這大概就是為母則剛吧。而且大多數時候,村裏人拿藥打針都是賒賬的,賺個買菜的錢都難。
我覺得媽媽始終差了點運氣,她的診所開了沒多久,就被相關人叫停了,村裏人少,達不到開診所的要求。明明在那個年代,學醫是很有前景的,可媽媽卻處處碰壁,她的同學兩極分化,要麽進了工廠,要麽托關係進了大醫院,她喜歡這個專業,也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所以她不甘心,也不願意放棄。媽媽剛從學校出來在醫院實習結束的時候,離認識爸爸還遠著哩,那個時候,想要留院,還是需要門路的,和她一起實習的同學,都是找關係留下來的。媽媽也想留下來,畢竟是人民醫院,誰不想留呢。可媽媽無計可施,當年雖然是姑奶奶建議媽媽學醫,但是她自己也隻是社區的一個小護士,沒有辦法安排媽媽的工作。姑奶奶建議外公幫忙找找人,送點禮,可外公卻說,當初就不支持她繼續讀,我後來能夠供她讀下去已經仁至義盡了,現在自己顧自己,莫找我。走投無路的媽媽還是決定要搏一搏,靠自己搏一搏。她花了兩三千買禮求人,那是她辛苦攢了好久的錢,可是誰會在意一個沒啥背景的人呢,隻能竹籃打水一場空。正在媽媽準備再找一份相關工作時,爸爸工作的廠也關門了,於是他們兩個人帶著三歲的我在外租房打工,媽媽成為所在租房社區私人診所的一名護士,工資千把來塊,小地方和大醫院的醫生肯定沒法比,但也是家庭的收入。爸爸媽媽租的房子離家其實也不是很遠,從家騎自行車過去大概四十來分鍾,而我同爸媽在出租房裏生活沒多久還是被爸媽送迴家裏,由爺爺奶奶帶我。
,很多時候,人不得不向生活低頭,媽媽年輕時候的理想似乎漸漸被生活磨平了。爸爸媽媽租房那裏的工作也沒有持續多久,加上他們不放心留我在家,就又迴來了,他們的工作之戰持續了一年,我也快四歲了。媽媽開始一心一意的在家照顧我,爸爸則去城裏找工作了,在市場裏賣菜,一個月六七百,日子過得很是艱難。在媽媽的全職照顧下,我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五歲進入學前班學習。等我進入小學後,媽媽考慮想重拾曾經的理想,突然發現,結婚生子這幾年,斷絕了了與外界的聯係,很多消息與政策她都不知道,這個行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想要成為醫生,是需要職業證的,而媽媽丟開課本,離開這個行業太久了,知識點都忘了許多,想要考證,就得靜下心來學習。可媽媽這幾年在家沒有工作已經被爺爺奶奶說得就快住不下去了,現在我上學了,爺爺奶奶更是催著媽媽出去上班,恰好這時媽媽之前工作的診所老板打來電話,希望媽媽能再去他們診所上班,就這樣,在環境的壓迫下,媽媽和護士這個職業結下了深厚的緣分,與她的醫生理想永遠的說了再見。
媽媽每天騎自行車上班,在這家診所工作了三年,醫生得了肝癌,這種小診所,老板就是醫生,她不得不再一次被迫下崗。在家沒休息多久,另外一個離家近的社區中的一個小診所的老板又找到了我媽,希望媽媽能去他那上班,媽媽便去了,這個醫生是遠近聞名的小氣鬼,工資開的一千,在這裏工作了5年,工資就漲了三百。在這裏工作期間,這個職業又開始有了變化,護士也需要護士證,媽媽說她不知道除了當護士還能做什麽,便咬牙考慮個護士證,這個比醫師證簡單太多了。媽媽說她喜歡做護士,我知道,就像她當初喜歡做醫生是一樣的,但也不一樣,喜歡做醫生是她最開始的理想,而喜歡做護士,是她的退路,但她不想再往後退,至少護士和醫生也是相關聯的,都是醫學範圍類的職業。
雖然隻是個小診所,但每天的病人有一百多個,而護士隻有我媽媽一個,之前那個護士七十多歲了,我媽媽來了之後沒多久便迴家養老去了,所以媽媽每天早上上班到晚上下班,都不能歇氣。雖然這裏的住戶有上千戶,但我實在不理解為什麽每天有那麽多生病的人,更不明白為什麽大家不喜歡去社區醫院看病,都喜歡來這個小診所,明明醫藥費都貴些。媽媽來這裏的第四年,從社區醫院出來的護士來診所問還招不招人,於是她便留了下來,媽媽終於稍微輕鬆了些。第五年快過完了,社區醫院想把媽媽挖過去。社區醫院規模肯定是不能同大醫院比的,麻雀雖小,但五髒俱全。有診療室,也有住院部,ct拍片也都能做。當然工資肯定也是比現在高,裏麵護士有三四個,工作強度也會相對減少。權衡之後,媽媽選擇跳槽。這裏的護士有兩個和媽媽是同齡人,有一個比媽媽小十歲,還有兩個二十剛出頭。說實話,她們沒有一個人打針的技術比我媽媽好,漏針在她們手上是常有的事,即使媽媽是近視眼,沒有戴眼鏡,但從未漏過針,每次解決不了就會讓我媽媽來。嬰幼兒是最難打的,一是血管難找,二是小孩子打針會鬧騰,所以每次有小孩子來打針,她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全都丟給了我媽媽。時間久了,很多病人都會點名要我媽媽來幫他打針,媽媽還是成了醫院裏最忙的人。因為大家都信任媽媽,我是非常自豪的,但同時也很心疼她。
媽媽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遺憾怎麽會沒有呢,我很心疼她,她讀書時候的那些醫學書,從未扔過,每一本她都包地好好的,可大可厚了,時不時還拿出來翻閱一下。我知道,媽媽其實可厲害了,雖然她隻是一個小診所的護士,但我從小以她為傲,別人不知道她的專業性,可我知道,她那麽善良,如果她真的能成為一名醫生,那她一定是一個好醫生。隻可惜,英雄無用武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