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是你啊!我爭了一輩子,算計了一輩子,心狠手辣了一輩子。也不及他的萬分之一啊!”


    “這熟悉的聲音,難道是?”


    趙恆轉過身去,隻見一個身穿袞袍的中年人,滿眼慈愛的看著趙恆。


    “父親?父親真的是你?”


    沒錯,此人就是宋太宗趙光義。


    “為了權力,我對弟弟,侄兒,嫂子不仁,對哥哥不敬。涪陵憲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唉.....為了這袞袍龍冕,為了證明我不比他差。費盡心機,勞碌一生,我背負罵名,卻終不可得。”


    “三叔難道真的是您......”


    趙恆想到,自從“燭光斧影子”大伯去世以後,三叔和幾個堂兄弟相繼去世,就有人傳言是趙光義做的,但他始終不相信。


    趙光義並不答話,隻是獨自訴說著自己的心事。


    “雄心壯誌衝雲天,欲攬山河意萬千。空有豪情難成事,才疏力薄夢難圓。我從大哥手中接過來的江山,是一座欣欣向榮,將要完成大一統的江山。國富民強,財政充沛!猛將如雲,謀士如雨,二十萬禁軍橫掃天下!大有大唐氣吞萬裏的氣魄,可謂是逆天開局了。然而我執政數十年,扔給你的卻是一個破爛攤子。”


    是啊,趙匡胤執政時期,不能說軍力一定強過契丹,但至少契丹對大宋是保持畏懼的,北征契丹沒怎麽輸過。而到了趙光義的時候,二十萬宋軍發動高梁河之戰,大敗而歸。趙光義也中了一箭,顏麵掃地,更是上演了驢車飄逸的名場麵。趙匡胤終其一生積攢下來的精兵強將損失過半,對周邊國家的威懾力大減,且在與契丹的對抗中逐漸處於劣勢,就連弱小的黨項也開始有了不臣之心。韃靼影響了北宋後期的軍事戰略和政治格局。


    “遼國人開始欺負到頭頂上來了,西夏人再不是臣子了,連自己國內都有了四川大起義的反叛。若是能讓大哥多活幾年,恐怕又會是另外一番景象,百姓會更富足,國家會更安定。唉......”


    “不,父親,你做的已經很好了。”


    “唉,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就在父子說話的時候,浮橋上督軍的趙匡胤看了趙光義一眼。麵帶微笑的問趙光義


    “二弟啊,你快樂麽?終生追求,用盡手段,現在你滿足了麽?”


    趙廣義麵帶苦笑的迴答


    “我來過,我奮鬥過,如此而已。59年的歲月,22年的風霜,經過便是經過了呀!”


    趙匡胤聽到趙光義的迴答,微笑著說。


    “你風沙裏走了這一遭,可曾尋到的到那至高無上的黃冕?又可曾撞上虎倀墜崖,波濤打架?隻怕你瞎了眼、聾了耳、亂了心。越是貪圖完滿,越是搜不幹淨,欲壑難填。沒天命又不認命,可曾真的滿足過?你聽,那風裏傳來的,都是求而不得的聲音。”


    趙匡胤一臉平靜的看著趙恆和趙光義道。


    “二弟,該上路了。”


    說罷拍馬而去。


    趙光義看著趙恆笑著說:“恆兒,你做的很好。你是一個好皇帝,你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錯就錯在追求了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目標。人還是務實一點的好,大宋的基業就靠你了。”


    “啊?什麽意思?您是支持還是不支持我向西北派兵呢?”


    就在趙恆愣神的一瞬間。趙光義,騎上白馬,追隨趙匡胤而去。“不,父親,伯父,我究竟該怎麽做?”


    趙恆奮力的朝著浮橋追去,想要追到趙匡胤和趙光義。可是不知道怎麽的,就總是差一段距離。等到他追到浮橋邊上的時候,趙光義和趙匡胤已經走遠了。


    此時又有不少熟悉的戰將踏浮橋而去。他們有楊業和他那幾個兒子,還有李繼龍,高懷德,唿延讚等。


    高懷德走到橋邊的時候,看著趙恆麵帶著複雜的微笑。略帶歉意的說。


    “官家,當年我驅趕您的禦輦,冒犯了啊......”


    “不,高將軍.....我從來沒有怪你。是我太沒用了.......”


    “不,官家,您是一個好皇帝。”


    說罷高懷德打馬而去。


    陸陸續續又有一些武將經過,比如張斌,楊嗣,秦漢,王超,王榮,範庭昭,康寶義等,都和趙恆一一打招唿。


    趙恆看著這些名將一一走過。好似那滾滾黃河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不知不覺趙恆已經是淚眼朦朧了。


    看那邊,又有一個他熟悉的人來了。隻見那武將身後的旗幟寫的是一個“楊”字。


    “楊?還有哪個武將姓楊?”


    等那個姓楊的武將走近的時候,趙恆崩潰了。


    因為按理說他在夢中見到的應該都是死人啊,怎麽楊延昭也在?他不是應該駐守高陽關麽?


    楊延昭率先打招唿


    “官家,別來無恙啊!”


    “楊將軍?”


    “是的陛下,臣是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楊延昭。”


    “楊將軍,難道你?”


    “不能再為陛下把守邊關了,陛下要多保重身體啊。”


    楊延昭抹了抹眼淚,拍馬而去。


    “楊將軍,楊將軍......”


    趙恆一邊唿喊一邊追楊延昭,但和之前一樣,總是追不上。


    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浮橋之上,刺骨的寒風,迎麵吹來。那座浮橋隨著狂風搖搖晃晃,再看那浮橋下麵的黃河,更是波濤洶湧讓人心驚膽戰。


    就和當年澶淵之戰時候一樣,他再度猶豫了。他真的很像像伯父趙匡胤或者父親趙光義一樣勇敢。但是他真的做不到。


    就在他猶豫之際,他看到那浮橋邊上立著一塊石碑。上麵有詩雲:


    “銳旅懷忠節,群胡竄北荒。


    堅冰銷巨浪,輕吹集隹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這首詩是當年澶淵之盟簽訂之後,趙恆親手寫的《迴鸞詩》。


    趙恆又迴想起當年,簽訂《澶淵之盟》後他得意洋洋的樣子。有無數文臣官宦,為他歌功頌德。


    這些馬屁逢迎之詞再次隨著凜冽的北風吹了過來。


    “吾皇陛下,聖明英武,睿智非凡。澶淵一役,風雲際會,陛下禦駕親征,威震四方。”


    “陛下心懷蒼生,以和為貴,簽訂澶淵之盟。”


    “邊地安寧,百姓得享太平。陛下之德,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臣等有幸,侍奉聖主,實乃三生之福。”


    宋真宗的聲音:“哈哈哈,好好好,經此一役,宋遼結為兄弟之盟。燕山南北再無戰事!此天下之幸事,百姓之幸事......”


    王欽若的聲音:“城下之盟是《春秋》所恥談的事,以陛下的天子之尊,竟與敵人簽了城下之一個每年賠款“三十萬”的所謂“澶淵之盟”,還能有比這更大的恥辱嗎?”


    丁謂的聲音:“陛下如果想一洗前恥、名垂青史,除了討伐大遼收複失地外,還可以登上泰山封禪........”


    趙恆苦笑道:“封禪泰山?封禪泰山?我真的有資格麽?我真的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帝王麽?”


    “官家,你當然是一個合格的好皇帝,這一點無可置疑。”


    說這句話的人究竟是誰?那他認為趙恆是好皇帝的理由又有哪些?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群英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桑樹下的糞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桑樹下的糞球並收藏北宋群英錄最新章節